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史 鍾大豐,舒曉鳴

中國電影史 鍾大豐,舒曉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鍾大豐 著
圖書標籤:
  • 電影史
  • 中國電影
  • 電影研究
  • 鍾大豐
  • 舒曉鳴
  • 中國文化
  • 藝術史
  • 影評
  • 電影理論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一恒盛輝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廣播電視齣版社
ISBN:9787504327840
商品編碼:10182088358
包裝:平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1995-08-02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電影史

定價:18.00元

作者:鍾大豐,舒曉鳴

齣版社:

齣版日期:1995-08-01

ISBN:9787504327840

字數:188000

頁碼:22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2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電影史》這門課程的目的是嚮學習電影創作的學生們介紹各個時期主要的藝術運動和藝術思潮、重要的電影藝術傢和代錶性作品等,以求有助於瞭解中國電影的曆史發展綫索和傳統。為適應教學的需要,我們以教學中現有的影徵資料為基礎,著重從藝術發展的角度介紹中國電影的曆史。我們希望這些知識能幫助同學們在將來的創作中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國的民族電影傳統中有益的經驗,推動中國電影的不斷發展。
電影是一門年輕的藝術。19世紀末,當世界文藝從古典時期邁嚮現代的時候,電影剛剛誕生。在中國,當“五四”之後中國現代文學開始興起的時候,中國電影纔開始故事片創作,無論從內容上和形式上都還沒有擺脫原始狀態。在短短的幾十年中正努力追趕著現代文藝的步代,並正在逐步走嚮成熟。這使我們無法直接套用傳統的曆史和文學史的分期方法來敘述電影的曆史,而隻能嘗試尋找更能反映中國電影發展道路的方法進行敘述。

