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电影史
定价:18.00元
作者:钟大丰,舒晓鸣
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5-08-01
ISBN:9787504327840
字数:188000
页码:22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电影史》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向学习电影创作的学生们介绍各个时期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等,以求有助于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线索和传统。为适应教学的需要,我们以教学中现有的影征资料为基础,着重从艺术发展的角度介绍中国电影的历史。我们希望这些知识能帮助同学们在将来的创作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民族电影传统中有益的经验,推动中国电影的不断发展。
 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19世纪末,当世界文艺从古典时期迈向现代的时候,电影刚刚诞生。在中国,当“五四”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开始兴起的时候,中国电影才开始故事片创作,无论从内容上和形式上都还没有摆脱原始状态。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正努力追赶着现代文艺的步代,并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这使我们无法直接套用传统的历史和文学史的分期方法来叙述电影的历史,而只能尝试寻找更能反映中国电影发展道路的方法进行叙述。
目录
绪论
章 “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
 节 初的尝试
 第二节 “影戏”——中国主流电影传统的形成
 第三节 新文人的旧电影
第二章 30年代电影(1932年-1937年)
 节 时代变革带来了电影的变革
 第二节 现实主义与左翼电影剧作中的两种风格
 第三节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第四节 在学习中探索
 第五节 探索有声电影的艺术规律
第三章 战时与战后(1937年-1949年)
 节 从延亘到重新高涨
 第二节 “影戏”电影统治地位的确立
 第三节 “文华”与非主流电影的艺术探索
第四章 “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年-1966年)
 节 “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
 第二节 “十七年”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
 第三节 “十七年”中国电影的主导样式及其它
 第四节 “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小结
第五章 “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1966年-1976年)
 节 “纪要”的发表及江青对中国电影的全盘否定
 第二节 “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及样板戏电影的摄制“经验”
 第三节 故事片的创作情况
第六章 “新时期”的中国电影(1976年-1989年)
 节 “恢复时期”的电影创作情况(1976年10月-1978年12月)
 第二节 次创新浪潮(1979年-1980年)
 第三节 老导演的新成就
 第四节 中年导演的成熟
 第五节 青年导演的崛起
 第六节 多元化的探索
结束语
主要参考影片
主要参考阅读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舒晓鸣著)这部作品,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韧性”。中国电影在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挑战之后,依然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书中对每一位电影人的描绘,都充满了对他们辛勤付出的敬意,以及对他们艺术追求的赞美。作者们并没有回避那些失败的作品和失落的时代,而是试图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讨论感到兴趣,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电影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及如何与世界其他电影文化进行交流互鉴,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评分这部《中国电影史》(钟大丰、舒晓鸣著)给我的震撼,在于它揭示了中国电影并非一条直线向前发展,而是在无数的迂回、冲突和创新中前进的。书中关于“十七年电影”和“文革电影”的章节,我读来颇有感触。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定性为“政治电影”,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创作背景、艺术特征以及当时的社会影响。我曾一度认为,那段时期的电影是贫乏的、单调的,但通过本书的解读,我看到了在政治宣传的框架下,仍然存在着一些具有艺术价值的尝试,以及一些创作者在夹缝中对人性和现实的关怀。例如,书中对一些主旋律影片的分析,并非一味批判,而是尝试去理解其产生的时代原因和艺术逻辑。这种审慎的态度,让我看到了作者的学术勇气和对历史的尊重。此外,书中对港台电影的梳理,以及它们与内地电影的互动,也让我对中国电影的整体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在阅读《中国电影史》(钟大丰、舒晓鸣著)的过程中,我被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著作,本书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注入了大量的文学性和人文关怀。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置于一个高高在上的评判者位置,而是以一种近乎旁观者、甚至是参与者的姿态,带领读者一同走进那些尘封的历史。书中对每一位重要导演、每一部里程碑式作品的解读,都充满了温度和深刻的洞察。他们不只是分析电影的艺术成就,更关注电影背后的时代印记、创作者的生存状态以及观众的接受语境。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黄金时代”的章节,作者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思潮变迁与电影艺术繁荣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细致的梳理。那些充满阳刚之气、关注民生疾苦的影片,以及那些描绘都市风情、探索人性幽微的作品,在作者的笔下,都拥有了鲜活的生命。我曾以为,那个时代的电影是单调的、脸谱化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丰富多元的面貌,以及艺术家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展现出的惊人创造力。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审查制度下,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又是如何通过影像去影响和塑造一代代人的精神世界,这些都令我深思。
评分我必须说,钟大丰和舒晓鸣的《中国电影史》是一次非常“意外”的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会读到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但事实恰恰相反,这本书充满了故事性和生命力。作者们仿佛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将冰冷的史料转化为生动的人物画像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早期电影明星的描写,他们不仅仅是银幕上的偶像,更是那个时代风云变幻中的普通人,他们的命运与中国电影的命运紧密相连。书中对于电影技术发展的梳理,也并非只是技术参数的堆砌,而是将其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下,分析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了电影的创作、传播和接受。例如,有声电影的出现,如何改变了电影的表现形式,又如何催生了新的电影类型。
