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史料考證

商周史料考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丁山原 著,瀋西峰 校
圖書標籤:
  • 商周史
  • 史料考證
  • 曆史研究
  • 古代史
  • 中國曆史
  • 文獻學
  • 史學
  • 考古學
  • 斷代史
  • 上古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圖書館齣版社
ISBN:9787501337613
版次:1
商品編碼:10087986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8-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文津文庫”主要輯錄清末民國時期文學藝術、曆史地理、哲學宗教、書目版本類經典著作,兼選建國後點校、整理的曆代重要論著。清末以來的各類論著,近年隨傳統文化研究熱潮的到來,有不少得以重新刊布。但沒有或較少重刊重印。讀者需要而不便查找的也所在不少。我社輯錄其重要者,裒為文庫,重新錄排、整理,統一裝幀,陸續齣版,以繼傳承流布之責。文學藝術,曆史地理、哲學宗教,書目版本各類,主體顔色分彆設為綠、黃、藍、絳四色,以使讀者一目瞭然。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丁山先生的遺著。在本書中,作者根據甲骨文、金文的記載,以古代典籍為依據,參以諸傢解說,論證瞭商周兩代史料中的部分問題。在資料的搜集、考訂方麵,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本書作者丁山先生離開我們已經有半個多世紀瞭,其間學術文化飛速發展,以今天的學術眼光看,書中一些觀點還有進一步商榷的必要。盡管如此,本書所體現的科學的學術思想與嚴謹的治學態度,仍然值得我們學習與藉鑒。

作者簡介

  丁山,(1901—1952) ,安徽和縣人。史學傢、古文字學傢。1924年考取北大研究所國學門研究生,1926年任廈門大學助教,次年任中山大學教授。1929年至1932年任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所專任研究員。後20年間,曆任中央大學、山東大學教授。
  早年,他側重於古文字、音韻方麵的研究。20年代末轉嚮甲骨文考釋,所作《說文闕義箋》《數名古誼》《釋夢》等專著與論文,對於甲骨學的發展作齣瞭重要的貢獻。後來,他潛心於商周曆史與文化的研究,將甲骨文、金文的考釋融匯其中,視野寬闊,見解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形成瞭自己獨特的風格。有《吳雷考》《新殷本紀》《商周史料考證》《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製度》等著述。

內頁插圖

目錄

一 殷虛考古之鳥瞰
二 洹、滴與商虛
三 盤庚遷殷以前商族蹤跡之追尋
四 盤庚遷濛澤武丁始居小屯
五 神話時代商人生活之推測
六 傳說時代的王號與傳統
七 武丁之武功
八 武丁的內治
九 武丁以後的諸王積年
十 孝己康丁之間世係補證及其大事
十一 武乙死於河渭之間
十二

精彩書摘

  也許因為藍夷、班方的餘燼復燃,邾、泗之會的弁邑感受威脅,盤庚即位,不能不“涉河以民遷”,以避東南的外患吧!《禦覽》八三引《紀年》雲:
  盤庚旬自奄遷於北濛,曰殷。不著年代,《今本》遂次於盤庚十四年。其實,《水經。洹水注》與《路史·國名紀》所引的《古本》俱稱“盤庚即位”,遷殷的事,應該在盤庚初年。《史記正義》引《紀年注》雲,“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今本訛七百)五十二年,更不徙都”。假定紂之滅是在元前一。二七年(詳後附《西周年譜》篇),加上二百五十二年,盤庚遷殷的絕對年代是在公元前一二七九年。我國初有史以紀事的年代,由今齣土一切的文物看,也可暫時以此為斷限。
  盤庚遷殷,自來經師都考證在今日的殷虛,都忽略瞭北濛的地望。殷虛附近,近無以濛為名的區域;而在商邱附近,則有濛澤可尋。《水經》“汲水又東,至梁郡濛縣為獲水”,《注》雲:
  汲水又柬,徑濛縣故城北。俗謂之小濛城也。 《西徵記》,
  城在汲水南十五六裏,即莊周之本邑也。為濛之漆園吏,郭景
  純所謂,漆園有傲吏者也。淚水又東,徑大濛城北。自古不聞
  有二濛。疑即濛亳也。

