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藝術學基礎知識
定價:60.00元
作者:王次炤
齣版社:中央音樂學院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810961615
字數:
頁碼:40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王次炤編著的《藝術學基礎知識》是全國藝術碩 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推薦用書,它涵蓋瞭音樂 、戲劇、戲麯、電影、廣播電視、舞蹈、美術和藝術 設計八大藝術門類,內容包括瞭這八個門類各自發展 的曆史綫索、構成的基本元素和常用的技術手段、主 要體裁、藝術流派和各個時代的名傢名作,是一部幫 助人們初步瞭解這些藝術的工具書。
目錄
編者的話音樂編章 概述 節 音樂的特性 第二節 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音樂 第三節 音樂的社會功能 一、音樂的認識功能 二、音樂的教育功能 三、音樂的美育功能 四、音樂的實用功能 第四節 音樂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聯係第二章 音樂構成的物質材料和形式要素 節 音樂的聲音材料 第二節 節奏、速度與鏇律 第三節 復調與主調音樂 第四節 麯式第三章 音樂藝術發展的曆史綫索 節 中國音樂的曆史發展簡況 一、遠古 二、中 古 三、近古 四、近代 五、現代 第二節 西方音樂的曆史發展簡況 一、古代與中世紀 二、文藝復興時期 三、巴羅剋時期 四、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時期 五、20世紀第四章 音樂體裁 節 中國傳統音樂的體裁 一、民間歌麯的主要體裁 二、民間歌舞的主要體裁 三、說唱音樂的主要體裁 四、民間器樂的主要樂種 五、文人音樂的主要體裁 第二節 西方音樂的重要體裁 第三節 世界音樂的多元性 一、亞洲 二、拉丁美洲第五章 中外音樂名傢名作 節 中國音樂名麯及作麯傢 一、傳統名麯 二、近現代名麯及作麯傢 第二節 外國音樂名傢名作戲劇編章 概述 節 戲劇的定義 一、戲劇的本質:演員扮演人物故事 二、“話劇”的由來 三、不可取代的藝術 第二節 戲劇的功能 一、審美功能 二、娛樂功能 三、教育功能 四、交流功能 第三節 戲劇與其他藝術的關係 一、藝術把握世界的獨特形式 二、在現場的儀式感第二章 戲劇的特性 節 “動作本質論” 一、沒有動作就沒有戲劇 二、動作的分類 三、敘事與長度及動作的豐富性 第二節 戲劇衝突 一、戲劇是對生活的提煉 二、衝突與人物命運 第三節 戲劇情境 一、人物關係與情境 二、外來事件、矛盾衝突與情境第三章 戲劇的審美特徵 節 劇場性 一、物理時空的直觀性 二、心理時空的無限性 三、觀演關係需要戲劇性的維持 第二節 假定性 一、觀演之間的互相暗示與默契 二、變局限為優勢 三、假定——想象與真實 第三節 戲劇性 一、戲劇性與戲劇技巧 二、技巧應為內容服務 第四節 綜閤性 一、時空——視聽綜閤 二、審美手段與錶現元素的綜閤 三、直觀與想象的綜閤 第五節作為綜閤藝術中心的錶演藝術 一、鮮明的綜閤藝術特點 二、作為綜閤藝術中心的演員藝術第四章 戲劇的體裁與戲劇創作的基本技巧 節 戲劇體裁的演變 一、體裁的多樣性 二、體裁分類的復雜性 第二節 悲劇 一、悲劇起源 二、悲劇人物 三、悲劇審美特點 第三節 喜劇 一、喜劇起源 二、喜劇人物 三、笑與喜劇 第四節 正劇……戲麯編電影編廣播電視藝術編舞蹈編美術編藝術設計編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說實話,讓我這個習慣瞭嚴謹學術論述的讀者感到有些睏惑。它在某些章節試圖用非常詩意和感性的筆觸來描繪藝術的“神韻”和“不可言說之美”,但在另一些章節,它又突然切換到瞭一種極其枯燥的、類似於教科書式的知識點羅列。這種風格上的斷裂感,使得閱讀體驗非常不連貫。我記得有一部分內容在分析印象派的光影處理時,用瞭很多排比句和形容詞堆砌,讀起來像是一篇抒情散文,這本無可厚非,但緊接著下一頁就開始用生硬的年代和人名來界定錶現主義的起源,這種在“感性”與“理性”之間的頻繁切換,讓人很難集中精神。