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译丛·教材系列:变态心理学案例教程(第3版)

心理学译丛·教材系列:变态心理学案例教程(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布朗,[美] 巴洛 著,王建平 等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变态心理学
  • 案例分析
  • 教材
  • 心理学译丛
  • 临床心理学
  • 精神病学
  • 心理健康
  • 诊断
  • 心理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096032
版次:3
商品编码:1015180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4
字数:3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变态心理学案例教程(第3版)》全书根据《变态心理学纲要》(第4版)(Essentials of Abnonnal Psychology,Fourth Edition)教程中最为典型的变态行为,介绍了相应的19个案例。案例生动真实,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而且全书的编排形式让人一目了然,在对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分析,探究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以及法律、伦理、文化和性别等众多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蒂莫西·布朗(Timothy A.Brown)波士顿大学心理系教授,波土顿大学焦虑及相关障碍中心的研究主管。他在焦虑障碍和心境障碍的分类、心境障碍的弱点、心理测量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学探索等领域有诸多著作发表。另外,他还是DSM-IV焦虑障碍在广泛性焦虑障碍和焦虑抑郁共病方面的顾问委员会成员和DSM-IV修订版中焦虑障碍工作组的成员,现在是DSM-V研究计划委员会的成员。
  戴维·巴洛(David H.Barlow)世界知名的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领域的先驱。波土顿大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教授,焦虑及相关障碍研究中心主任。因其在科研能力和产量上的突出表现,他获得了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在1987年颁发的Merit奖,2000年由于在心理学应用方面的表现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家奖,此外还获得了加利福尼亚州、康涅狄格州和马萨诸塞州心理学会的生涯贡献奖。

目录

案例1 广泛性焦虑障碍/1
整合模型下的个案概念化/4
治疗过程和结果/7
讨论/12
批判性思考/14

案例2 伴有广场恐怖症的惊恐障碍/15
整合模型下的个案概念化/18
治疗过程和结果/22
讨论/25
批判性思考/27

案例3 青少年社交恐怖症/29
整合模型下的个案概念化/32
治疗过程和结果/34
讨论/37
批判性思考/39

察例4 创伤后应激障碍/40
整合模型下的个案概念化/42
治疗过程和结果/45
讨论/50
批判性思考/52

案例5 强迫症/53
整合模型下的个案概念化/57
治疗过程和结果/58
讨论/63
批判性思考/65

案例6 成人身体虐待(家庭暴力)/66
整合模型下的个案概念化/7l
治疗过程和结果/72
讨论/75
批判性思考/78

案例7 分离性身份障碍(多重人格障碍)/79
整合模型下的个案概念化/85
治疗过程和结果/87
讨论/91
批判性思考/92

案例8 重症抑郁症/93
整合模型下的个案概念化/96
治疗过程和结果/99
讨论/102
批判性思考/104

案例9 双相障碍/106
整合模型下的个案概念化/109
治疗过程和结果/112
讨论/114
批判性思考/117

案例10 神经性贪食症/118
整合模型下的个案概念化/121
治疗过程和结果/123
讨论/126
批判性思考/128

案例11 神经性厌食症../130
整合模式下的个案概念化/134
治疗过程和结果/136
讨论/139
批判性思考/140

案例12 性功能障碍:男性勃起障碍/142
整合模型下的个案概念化/145
治疗过程和结果/147
讨论/150
批判性思考/152

案例13 性障碍(性欲倒错):恋童癖/153
整合模型下的个案概念化/155
治疗过程和结果/157
讨论/161
批判性思考/163

案例14 酒精依赖/164
整合模型下的个案概念化/167
治疗过程和结果/170
讨论/173
批判性思考/174

案例15 边缘性人格障碍/176
整合模型下的个案概念化/178
治疗过程和结果/180
讨论/183
批判性思考/184

案例16 精神分裂症/185
整合模型下的个案概念化/187
治疗过程和结果/189
讨论/191
批判性思考/193

案例17 孤独症/194
整合模型下的个案概念化/197
治疗过程和结果/199
讨论/202
批判性思考/204
案例18 待定诊断:个案(一)/205
案例19 待定诊断:个案(二)/207
参考文献/211
主题索引/243
译后记/253