前言/序言



戰國策:權謀、辯說與曆史的側影 《戰國策》,這部恢弘的史學著作,以其獨特的敘事手法和生動的曆史場景,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戰國時代群雄逐鹿圖。它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編年體史書,而是側重於謀士、說客與君主之間的縱橫捭闔、舌劍唇槍。全書匯集瞭從戰國初期至秦統一的各種政治說辭、外交策略以及遊士的個人傳記,是研究古代政治思想、外交史和文學藝術的珍貴寶庫。 一、 結構與內容:群像中的智慧交鋒 《戰國策》的結構,以地理區域和曆史時期為經緯,將數百年間的風雲變幻娓娓道來。全書共計三十三篇,內容主要圍繞東周、西周、韓國、趙國、魏國、楚國、齊國、秦國等主要戰國諸侯國的政治活動展開。 重點聚焦於“策”與“辯”: 本書最引人注目的特質,在於其對說客辯論藝術的精妙捕捉。它詳盡記錄瞭蘇秦、張儀、公孫衍、陳軫等頂尖謀士如何運用其高超的口纔、邏輯推理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遊說君王,決定國傢命運的瞬間。這些說辭往往結構嚴謹、層層遞進,時而慷慨激昂,時而娓娓道來,充滿瞭極強的說服力和戲劇張力。例如,蘇秦的閤縱之策,意在聯閤六國共同對抗強秦;而張儀的連橫之策,則主張分化瓦解諸侯,逐個擊破。這些篇章不僅是外交史的經典案例,更是古代修辭學和辯論學的範本。 曆史事件的生動再現: 《戰國策》並未拘泥於枯燥的政令或戰爭的細節,而是通過選取那些最具代錶性、最富戲劇性的曆史片段進行深入刻畫。我們得以窺見麯沃代翼的陰謀、殽之戰的慘烈、長平之戰前的緊張氣氛,以及秦國吞並六國的逐步計劃。這些事件的敘述,往往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和情感渲染,使得冰冷的曆史仿佛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 二、 文學價值:辭賦的瑰麗與人物的立體 作為一部史學著作,《戰國策》在文學上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它標誌著戰國散文由質樸嚮華麗、由單純記事嚮寓言化、文學化轉型的關鍵一步。 辭藻的華麗與氣勢磅礴: 書中大量運用排比、誇張、比喻等修辭手法,語言富有節奏感和音樂性,讀來朗朗上口,氣勢恢宏。說辭中常常齣現精妙的比喻,如將國傢比作“軀體”,將聯盟比作“屏障”,極大地增強瞭論點的感染力和形象性。 人物形象的刻畫入木三分: 《戰國策》成功塑造瞭一係列個性鮮明的曆史人物群像。秦惠文王的雄纔大略、趙武靈王的改革魄力、信陵君的仗義疏財、平原君的優柔寡斷,以及那些名不見經傳卻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的說客,都在篇章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作者(或後來的編纂者)擅長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內心掙紮來展現其復雜的性格,使得這些曆史人物具有瞭文學作品中人物的深度和立體感。 三、 思想內涵:對權力的審視與對人性的揭示 《戰國策》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對戰國時代政治生態的深刻洞察。 政治權謀的百科全書: 本書集中展示瞭戰國時代君主們為瞭生存和擴張所采取的一切手段,包括外交上的欺詐、內部的恩怨、對人纔的爭奪以及對民力的壓榨。它揭示瞭在“弱肉強食”的國際環境中,道德往往讓位於生存,權術成為決定性的力量。 遊士階層的崛起與悲歌: 戰國時代是士人精神最為昂揚的時期。他們不再是依附於貴族的附庸,而是憑藉自身的學識和口纔,敢於直諫君王,甚至左右國政。《戰國策》記錄瞭他們光芒四射的時刻,同時也記錄瞭他們的漂泊無依、報國無門的悲劇命運。許多遊士最終成為瞭政治鬥爭的犧牲品,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是本書思想深處的一抹悲涼底色。 曆史的辯證法: 書中關於閤縱連橫的討論,體現瞭當時人們對國際關係復雜性的早期思考。它告訴讀者,聯盟的建立並非基於長久的友誼,而是基於實時的利益考量;而聯盟的瓦解,也往往源於內部的猜忌和外部的利誘。這種對曆史動態平衡的揭示,具有超越時代的啓發意義。 總結 《戰國策》是一部集曆史記錄、政治論辯和文學描繪於一體的巨著。它以生動的故事、雄辯的辭藻,記錄瞭中華文明史上一個充滿變動與智慧的時代。閱讀此書,如同身臨其境地參與瞭一場場決定國傢命運的政治博弈,領略古代政治傢、謀士們如何在亂世中施展其經天緯地的抱負與纔乾。它不僅是研究戰國曆史不可或缺的史料,更是中華古代說服藝術與散文美學的典範之作。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頗具匠心,封麵采用瞭一種古樸的麻布質感,配以燙金的字體,在昏黃的燈光下散發齣一種穿越時空的厚重感。內頁的紙張選擇上,也明顯偏嚮於那種略帶米黃、手感略微粗糙的特種紙,這使得閱讀體驗本身就成為瞭一種對曆史的沉浸。裝訂方麵,采用的是綫裝,雖然不如膠裝方便翻閱,但那種嚴謹、一絲不苟的感覺,恰恰契閤瞭書名所暗示的“考證”二字。我個人非常欣賞作者(或齣版方)在物理形態上所傳達齣的尊重與敬畏,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讀物,而是需要你靜下心來,用雙手去感受曆史脈絡的載物。特彆是扉頁上那幾方硃紅的印章紋飾,雖然是印刷上去的,卻仿佛能讓人聞到墨香,仿佛觸及到瞭那些塵封已久的竹簡和甲骨的邊緣。這種細節的考究,無疑為後續的閱讀內容奠定瞭堅實的基調,讓人在翻開第一頁之前,就已經對其中蘊含的學術精神有瞭初步的預感和期待。它絕不是一本隨便擺在書架上充數的書籍,而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器物。

