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G311-1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

13G311-1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混凝土结构
  • 结构加固
  • 构造设计
  • 土木工程
  • 建筑工程
  • 加固技术
  • 13G311-1
  • 混凝土
  • 结构
  • 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7878024285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020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3G311-1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的既有和新建的混凝土建筑结构及构筑物的加固与修复,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多层与高层建筑。

目录

1 混凝土结构加固总则
2 加固方法及相关技术
3 柱加固
4 墙加固
5 梁加固
6 板加固
7 楼梯加固
8 基础加固
9 节点加固
10 托换技术
11 建筑结构体系加固
12 构件延展与接长
《建筑钢筋锚固与连接实用手册》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性地介绍了建筑结构中钢筋锚固与连接的各项技术要点、构造措施、计算方法以及相关规范要求。旨在为建筑工程从业人员提供一本实用、全面、易于查阅的参考工具书,以确保结构工程的质量与安全。 第一章 钢筋锚固概述 1.1 锚固的基本概念与作用 定义:锚固是指将钢筋末端或伸出构件外的部分,通过机械或粘结作用,将其力可靠地传递给混凝土或其他结构构件的措施。 作用: 保证钢筋能够充分发挥其屈服强度,将承受的拉力或压力有效传递给混凝土。 防止钢筋在受力时发生滑移或拔出,从而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在复杂的节点和受力环境中,提供必要的连接和约束。 锚固的重要性:锚固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结构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和抗震性能。锚固失效可能导致构件破坏,甚至结构倒塌。 1.2 钢筋锚固的基本形式 直锚: 钢筋末端直接伸入混凝土中,通过混凝土的握持力实现锚固。这是最基本的形式,但通常需要一定的锚固长度。 弯锚(弯钩): 钢筋末端弯折成90度、135度或180度,形成弯钩。弯钩可以显著增加锚固长度,提高锚固承载力,尤其适用于受拉钢筋。 90度弯钩:常用于受压钢筋或混凝土结构边缘的受拉钢筋。 135度弯钩: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可以提供更好的锚固效果,常用于受拉钢筋。 180度弯钩(回弯):提供最大的锚固长度,但需要更大的施工空间。 机械锚固: 利用机械锚固件(如锚固板、锚固杯、锚固螺栓、锚栓等)将钢筋固定在混凝土上。适用于钢筋长度不足、无法进行弯锚或需要特殊锚固要求的情况。 锚固板:将钢筋焊接或固定在预制的钢板上,然后将钢板锚固到混凝土中。 锚固杯:在钢筋末端制作或安装特制的杯状结构,利用其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和摩擦力进行锚固。 锚栓(化学锚栓、膨胀锚栓):将锚栓植入混凝土孔洞,通过化学粘结剂或机械膨胀作用实现锚固。 粘结锚固: 利用高强度粘结剂(如环氧树脂胶)将钢筋与混凝土粘结。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较高的地区、旧结构加固或钢筋密集区域。 1.3 影响钢筋锚固性能的因素 混凝土强度等级: 混凝土强度越高,握持力越强,锚固性能越好。 钢筋种类与表面处理: 表面带肋钢筋(如HRB系列)比光圆钢筋(如HPB系列)具有更好的握持力。 表面有锈蚀或污垢的钢筋会影响粘结性能。 锚固长度: 足够且合理的锚固长度是保证锚固承载力的关键。 锚固末端形式: 弯钩、锚固板等形式对锚固性能有显著影响。 箍筋配置: 构件内部的箍筋可以有效地约束混凝土,防止其在锚固区劈裂,提高锚固承载力,尤其对受拉钢筋的锚固至关重要。 钢筋配置的密集程度: 钢筋过于密集会影响混凝土的浇筑质量,从而影响锚固效果。 外荷载类型: 钢筋承受的荷载是拉力还是压力,也会影响锚固的验算和设计。 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腐蚀性介质等可能影响锚固材料的性能。 1.4 锚固相关的国家及行业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核心规范,详细规定了钢筋锚固的构造要求、计算方法和验算原则。 《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规定了结构可靠度的基本要求,为锚固设计提供宏观指导。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在抗震设计中,对钢筋锚固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尤其关注延性锚固和锚固区的构造。 其他相关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如针对特殊工程(如桥梁、隧道)或特殊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纤维增强聚合物)的锚固设计标准。 