精彩书摘

  她的担心除了超出了一定的界限外(两个小时没有听到孩子们的声音就判断他们可能被杀了是没有理由的),同时还是不可控制的:当开始焦虑的时候,她无法摆脱焦虑并重新集中精力到手头的事情上面。例如,当工作中她的主管在旁边的时候,阿德里安会变得更加焦虑和担心(因为阿德里安担心他会认为她的工作表现不好)。她对消极评价的关注使得她在工作中更加不能集中注意力,导致更容易犯错误。因为阿德里安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这将导致她更容易忘记一些事情(如,她总是会忘记主管对她说了什么,因为她在这个时候关注的是主管对她的评价如何而不是主管对她说了什么)。除了在集中注意力和记忆力方面的问题以外,阿德里安的焦虑和担心也表现在其他的一些方面:易怒,犯困,经常性的肌肉紧张和头疼,容易变得激动和紧张。
  阿德里安非常关注她的这些过分的担心和焦虑:“我讨厌整天有这种感觉。我只是想有正常的感觉和对自己的生活有控制感!”除了这些不幸之外,阿德里安的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生活。例如,她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办公室里,每天早到半个小时以便于“能够将今天的事情全部计划好”(为了降低在工作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在完成任务或做决定的时候要花去她更多的时间,因为她要确保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正确的。此外,阿德里安报告说她的症状对她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也有影响。她说她的孩子总是抱怨她的情绪不好。她过去就知道她很少花时间和朋友在一起,并且也注意到了很少有男人在第一次或第二次约会以后还会给她打电话:“他们能够感觉到我不是一个有趣的人。”而且,她的焦虑和担心影响到了她的身体功能,她报告说她有“临界高血压”(一种中等程度的高血压),她的家庭医生认为这是压力所造成的。阿德里安同时还有过一段偏头痛的历史,这种情况虽然被处方药给控制住了,但是好像在过分焦虑之后更容易发作。
  除了对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如,工作表现、孩子的健康等)担心和焦虑之外,阿德里安同时报告在一些可能会被别人观察和评价的社交情境中也会感觉不舒服。阿德里安说约会,需要做决断,参加会议,在公众面前演讲的时候尤其会感到一种中高水平的焦虑和不安。无论阿德里安怎么害怕别人的消极评价,但她表示她很少回避这些社交场合。她注意到她对社交情境的这些认识与她担心自己在与别人互动过程中会掉链子、跟不上从而陷入尴尬有很大的关系。

前言/序言

  临床中的真实病人和真实案例
  本书中呈现的所有案例都是根据真实的临床记录和治疗结果而来的,但是为了保证隐私和机密,病人的姓名和身份特征(人口统计学资料,如年龄、职业、婚姻/家庭历史)已经进行了处理。在本书中,我们用一种整合的取向来探讨DSM Ⅳ中广泛的障碍类型,强调多维度的影响因素(如基因、生物、社会学习等),从而采用统一的模型讨论障碍的病因、维持以及治疗。
  为了让每一章都保持易读的篇幅,我们删掉了一些病人生活史的细节,前提是这些细节不会影响障碍的发病、维持或治疗结果,但是在概念化、过程和治疗结果几个部分中,我们则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细节和解释,远远超过了同种类型的案例教程。
  本书中的大部分障碍,我们都讨论了治疗的多样性,包括药理学和心理社会治疗。在大多数案例中,书中所展现的治疗是这一特定障碍到目前为止最有效的干预方法,已经被科学文献所证实。然而,根据临床实践的真实性,读者可能会注意到,病人的改善程度是有很大差异的。感激诊断的复杂性
  由于很多变态心理学的教师经常在小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中频繁地使用案例,因此,我们提供了两个额外的案例,案例18和案例19。这两个案例只提供了临床历史,没有提供概念化的诊断和治疗。它们可以作为教学工具,来指导学生对所描述的案例给出不同的诊断和治疗计划。这些“未解决的案例”的目的是刺激班级讨论情感障碍的复杂性及其特征,并给出诊断复杂性的评估。

