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瑞士人眼中的晚清帝國

一個瑞士人眼中的晚清帝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欣 編,[瑞士] 阿道夫·剋萊爾 繪
圖書標籤:
  • 晚清史
  • 瑞士視角
  • 帝國研究
  • 文化交流
  • 曆史學
  • 近代中國
  • 西方觀察
  • 社會變遷
  • 中西關係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23760
版次:1
商品編碼:11647495
包裝:精裝
開本:12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4
字數:29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一百多年(1860——1868)前,一個瑞士絲綢商阿道夫·剋萊爾不遠萬裏來到中國
  他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收藏瞭大量晚清時期的珍貴照片,留下瞭無數有關中國的遊記
  這些華夏舊影生動地勾勒瞭鴉片戰爭後的中國風貌,象徵瞭中國和瑞士友誼的源遠流長

內容簡介

  瑞士商人阿道夫·剋萊爾(AdolfKrayer,1834—1900)在1860年到1868年期間,作為一傢英國公司的絲綢監察員和采購員在中國生活。他喜好攝影,並有記錄日記的習慣,留下瞭大量有關晚清中國的影像與相關文字,從而為我們勾勒齣瞭鴉片戰爭後的中國風貌。
  本畫冊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以剋萊爾所拍攝的有關北京和江南的照片作為主體,這些照片共計91張,每張照片經過考據後標名,並附有說明;以剋萊爾撰寫的遊記(以日記的形式)作為附錄。

作者簡介

  阿道夫·剋萊爾,德文的譯者為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穎頻,以及範振健、鬍文靜;91幅照片的中文說明的作者為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欣;英文翻譯為華東東師範大學英語學院翻譯專業教授趙剛。

內頁插圖

目錄

阿道夫·剋萊爾生平
中國早期的攝影先鋒及其攝影技術
一個瑞士人眼中的晚清帝國
上海
江蘇和浙江
北京
廈門、福州等地
附錄
阿道夫·剋萊爾1868年遠東遊記——《當東方還如此遙遠》(中國部分)

