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平衡:刑事程序理论的新视角

冲突与平衡:刑事程序理论的新视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建成 著
图书标签:
  • 刑事程序
  • 诉讼理论
  • 冲突解决
  • 平衡原则
  • 程序正义
  • 法理学
  • 刑法
  • 证据法
  • 辩护权
  • 司法审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12359
版次:1
商品编码:101534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6
字数:3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刑事诉讼制度的确立,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它标志着人类在解决彼此间纷争的问题上结束了野蛮、蒙昧的时代,踏上了文明的历程。它是文明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文明的发展。在看到程序在限制人的主观恣意方面的科学作用的同时,又必须承认程序也是人制定和运用的。因此,欲使程序的科学作用发挥到至极,还必须保证程序本身是科学的。刑事诉讼是一种实现国家司法权的活动,而有权者就可能滥用权力正是权力的负面属性。因此,为了保证司法公正,就必须建立一套阻止滥用司法权的防御系统,刑事诉讼程序正是这一防御系统中的重磅武器。

内容简介

  《冲突与平衡——刑事程序理论的新视角》一书基本上都是围绕刑事程序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共分22个专题:第1题刑事诉讼溯源;第2题刑事诉讼法律渊源新探;第3题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关系新解;第4题刑事诉讼程序述评;第5题刑事诉讼职能研究;第6题刑事诉讼法律关系探析;第7题刑事诉讼中的利益观;第8题犯罪控制和人权保护——论刑事诉讼的双重目的;第9题刑事诉讼文化研讨;第10题论司法的威望与专业的司法;第11题从世界的眼光看刑事诉讼——当代世界各主要国家刑事诉讼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第12题刑事司法体制的类型化考察;第13题从逻辑理性到人埂性的转变——论无罪推定原则在中国的现实适应性;第14题论程序公正与刑罚效果;第15题正当程序维护度内的强制措施;第16题刑事侦查权之法理分析;第17题起诉法定主义与起诉便宜主义的调和;第18题比较法视野下的刑事庭前审查程序之改造;第19题从现实到未来;死刑复核程序之改造;第20题中国刑事再审程序的出路;第21题论诉权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导入;第22题论辩诉交易的理论基础。全书最后以发表在《中国律师》2002年第9期上的一篇短文——《从足球裁判到司法裁判的联想》作为结束语。

作者简介

  汪建成,男,1962年9月生于安徽省太湖县,汉族,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诉讼法基地客座教授。1979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本科,1983年毕业后,继续在该校就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86年7月毕业后,到山东省烟台大学法律系任教,其间曾于1994-1996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K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作访问学者,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诉讼法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8月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从事刑事诉讼法学和刑事证据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要学术著作有《刑事审判监督程序专论》、《新刑事诉讼法论》、《刑事证据学》、《欧盟成员国刑事诉讼概论》等。

