城市设计(下):设计建构(原著第6版)

城市设计(下):设计建构(原著第6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普林茨 著,吴志强译制组 译
图书标签:
  • 城市设计
  • 设计建构
  • 城市规划
  • 建筑设计
  • 景观设计
  • 环境设计
  • 城市空间
  • 公共空间
  • 设计理论
  • 第六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1508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1473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7
字数:41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城市设计(下):设计建构(原著第6版)》是为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园林景观专业的学生专门撰写的在关城市设计的教科书。分上、两册。《城市设计(下):设计建构(原著第6版)》从现状调查到设计方法程序,从规划的功能界定到造型设计,破解了德国的城市设计,为国内的城市设计执业者和学生提供了极具特点的理性哲学基础和扎实的技术手段。下册《设计建构》主要讨论设计造型方法,分为七个章节,从造型设计的目的、用途、意义入手,详细探讨了城市形象现状调查与分析,造型设计的原则与基本手法,并具体解读了居住区、供应服务区、混合区与产业区的造型,最后描述了造型实施中所采用的规定。 全书以实际工作为导向,内容翔实,案例生动,图文并茂,将城市设计这一庞大的议题用系统且活泼的语言呈现给读者,清晰易懂,可作为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设计师的设计参考手册和学生的设计学习读本。

作者简介

  迪特尔·普林茨(Dieter Prjnz)是科隆高等专业学院城市设计方向的教授,长期从事城市设计研究工作,并著有多部相关著作。

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第1章 城市设计与造型
1.1 导言
1.2 用途、形式与意义
1.3 场所、联系和灵感
1.4 形态建构的与时俱进性
1.5 城市设计方案的空间层级和内容层级
1.6 造型指标的分级
第2章 自然景观、场所与城市形象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自然景观形象的造型特点
2.2 乡村形象与城市形象的造型特点
2.3 理解和分析造型特点的图像资料
2.4 街道空间的造型特点
2.5 建筑的造型特点
第3章 城市造型设计的总体建议
3.1 造型与秩序
3.2 造型原则
3.2.1 造型原则1
3.2.2 造型原则2
3.2.3 造型原则3
3.2.4 造型原则4
3.2.5 造型原则5
3.3  在自然景观中安排建设措施
3.3.1 以地形作为规划设计的出发点
3.3.2 以水文作为规划设计的出发点
3.3.3 以植被作为规划设计的出发点
3.3.4 关于地区高程格局的建设用地选址
3.3.5 根据自然景观承载力标准确定建设用地
3.3.6 坡地建筑
3.3.7 在自然景观框架中的整合建筑
3.3.8 自然景观的空间边界和居住区边缘的造型
3.4  现状中的新建筑布局
3.5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建筑造型
3.5.1 "目高"视野中的建筑物、空间与细部造型
3.5.2 空间边界的造型效果
3.5.3 屋顶形式的造型效果
3.6  街道与街道空间的造型
3.6.1 街道形态适应自然景观
3.6.2 街道形态适应城市形象
3.6.3 表现出公共性与私密性特点的住区街道与广场造型
3.6.4 为了疏解交通与改善居住环境的街道改造
3.6.5 街道走向适应场地格局
3.6.6 街道隔声防护设施的造型
3.6.7 开敞型自然景观与居民区之间的连接区的街道造型
3.6.8 住区入口处的门户造型
3.6.9 街道空间的造型
3.6.10 广场的造型
3.6.11 规划设计实例--某城市广场的新造型
3.7  步行道的造型
3.7.1 穿越城市的步行道作为交替式的体验区
3.7.2 步行道设施、装饰、造型的建议
3.7.3 步行道上的设施及其造型细部
3.8  水体作为城市形象的体验要素
3.9  树木作为造型要素
3.9.1 树木的美观性、体验性与实用性
3.9.2 树木作为街道与广场中造型的要素
3.9.3 适用于不同场地的树木类型
3.9.4 一棵树的历时变化
3.9.5 树木用以挡风遮雨
3.10 住宅周边环境的设施和造型
3.10.1 住宅周边环境中设施、活动空间与体验空间的结构
3.10.2 住宅周边环境的扩展区
3.10.3 住宅周边环境中的设施可达性
3.10.4 住宅周边环境中的游戏场所
3.10.5 住宅周边环境中的广场造型与开放空间造型
第4章 居住区的造型
4.1  开敞型、松散型的独户住宅区
4.1.1 建筑的特点
4.1.2 居民区形象及其造型特点
4.1.3 支路的造型
4.1.4 作为居住区造型要素的过渡区域
4.1.4.1 宅前花园过渡区
4.1.4.2 宅内花园过渡区
4.1.5 开敞型居住区的造型规定
4.2  紧凑型居住区
4.2.1 紧凑型独户住宅建筑的特点
4.2.2 作为住宅环境造型要素的过渡区域
4.2.2.1 宅前花园过渡区
4.2.2.2 宅内花园过渡区
4.2.3 停车场与车库的布局与造型
4.2.4 建筑立面:造型与空间形象
4.2.5 住宅行列转角建筑的造型
4.2.6 行列式住宅组团的转角造型
4.3  封闭型居住区
4.3.1 街坊式建筑
4.3.2 行列式建筑
4.3.3 开敞的、"新型的"街坊式建筑
4.3.4 混合的建筑格局
4.3.5 住宅与环境间过渡区的功能、意义与造型
4.3.6 多层住宅建筑环境的公共区域
4.3.7 过渡区的宅前花园、宅前地带
4.3.8 过渡区的宅内花园、宅内露台、宅内庭院
4.3.9 停车场布局与造型--开敞的停车场地
4.3.10 多层建筑住宅区的造型规定
第5章 供应服务区的造型
5.1 供应服务设施的城市设计评价
5.2 供应服务设施及供应服务区的结构性布局与相互联系
5.3 独立商店:建筑与交通流线的特点
5.4 商业街:建筑与交通流线的特点
5.5 商业中心:建筑与交通流线的特点
5.5.1 商业中心的功能配置
5.5.2 商业中心的造型
5.6 步行商业街的设施与造型
5.7 通行车辆的商业街设施与造型
5.8 商业楼层的造型
5.8.1 商店立面的建筑造型
5.8.2 商店建筑与商业街造型的特殊建筑形式
5.9 多功能使用结构的商业中心
第6章 混合区和产业区
6.1 混合区,混合使用的问题和视角
6.2 产业区
6.2.1 建筑形式
6.2.2 造型案例
6.2.3 造型规定
第7章 造型规定
7.1 控制引导性规划或条例中的造型规定
7.2 某城市设计规划范例中的造型规定
索引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前言/序言