前言/序言



塵封的航綫:19世紀末大洋彼岸的社會風貌與民族衝突 作者: 歐仁·福爾芒(Eugène Fourmant) 譯者: 李文軒 齣版社: 寰宇文化 齣版年份: 2024年 ---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東方古老帝國的衰落與轉型,而是將敘事的焦點完全投嚮瞭西方世界,特彆是19世紀後半葉,歐洲大陸上暗流湧動的社會結構、工業化進程中新舊階層的劇烈碰撞,以及席捲整個歐洲的民族主義浪潮及其對外殖民擴張的必然邏輯。福爾芒,一位在巴塞爾接受教育的法學博士,選擇瞭一條不同尋常的道路——他並非投身於瑞士國內的政治或金融領域,而是毅然決然地加入瞭當時在非洲和南美洲活躍的一傢大型跨國貿易公司,成為一名職業經理人。本書記錄瞭他在近二十年的時間裏,足跡遍布南美洲的秘魯和阿根廷沿海地區,以及非洲西海岸的比屬剛果自由邦邊緣地帶所經曆的種種見聞、思考與商業實踐。 第一部分:美洲的“新歐洲”:黃金、咖啡與社會階層固化 福爾芒的早期職業生涯主要集中在南美洲,特彆是1870年代至1880年代初期。他首先抵達的是秘魯的利馬,一個被西班牙殖民遺産和新興的硝石(鳥糞石)財富所雙重塑造的城市。作者以其嚴謹的日記體和信函形式,細緻描繪瞭利馬上流社會的虛僞與浮華。他觀察到,那些依靠礦産和農業齣口積纍財富的新興寡頭,正竭力模仿歐洲貴族的禮儀和生活方式,卻在底層民眾中製造瞭更為尖銳的貧富差距。福爾芒對當地的法律體係進行瞭深入研究,指齣錶麵上引進瞭歐洲大陸法係,但在實際操作中,權力與金錢的勾結使得司法體係形同虛設,農民和原住民在土地權屬的爭奪中毫無勝算。 隨後,敘事轉嚮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福爾芒將其描述為一個“正在被建造的歐洲城市”,大量湧入的意大利和西班牙移民帶來瞭充滿活力的勞動力和文化衝擊。然而,這種快速的城市化並非沒有代價。他詳細記錄瞭港口工人的艱苦生活條件、早期工會的萌芽與政府的殘酷鎮壓。福爾芒的視角是冷靜而帶著批判性的:他贊賞歐洲移民帶來的進步和效率,但同時也對國傢權力機構如何利用“文明化”的口號,係統性地剝奪原住民(如潘帕斯草原上的高喬人)的生存空間和土地資源錶示擔憂。他記錄瞭多起針對原住民的軍事“清剿”行動,並對其閤法性提齣瞭深刻的疑問。 第二部分:跨越大洋:西非海岸的商品流通與“文明的負擔” 在積纍瞭足夠的商業經驗後,福爾芒被調往西非的貿易前哨。這一時期的記錄,集中反映瞭工業革命對全球資源的渴求以及歐洲列強之間錯綜復雜的殖民博弈。他負責協調從歐洲運來的紡織品、鋼鐵製品,並采購當地的棕櫚油、橡膠和象牙。 福爾芒的文字避免瞭當時主流宣傳中對非洲的“蠻荒”描繪,而是聚焦於貿易網絡的實際運作。他記錄瞭與當地酋長和商人之間的復雜談判,揭示瞭殖民貿易的本質並非簡單的物物交換,而是建立在信息不對稱和武力威脅之上的不對等關係。他對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在剛果的殘酷統治早有耳聞,雖然他本人並未深入內陸腹地,但通過與周邊貿易商和船員的交流,側麵印證瞭對勞動力和資源無休止的榨取。他特彆提到瞭一種被稱為“自由貿易”的幌子下,歐洲公司如何通過壟斷特定商品(如槍支和鹽)的供應,事實上控製瞭廣袤的內陸地區。 第三部分:瑞士的疏離與歐洲大陸的軍事化傾嚮 書中後期的篇幅,更多地轉嚮瞭福爾芒對故土歐洲的觀察和反思。在頻繁的跨洋旅行和艱苦的商業競爭中,他形成瞭一種獨特的“局外人”視角。他發現,盡管瑞士作為一個中立國,在經濟上享受瞭全球貿易帶來的紅利,但其文化和政治精英對歐洲大陸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和軍備競賽錶現齣一種令人不安的盲目樂觀。 福爾芒在信函中批評瞭德意誌帝國威廉一世時代所推行的強權外交政策,認為這種“鐵與血”的外交隻會將歐洲拖入災難。他對比瞭瑞士多年來通過聯邦製和多語言共存所建立的“實用主義”模式,認為歐洲主要大國對單一民族身份的過度強調,正在扼殺其內部的創新和閤作精神。他清晰地預見到,基於種族和文化優越感的競爭,必然會導嚮一場毀滅性的衝突。 本書的獨特價值: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超越瞭傳統的政治史和外交史敘事。福爾芒的記錄是第一手的商業經驗、法律觀察和社會人類學的交織體。他提供瞭一個罕見的視角:一個精通法律、受過高等教育的瑞士人,如何在美洲的資本主義早期形態和非洲的殖民掠奪中周鏇。他冷靜的筆觸,揭示瞭19世紀末全球化進程中,資本的無國界流動與民族國傢意識形態的尖銳對立,為理解當代國際關係中的權力結構提供瞭寶貴的曆史鏡鑒。本書是研究19世紀末期跨國貿易、早期全球資本流動以及歐洲社會精英心態變遷的珍貴文獻。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為巧妙,它不像傳統編年史那樣綫性推進,而是采取瞭一種主題式、碎片化的敘事策略,這反而更符閤一個外國人“拼湊”和“理解”異域文化的真實過程。每一章似乎都可以獨立成篇,但閤在一起又形成一個宏大的拼圖。這種跳躍性使得讀者必須主動參與到曆史的重構之中,而不是被動接受信息。我尤其喜歡他對地方誌和私人信件的引用,那些非官方的文本為冰冷的曆史增添瞭人性的溫度。它讓讀者看到瞭,在宏大的“帝國衰亡”背景下,個體命運是如何被裹挾和重塑的。這種敘事上的不確定性,反而增強瞭曆史的真實感,讓人不禁思考: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曆史,是否也隻是眾多觀察者視角中被篩選和重組後的片段?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它提供瞭一種罕見的“局外人”觀察晚清帝國衰亡的濾鏡。作者以一個瑞士人的身份,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他的視角既有歐洲文明的傲慢與審視,又夾雜著對東方古老文明的好奇與睏惑。我特彆欣賞他如何細緻入微地描繪瞭當時社會階層間的張力,從紫禁城內的權貴鬥爭到江南富商的紙醉金迷,再到底層百姓的艱難求生,那種立體感和層次感,讓人仿佛身臨其境。他不僅僅是記錄曆史事件,更是在描繪一種“精神狀態”——一個龐大帝國在麵對現代性衝擊時的那種既固執又恐慌的集體心理。他筆下的洋人形象,也並非扁平化的“侵略者”,而是擁有復雜動機的個體,這使得整本書的論述顯得更加 nuanced 和可信。讀完後,我對清末的理解不再局限於教科書上的那些宏大敘事,而是充滿瞭對日常生活中細微掙紮的共情。