目錄


緒論
章 “影戲”——中國電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
節 初的嘗試
第二節 “影戲”——中國主流電影傳統的形成
第三節 新文人的舊電影
第二章 30年代電影(1932年-1937年)
節 時代變革帶來瞭電影的變革
第二節 現實主義與左翼電影劇作中的兩種風格
第三節 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
第四節 在學習中探索
第五節 探索有聲電影的藝術規律
第三章 戰時與戰後(1937年-1949年)
節 從延亙到重新高漲
第二節 “影戲”電影統治地位的確立
第三節 “文華”與非主流電影的藝術探索
第四章 “十七年”中國電影(1949年-1966年)
節 “十七年”中國電影的發展軌跡
第二節 “十七年”各個時期的藝術特點
第三節 “十七年”中國電影的主導樣式及其它
第四節 “十七年”中國電影的小結
第五章 “文革”時期的中國電影(1966年-1976年)
節 “紀要”的發錶及江青對中國電影的全盤否定
第二節 “三突齣”的創作原則及樣闆戲電影的攝製“經驗”
第三節 故事片的創作情況
第六章 “新時期”的中國電影(1976年-1989年)
節 “恢復時期”的電影創作情況(1976年10月-1978年12月)
第二節 次創新浪潮(1979年-1980年)
第三節 老導演的新成就
第四節 中年導演的成熟
第五節 青年導演的崛起
第六節 多元化的探索
結束語
主要參考影片
主要參考閱讀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中國電影史(中國電影的百年光影與藝術嬗變) 引言 中國電影,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從最初的涓涓細流,匯聚成今日的磅礴巨流。它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時代變遷的鏡子,社會思潮的載體,民族情感的寄托。迴望一個世紀的風雨兼程,中國電影在探索、創新、掙紮與輝煌中,書寫著屬於自己的獨特篇章。本書旨在梳理中國電影自誕生以來,其藝術形態、美學風格、技術發展、産業格局以及與社會文化、政治語境之間的深層互動,力求呈現一部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生動故事性的中國電影通史。 第一章:黎明前的曙光(1905-1920年代初)—— 電影的初啼與懵懂探索 本章將聚焦中國電影的起源,從西方電影傳入的早期影響,到中國電影人的初步嘗試。我們將探討《定軍山》的誕生,分析其在中國電影史上的裏程碑意義,即便在技術尚顯稚嫩的條件下,它已然開啓瞭中國本土電影製作的可能。我們將審視早期電影院的興起,及其在中國社會中所扮演的娛樂與信息傳播的角色。同時,本章還將觸及電影作為一種新興藝術形式,如何被當時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傢所關注,以及他們對電影媒介的初步認知和想象。我們將深入分析早期默片時代的特點,包括錶演方式、敘事技巧的樸素探索,以及由此産生的初步的美學追求。 第二章:民族電影的覺醒(1920年代中期-1930年代)—— 風格的孕育與社會關懷的湧現 進入20世紀20年代,中國電影迎來瞭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期。本章將重點分析左翼電影思潮的興起,探討其如何深刻影響瞭中國電影的創作方嚮,以及“為人生而藝術”的理念如何在中國電影中落地生根。我們將深入剖析阮玲玉、蝴蝶、鬍蝶等早期影星的銀幕形象及其社會影響,分析她們在銀幕內外所摺射齣的女性解放與時代睏境。喜劇電影的蓬勃發展,如《三笑》、《歌女紅牡丹》等作品,將作為重要案例,展現中國電影在類型探索上的早期成就,以及其如何迴應大眾娛樂需求。我們將分析這一時期電影美學上的探索,包括攝影、剪輯、場麵調度等技術層麵的進步,以及對現實主義敘事的初步運用。同時,本章也將關注當時電影産業的發展狀況,包括製片廠的崛起與競爭,以及電影如何成為連接社會各階層的重要文化産品。 第三章:戰火中的呐喊與反思(1930年代中期-1940年代)—— 危機下的藝術堅守與民族精神的凝聚 抗日戰爭的爆發,為中國電影帶來瞭嚴峻的挑戰,但也激發瞭更強大的藝術能量。本章將深入探討抗戰題材電影的創作,分析《八百壯士》、《馬路天使》等影片如何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徵,以及它們在鼓舞士氣、凝聚人心方麵發揮的重要作用。我們將研究電影如何成為記錄曆史、傳遞信息的重要媒介,即便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電影人依然堅守創作的陣地。同時,本章也將關注戰爭背景下,電影敘事如何更加聚焦個體命運與集體抗爭的交織,以及由此産生的深刻人性刻畫。我們將探討這一時期電影藝術的風格演變,例如現實主義的深化,以及一些影片中流露齣的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性思考。 第四章:新中國的序麯(1949-1950年代)—— 意識形態的塑造與社會主義電影的開端 新中國成立,標誌著中國電影進入瞭一個全新的曆史時期。本章將深入分析建國初期電影創作的主題與風格,重點探討如何圍繞“工農兵”形象,構建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銀幕圖景。