第二章 钢筋锚固构造措施 2.1 受拉钢筋的锚固构造 基本锚固长度的确定: 依据设计规范,根据钢筋的直径、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等级、荷载类型(如纵向受拉、横向受拉)等因素计算。 弯钩锚固: 弯钩的尺寸(弯折半径、弯钩长度):应符合规范要求,保证足够的锚固长度。 弯钩末端与相邻钢筋或构件表面的净距:需满足规范要求,防止混凝土包裹不全或劈裂。 纵向钢筋在梁、柱、板、墙等构件中的弯钩方向:通常根据受力情况和施工方便性确定。 直锚锚固: 伸入长度:根据规范要求计算,并考虑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破坏模式。 端部处理:如光滑钢筋需增加锚固长度,带肋钢筋则利用肋进行锚固。 机械锚固: 锚固件的选择:根据受力要求、钢筋直径、混凝土强度、使用环境选择合适的锚固件。 安装要求:严格按照锚固件制造商的说明和规范要求进行安装,包括钻孔、清洁、注胶、安装钢筋等步骤。 验算:机械锚固的承载力需通过专门的验算方法进行评估,考虑锚固件本身强度、混凝土劈裂、拔出等破坏模式。 粘结锚固: 粘结剂的选择:选择符合规范要求的、性能稳定的粘结剂。 施工工艺:严格按照规范和制造商的说明进行施工,包括钻孔、孔洞清洁、注胶、钢筋植入、固化养护等。 锚固长度:通过计算确定,考虑粘结强度、混凝土强度、钢筋直径等因素。 锚固区的箍筋构造: 目的:防止混凝土在钢筋锚固区发生劈裂破坏,提高锚固承载力。 箍筋的直径、间距、数量:应根据构件受力情况和钢筋锚固要求进行配置。通常在钢筋末端弯钩或直锚端部1.5倍锚固长度的范围内加密。 封闭式箍筋:保证箍筋的连续性和封闭性,形成有效的约束。 2.2 受压钢筋的锚固构造 基本原则: 受压钢筋的锚固要求通常比受拉钢筋宽松,但仍需保证钢筋在构件内的固定和传力。 直锚: 钢筋末端伸入构件内的长度通常按构件截面尺寸的一定比例确定,或根据轴向压力需求确定。 弯锚: 90度弯钩:常用于受压钢筋,提供一定的锚固效果。 180度弯钩:也可用于受压钢筋,提供更可靠的固定。 搭接锚固: 在构件内部,受压钢筋可通过搭接实现连续。搭接长度根据规范要求计算。 锚固区的箍筋构造: 即使是受压钢筋,在其末端和搭接区设置适当的箍筋,也能够提高混凝土的约束能力,防止钢筋屈曲,保证传力可靠。 2.3 钢筋末端构造(锚固区以外) 非锚固区钢筋的保护: 对于伸出构件外的钢筋,如果不是用于锚固,则需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处理,例如切割、弯折或焊接。 钢筋保护层: 伸出构件外的钢筋,应保证足够的保护层厚度,防止锈蚀。 钢筋端头防护: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对钢筋端头进行防护,例如焊接后进行防锈处理。 第三章 钢筋连接的基本原理与构造 3.1 钢筋连接的必要性 构件长度限制: 钢筋的生产长度有限,需要通过连接来实现构件所需的钢筋长度。 施工便利性: 将长钢筋分段运输和安装,可以提高施工效率。 受力连续性: 钢筋连接必须保证受力传递的连续性,使钢筋能够充分发挥其强度和延性。 3.2 钢筋连接的基本形式 搭接连接: 将两根钢筋的一端相互搭接,通过混凝土的握持力或焊接来传递力。 重叠搭接: 最常用的搭接形式,钢筋在同一平面上重叠。 错位搭接: 相邻钢筋在不同位置搭接,以分散应力集中。 焊接连接: 通过焊接将两根钢筋直接连接起来。 闪光对焊: 将钢筋端头加热至塑性状态,施加压力使其连接。 电弧焊: 利用电弧产生的热量熔化钢筋端头,形成焊缝连接。 帮条焊: 在钢筋搭接处,利用焊接的钢板(帮条)将两根钢筋连接起来。 机械连接: 利用机械连接件将两根钢筋连接起来。 直螺纹套筒连接: 将钢筋端部加工成螺纹,用螺纹套筒将两根钢筋连接。 冷挤压套筒连接: 利用液压工具将套筒挤压在钢筋端部,实现连接。 锥螺纹连接: 利用锥形螺纹实现钢筋的连接。 3.3 搭接连接的构造与要求 搭接长度的计算: 受拉钢筋搭接长度:根据钢筋直径、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等级、荷载条件(如纵向受拉、横向受拉)、搭接方式(如单排、双排)、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等因素计算。 受压钢筋搭接长度:通常小于受拉钢筋搭接长度,计算依据与受拉钢筋类似,但荷载条件不同。 搭接形式: 单排搭接:简单方便,但钢筋密集时可能影响混凝土浇筑。 双排搭接:适用于钢筋密集区域,有利于混凝土的密实。 搭接区的构造要求: 钢筋间的净距:应满足规范要求,保证混凝土能够充分包裹。 搭接钢筋的排布:应尽量错开,避免应力集中。 箍筋的配置:在搭接区域设置适当的箍筋,以提高搭接承载力,防止混凝土劈裂。 3.4 焊接连接的构造与要求 焊接方法选择: 根据钢筋种类、直径、受力要求、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 焊工资格: 焊接作业必须由持证上岗的合格焊工进行。 焊接工艺: 严格执行焊接工艺规程,包括预热、焊接参数、焊后冷却等。 焊缝质量要求: 焊缝应饱满、均匀,无气孔、裂纹、夹渣等缺陷。 焊缝外观检查与力学性能试验: 对焊缝进行外观检查,必要时进行力学性能试验,以评定焊缝质量。 连接区的构造: 焊接连接通常对构件的整体性有较好的保证,但应注意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对周围混凝土的影响。 3.5 机械连接的构造与要求 连接件的选择: 选择符合国家标准、质量可靠的机械连接件,并根据钢筋种类、直径、受力要求进行匹配。 施工工艺: 严格按照连接件制造商的说明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包括钢筋端部处理、连接件安装、施压(如冷挤压)或拧紧(如套筒)等。 