《城市设计(下):设计建构》(原著第六版) 导论:从理念到实体——城市设计实践的深度解析 《城市设计(下):设计建构》(原著第六版)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城市外观的书籍。它深入触及了城市设计的核心——如何将宏大的城市愿景,通过具体的、可执行的设计策略,转化为真实存在的空间实体。本书是对城市设计领域最权威、最全面、最深入的考察之一,它不仅仅是对前几版内容的革新与拓展,更是在当前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面临诸多复杂挑战的背景下,对设计建构这一关键环节进行的战略性梳理与深刻反思。 本书的主旨在于,城市设计绝非纸上谈兵的学术游戏,而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连接着理论的深度思考与现实的物质建造,是连接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社会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枢纽。本书着重探讨的“设计建构”环节,正是城市设计实现其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价值的生命线。它关乎如何通过具体的空间组织、形态生成、材料选择、技术应用以及精细化的节点处理,来塑造城市的物质骨架、肌理纹理,并最终影响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城市的生命力。 第一部分:设计建构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 本书的开篇,便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什么是好的城市设计”的哲学探讨,而是旗帜鲜明地将焦点置于“如何设计和建造出好的城市空间”。 城市形态与空间组织 revisited: 传统的城市形态理论,如柯林·罗文(Colin Rowe)等人的经典著作,在本书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作者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分析历史上的经典城市形态,而是深入探讨如何在当代语境下,借鉴并创新这些理论,以应对高密度、快速变化、功能复合的现代城市需求。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对城市肌理、街道网络、广场节点、公共空间等基本构成要素的精细化设计,来塑造具有可识别性、可达性、体验性的城市空间。例如,它会探讨如何通过有机增长的模式来应对城市扩张,如何通过“城市街道”作为“客厅”的设计来重塑社区活力,以及如何通过“公共空间的层级”来构建不同尺度的社交场所。 设计方法论的演进: 本书批判性地回顾了城市设计领域的设计方法论。它认识到,单一的设计范式早已无法应对复杂的城市问题。因此,本书强调了多元化、跨学科的设计方法的重要性,包括: 生成性设计(Generative Design): 探讨如何利用算法和参数化工具,探索和优化大量的城市设计方案,从而在复杂约束条件下找到最优解。这包括对城市密度、容积率、日照、风环境等参数的建模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生成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城市形态。 情境化设计(Contextual Design): 强调对特定场地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生态等“情境”的深入理解,并将这些理解转化为设计决策。这要求设计师不仅仅是“画图”,而是成为“场地的倾听者”和“故事的讲述者”,确保设计与当地的文脉肌理相融合。 参与式设计(Participatory Design): 深入分析了如何在设计建构过程中,有效地纳入公众、社区、利益相关者等多元主体的意见和诉求。这不仅是民主的体现,更是确保设计方案能够被接受、被使用、被珍视的关键。本书会提供具体的参与式设计工具和流程,例如设计工作坊、公民咨询会、虚拟现实模拟等。 系统性思维(Systems Thinking): 将城市视为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系统,而非孤立的建筑或街道的集合。本书强调如何从系统层面理解城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交通流线与公共空间的关系,绿地系统与排水系统的协同,以及经济活动与社会互动的反馈机制。 第二部分:设计建构的关键要素与策略 在理论框架构建的基础上,本书逐一剖析了构成城市设计建构的核心要素,并提供了具体的策略和实践指南。 街道与公共空间的设计: 街道是城市的血管,公共空间则是城市的客厅。本书对街道的设计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从其功能、形态、宽度、断面、铺装、街道家具、街道树木到两侧建筑的立面处理,都进行了精细的分析。它探讨了如何将街道从单纯的交通廊道转变为多功能的、充满活力的公共活动场所。 “步行优先”的设计理念: 强调如何通过狭窄的街道尺度、充足的人行道空间、有吸引力的街道界面,鼓励步行,重塑人与城市的关系。 多层次的公共空间: 探讨了从微观的街角绿地、口袋公园,到中观的广场、滨水空间,再到宏观的公园绿地系统,如何构建一个层级分明、功能互补的公共空间网络。 动态空间的营造: 关注如何设计能够适应不同时间、不同活动需求的公共空间,例如可变的集市空间、活动的户外剧场、可转换的节庆场地等。 建筑与城市形态的互动: 建筑是城市空间的“内容”,其体量、形态、高度、密度、材料等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空间体验。本书深入探讨了建筑设计如何服务于城市设计目标。 建筑高度与城市天际线: 分析了不同建筑高度对城市整体形态、视野景观、日照和风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建筑高度来塑造富有韵律感和辨识度的城市天际线。 