我們將分析“十七年電影”的特點,如《白毛女》、《葵花嚮太陽》等影片,探討其在意識形態宣傳、美育教育方麵所發揮的作用。我們將審視電影技術的發展,如彩色電影的引入,以及其在提升影片觀賞性方麵的意義。同時,本章也將關注這一時期電影的産業化改革,以及電影如何服務於國傢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 第五章:探索與調整(1960年代-1970年代中期)—— 藝術的睏境與思想的醞釀 這一時期,中國電影的創作受到特定曆史條件的影響,呈現齣復雜而麯摺的麵貌。本章將分析“文化大革命”期間電影創作的特殊性,探討其主題的單一化和藝術風格的受限。我們將審視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影片,分析其在特定語境下的創作動機和藝術錶達。同時,本章也將關注一些電影人如何在睏境中努力保持藝術的敏感性,以及為後來的電影復蘇積蓄力量。我們將探討這一時期電影産業的現狀,以及電影在國民生活中的作用。 第六章:復蘇與革新(1970年代末-1980年代)—— 現實主義的迴歸與電影語言的解放 粉碎“四人幫”,中國電影迎來瞭重要的轉摺點,進入瞭“新時期”。本章將重點分析“傷痕電影”的齣現,探討《芙蓉鎮》、《天雲山傳奇》等影片如何深刻反思曆史,引發社會共鳴。我們將審視現實主義創作的復蘇,以及電影如何更加關注個體命運與情感錶達。影片《老井》、《人生》等將作為重要案例,分析其在藝術上的大膽探索和對社會現實的深入挖掘。我們將探討這一時期電影藝術語言的解放,包括攝影、剪輯、錶演等方麵的創新,以及對多元化敘事的初步嘗試。同時,本章也將關注改革開放對電影産業的影響,包括對外閤作的增多,以及電影市場的變化。 第七章:第五代的光芒與商業化的浪潮(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 藝術的突破與市場的博弈 第五代導演的崛起,是中國電影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本章將深入分析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第五代導演的代錶作品,如《黃土地》、《霸王彆姬》、《紅高粱》等,探討其獨特的視覺風格、深邃的文化反思以及對中國傳統美學的現代解讀。我們將審視第五代導演如何通過電影,重新審視中國曆史與民族文化,並將其推嚮國際影壇。同時,本章也將關注商業化浪潮對中國電影的影響,包括類型片的興起,如警匪片、喜劇片等,以及市場經濟體製下的電影生産模式。我們將分析第五代導演在藝術探索與市場認可之間所麵臨的挑戰和抉擇。 第八章:百花齊放與類型多元(1990年代末-2000年代)—— 産業的成熟與影像的豐富 進入21世紀,中國電影市場日趨成熟,産業化運作更加深入。本章將重點分析第六代導演的創作特點,如賈樟柯、王小帥等,探討他們對現實生活的關注,以及在藝術風格上的個性化追求。我們將審視科幻片、武俠片、動畫片等多種類型片的蓬勃發展,如《英雄》、《臥虎藏龍》、《大鬧天宮3D》等,分析其在技術創新、敘事模式以及市場拓展方麵的成就。我們將探討中國電影如何積極融入全球電影市場,並與國際影壇進行更廣泛的交流與閤作。同時,本章也將關注電影産業政策的變化,以及對電影創作的積極影響。 第九章:新世紀的挑戰與未來展望(2010年代至今)—— 數字化時代下的變革與全球視野 本章將聚焦當下中國電影的發展現狀,分析數字化技術對電影創作、發行、觀影方式的深刻變革。我們將探討中國電影如何應對全球化競爭,以及如何在全球視野下構建更具國際影響力的電影文化。我們將關注獨立電影的生存狀態,以及其在藝術探索上的重要價值。同時,本章也將對中國電影的未來發展方嚮進行展望,包括人工智能在電影創作中的應用、虛擬現實技術的影響,以及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結語 中國電影的曆史,是一部關於夢想、關於錶達、關於民族情感的宏大敘事。從黑白默片到數字影像,從街頭巷尾的放映廳到全球矚目的電影節,中國電影以其獨特的魅力,記錄著時代的變遷,反映著社會的進步,傳遞著民族的精神。本書的梳理,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理解中國電影如何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書寫著新的輝煌,並在世界電影的版圖上,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中國電影史》(鍾大豐、舒曉鳴著)的閱讀體驗,讓我覺得仿佛進行瞭一次深入的“社會學”研究。作者們不僅僅關注電影本身,更關注電影與社會、與觀眾之間的互動關係。他們分析瞭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年齡段的觀眾,是如何接受和解讀電影的,以及電影是如何影響他們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電影市場化的章節,它讓我看到瞭中國電影産業在改革開放後的巨大變革,以及在這個過程中,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産品,是如何在藝術追求和商業利益之間尋求平衡的。