连接性能要求: 机械连接的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包括抗拉、抗压、抗弯以及疲劳性能。 外观检查与性能试验: 对连接部位进行外观检查,必要时进行抗拉、抗压等力学性能试验。 优点: 机械连接具有施工快捷、质量稳定、连接强度高、受力性能优异等优点,尤其适用于高强度钢筋和抗震设防要求高的工程。 第四章 锚固与连接的计算与验算 4.1 钢筋锚固长度的计算 基本锚固长度的计算公式: 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中的相关条文,考虑不同类型钢筋(如带肋钢筋、光圆钢筋)、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受力性质(受拉、受压)以及各种修正系数。 锚固长度的修正: 受拉钢筋锚固长度的修正:考虑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间距、箍筋配置、钢筋种类(如表面处理)等因素。 受压钢筋锚固长度的修正:相对简单,主要考虑钢筋直径和混凝土强度。 弯钩钢筋的锚固长度计算: 将弯钩按等效直锚长度处理,并乘以修正系数。 机械锚固和粘结锚固的计算: 参照相应规范或制造商提供的计算方法,考虑锚固件承载力、混凝土劈裂承载力、拔出承载力等。 4.2 钢筋连接长度的计算 搭接长度的计算: 受拉钢筋搭接长度的计算:根据钢筋直径、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等级、受力条件、搭接方式、保护层等因素计算。 受压钢筋搭接长度的计算:根据钢筋直径、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等级、受力条件等因素计算。 搭接长度的修正: 考虑钢筋加密区的搭接:在构件受力较大的区域,搭接长度可能需要增加。 考虑钢筋密集区域的搭接:采用双排搭接等措施,并计算相应的搭接长度。 焊接和机械连接的验算: 主要关注连接件自身的强度、连接部位的承载力,以及连接对构件整体性能的影响。 4.3 锚固与连接的承载力验算 受拉钢筋锚固的承载力验算: 核算钢筋在锚固区能否传递设计所需的拉力,重点是防止钢筋滑移、拔出或混凝土劈裂。 验算箍筋对锚固承载力的贡献。 受拉钢筋连接的承载力验算: 核算连接部位能否传递设计所需的拉力,重点是防止钢筋滑移、连接件破坏或混凝土劈裂。 对于搭接,需验算混凝土的握持力。 受压钢筋锚固与连接的承载力验算: 主要考虑钢筋在构件中的固定,防止屈曲,保证力能传递。 抗震构件的锚固与连接验算: 在抗震设计中,对锚固和连接的延性要求更高,需要保证连接在强震下不易发生脆性破坏,并具有一定的耗能能力。 检查锚固区和连接区的构造措施是否满足抗震要求,如加密箍筋、锚固长度的增加等。 第五章 锚固与连接在不同结构构件中的应用 5.1 梁的锚固与连接 受拉钢筋锚固: 梁底受拉钢筋在支座处的锚固(负弯矩区),梁底受拉钢筋在跨中搭接。 受压钢筋锚固: 梁顶受压钢筋在支座处的锚固,梁顶受压钢筋在跨中搭接。 架立筋的锚固与连接。 箍筋的设置与连接: 梁端箍筋加密,确保梁的抗剪和延性。 5.2 柱的锚固与连接 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与连接: 层间搭接:保证柱子轴向承载力的连续性。 水平钢筋的锚固:在柱子截面内的水平钢筋的锚固。 抗震柱的构造要求:加密区箍筋的设置、钢筋搭接的要求。 柱梁节点处的钢筋锚固: 梁钢筋伸入柱内的锚固长度,柱纵向钢筋伸入梁内的锚固。 5.3 板的锚固与连接 双向板钢筋的锚固: 支座边缘受拉钢筋的锚固,跨中受拉钢筋的搭接。 单向板钢筋的锚固: 受弯钢筋的锚固,支座处的锚固。 钢筋网片的连接: 如何将多块钢筋网片连接起来,保证整体受力。 5.4 墙的锚固与连接 墙体纵向钢筋的锚固与连接: 竖向钢筋在基础和楼板处的锚固,层间搭接。 墙体水平钢筋的锚固与连接: 水平钢筋在墙体端部和交汇处的锚固。 洞口、边缘处的钢筋构造: 洞口周边钢筋的加强和锚固。 5.5 基础的锚固与连接 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中钢筋的锚固: 钢筋伸入柱、墙的锚固长度。 桩基础中的钢筋连接: 桩身钢筋与承台钢筋的连接。 基础梁的钢筋锚固与连接。 第六章 质量控制与施工要点 6.1 钢筋加工与制作的质量控制 钢筋的调直、弯折、切断的精度。 钢筋表面的清理,去除油污、锈蚀等。 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控制。 钢筋连接件的检查与验收。 6.2 钢筋绑扎与固定 钢筋的绑扎质量:保证钢筋位置准确,连接牢固。 钢筋的固定:利用垫块、固定件等保证钢筋在模板内的位置。 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控制:使用合格的垫块,保证保护层厚度均匀。 6.3 锚固与连接施工的质量控制 搭接: 搭接长度的检查,钢筋间的净距控制,搭接的密贴度。 弯钩: 弯钩的形状、尺寸、弯折半径的准确性。 焊接: 焊工资格、焊接工艺、焊缝外观检查、必要时的无损检测。 机械连接: 连接件的型号、规格、安装工艺,以及施压(挤压)或拧紧力的控制。 锚栓安装: 钻孔、清洁、注胶、植入钢筋等步骤的严格执行。 6.4 钢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的配制、运输、浇筑、振捣的质量。 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尤其是在钢筋密集区域。 混凝土养护。 6.5 常见的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 锚固长度不足:加强设计审核,施工过程监督。 钢筋滑移:检查搭接长度、焊接质量、机械连接的可靠性。 混凝土劈裂:加强箍筋配置,保证混凝土质量。 连接节点强度不足:加强连接部位的构造措施和施工质量。 6.6 施工技术要点 钢筋的编号、标识与安装顺序。 复杂节点的钢筋构造处理。 