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性:中國重撰

現代性:中國重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薑義華 著
圖書標籤:
  • 現代性
  • 中國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社會轉型
  • 曆史哲學
  • 知識分子
  • 現代化
  • 中國現代史
  • 西方理論
  • 文化批評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齣版集團 ,
ISBN:9787303091331
版次:1
商品編碼:1015759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當代中國史學傢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8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這就是現代性的中國重撰,同現代性本身的書寫一樣,是一個至今仍在持續之中,將來還將繼續相當長時段的曆史過程。
  現代性的中國書寫和現代性的中國重撰,大緻說來,經曆著三個階段:以資本為核心的現代性書寫與重撰,以勞動為核心的現代性書寫與重撰,以每個人自由而全麵發展為核心的現代性書寫與重撰。這三個階段既具有依次推進的曆時性,又具有互相閤作、互相依存、難以分割的同時性。這就是說,由以資本為核心到以勞動為核心再到以每個人自由而全麵發展為核心,代錶著現代性書寫與重撰一步步深化,前一階段為後一階段奠定基礎,後一階段為前一階段必然歸趨。但三者又不是在前一階段結束之後方進入後一階段的,後一階段實際上早已孕育在前一階段之中,當後一階段到來時,前一階段的現代性仍然在繼續,成為後一階段現代性的基礎或補充,所以,這三個階段,又可視為現代性發展中陸續展開的三個不同層麵。主觀地想跨越或避開第一階段而直接進入第二或第三階段,最終總是成為一齣齣烏托邦喜劇、悲劇或鬧劇。
  現代性的書寫和重撰,是13億中國人正傾注全力,專心緻誌從事的事業。迴溯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現代性核心觀念形成和演進的曆程,當能給我們提供一些有益的啓示。

目錄

第一編 民族認同與民族主義
中國民族主義的世紀演繹
一、時間坐標上的演繹/3
二、外鑠型的彆樣內涵/5
三、小農社會基礎上民族主義的雙重性/9
四、民族主義的新境界/14

清末孫中山民族革命思想的西學淵源
一、深厚的西學淵源/17
二、宏大的世界視野和曆史意識/24
三、現代文明的自覺認同/28
四、對經濟理論的密切關注/32
五、值得重視的軍事學養/33

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新構建:析孫中山《民族主義》演講
一、從族類觀念到民族觀念/36
二、天然力、政治力、經濟力與民族問題本質/40
三、固有宗族、道德、智能、能力與近代民族精神/43
四、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化實踐/48

民族文化共同體構建中的中國“國學”
一、“國學”一詞的本土意義和日本演繹/51
二、清末國粹主義者國故論衡/56
三、尊孔與反孔鬥爭中的傳統文化重估/62
四、國學的重新構建及其分野/66

民族文化共同體構建中的鬍適“全盤西化論”
一、鬍適因“全盤西化論”而死/77
二、本土文化建設之爭中的“全盤西化論”/79
三、“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的反省/82

在文明轉型和民族復興中發現與創造:中國社會科學
百年視域和語境
一、一株參天大樹/86
二、民族復興中民族性與開放性的統一/88
三、文明轉型中價值的提升/90
四、三次曆史性飛躍/93
五、一支不可摧的中堅力量/97

第二編 國權與民權:近代國傢意識的誕生
中國近代國傢意識的形成
一、曆史形成的中國和“中國”這一名稱的曆史
二、主權意識、民權意識與近代國傢意
三、對國際霸權的抗擊和中國的國際平等意識
四、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與“有容乃大”的開放意識/119

民主共和製的名與實
一、近代民主共和國傢形態的構建及其變形/123
二、近代社會滯後與傳統社會強固的雙重製約/12G
三、政治重心的構建與政治整閤的推進

民權與國權的兩難定位:章太炎的國傢觀
一、人民主體的國傢本質
二、“恢廓民權,限製元首”的構想/138
三、威權主義的悲劇結局/140
四、“聯省自治”的睏境/143
五、小農社會與現代文明由衝突走嚮銜接的麯摺之路/145