評分

我必須說,鍾大豐和舒曉鳴的《中國電影史》是一次非常“意外”的閱讀體驗。我原本以為會讀到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但事實恰恰相反,這本書充滿瞭故事性和生命力。作者們仿佛擁有一種神奇的能力,能夠將冰冷的史料轉化為生動的人物畫像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早期電影明星的描寫,他們不僅僅是銀幕上的偶像,更是那個時代風雲變幻中的普通人,他們的命運與中國電影的命運緊密相連。書中對於電影技術發展的梳理,也並非隻是技術參數的堆砌,而是將其置於社會文化背景下,分析技術進步如何影響瞭電影的創作、傳播和接受。例如,有聲電影的齣現,如何改變瞭電影的錶現形式,又如何催生瞭新的電影類型。

評分

這部《中國電影史》(鍾大豐、舒曉鳴著)給我的震撼,在於它揭示瞭中國電影並非一條直綫嚮前發展,而是在無數的迂迴、衝突和創新中前進的。書中關於“十七年電影”和“文革電影”的章節,我讀來頗有感觸。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它們定性為“政治電影”,而是深入分析瞭其創作背景、藝術特徵以及當時的社會影響。我曾一度認為,那段時期的電影是貧乏的、單調的,但通過本書的解讀,我看到瞭在政治宣傳的框架下,仍然存在著一些具有藝術價值的嘗試,以及一些創作者在夾縫中對人性和現實的關懷。例如,書中對一些主鏇律影片的分析,並非一味批判,而是嘗試去理解其産生的時代原因和藝術邏輯。這種審慎的態度,讓我看到瞭作者的學術勇氣和對曆史的尊重。此外,書中對港颱電影的梳理,以及它們與內地電影的互動,也讓我對中國電影的整體格局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

《中國電影史》(鍾大豐、舒曉鳴著)這本書,讓我仿佛親身經曆瞭中國電影百年間的潮起潮落。我一直以為,中國電影史就是一部簡單的“進步史”,但實際上,它充滿瞭麯摺、犧牲和不易。書中對於“紅色電影”的分析,讓我看到瞭在特定曆史時期,電影如何被賦予瞭重要的政治使命,以及在這種使命下,藝術傢們是如何進行創作的。作者們並沒有迴避這段曆史的復雜性,而是試圖去理解其産生的根源和影響。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電影審查製度的論述感到好奇,它在不同時期對中國電影的創作自由造成瞭怎樣的影響,以及創作者們是如何在審查的夾縫中錶達自己的想法,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

評分

《中國電影史》(鍾大豐、舒曉鳴著)是一部讓我重新認識“中國電影”這一概念的書。我一直以為,中國電影是單一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但本書讓我看到,中國電影的內部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和多元性,它受到瞭西方電影思潮的影響,也吸收瞭中國傳統戲麯、繪畫等藝術形式的營養,並且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形成瞭各自獨特的風格。書中關於“改革開放”後中國電影的分析,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詳細梳理瞭商業化浪潮對中國電影産業的衝擊,以及在此背景下,一批新銳導演是如何通過類型片、現實主義題材等方式,試圖重塑中國電影的麵貌。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第六代”導演的論述,他們大膽的影像語言、對個體命運的關注以及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性反思,都為中國電影注入瞭新的活力。

評分

對我而言,《中國電影史》(鍾大豐、舒曉鳴著)是一部關於“記憶”的書。它提醒我,電影不僅僅是銀幕上的影像,更是我們集體記憶的載體。書中對不同時代電影的解讀,都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文化思潮以及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曾一度認為,中國電影在不同時期是割裂的,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和發展脈絡。作者們巧妙地將不同時期的電影置於一個宏大的曆史框架下進行考察,從而展現瞭中國電影的整體性和連續性。例如,他們對中國傳統戲麯對早期電影的影響,以及後來西方電影對中國電影美學風格的塑造,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

評分

《中國電影史》(鍾大豐、舒曉鳴著)這部作品,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韌性”。中國電影在經曆瞭無數的風雨和挑戰之後,依然能夠不斷地發展壯大,這本身就是一種瞭不起的成就。書中對每一位電影人的描繪,都充滿瞭對他們辛勤付齣的敬意,以及對他們藝術追求的贊美。作者們並沒有迴避那些失敗的作品和失落的時代,而是試圖從中找齣經驗和教訓,為未來的發展提供藉鑒。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中國電影“走齣去”的討論感到興趣,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國電影如何在世界舞颱上發齣自己的聲音,以及如何與世界其他電影文化進行交流互鑒,這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評分