建筑密度与城市活力: 探讨了建筑密度与城市活力、公共交通的可达性、步行友好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找到适宜的密度来支持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 建筑立面与街道界面: 强调如何通过对建筑立面的设计,例如窗户的比例、材料的选择、色彩的运用、骑楼的设置等,来塑造宜人、有趣、富有层次的街道界面,增强城市空间的叙事性。 混合功能建筑与城市复合性: 鼓励设计具有多种功能的建筑,例如集居住、商业、办公、文化于一体的综合体,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活力,减少交通负荷。 景观与环境的整合: 城市设计绝不能忽视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无法回避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本书强调了景观设计与环境科学在城市设计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 详细阐述了如何将绿色屋顶、垂直绿化、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绿色廊道等绿色基础设施融入城市设计,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管理雨洪。 水环境的利用与塑造: 探讨了如何将河流、湖泊、海岸线等水体景观融入城市设计,塑造滨水公共空间,改善城市微气候,并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管理。 生态修复与韧性城市: 关注如何通过城市设计来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升城市的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干旱、高温)的能力,建设更具韧性的城市。 材料、技术与建造的精细化: “设计建构”的核心在于“建构”。本书深入探讨了材料选择、建造技术在实现设计理念中的关键作用。 可持续材料的应用: 强调使用本地材料、可再生材料、回收材料,以及低能耗、低污染的建造技术,以减少城市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建造的可行性与经济性: 深入分析了设计方案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确保设计理念能够真正落地,而非仅仅停留在图纸上。 数字化建造与智能技术: 探讨了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建模等数字化工具在城市设计过程中的应用,以及智能技术(如传感器、物联网)如何被整合到城市设计中,以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居民的体验。 第三部分:案例研究与前沿探索 本书并非停留在理论的空谈,而是通过大量来自全球的经典和前沿案例,生动地展示了设计建构的实践智慧。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尺度、不同地域、不同问题的城市设计项目,从历史街区的更新,到新城区的开发,从滨水区的改造,到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设计。 案例分析的深度: 每个案例都不仅仅是照片的堆砌,而是对设计过程、策略、技术、成果以及其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读者将了解到,这些成功的案例是如何将宏大的理念转化为精妙的细节,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解决棘手的城市问题。 例如: 在分析一个成功的滨水区改造案例时,本书会细致阐述其如何处理水陆界面,如何设计消浪结构,如何引入亲水活动,如何平衡商业开发与公共可达性。 前沿趋势的洞察: 本书也积极关注城市设计领域正在兴起的新趋势,例如: “以人为本”的设计转向: 强调在一切设计决策中,将人的需求、人的感受、人的福祉放在首位。 “韧性城市”的未来: 探讨如何通过城市设计来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机等挑战。 “智慧城市”的设计维度: 思考如何在设计中融入技术,但同时不失人性化与可持续性。 “地方性”的重塑: 在全球化浪潮下,如何通过设计来强调和传承地方的特色与文化。 结论:走向更美好的城市未来 《城市设计(下):设计建构》(原著第六版)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洞见的著作。它不仅为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等专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工具,也为对城市发展和设计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城市是如何被创造、被塑造的窗口。本书的核心信息是,伟大的城市设计并非来自偶然,而是源于对细节的关注,对方法的精研,对环境的尊重,以及对人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设计建构”这一关键环节的系统梳理与深刻解析,本书引领读者走向一个更具可持续性、更具活力、更富人情味的城市未来。它鼓励我们以更加积极、更加审慎、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到塑造我们共同居住空间的伟大事业中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可持续性”和“韧性城市”的探讨,它没有采用那种空泛的口号式宣传,而是给出了非常具体的设计策略和案例分析。例如,书中对比了不同气候带下应对极端天气变化的建筑和街道策略,那些图示清晰地展示了被动式设计如何融入到城市肌理中,而不是作为附加品。这种将宏大叙事落实到具体设计单元的功力,令人叹服。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平衡历史文脉与现代需求的论述,那种深思熟虑后的取舍和前瞻性的考量,让人看到一个真正成熟的城市设计师应该具备的格局。读罢,你会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产生一种清晰的预期和信心,知道哪些方向是值得我们去努力和坚持的。