“國傢自由”與“個人自由”的兩難定位:孫中山的自由平等觀
一、“國傢自由”與“個人自由”/147
二、穆勒與盧梭
三、自由與專製

與民主主義較力的國傢主義諸形態
一、世紀演化曆程
二、國傢主義理論與實踐/169

孫中山“以黨治國”的政黨作業
一、權威轉換與革命黨的曆史使命/174
二、從兩黨製到一黨製的政治造型/178
三、民主製與集中製的兩難抉擇/184

第三編 倫理,競存與人的尊嚴

小農中國倫理本位的製禮作樂:《禮記》文化內涵
一、禮、禮治、禮學緣起
二、《禮記》論禮、禮治、禮教/196
三、《禮記》論製禮與作樂/200
四、倫理本位社會的新設計/208
五、論君子之德與化民成俗之道/216

生存鬥爭學說的中國演繹與興替
一、生存鬥爭學說在中國的初期演繹/222
二、在階級鬥爭學說中變形與發酵/228
三、生存鬥爭學說的當代隆替/237

孫中山晚年對於生存鬥爭學說的批判
一、“雅癖達文之道”/240
二、“人類由以互助為原則”/248
三、“政治哲學的真諦”
四、兩種社會哲學的世紀重評/259

緻中和:一場和平進行的社會革命
一、正在和平進行的一場社會革命/263
二、無序、失衡、失範狀態的烈度及根源
三、中華文明與新理性主義/268
四、走嚮現代的中華文明與世界的互動
第四編 人性、人權、人的全麵發展
第五編 社會主義模式探究
第六編 現代性:反思與重撰
後記

精彩書摘

  由於清王朝堵塞瞭在中國原先政治體製內實現文明轉型的通道,變傳統國傢形態為近代國傢形態的政治轉型,一下子被推到瞭中華文明轉型的中心地位。原先的皇帝製度、宰輔製度為民主共和製度所取代。這一政治轉型,促成瞭國傢新的政治重心的建立和壯大,推動瞭國傢和廣大基層社會的整閤,對於推動經濟層麵、社會層麵以及思想文化層麵的文明轉型,都發揮瞭積極的作用。但是,這一政治轉型雖以經濟、社會及思想文化變遷為其背景,中國90%以上經濟、社會及思想文化長期仍繼續停留於古代,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世界化都隻在沿海、沿江、沿鐵路綫等一些地區及一部分領域內有一些發展,近代國傢運行所必需的人人獨立、平等、理性精神、法治和契約的權威等,都相當貧乏。這就導緻在共和製國傢運行中,憲法虛文化一一領袖權威常常壓倒憲法權威,議會邊緣化——權力製衡與權力監督名存實亡,國傢全能化——國傢主體與人民主體角色顛倒,國傢承擔瞭直接組織和管理社會生産、流通和分配的職能,控製和掌握意識形態與精神生産的職能。小農社會政治上錶現為政治權力支配一切。政治權力的這種支配地位及其為特殊利益者所控製的傳統,並沒有因為清王朝覆亡、共和製度建立而結束。從傳統政治文明嚮現代文明的轉型,走嚮真正的憲政體製權威化,國傢權力有限化,國傢管理專門化,國傢決策透明化,主權在民製度化,這一過程已經持續瞭一個世紀,這一轉型過程,至今也尚未完成。
  傳統農業文明轉型為現代工業文明,是生産方式、經濟結構、産業結構的一次全麵變革。它是由手工勞動和驅使畜力轉變為機器生産和使用蒸汽、電力及其他現代動力,由以一傢一戶為單位的小生産轉變為社會化大生産,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轉變為發達的市場經濟,由狹隘的地域性聯係轉變為廣泛、直接的世界性聯係。與此相應,最大多數的勞動人口從農業轉嚮工業、商業及其他服務業,從農村轉嚮城市。這一轉變,構成20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鏇律。然而,20世紀的中國,又是中國傳統社會農民運動周期性活躍的又一個高潮期,生活在傳統生産方式中的廣大農民所要求的,往往仍是相當傳統的“打土豪,分田地”“吃大戶,均貧富”,保護他們一傢一戶為單位的自然經濟。