利用钢筋定位器、模板定位器等辅助工具。 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特点。 附录 相关国家和行业规范目录 常用钢筋连接件技术参数表 钢筋锚固与连接常用计算公式汇总 图例与典型构造图 本书力求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清晰的图示和详细的文字说明,帮助读者理解钢筋锚固与连接的原理,掌握其构造措施和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工程中正确应用,为提高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极大地减轻了阅读疲劳。对于一本动辄几十万字的专业书籍,长时间阅读很容易让人精神涣散,但这本在字号、行间距和页边距的留白处理上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专业术语的标注和解释非常到位。书中首次出现的缩写或者非常专业的名词,旁边都会紧跟着简洁明了的解释,确保了即便是初次接触特定技术名词的读者也能顺畅阅读,不会因为一个词汇而中断思考的链条。此外,书后附带的参考文献列表也相当详尽和专业,很多都是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的论文,这表明作者的知识储备绝对是建立在扎实的学术前沿基础之上的。这不只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研究领域的大门,非常适合有志于在结构工程领域深耕的青年学者参考。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内容会不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混凝土结构加固”这个主题本身就带着一定的技术门槛。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叙事逻辑非常流畅和人性化。它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又极富耐心的老前辈在手把手地教你。开篇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计算公式,而是先从常见结构损伤的成因入手,就像侦探一样,引导读者去“诊断”问题所在。比如在讲解钢板粘结加固时,它用了很多篇幅来讨论混凝土表面的处理,从凿毛的深度到除尘的要求,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这种对基础工作重要性的强调,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工匠精神。而且,书中的图示清晰简洁,很多复杂的节点构造,通过三维示意图展现得淋漓尽致,省去了我大量时间去脑补空间关系。对于我们一线的设计师来说,这种即拿即用的清晰指导,比那些堆砌公式的教材要实用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非常规”加固方案的探讨上。市面上很多教材往往侧重于最常见的几种方法,而这本书却拓展了视野,涵盖了如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应用、结构整体转换以及特殊环境下的修复技术等前沿领域。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章节,里面详细分析了几种新型约束和支撑体系的优劣。作者并没有盲目推崇“新即是好”,而是基于大量的试验数据,对每种方案的适用条件、经济性以及施工难度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这种成熟和审慎的态度,对于我们进行复杂改造项目决策时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面对历史建筑或重要基础设施的既有结构提升时,仅仅依靠传统方法往往力不从心,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丰富的工具箱,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地去探索和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读完感觉自己的专业知识库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哑光质感的深蓝色调,搭配醒目的橘色字体,在书架上颇具视觉冲击力。内容排版上也下足了功夫,大开本的设计让图纸和细节的展示更加清晰直观。我尤其欣赏它在理论深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平衡把握。它没有将读者仅仅定位为需要死记硬背规范的工程师,而是试图引导我们理解加固背后的力学原理。例如,在介绍碳纤维布粘贴技术时,作者不仅给出了详细的施工步骤,还深入探讨了界面粘结的机理以及不同基材对加固效果的影响,这种“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种希望系统提升理论水平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也相当精彩,那些真实的工程病害照片与修复前后的对比图,让人仿佛置身于现场,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代入感和说服力。整体来看,这是一本集学术性、指导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专业读物,值得反复研读,每次翻阅都能有新的领悟。