深度剖析人心隐秘角落:一本引人入胜的心理学探索之旅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次引人入胜的心灵之旅,它将带领读者深入人类情感、认知与行为的复杂世界。我们致力于揭示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心理奥秘,探寻驱动我们思想、感受和行动的深层机制。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发人深省的案例分析以及前沿的科学研究,本书旨在为所有对理解自身与他人内心世界抱有强烈好奇心的人们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刻的导览。 核心理念:理解人类心智的多维度视角 人类的心智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活力的系统,它受到生物、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倡导一种多维度、整合性的视角来理解个体。我们不局限于单一的理论框架,而是融合了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精髓,力求描绘出一幅更全面、更真实的人类心理图景。 认知机制的奥秘: 我们将探索思维的运作方式,包括记忆的形成与提取,学习的原理,问题解决的策略,以及决策过程中的偏差。例如,我们会深入研究“认知失调”现象,解释当人们的信念与行为发生冲突时,内心会产生怎样的不适感,以及他们会如何努力去消除这种不适。我们还会审视“启发式”思维和“偏见”的存在,揭示它们在日常决策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如何才能更理性地认识和规避它们。从语言习得的奇妙过程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迸发,本书将一一呈现认知科学的魅力。 情感的丰富光谱: 情感是我们生命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塑造着我们的关系、驱动着我们的行为。本书将深入剖析各种基本情感(如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的神经生理基础、发展过程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我们还会探讨更复杂的情感,例如嫉妒、羞耻、内疚,以及同理心是如何在我们与他人之间建立深刻连接的。通过生动的案例,读者将理解情感并非是难以捉摸的,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视角去认识和管理的。 行为的深层根源: 无论是看似微小的习惯,还是重大的人生选择,我们的行为背后总有其心理动因。本书将探讨动机的理论,分析是什么驱使我们追求目标、克服困难。我们还将审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巨大影响,例如群体压力、服从权威的心理机制,以及偏见与歧视的根源。从社交互动中的微妙信号,到应对压力和挑战的策略,本书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周围人的行为模式。 发展轨迹的演变: 人类的心智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本书将关注个体从童年到老年的人生发展轨迹,探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发展任务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我们会审视早期依恋关系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青春期的身份认同危机,成年期的关系建立与事业发展,以及老年期的智慧与反思。通过对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细致考察,读者将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连续性与变化性。 案例研究:鲜活的人生片段,深刻的心理洞察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丰富的案例研究。我们深知,抽象的理论只有与生动的事例相结合,才能真正触动人心,引发深刻的思考。因此,我们精心挑选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群体、不同生活境遇的真实或改编的人物故事。这些案例并非仅仅是心理学理论的插图,而是我们理解复杂心理现象的窗口。 真实生活的回响: 案例中涉及的个体可能是在工作中遭遇职业倦怠的白领,是努力适应新环境的青少年,是正在经历情感困扰的伴侣,或是面对人生重大抉择的老年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他们的经历都展现了人类在面对挑战、欲望、冲突和成长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真实心理过程。读者将在这些故事中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理论的实践检验: 每个案例都将引导读者思考相关的心理学理论。例如,一个关于决策失误的案例,可以引导我们反思“锚定效应”或“确认偏误”;一个关于人际关系破裂的故事,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沟通模式”或“依恋理论”的重要性。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巩固读者的知识,并培养他们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分析现实生活的能力。 多角度的解读: 对于同一个案例,我们鼓励读者运用不同的心理学视角去解读。例如,一个孩子的行为问题,可以从发展心理学、家庭动力学、认知偏差等多个角度去分析。这种多角度的分析训练,有助于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问题的复杂性。 引发反思与共情: 案例的目的是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反思。通过阅读这些故事,读者不仅能了解他人的心理困境,也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鲜活的生命片段,能够培养读者的同理心,让他们在面对他人的时候,能够多一份理解和包容。 前沿研究与发展:追踪心理学的最新脉搏 心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新的发现和理论层出不穷。本书在涵盖经典心理学理论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着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将这些前沿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神经科学的革命: 随着脑科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对大脑与心理活动关系的理解正变得越来越深入。本书将介绍脑成像技术(如fMRI、EEG)如何帮助我们揭示情绪、记忆、决策等心理过程的大脑机制。例如,我们将探讨“神经可塑性”的概念,理解大脑如何通过学习和经验而不断重塑,以及这对于康复和成长的重要性。 进化心理学的视角: 进化心理学试图从演化的角度解释人类的心理机制。本书将探讨一些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例如择偶偏好、合作行为、攻击性等,是如何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这种视角为我们理解人类的某些“天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化对心理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时代,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理差异变得尤为重要。本书将探讨文化如何塑造我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人际关系模式,以及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的表现。 技术赋能心理学: 现代科技也为心理学研究和应用带来了新的可能。例如,人工智能在心理咨询领域的应用、虚拟现实在治疗恐惧症中的作用、大数据分析在预测社会行为方面的潜力,都将是本书探讨的有趣话题。 阅读体验:启迪智慧,点亮生活 本书的设计旨在提供一种愉悦且富有启发的阅读体验。语言上,我们力求准确、生动,避免过度的学术术语,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结构上,章节安排清晰,逻辑性强,便于读者循序渐进地学习。图表、插画等辅助材料的运用,将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概念。 我们相信,对人类心智的探索,不仅是智力上的挑战,更是一次自我认识和成长的旅程。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希望读者能够: 更深刻地理解自己: 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洞察自己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学会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应对压力。 更明智地与他人相处: 培养同理心,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改善沟通技巧,建立更健康、更稳固的人际关系。 更清晰地认识社会: 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辨别信息真伪,做出更理性的判断和决策。 激发对生命的敬畏与好奇: 感受人类心智的奇妙与复杂,对生命本身产生更深沉的思考和热爱。 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把钥匙,它将帮助你开启理解人类内心世界的大门,发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智慧的人生。我们诚挚地邀请您踏上这段非凡的心理学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拿到这本厚重的《心理学译丛·教材系列:变态心理学案例教程(第3版)》,我一直对变态心理学这个领域充满了好奇,但又觉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些枯燥乏味。我之前阅读过一些心理学普及读物,虽然能了解到一些概念,但总感觉隔靴搔痒,缺乏深入的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复杂案例,我总觉得书本上的理论模型很难完全套用。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教材,能够帮助我真正理解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这本教材以“案例教程”为名,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希望它能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通过具体的个案来学习和理解变态心理学的理论。同时,作为“译丛·教材系列”,它的学术性和严谨性也让我对其内容质量充满信心。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提供清晰的逻辑框架,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探索变态心理学的奥秘。我是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抱有很大期望,我希望这本教材能够为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培养我的临床思维能力,为我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做好准备。