前言/序言

  民族認同與民族主義,以國權和民權所代錶的近代國傢意識、倫理、競存和現代社會發展觀念,人性、人權和人的全麵發展,社會主義的不斷追求不斷探索,是構成中國現代性的五個主要方麵。它們的緣起,它們的演進曆程,以及它們的當代反思,是本書考察的對象。
  突齣“中國重撰”,一是突齣中國的主體性,二是突齣現代性在中國的書寫,從一開始就與“重撰”緊密結閤在一起。
  “重撰”一詞,源於法國對後現代主義作齣全新界定的哲學傢讓一弗朗索瓦·利奧塔。1986年他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所作的《重撰現代性》著名講演,首創瞭這一概念。
  “重撰”二字,在利奧塔那裏,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迴歸到起點”,對現代性的全過程重新加以審視;二是“深加工”,對於被先前事件及其意義所建構地濛蔽瞭的東西加以發掘和深入恩考。
《現代性:中國重撰》圖書簡介 導讀: 本書並非聚焦於對既有“現代性”概念的簡單復述或西方經驗的移植,而是一次深入且審慎的“中國經驗”的再審視與再定位。它旨在捕捉中國在邁嚮現代化的過程中所經曆的獨特張力、矛盾與創造性轉化,拒絕將中國的發展簡化為西方現代性敘事的綫性延伸,而是將其置於特定的曆史脈絡、文化基因與社會結構中進行細緻的剖析。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重撰”這一動詞的實踐性:我們如何纔能理解並描述一個在保持自身文化連續性的同時,又經曆瞭劇烈工業化、城市化和社會結構重塑的社會?這需要我們超越二元對立的思維框架,進入到對復雜性、中間狀態和本土能動性的考察之中。 第一部分:曆史的斷裂與連續——現代化的多重動力 第一章:晚清的“早期現代性”嘗試與挫摺 本章考察清末自強運動至辛亥革命前夕的社會文化景觀。不同於將此階段視為對西方完全被動的接受,本章強調瞭內部精英群體在麵對“韆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所展現齣的知識重構與製度創新努力。重點分析瞭在洋務運動中,傳統士大夫階層如何嘗試將“技術理性”與“儒傢倫理”進行嫁接的內在邏輯及其最終的睏境。我們探討瞭知識體係的斷裂如何不僅源於外部衝擊,也根植於內部對於“中國性”的焦慮與自我懷疑,尤其是對國傢主權與文化身份之間關係的反復權衡。 第二章:革命與國傢的構建——激進的斷裂與潛在的連續 本章深入分析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革命如何成為一種重塑現代性的獨特動力。革命不僅是政治權力的更迭,更是一場試圖徹底重塑社會關係、經濟基礎乃至國民精神的宏大工程。此處,現代性的核心議題——效率、平等、民族國傢——在中國語境下獲得瞭新的錶現形式。我們考察瞭集體主義精神如何被動員起來,以剋服“一盤散沙”的睏境,同時,這種對“整體性”的追求,在多大程度上抑製瞭個體現代性的萌芽?本章尤其關注瞭早期國傢建設中,對傳統宗法結構和地方自治力量的清除與重組過程,揭示瞭革命的“現代性”麵具下,隱藏的對舊有秩序的繼承性或改造性。 第三部分:空間與物質的重塑——城市、鄉村與景觀的變遷 第三章:城市化中的“縫閤”——都市空間與本土生活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錶現為一種劇烈的空間重構。本章聚焦於城市空間的發展,而非僅僅將其視為效率的載體。我們分析瞭二十世紀中後期以來,中國城市規劃中獨特的“單位製”與居住模式如何塑造瞭公共性與私密性的邊界。城市的擴張並非簡單的復製西方模式,而是傳統鄰裏關係、單位權力結構與現代建築語言的復雜混閤體。考察瞭城市景觀中,新建築與曆史遺存之間的對話與衝突,探討瞭這種空間張力如何反映瞭社會階層的流動與固化。 第四章:鄉村的“雙重在場”——農業的現代化與鄉土的消逝 本書認為,中國現代化的特殊性在於其強大的鄉村基礎。本章探討瞭農業集體化、人民公社製度乃至後來的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如何從根本上重塑瞭數億人的生産與生活方式。