评分

我个人更倾向于从规范的交叉验证和细节规范的角度来衡量一本加固专业书的质量。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巧妙地将国内现有规范的条文精神融入到具体的构造做法中,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必要的延伸和补充,使其更具操作性。例如,在涉及到锚固长度和锚固形式的选择时,书中不仅引用了标准的计算公式,还配有大量对比图,直观展示了不同锚栓布置对局部应力场的影响。这种将理论计算、规范要求和实际构造设计融为一体的编写风格,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施工手册”的范畴,更像是一本“设计优化指南”。它教会我们如何“聪明地”加固,而不是仅仅“合规地”加固。在我近期参与的一个老厂房改造项目中,书中关于既有结构承载力评估的一套系统方法,直接帮助我们解决了原设计方案中存在的安全冗余过大的问题,既保证了安全,又节约了大量的工程造价。这是一本真正能帮助工程师解决实际问题的硬核著作。

评分

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

评分

不错,正品,建议各位购买使用

评分

很实用的一本书,非常喜欢,值得。

评分

包装简陋 还好书没什么大问题

评分

正版 质量不错

评分

正品,不错的。帮别人买的,方便。

评分

正版

评分

正版行货,呵呵,适合搞加固的使用。

评分

郁闷,13年的图集竟然没有依据13年的加固规范。刚出版就面临作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