评分

说实话,我对变态心理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那些在新闻报道或者影视作品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心理案例。我常常会思考,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些人做出如此反常的行为?他们的内心世界又是如何运作的?我一直渴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解答我这些疑惑的读物。我之前的确阅读过一些介绍变态心理学的书籍,但很多都停留在对症状的罗列和分类,对于深层次的原因和机制则语焉不详。我总觉得,变态心理学不应该只是关于“病态”的描述,更应该关注“人”本身,关注那些在压力、创伤、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下,心理健康发生偏离的个体。我希望这本《心理学译丛·教材系列:变态心理学案例教程(第3版)》能够提供更深入的视角,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些复杂的心理机制,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标签。我期待它能够带我走进那些特殊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们的痛苦,去理解他们的挣扎,并从中获得对人类心理更深刻的洞察。

评分

翻开这本《心理学译丛·教材系列:变态心理学案例教程(第3版)》,我首先被其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结构所吸引。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教材,其呈现方式同样重要,它能够极大地影响阅读的体验和学习的效率。我之前的学习经历中,有不少教材的排版混乱,图片模糊,这极大地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而这本教材,无论是章节的划分、小标题的设置,还是图表的运用,都显得十分用心。我特别喜欢它在引入新概念时,往往会先通过一个简短的案例或者场景来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才娓娓道来相关的理论知识。这种“由点及面”的教学方式,比直接灌输理论要生动有趣得多。我一直觉得,学习变态心理学,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人性的复杂性。这本教材似乎抓住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是什么”,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以及“如何做”。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索那些令人着迷的心理现象。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的心理世界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与众不同、甚至令人不安的心理现象。变态心理学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宝藏,里面充满了未知和探索的空间。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书籍,但总觉得它们在描述那些“不寻常”的心理时,显得有些过于简单化,或者带有某种刻板印象。我渴望能够从更专业、更细致的角度去理解这些复杂的心理状态。这本书的“案例教程”的定位,对我来说尤为重要。我坚信,通过真实的案例来学习,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能让我产生共鸣,也更能帮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我希望它能够提供那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解释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变态心理学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也能够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心理健康议题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变态心理学,并能让我感到“接地气”的读物。《心理学译丛·教材系列:变态心理学案例教程(第3版)》这个书名,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之前的阅读经验中,许多变态心理学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的术语,让我望而却步;要么过于浅显,只能提供一些泛泛而谈的介绍,无法满足我深入了解的愿望。我特别期待这本教材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并且这些案例能够与我平时接触到的社会现象和个人经历有所关联。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区分正常的心理波动与病理性的心理问题,并且能够理解不同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我不仅仅想了解“是什么”,更想知道“为什么”和“如何应对”。作为一本“案例教程”,我非常看重它在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能够提供真实的案例分析,从而帮助我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

我买的书肯定不错啊,一定是好书!

评分

治疗过程G和结果I/199

评分

治疗过程和结果/99

评分

本人性格热情开朗,待人友好,为人诚实谦虚。工作勤奋,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尽职尽责,有耐心。具有亲和力,平易近人,善于与人沟通。

评分

参考文献/211

评分

活泼开朗、乐观向上、兴趣广泛、适应力强、上手快、勤奋好学、脚踏实地、认真负责、坚毅不拔、吃苦耐劳、勇于迎接新挑战。

评分

参考文献/211

评分

商品名称:心理学译丛·教材系列:变态心理学案例教程(第3版)

评分

非常好!质量也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