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大学经典:诗品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大学经典:诗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朝梁] 钟嵘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
  • 诗歌
  • 古典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化
  • 哲学
  • 美学
  • 鉴赏
  • 教材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48019
版次:1
商品编码:101914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大学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3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诗品》为我社“大学经典”丛书之一种,选用近人古直笺注本为底本,由《诗品》研究专家曹旭先生整理,并附以导读和集评。古直笺之考订辨别或妙解阐发等有诸多精义,刊行后大受好评,其疏漏失误之处则由整理者在导读或按语中加以辨明。出于补正,书末附录整理者之《诗品》校正本,这是八十年来几代研究者校勘成果的总汇,供读者在阅读和征引时加以利用。
  我们今天阅读《诗品》,不仅可以读它独特的批评方法和批评视角,感性诗化的批评语言,皇帝、僧侣、木匠、妇女、小吏、平民,在诗歌创作面前一律平等的艺术精神,且可感受到中国文学历史的悠久,作家、作品的繁荣,批评的发达,考察中国文学理论走向世界,影响“周边文明”的历史进程,极大地提高民族的自信心。

目录

导读
发凡
诗品序
诗品卷上
诗品卷中
诗品卷下
附一:《南史·钟嵘传》
附二:《诗品》校正本

前言/序言


溯源古韵,品鉴千秋——《诗品》:穿越时空的文学盛宴 千载之下,文字的光芒从未黯淡,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人类文明的长河。《诗品》,这部浸润着东晋文人气韵的瑰宝,便是其中一颗耀眼的存在。它并非孤芳自赏的象牙塔之作,而是穿越历史尘埃,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共鸣的文学评论巨擘。阅读《诗品》,就如同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朝圣之旅,与先贤对话,领略汉魏以来诗歌艺术的辉煌与变迁。 《诗品》的作者是南朝齐文学家、诗人钟嵘。这位对诗歌怀有深厚感情与敏锐洞察力的文人,以其精湛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壮丽图景。他并非简单地罗列诗人的名字与作品,而是深入骨髓地探究诗歌的本质,剖析其艺术特征,并以极具个人色彩的审美标准,对历代诗人及其作品进行了别具一格的品鉴。 一、 溯源而上,拨开迷雾见真章 钟嵘在《诗品》开篇,便将目光投向了诗歌的源头。《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他视为“风雅之源”,奠定了中国诗歌的根基。他赞扬《诗经》“风、雅、颂”的体例,肯定了其内容质朴、情感真挚的特点。随后,他将目光转向了楚辞,特别是屈原的《离骚》,认为其“思约而意深,文约而辞猛”,展现了另一种更为奔放、浪漫的诗歌精神。他对汉代乐府民歌的评价亦不吝溢美之词,认为它们“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与民间疾苦。 钟嵘的这种溯源,并非简单的历史梳理,而是带有鲜明的艺术判断。他通过对源头活水的审视,确立了自己对诗歌艺术的基本价值取向: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诗品》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史的剪影,更是一部充满作者独特审美观念的艺术评论。 二、 严苛审视,拨云见日辨优劣 《诗品》最为人称道之处,便是钟嵘对诗歌艺术的精辟分析和对诗人作品的独到品评。他提出的“五言之初,盖出于《诗》……汉之辞赋,略可论者,唯扬雄、枚乘、司马相如等,辞赋之文,非也。……古之佳作,寥寥不数,而《诗》为大宗。”的观点,揭示了诗歌艺术发展的脉络,强调了诗歌相较于辞赋的独立价值。 钟嵘以一种近乎苛刻的标准,对汉魏以来的著名诗人及其作品进行了评价。他将曹操、曹丕、曹植父子誉为“建安风骨”,认为他们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开启了建安诗歌的辉煌时代。他特别推崇曹植,认为其“骨气流行,思深旨远,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将曹植的诗歌艺术推向了至高的境界。 对于“三曹”之后的诗人,钟嵘的评价则更为细致,也更为严厉。