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艺术学基础知识
定价:60.00元
作者:王次炤
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810961615
字数:
页码:4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王次炤编著的《艺术学基础知识》是全国艺术硕 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用书,它涵盖了音乐 、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和艺术 设计八大艺术门类,内容包括了这八个门类各自发展 的历史线索、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常用的技术手段、主 要体裁、艺术流派和各个时代的名家名作,是一部帮 助人们初步了解这些艺术的工具书。
目录
编者的话音乐编章 概述 节 音乐的特性 第二节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音乐 第三节 音乐的社会功能 一、音乐的认识功能 二、音乐的教育功能 三、音乐的美育功能 四、音乐的实用功能 第四节 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第二章 音乐构成的物质材料和形式要素 节 音乐的声音材料 第二节 节奏、速度与旋律 第三节 复调与主调音乐 第四节 曲式第三章 音乐艺术发展的历史线索 节 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简况 一、远古 二、中 古 三、近古 四、近代 五、现代 第二节 西方音乐的历史发展简况 一、古代与中世纪 二、文艺复兴时期 三、巴罗克时期 四、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时期 五、20世纪第四章 音乐体裁 节 中国传统音乐的体裁 一、民间歌曲的主要体裁 二、民间歌舞的主要体裁 三、说唱音乐的主要体裁 四、民间器乐的主要乐种 五、文人音乐的主要体裁 第二节 西方音乐的重要体裁 第三节 世界音乐的多元性 一、亚洲 二、拉丁美洲第五章 中外音乐名家名作 节 中国音乐名曲及作曲家 一、传统名曲 二、近现代名曲及作曲家 第二节 外国音乐名家名作戏剧编章 概述 节 戏剧的定义 一、戏剧的本质:演员扮演人物故事 二、“话剧”的由来 三、不可取代的艺术 第二节 戏剧的功能 一、审美功能 二、娱乐功能 三、教育功能 四、交流功能 第三节 戏剧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一、艺术把握世界的独特形式 二、在现场的仪式感第二章 戏剧的特性 节 “动作本质论” 一、没有动作就没有戏剧 二、动作的分类 三、叙事与长度及动作的丰富性 第二节 戏剧冲突 一、戏剧是对生活的提炼 二、冲突与人物命运 第三节 戏剧情境 一、人物关系与情境 二、外来事件、矛盾冲突与情境第三章 戏剧的审美特征 节 剧场性 一、物理时空的直观性 二、心理时空的无限性 三、观演关系需要戏剧性的维持 第二节 假定性 一、观演之间的互相暗示与默契 二、变局限为优势 三、假定——想象与真实 第三节 戏剧性 一、戏剧性与戏剧技巧 二、技巧应为内容服务 第四节 综合性 一、时空——视听综合 二、审美手段与表现元素的综合 三、直观与想象的综合 第五节作为综合艺术中心的表演艺术 一、鲜明的综合艺术特点 二、作为综合艺术中心的演员艺术第四章 戏剧的体裁与戏剧创作的基本技巧 节 戏剧体裁的演变 一、体裁的多样性 二、体裁分类的复杂性 第二节 悲剧 一、悲剧起源 二、悲剧人物 三、悲剧审美特点 第三节 喜剧 一、喜剧起源 二、喜剧人物 三、笑与喜剧 第四节 正剧……戏曲编电影编广播电视艺术编舞蹈编美术编艺术设计编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让我这个习惯了严谨学术论述的读者感到有些困惑。它在某些章节试图用非常诗意和感性的笔触来描绘艺术的“神韵”和“不可言说之美”,但在另一些章节,它又突然切换到了一种极其枯燥的、类似于教科书式的知识点罗列。这种风格上的断裂感,使得阅读体验非常不连贯。我记得有一部分内容在分析印象派的光影处理时,用了很多排比句和形容词堆砌,读起来像是一篇抒情散文,这本无可厚非,但紧接着下一页就开始用生硬的年代和人名来界定表现主义的起源,这种在“感性”与“理性”之间的频繁切换,让人很难集中精神。我更期待的是一种更稳定的语调,能够支撑起复杂概念的阐述,而不是在华丽的辞藻和干瘪的事实之间来回拉扯,这对于深度理解艺术理论的复杂性来说,构成了不小的障碍。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跨文化艺术比较时,似乎带有一种微妙的、难以察觉的“中心主义”倾向。尽管作者声称要以全球化的视野来审视艺术史,但在实际的案例选取和权重分配上,明显偏向了西欧古典到近代的脉络。当提到东方艺术,比如中国的水墨画或日本的浮世绘时,常常以“异域风情”或“对西方艺术的某种回应”来定位,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独立、自洽的美学体系来深入探讨。比如,对于“留白”这一核心概念的阐释,书中只是简单地将其与西方的“负空间”概念进行了类比,但完全没有触及“气韵生动”或道家哲学中关于虚实相生的深层意涵。这让我感觉,虽然作者努力想拓宽视野,但根深蒂固的传统框架仍然限制了其批判性的深度,使得一些非西方艺术的探讨沦为了点缀,而非平等的对话。
评分天哪,我最近刚读完这本号称是“入门必备”的艺术学书籍,说实话,我的感受非常复杂。首先,关于理论体系的构建,我总觉得有点抓不住重点。它试图涵盖从古至今的各个流派和思潮,但似乎每一点都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挖掘其内在的逻辑和历史必然性。比如,在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时,书中直接跳跃到了现代主义的碎片化叙事,中间的过渡显得尤为生硬,仿佛遗漏了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的深厚积淀。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对照其他资料,试图填补这些认知上的鸿沟,但这本书本身提供的参照系却很有限。如果一个初学者指望靠它建立起一个完整、有层次的知识框架,恐怕会感到迷茫。它更像是一份庞大但缺乏精修的目录清单,列出了“应该知道”的名词和概念,却鲜有提供如何将这些点串联起来的有效工具。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艺术品在不同社会结构下的功能转变,这一点在书中着墨不多,留下了很大的解读空间,但这种空间对于需要明确指引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评分我对本书在当代艺术思潮解读上的处理感到非常失望。进入后现代和当代艺术的部分,内容明显变得稀疏和敷衍。作者似乎在面对那些挑战传统定义、极度依赖语境和观念的艺术形式时,失去了原有的叙事信心。比如,对于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的讨论,更多地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上,缺乏对美学哲学转向的深入分析。它没有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来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这些形式能够取代传统的绘画雕塑,成为当代艺术的主流表达。它只是陈述了“发生了什么”,而回避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这个更核心的问题。这使得全书的知识体系呈现出一种“头重脚轻”的状态——对古典体系铺陈详尽,对当代前沿却戛然而止,留下了巨大的知识断层,让人感觉作者的知识储备似乎在某一历史节点就停止了更新。
评分从排版和索引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也亟待提高。作为一本基础知识读物,清晰的结构索引和高效的检索功能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我发现书中引用的术语和理论家在正文中往往没有清晰的页码标注,如果想快速回顾某个特定概念的出处,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在目录和正文之间反复翻找。更令人不解的是,许多关键的艺术作品插图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高清且配有详细的注释,而另一些关键的、用于解释理论的图像却模糊不清,甚至没有给出确切的收藏机构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视觉艺术学习的直观性。对于一个学习艺术的读者而言,清晰的视觉材料与严谨的文献引用同等重要,而这本书在这两方面的整合上,显得有些粗放和不专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