評分

作者在分析晚清政治權力結構時,展現齣一種近乎病理學的精確性。他將皇帝、後黨、漢族官員、地方督撫以及西方勢力之間的關係,描繪成一個極其復雜的相互製衡係統,這個係統看似龐大穩固,實則內部腐蝕已深,如同一個患有慢性病的巨人。他對於“麵子”文化和等級製度在實際運作中的扭麯效應的剖析,極為深刻。這種觀察,是隻有置身事外,沒有切身利益糾葛的第三方纔能達到的清醒度。他不像那些本土精英那樣,要麼極度懷舊,要麼急於全盤西化,他的立場是審慎的、批判性的,試圖去理解“為什麼會這樣”,而非僅僅停留在“應該怎樣”的道德譴責上。這使得本書在曆史分析的深度上,超越瞭一般的遊記或迴憶錄。

評分

讀完這部作品,我最大的感受是其語言的張力與曆史的厚重感達到瞭完美的平衡。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運用瞭大量精準而富有畫麵感的詞匯,將晚清的壓抑、腐朽與偶發的生機描繪得淋灕盡緻。比如,他對當時官僚體係運轉效率低下的嘲諷,那種近乎冷峻的幽默感,讀來令人拍案叫絕,卻又深感悲哀。這種敘事手法避開瞭傳統史學著作的枯燥說教,讓曆史仿佛變成瞭一部引人入勝的傢族悲劇。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描述中西文化碰撞時所展現齣的剋製與犀利,他沒有簡單地進行價值判斷,而是通過詳實的觀察和個人化的體驗,構建瞭一個充滿矛盾的文化景觀。那些關於禮儀、服飾乃至飲食習慣的對比描寫,細緻到令人發指,展現瞭作者深厚的田野調查功力。

評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場對十九世紀末期感官世界的沉浸式體驗。作者對環境細節的捕捉能力令人嘆服:無論是南方的濕熱、北方的乾燥,還是當時的空氣中彌漫的煙草味、香料味和貧睏的氣味,都通過文字鮮活地呈現齣來。他不僅寫瞭政治和經濟,更寫瞭“生活本身”。這種對日常生活的細緻描摹,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那個時代的想象。例如,他對一次普通宴飲的描述,包含瞭餐具的使用、賓主之間的客套、菜肴的象徵意義,這些瑣碎之處,恰恰摺射齣整個社會結構的微妙運作。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罕見的“在場感”,讓你感覺自己正站在那個搖搖欲墜的帝國的邊緣,親眼目睹它的光榮與落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