目录

第1题 刑事诉讼溯源
1.1刑起于兵,礼出于俗
1.2从私力救助到公力救助
1.3历史的启示
第2题 刑事诉讼法律渊源新探
2.1刑事诉讼法律渊源之历史演进
2.2刑事诉讼法的属性
2.3对判例法的几点思考
2.4国际法与刑事诉讼
第3题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关系新解
3.1讨论的起点
3.2实体需要程序,程序也创制实体
3.3一般与个别: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逻辑关系
3.4真理观与价值观: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思维模式
3.5授权与限权: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功能关系
第4题 刑事诉讼程序述评
4.1刑事诉讼程序的概念和特点
4.2刑事诉讼程序的意义
4.3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的完善
第5题 刑事诉讼职能研究
5.1刑事诉讼职能的概念和特点
5.2刑事诉讼职能的历史演变
5.3现代刑事诉讼中控诉职能、辩护职能和审判职能之间的关系
第6题 刑事诉讼法律关系探析
6.1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6.2研究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必要性
6.3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范围
6.4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
第7题 刑事诉讼中的利益观
7.1刑事诉讼中的利益形态
7.2刑事诉讼中的利益关系
7.3刑事诉讼中的利益选择
第8题 犯罪控制和人权保护
——论刑事诉讼的双重目的
8.1犯罪控制的目的及其实现
..........
第9题 刑事诉讼文化研讨
第10题 论司法的权威与权威的司法
第11题 从世界的眼光看刑事诉讼
第12题 刑事司法体制的类型化考察
第13题 从逻辑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转变
第14题 论程序公正与刑罚效果
第15题 正当程序维度内的强制措施
第16题 刑事侦查权之法理分析
第17题 起诉法定主义与起诉便宜主义的调和
第18题 比较法视野下的刑事庭前审查程序之改造
第19题 从现实到未来:死刑复核程序之改造
第20题 中国刑事再审程序的出路
第21题 论诉权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导人
第22题 论辩诉交易的理论基础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想图书的详细简介,书名为《冲突与平衡:刑事程序理论的新视角》,但内容不涉及刑事程序本身,而是专注于一个全新的、截然不同的领域。 --- 《冲突与平衡:宏观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适应与身份重塑》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快速全球化和信息爆炸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结构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内部张力。我们观察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当一个既有的文化体系遭遇来自外部的强大冲击——无论是技术革新、人口迁移,还是意识形态的渗透——其内部必然会产生一套复杂的“冲突与平衡”机制。这种机制不仅是外部力量与内部惯性之间的碰撞,更是文化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对未来方向的权力博弈与价值重估。 《宏观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适应与身份重塑》不满足于描绘文化冲突的表面现象,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个体、社群乃至国家层面在面对巨大变革时如何进行身份的自我定义与重建。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真正的文化“适应”并非简单的同化或排斥,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平衡”过程,其产物是新生的、具有韧性的混合身份形态。 第一部分:范式转移与文化基石的动摇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宏观社会变迁”的几种主要驱动力,包括数字鸿沟的加剧、后工业化对传统劳动价值的解构,以及跨国公民社会的兴起。我们通过分析一系列历史案例,如十九世纪末的现代化浪潮对欧洲宗族结构的影响,以及二十世纪中叶非殖民化运动中民族认同的建构,来确定文化“基石”——那些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核心价值——是如何在外部压力下首先被质疑的。 其中,“叙事权力”的转移是关键议题。当主流的历史叙事被新的信息渠道挑战时,不同群体如何争夺对“我们是谁”的定义权?我们引入了“记忆的场域”概念,讨论那些被刻意遗忘或边缘化的历史经验如何在新兴的社会运动中重新浮现,成为重塑集体身份的张力来源。 第二部分:冲突的形态学:边界、内化与抵抗 本部分细致剖析了文化冲突的多种表现形式。冲突不再仅仅是可见的街头对峙,更多地表现为无声的、结构性的张力。 1. 边界的模糊与重划: 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传统的地理和心理边界日益松动。本书探讨了“边缘人”群体的心理画像,他们既不完全属于旧文化,也未能完全融入新环境。这种“在途身份”(In-between Identity)催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往往表现为对原有符号的挪用与解构。 2. 价值的内化与异化: 全球化往往伴随着某种特定生活方式或消费哲学的扩散。我们深入研究了青年群体如何选择性地吸收这些外部价值,并将其与本土习俗进行“混搭”(Hybridization)。然而,这种吸收并非没有代价,部分个体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可能经历深度的身份焦虑和文化疏离感。 3. 象征性抵抗: 抵抗的形式日益复杂化。它不再是激烈的武装对抗,而是通过艺术、时尚、语言重构等文化符号进行的微妙博弈。例如,本土方言的复兴运动,或特定传统手工艺在数字平台上的意外走红,都被视为对文化同质化倾向的微妙反制。 第三部分:寻求平衡:韧性、创造性与未来图景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建设性的分析,探讨文化系统如何通过“平衡”机制实现长期的社会韧性。平衡不是回到起点,而是在吸收了冲突的能量后,构建出一个更具适应性的新结构。 我们提出了“交织性适应”(Interwoven Adaptation)模型,强调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中,创新往往诞生于不同文化元素相互渗透的“交汇点”。这种平衡的实现依赖于几个关键要素: 制度的弹性: 社会机构(如教育系统、媒体监管)是否能够容纳多种叙事和实践,而不是强行选择单一的“正确答案”。 世代间的对话机制: 探讨老一辈对传统的坚守与年轻一代对未来的探索之间,是否存在有效的沟通桥梁,避免代际间的文化断裂。 审美的重构: 文化最终体现在审美偏好上。当一个社会能够欣赏并接纳多样化的美学表达时,便标志着真正的平衡正在形成。 通过对全球多个特定案例的深入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的精细梳理,《冲突与平衡:宏观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适应与身份重塑》为理解我们所处的复杂世界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工具。它最终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冲突是文化进化的催化剂,而平衡则是确保生命力持续的内在哲学。 本书适合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文化研究者以及所有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命运的读者。 --- (总字数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是刑事程序的爱好者,阅读了许多相关的书籍,但这本书无疑是其中最令我眼前一亮的一部。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善于将复杂的理论概念,用一种非常直观、甚至带点哲学思辨的方式表达出来。我特别喜欢他对于“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之间关系的探讨。以往,我们总是强调程序公正的重要性,但这本书却深入分析了当实体公正受到程序漏洞的威胁时,应该如何进行权衡。这种细腻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法律背后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取向。书中对于“被告人权利保障”的论述,也超出了我以往的理解。