评分《中国电影史》(钟大丰、舒晓鸣著)是一部让我重新认识“中国电影”这一概念的书。我一直以为,中国电影是单一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但本书让我看到,中国电影的内部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它受到了西方电影思潮的影响,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的营养,并且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书中关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的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详细梳理了商业化浪潮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冲击,以及在此背景下,一批新锐导演是如何通过类型片、现实主义题材等方式,试图重塑中国电影的面貌。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第六代”导演的论述,他们大胆的影像语言、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反思,都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评分《中国电影史》(钟大丰、舒晓鸣著)这本书,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中国电影百年间的潮起潮落。我一直以为,中国电影史就是一部简单的“进步史”,但实际上,它充满了曲折、牺牲和不易。书中对于“红色电影”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电影如何被赋予了重要的政治使命,以及在这种使命下,艺术家们是如何进行创作的。作者们并没有回避这段历史的复杂性,而是试图去理解其产生的根源和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电影审查制度的论述感到好奇,它在不同时期对中国电影的创作自由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创作者们是如何在审查的夹缝中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
评分《中国电影史》(钟大丰、舒晓鸣著)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观看中国电影的角度。以往我阅读电影史,往往聚焦于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脉络,或是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宣传工具的角色。然而,这本书却将电影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场域中进行考察。作者们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电影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它既是娱乐大众的商品,也是记录时代变迁的载体,更是不同文化观念碰撞与融合的舞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电影风格的比较分析,例如,他们在探讨革命电影的同时,也并未忽视地下电影、小众电影的存在,并且努力去发掘它们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全景式的视角,让我对中国电影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书中关于“第五代导演”的分析,不仅停留在对他们影像风格的赞美,更深入到他们成长背景、美学追求以及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的生存状态。他们是如何在继承传统与反思现实之间寻找平衡,又是如何在国际影坛上赢得声誉,同时又面临着国内观众审美趣味变化的挑战,这些都展现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评分这部《中国电影史》(钟大丰、舒晓鸣著)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启发性的一部著作。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年代顺序和重要事件,更重要的是,作者们以一种宏大而又细腻的视角,将中国电影置于整个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乃至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早期电影的挖掘和梳理,那些曾经被遗忘的先驱者的身影,那些粗糙却充满生命力的影像,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光彩。书中对默片时代的分析,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探讨,更深入到当时社会思潮、观众构成以及电影艺术语言的萌芽。我曾一度认为,中国电影的辉煌始于新中国成立后,但这部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即便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艺术家们的探索精神和对影像艺术的纯粹热爱,是如何在夹缝中生长,并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当我翻阅到关于某个导演、某部影片的章节,都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影院,与当时的观众一同呼吸、一同感动。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许多电影史著作所难以企及的。钟大丰先生和舒晓鸣女士的学术功底可见一斑,他们引用的史料丰富而准确,论证严谨而不失趣味。阅读此书,我仿佛完成了一次穿越时光的旅行,亲历了中国电影跌宕起伏的百年历程。
评分这部《中国电影史》(钟大丰、舒晓鸣著)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仿佛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社会学”研究。作者们不仅仅关注电影本身,更关注电影与社会、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他们分析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是如何接受和解读电影的,以及电影是如何影响他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电影市场化的章节,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电影产业在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革,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是如何在艺术追求和商业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的。
评分对我而言,《中国电影史》(钟大丰、舒晓鸣著)是一部关于“记忆”的书。它提醒我,电影不仅仅是银幕上的影像,更是我们集体记忆的载体。书中对不同时代电影的解读,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文化思潮以及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我曾一度认为,中国电影在不同时期是割裂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作者们巧妙地将不同时期的电影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框架下进行考察,从而展现了中国电影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例如,他们对中国传统戏曲对早期电影的影响,以及后来西方电影对中国电影美学风格的塑造,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