《中國電影史》(鍾大豐、舒曉鳴著)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觀看中國電影的角度。以往我閱讀電影史,往往聚焦於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發展脈絡,或是其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宣傳工具的角色。然而,這本書卻將電影置於一個更加廣闊的社會文化場域中進行考察。作者們敏銳地捕捉到瞭中國社會轉型時期,電影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它既是娛樂大眾的商品,也是記錄時代變遷的載體,更是不同文化觀念碰撞與融閤的舞颱。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域電影風格的比較分析,例如,他們在探討革命電影的同時,也並未忽視地下電影、小眾電影的存在,並且努力去發掘它們的價值和意義。這種全景式的視角,讓我對中國電影的理解更加立體和全麵。書中關於“第五代導演”的分析,不僅停留在對他們影像風格的贊美,更深入到他們成長背景、美學追求以及在市場經濟衝擊下的生存狀態。他們是如何在繼承傳統與反思現實之間尋找平衡,又是如何在國際影壇上贏得聲譽,同時又麵臨著國內觀眾審美趣味變化的挑戰,這些都展現瞭中國電影發展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評分

這部《中國電影史》(鍾大豐、舒曉鳴著)無疑是我近期閱讀中最具啓發性的一部著作。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瞭中國電影發展的年代順序和重要事件,更重要的是,作者們以一種宏大而又細膩的視角,將中國電影置於整個中國社會、政治、文化乃至世界曆史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對於早期電影的挖掘和梳理,那些曾經被遺忘的先驅者的身影,那些粗糙卻充滿生命力的影像,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瞭光彩。書中對默片時代的分析,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探討,更深入到當時社會思潮、觀眾構成以及電影藝術語言的萌芽。我曾一度認為,中國電影的輝煌始於新中國成立後,但這部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讓我看到,即便在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藝術傢們的探索精神和對影像藝術的純粹熱愛,是如何在夾縫中生長,並為後來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每當我翻閱到關於某個導演、某部影片的章節,都能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共鳴,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個時代的影院,與當時的觀眾一同呼吸、一同感動。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許多電影史著作所難以企及的。鍾大豐先生和舒曉鳴女士的學術功底可見一斑,他們引用的史料豐富而準確,論證嚴謹而不失趣味。閱讀此書,我仿佛完成瞭一次穿越時光的旅行,親曆瞭中國電影跌宕起伏的百年曆程。

評分

在閱讀《中國電影史》(鍾大豐、舒曉鳴著)的過程中,我被其獨特的敘事方式深深吸引。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學術著作,本書在保持嚴謹性的同時,注入瞭大量的文學性和人文關懷。作者並沒有將自己置於一個高高在上的評判者位置,而是以一種近乎旁觀者、甚至是參與者的姿態,帶領讀者一同走進那些塵封的曆史。書中對每一位重要導演、每一部裏程碑式作品的解讀,都充滿瞭溫度和深刻的洞察。他們不隻是分析電影的藝術成就,更關注電影背後的時代印記、創作者的生存狀態以及觀眾的接受語境。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黃金時代”的章節,作者對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文化思潮變遷與電影藝術繁榮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瞭細緻的梳理。那些充滿陽剛之氣、關注民生疾苦的影片,以及那些描繪都市風情、探索人性幽微的作品,在作者的筆下,都擁有瞭鮮活的生命。我曾以為,那個時代的電影是單調的、臉譜化的,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其豐富多元的麵貌,以及藝術傢們在特定曆史條件下所展現齣的驚人創造力。他們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審查製度下,巧妙地錶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又是如何通過影像去影響和塑造一代代人的精神世界,這些都令我深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