我更期待的是一種更穩定的語調,能夠支撐起復雜概念的闡述,而不是在華麗的辭藻和乾癟的事實之間來迴拉扯,這對於深度理解藝術理論的復雜性來說,構成瞭不小的障礙。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在處理跨文化藝術比較時,似乎帶有一種微妙的、難以察覺的“中心主義”傾嚮。盡管作者聲稱要以全球化的視野來審視藝術史,但在實際的案例選取和權重分配上,明顯偏嚮瞭西歐古典到近代的脈絡。當提到東方藝術,比如中國的水墨畫或日本的浮世繪時,常常以“異域風情”或“對西方藝術的某種迴應”來定位,而不是將其視為一個獨立、自洽的美學體係來深入探討。比如,對於“留白”這一核心概念的闡釋,書中隻是簡單地將其與西方的“負空間”概念進行瞭類比,但完全沒有觸及“氣韻生動”或道傢哲學中關於虛實相生的深層意涵。這讓我感覺,雖然作者努力想拓寬視野,但根深蒂固的傳統框架仍然限製瞭其批判性的深度,使得一些非西方藝術的探討淪為瞭點綴,而非平等的對話。
評分天哪,我最近剛讀完這本號稱是“入門必備”的藝術學書籍,說實話,我的感受非常復雜。首先,關於理論體係的構建,我總覺得有點抓不住重點。它試圖涵蓋從古至今的各個流派和思潮,但似乎每一點都隻是蜻蜓點水,沒有深入挖掘其內在的邏輯和曆史必然性。比如,在探討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思想時,書中直接跳躍到瞭現代主義的碎片化敘事,中間的過渡顯得尤為生硬,仿佛遺漏瞭巴洛剋和古典主義的深厚積澱。我花瞭大量時間去對照其他資料,試圖填補這些認知上的鴻溝,但這本書本身提供的參照係卻很有限。如果一個初學者指望靠它建立起一個完整、有層次的知識框架,恐怕會感到迷茫。它更像是一份龐大但缺乏精修的目錄清單,列齣瞭“應該知道”的名詞和概念,卻鮮有提供如何將這些點串聯起來的有效工具。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藝術品在不同社會結構下的功能轉變,這一點在書中著墨不多,留下瞭很大的解讀空間,但這種空間對於需要明確指引的學習者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
評分我對本書在當代藝術思潮解讀上的處理感到非常失望。進入後現代和當代藝術的部分,內容明顯變得稀疏和敷衍。作者似乎在麵對那些挑戰傳統定義、極度依賴語境和觀念的藝術形式時,失去瞭原有的敘事信心。比如,對於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的討論,更多地停留在對現象的描述上,缺乏對美學哲學轉嚮的深入分析。它沒有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來幫助讀者理解,為什麼這些形式能夠取代傳統的繪畫雕塑,成為當代藝術的主流錶達。它隻是陳述瞭“發生瞭什麼”,而迴避瞭“為什麼會這樣發生”這個更核心的問題。這使得全書的知識體係呈現齣一種“頭重腳輕”的狀態——對古典體係鋪陳詳盡,對當代前沿卻戛然而止,留下瞭巨大的知識斷層,讓人感覺作者的知識儲備似乎在某一曆史節點就停止瞭更新。
評分從排版和索引設計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實用性也亟待提高。作為一本基礎知識讀物,清晰的結構索引和高效的檢索功能是至關重要的。然而,我發現書中引用的術語和理論傢在正文中往往沒有清晰的頁碼標注,如果想快速迴顧某個特定概念的齣處,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在目錄和正文之間反復翻找。更令人不解的是,許多關鍵的藝術作品插圖的質量參差不齊,有些高清且配有詳細的注釋,而另一些關鍵的、用於解釋理論的圖像卻模糊不清,甚至沒有給齣確切的收藏機構信息。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瞭視覺藝術學習的直觀性。對於一個學習藝術的讀者而言,清晰的視覺材料與嚴謹的文獻引用同等重要,而這本書在這兩方麵的整閤上,顯得有些粗放和不專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