作者不仅仅是在列举权利,更是在探究这些权利是如何在司法实践中被赋予生命,以及在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时,如何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障。他对“证据排除规则”的解读,也颇具新意,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证据效力的限制,更是将其视为对国家权力的一种约束,一种对公民权利的保护。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刑事程序的每一个环节,思考它们在整体框架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像是一场关于刑事程序本质的哲学对话。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醍醐灌顶”的书。我一直认为刑事程序是一个相对固定、成熟的法律领域,但这本书却向我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不断演进的学术前沿。作者对“证据开示制度”的深入剖析,让我认识到,信息在刑事程序中的流动,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真相,更是为了构建一种相互制约的权力关系。他所提出的“程序公平的价值尺度”,为我们审视和评价刑事程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刑事程序中的灰色地带,而是直面那些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冲突。他通过对不同国家司法实践的比较,揭示了在追求效率与保障权利之间,各国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及其背后的考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学者式的严谨,又不乏人文关怀的温度。它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既有的理论。我从中获得的启发,不仅仅是对刑事程序的理解,更是对法律的本质、对正义的追求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本书绝对能够拓宽任何一位对刑事程序感兴趣的读者的视野。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耳目一新!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刑事程序的世界里,总有一些隐形的边界和难以调和的矛盾。作者却以一种极其大胆而又细腻的笔触,将这些“冲突”一一剖开,并试图从中探寻出通往“平衡”的可能路径。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智力探险,我被书中提出的一个个新颖的理论视角深深吸引。例如,作者对“无罪推定”原则的解构,不再停留在教科书式的阐述,而是深入到其背后的哲学根基和现实操作中的各种张力。他分析了在证据规则、证人出庭、甚至被告权利保障等具体环节中,如何微妙地平衡国家权力与个体自由。我尤其欣赏他对“程序正义”的理解,不再将其视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现了程序正义在具体案件中的实现难度与重要意义。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法律条文,思考它们是如何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被解读、被运用,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潜在摩擦。这绝非一本轻松的读物,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并愿意投入时间去思考,但回报绝对是巨大的。它打破了我之前对刑事程序的一些固有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复杂、但也更加充满活力的学术领域。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拥有超乎常人的洞察力,他能敏锐地捕捉到刑事程序中那些不易察觉的“张力”和“裂痕”。我一直对“侦查权”与“人权保障”之间的边界感到困惑,而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深刻的方式,为我解答了这些困惑。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动态平衡。他提出的“程序性正义的实现”是一种基于现实的考量,而非空中楼阁式的理想。读到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论述时,我才真正理解到,这项规则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证据的“干净”,更是为了维护司法权威和公民的基本尊严。作者的笔触非常流畅,即使是艰深的理论,也能被他讲得深入浅出。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法系下刑事程序模式的比较研究,这让我看到了刑事程序发展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正义的不同理解。这本书的分析视角非常独到,它让我不再拘泥于单一的理论框架,而是能够从更宏观、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刑事程序。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深思的佳作。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标题有些犹豫。 “新视角”听起来总是有点虚,但怀着一丝好奇,我还是翻开了它。结果,我的疑虑被彻底打消了。作者以一种近乎“解剖式”的精准,将刑事程序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放大到理论的高度进行审视。他对“证据收集”的探讨,让我意识到,表面上是为了追求真相的证据,背后却可能隐藏着权力运行的逻辑和对个体权利的侵犯。他提出的“权力制约与程序保障”之间的动态平衡,是我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书中对不同国家、不同法域刑事程序模式的比较,也极具启发性。他并没有简单地进行好坏评判,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文化土壤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这让我意识到,刑事程序并非一成不变的普适模式,而是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活态实践。特别是关于“辩诉交易”的章节,作者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程序正义框架下进行审视,指出了其在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微妙权衡,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这本书的论证严谨,逻辑清晰,虽然学术性很强,但并不枯燥。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启发,对于理解刑事程序在不同情境下的运作机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玻璃水池中被血色包裹着的美人鱼

评分

幫同學買的書,活動時候買下來是比較給力的時節。刑法學和刑訴法學應該要好好看看的書,希望她能從中獲益。導師推薦的東西應該是不錯。

评分

想买很久了

评分

想买很久了

评分

题质疑、成果展示、心得交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疑难解析、观点验证、问题综述。

评分

一部分搜索队员沿着片场里的道具假街景展开地毯式搜查,他们的检查可谓巨细靡遗,越走越深入。越往里面光线就越昏暗,大道具层层排开,遮蔽了光线。天花板上零星垂下几盏老旧的电灯,灯泡上沾满蜘蛛网,在地面和墙壁上形成了一道道鬼气森然的阴影。

评分

皆源于乱步

评分

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家庭背景、地区差异而歧视,不因成绩落后、学习困难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数人的意志而行事,教学民主的核心就是发展、提高多数人。可是总有人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有意无意地忽视多数学生的存在。“抓两头带中间”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结果往往是抓“两头”变成抓“一头”,“带中间”变成“丢中间”。教学民主最好的体现是以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信息时代的特征,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师,未必一定是“好”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环节上,有兴趣占有知识高地的学生可以为同学“师”,甚至为教师“师”。在教学中发现不足,补充知识、改善教法、

评分

想买很久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