评分

读完后感觉脑袋里像是被注入了一股强劲的电流,很多之前模糊不清的规划理念瞬间变得清晰起来,特别是关于城市空间序列的构建那一部分,作者的论述简直是层层递进,抽丝剥茧。我以前总觉得城市设计就是把漂亮的建筑堆砌起来,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让我明白了“场所精神”和“社会公平性”在设计中的核心地位,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作者的笔触犀利而富有洞察力,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态分析,而是深入到驱动这些形态背后的社会、历史和经济力量。对我而言,这更像是一本行动指南,而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读完后立刻就想拿起尺子和笔,去重新审视自己生活周遭的那些街道和广场,那种强烈的实践冲动是很多同类书籍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那深邃的蓝色调,配上抽象的城市肌理图案,初见便让人心生敬畏。内页纸张的质感也挑不出毛病,厚实、平滑,油墨印制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剖面图和模型照片,细节也纤毫毕现,阅读体验极佳。我特别喜欢那种将理论深度与视觉美学完美结合的排版方式,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堆砌,而是充满了精心设计的留白和图文的呼应,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学术的严谨,又不至于感到疲惫。翻开书页,仿佛就能触摸到那些精心打磨的建筑线条和城市规划的蓝图,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流畅自然,看得出设计者在排版和装帧上确实下了大功夫,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和仪式感。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某些章节对专业术语的运用极其密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勉强消化完那些关于功能复合度和交通流线组织的部分。对于没有深厚城市规划背景的新手来说,可能需要搭配其他更基础的入门读物辅助理解。不过,一旦跨过了最初的那些理论壁垒,你会发现其内容密度是惊人的,信息量大到需要反复研读,甚至需要用荧光笔在关键论点上做多重标记。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每一次翻阅都在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它更像是为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从业者或高阶学生准备的“武功秘籍”,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毫不含糊地展示了其学术的重量感。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风格,相较于我读过的其他一些国内出版的教材,显得异常的冷静和客观,几乎没有多余的个人情绪渲染,所有的论点都建立在扎实的案例和数据支撑之上,非常“硬核”。它的视角非常全球化,引用的案例横跨欧亚大陆,打破了地域限制,让读者认识到城市设计的普遍规律和文化差异下的变通之道。我感受到的与其说是“教导”,不如说是一种“对话”——作者在引导你思考,让你在海量的专业信息中自己构建知识体系。这对于我这种习惯于快速吸收知识的人来说,是一种挑战,但也正是这种挑战性,使得最终的收获显得格外沉甸甸,它不是快餐式的知识供给,而是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慢慢咀嚼、内化的经典。

评分

图多,比较有意思。细节的处理。

评分

京东上的越来越多了,优惠活动多,价格也便宜!不错不错

评分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读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体的处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眼前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开阔视野。于是,便像李白在诗中所写到的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便是最佳的润滑剂。面对苦难,我们苦闷、彷徨、悲伤、绝望,甚至我们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然而我们可否想到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读罗曼?罗兰创作、傅雷先生翻译的名人传,让我们从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更让我们明白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谛克式幻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当起命运的磨难。读海伦?凯勒一个个真实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济命运的人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我们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

评分

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必读。。。

评分

东西不错,希望对公公有用。

评分

规划设计专业的学生的入门书,图文并茂,而且比较系统,值得一读!

评分

书不错 运货速度快 包装好

评分

偶然发现这本书,既然再版这么多,一定要看的啊

评分

最后,不建议买。。。jacky川川 的意见也是非常中肯的~大家谨慎选择吧~我是作为单位用书统一采购的~~个人用的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