這不僅僅是經濟結構的調整,更是對傳統社會組織形式的徹底重塑。我們關注瞭“剪刀差”現象背後的權力關係,以及鄉村社會在現代化浪潮中,一方麵作為工業化的“蓄水池”和勞動力輸齣地,另一方麵又在文化和精神上保持的某種韌性或抵抗。分析瞭鄉土文化基因在被邊緣化和重塑過程中所展現齣的復雜麵貌。 第三部分:主體性的構建與流變——知識、個體與價值的重估 第五章:知識的譜係與“啓濛”的陷阱 “啓濛”在中國並非一個一蹴而就的開端,而是一個反復遭遇、不斷自我批判的過程。本章考察瞭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在吸收西方理性主義、科學主義思潮時所經曆的心路曆程。我們探討瞭科學與民主在本土語境下的接受難度,以及對“全盤西化”與“文化保守主義”兩種極端路徑的批判與超越的努力。重點分析瞭在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分子如何通過“自我改造”來實踐其現代性理念,以及這種自我改造的倫理負擔。 第六章:個體能動性與集體邊界的協商 現代性通常以個體的覺醒為標誌,但在中國情境下,個體的能動性往往需要在集體主義的框架下被定義和實現。本章探討瞭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引入如何催生瞭新的個體經濟主體,但這種主體性是如何被製度和文化所規訓和引導的。分析瞭消費主義的興起、個人權利意識的增長,與社會對“和諧穩定”的持續強調之間的內在張力。我們研究瞭當代中國人如何在日益流動的社會結構中,重新定義傢庭、友誼和自我實現的邊界,尋找一種既不完全迴歸傳統,又不完全迷失於絕對個人主義的生存之道。 第七章:時間感與曆史的重構 不同於西方綫性推進的現代性敘事,中國的曆史感往往是螺鏇上升的,充滿瞭對過去的強烈迴溯與展望。本章研究瞭官方敘事與民間記憶對曆史時間的不同處理方式。我們考察瞭“百年屈辱史”、“偉大復興”等宏大敘事如何構建瞭中國獨特的“目的論”曆史觀。同時,我們也關注個體生命史如何與國傢曆史交織,個體對時間速度(加速的現代化)的體驗,以及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感知,如何共同構成瞭當代中國特有的時間體驗。 結論:重撰的意義——邁嚮一種“在地現代性”的可能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提供一個分析框架,用以理解中國現代性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持續的、充滿張力的過程。它挑戰瞭“西方中心”的假設,主張中國的發展軌跡構成瞭一種獨特的、具有內在邏輯的“在地現代性”。這種現代性承認瞭外部影響的必然性,但更強調瞭中國在吸收、轉化和再創造過程中所展現齣的文化主體性與製度創新力。本書呼籲,理解中國,必須深入其復雜性之中,去傾聽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壓製或忽略的聲音,從而構建一個更具描述力和解釋力的現代中國圖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氣質是冷峻而又充滿詩意的,兩者達到瞭奇異的平衡。它探討的主題無疑是沉重的,涉及到身份的構建、曆史的重量、以及現代性帶來的種種異化,但作者卻總能在最冰冷的數據和最堅硬的結構中,挖掘齣柔軟的人性觸角。我感覺自己像是站在一個巨大的、正在運轉的精密儀器旁邊,既驚嘆於它的復雜和高效,又隱隱擔憂著其中某個微小零件的鬆動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作者沒有提供任何安慰性的結論,這很好,因為生活本身也充滿瞭不確定性。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焦慮與睏惑,它不負責解答,隻負責提齣更深刻、更尖銳的問題。每一次翻閱,都會有新的疑惑被激發齣來,這正是好書的標誌。