評分

對於一個非專業齣身的普通曆史愛好者而言,這本書的閱讀門檻設置得相當微妙。一方麵,它引用的原始材料和專業術語密度之高,確實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古代漢語基礎和基礎的考古學常識,好在作者非常體貼地在腳注部分做瞭詳盡的解釋和齣處標注,這為我們這些“業餘選手”提供瞭及時的拐杖。另一方麵,當作者試圖搭建起他的核心論點時,那種邏輯推演的力量是極具感染力的。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關於某一批齣土陶符的斷代依據的論述,他將地層學、器物學乃至當時的氣候變遷都納入考量範圍,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證據鏈條,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論證過程,比任何懸疑小說都要引人入勝。每一次成功的邏輯閉環,都讓人忍不住在書頁上做一個“啊哈!”的手勢,仿佛自己也破解瞭一道韆年的謎題。這種將高深學術研究通俗化而不失嚴謹性的平衡感,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評分

這本書在探討社會結構和禮樂製度方麵的論述,雖然篇幅占比可能不是最大,但其洞察力卻令人耳目一新。它沒有陷入傳統史學中對周代“禮崩樂壞”的過度渲染,而是嘗試從物質文化和實際的權力運作層麵去理解“禮”的生成與維持機製。作者似乎更關注權力是如何通過儀式和符號化的錶達在精英階層中流通和確認的。他對於周人對“天命”概念的不斷修正和適應性的解釋,尤其深刻,揭示瞭早期王權意識形態是如何在與地方勢力的不斷博弈中,通過祭祀文本的更新而實現自我鞏固的。讀到這部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所謂的“神授王權”,背後其實是一場場高超的政治公關和信息控製。這種從上層建築的意識形態迴溯到其社會基礎和權力實踐的分析路徑,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統治者們有瞭更立體、更具現實感的理解,而非僅僅是教科書上刻闆的聖人形象。

評分

如果從文獻的廣度與深度來衡量,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小型圖書館。隨便翻開任何一頁,都會被其引證的材料所震撼。我發現作者似乎對所有能找到的與商周相關的甲骨蔔辭、金文銘文、早期文獻(如《尚書》、《詩經》中的相關篇章)進行瞭地毯式的搜集和比對。更值得稱道的是,他並未停留在文獻的簡單羅列上,而是深入到瞭對特定詞匯的詞源學考證,以及不同版本間細微差異的辨析。例如,他對“鬯”和“醴”在祭祀語境下的語義演變進行瞭細緻的對比,這遠超齣瞭普通通史著作的範疇。這種對“最小單位”的執著,正是“考證”二字的真正體現。它要求的不隻是知識的博覽,更是對史料本身的解構與重塑能力,這讓整本書的知識密度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水平,感覺每讀一頁,都在進行一次知識的“高強度訓練”。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邏輯處理得極為精妙,它並非按照時間綫的綫性敘述,而是采取瞭一種問題導嚮的網狀結構進行深入剖析。初讀之下,可能會因為跳躍性較大的主題切換而略感不適,但很快就會發現這種編排的精妙之處——它巧妙地模擬瞭真正的史料研究過程:當你從一個側麵(比如青銅器銘文)發現瞭某個疑點時,你需要立刻迴溯到另一佐證材料(比如文獻記載或考古發掘報告)去交叉驗證。作者在處理那些充滿爭議的曆史節點時,展現齣瞭令人贊嘆的剋製與客觀。他極少使用絕對化的詞匯,而是大量運用“或可推斷”、“基於現有證據傾嚮於”、“與甲說相對的觀點是”這類錶達,這讓整個論證過程充滿瞭動態的張力,仿佛讀者自己也參與到瞭這場與曆史的對話之中。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提升瞭文本的學術價值和可信度,避免瞭將復雜多變的古代社會簡化為單一的、刻闆的教條,體現瞭深厚的曆史唯物主義功底。

評分

看下瞭。。。。。。。

評分

丁山(1901—1952) 安徽和縣人。史學傢、古文字學傢。1924年考取北大研究所國學門研究生,1926年任廈門大學助教,次年任中山大學教授。1929年至1932年任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所專任研究員。後20年間,曆任中央大學、山東大學教授。 起初,他側重於古文字、音韻方麵的研究。20年代末轉嚮甲骨文考釋,所作《說文闕義箋》《數名古誼》《釋夢》等專著與論文,對於甲骨學的發展作齣瞭重要的貢獻。後來,他潛心於商周曆史與文化的研究,將甲骨文、金文的考釋融匯其中,視野寬闊,見解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形成瞭自己獨特的風格。有《吳雷考》《新殷本紀》《商周史料考證》《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製度》等著述。

評分

以前買過一個,但是缺頁。這次看到京東有,當然就買瞭!

評分

一直都想買這本書,終於買到瞭

評分

在本書中,作者根據甲骨文金文的記載,以古代典籍為依據,參以諸傢解說,論證瞭商周兩代史料中的部分問題.在資料的搜集考訂方麵,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評分

丁山(1901—1952) 安徽和縣人。史學傢、古文字學傢。1924年考取北大研究所國學門研究生,1926年任廈門大學助教,次年任中山大學教授。1929年至1932年任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所專任研究員。後20年間,曆任中央大學、山東大學教授。

評分

起初,他側重於古文字、音韻方麵的研究。20年代末轉嚮甲骨文考釋,所作《說文闕義箋》《數名古誼》《釋夢》等專著與論文,對於甲骨學的發展作齣瞭重要的貢獻。後來,他潛心於商周曆史與文化的研究,將甲骨文、金文的考釋融匯其中,視野寬闊,見解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形成瞭自己獨特的風格。有《吳雷考》《新殷本紀》《商周史料考證》《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製度》等著述。

評分

看下瞭。。。。。。。

評分

一直都想買這本書,終於買到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