評分

從排版和設計上看,這本書也透露齣一種與內容相呼應的剋製美學。那些留白,那些不規則的章節分隔,都像是在暗示著某種被壓抑的情感或被切斷的聯係。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對很多日常現象的觀察角度都發生瞭微妙的偏移。比如,我開始留意到那些被高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所吞噬的“縫隙”,並開始思考它們在記憶中的位置。這本書成功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拉迴到個體的經驗層麵,但這種拉迴並非簡單的迴歸田園,而是一種帶著曆史傷痕的審視。它挑戰瞭我們對“進步”的盲目崇拜,揭示瞭每一個“前進”背後所付齣的隱性代價。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場深度的精神淬火,讓人在體驗瞭思想的洗禮之後,帶著更清醒的目光重新審視周遭的一切。

評分

當我閤上這本書,腦海裏迴蕩的不是某個明確的結論,而是一種深刻的、揮之不去的“感受”。這可能就是作者想要達到的效果吧——超越瞭簡單的信息傳遞,直擊心靈深處的共鳴。書中的意象運用極其大膽且富有張力,例如某些關於城市邊緣、被遺忘的角落的描繪,它們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描述,更像是某種社會心理狀態的隱喻。我仿佛能聞到那些場景中的塵土味,聽到那些沉默中的低語。作者對於時間流逝的把握也相當獨特,過去、現在、未來似乎在某些瞬間交疊、重疊,形成一種令人眩暈的復調結構。這種結構要求讀者放下習慣的綫性思維,去接受一種更具循環性和碎片化的理解模式。閱讀的體驗是極具挑戰性的,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節奏,便會發現其中蘊含著一種獨特的美感,一種在破碎中尋求整體的努力。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相當高,它顯然不是為尋求輕鬆娛樂的讀者準備的。開篇的幾頁我就被一些晦澀的術語和跳躍性的思維方式“絆”瞭一下,但一旦堅持下來,那種迴報是巨大的。它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某些概念的固有認知。作者似乎在刻意打破既有的範式,用一種近乎解構主義的方式去拆解我們習以為常的框架。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處理“個體”與“集體”關係時的那種遊移不定、曖昧不明的態度,這與許多高舉宏大敘事的作品形成瞭鮮明對比。它更傾嚮於捕捉那些在主流敘事中被忽略的、微不足道的、卻又至關重要的瞬間。這種對“邊緣”的關注,構建瞭一種既疏離又親密的閱讀距離,讓人在保持批判性審視的同時,又忍不住被捲入其中。

評分

這部作品的敘事方式真是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並沒有直接告訴我“這是什麼”,而是通過一係列看似零散的、充滿隱喻的片段,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私密的思想空間。我感覺自己像是在一片迷霧中行走,每踏齣一步,眼前的景象都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它不像傳統的學術著作那樣提供清晰的論點和強有力的證據鏈,反而更像是一種意識流的體驗。這種寫作手法讓讀者必須時刻保持警覺,不斷地去揣摩字裏行間那些未盡之言。有些段落的密度極高,需要反復閱讀纔能捕捉到其中蘊含的曆史迴響和哲學張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語言的精妙運用,那些精心挑選的詞匯,仿佛帶著古老的重量,又閃爍著現代的鋒芒,使得閱讀過程本身變成瞭一種智力上的探險。它不是那種可以一口氣讀完的書,更像是需要放在床頭,在深夜裏,伴著一杯熱茶,慢慢品味的珍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