他既肯定了阮籍的“言在彼而意在此,蕴藉含蓄”的艺术手法,也指出了其“辞不文,故不至也”的局限。他赞扬嵇康的“慷慨有风,亦多惊采”,但又不忘指出其“文采不逮”。他尤其推崇左思的《咏史》诗,认为其“文藻甚美,意蕴深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 然而,钟嵘的评价并非一成不变。他对于一些被后世推崇的诗人,例如陶渊明,在《诗品》中并未给予正面评价。这并非意味着他忽视了陶渊明,而是他的审美标准可能与陶渊明的田园诗风存在一定的距离。这种“不容于世”的评价,反而使得《诗品》更具争议性和探索性,激发读者去思考钟嵘的评价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解。 三、 别具慧眼,提炼诗歌艺术的“五时”与“九品” 钟嵘在《诗品》中,提出了“诗有五时”的观点,即“古今异尚,所贵各异”。他认为诗歌的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追求。他将汉魏以来的诗歌划分为五个时期,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九品”的等级划分,对诗人及其作品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评价。 “九品”的划分,是《诗品》的核心内容之一。钟嵘将诗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这种分级,并非简单的优劣排序,而是包含了钟嵘对诗歌在内容、形式、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多重考量。 上上:他将此等评价赋予了屈原、宋玉、曹操、曹植、左思等几位诗人,认为他们的作品“逸兴神飞,感而为作”,达到了诗歌艺术的最高境界。 上中:如枚乘、司马相如(虽以辞赋闻名,但钟嵘认为其诗歌亦有可取之处)、祢衡、陆机等。他们的作品“言出为入,情事兼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上下:如扬雄、王褒、李陵、苏武等。他们的作品“有事可考,可歌可叹”,但艺术性稍逊。 中上:如曹丕、陈琳、徐幹、杜牧等。他们的作品“文藻精丽,有可观者”,但思想深度或艺术独创性略有不足。 中中:如蔡琰(蔡文姬)、鲍照、江淹等。他们的作品“文采尚可,兼有风韵”,但在时代高峰中略显平淡。 中下:如陶渊明(此乃后世普遍看法,钟嵘《诗品》中未将其列入),他的作品“清淡自然”,虽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在钟嵘的“五时九品”的框架下,可能未被完全纳入其主流审美体系。 下上、下中、下下:他将一些未能达到其艺术标准的诗人归入此类,但具体诗人名单在此处略去,以保持简介的流畅性,且《诗品》原著对于“下”品的评价相对简略。 这种“五时九品”的评价体系,虽然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并且在后世引起了诸多争议,但它展现了钟嵘对诗歌艺术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审美判断。它为后世文学评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激发了人们对中国诗歌史的深入思考。 四、 语言精炼,意蕴无穷 《诗品》的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钟嵘的文字,简练而富有力量,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诗人作品的精髓。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艺术感受化为生动的形象。例如,他评价曹操“兼雄伯之风,厕之诸侯”,评价曹植“形器不与身齐,名声过已,是其辞也”,都极其精炼地概括了诗人的特点。 他的评价,往往像一记重锤,直击诗歌的要害。他对诗歌“滋味”的追求,对“诗心”的探寻,都贯穿于全文。他认为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抒发,思想的载体,乃至人生的感悟。 五、 跨越时空的共鸣 《诗品》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对历史诗歌的评价,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学评论的智慧和对诗歌本质的深刻洞察。钟嵘对诗歌真挚情感、深刻思想、精炼语言的追求,至今仍是我们评价一部优秀作品的标准。 阅读《诗品》,我们不仅能了解汉魏以来诗歌的发展脉络,更能领略到钟嵘这位古代文人对诗歌艺术的赤诚热爱与深刻思考。他的评价,或许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其洞察力与判断力,足以穿越时空的阻隔,与我们产生共鸣。 《诗品》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在向我们娓娓道来,讲述诗歌的奥秘,诉说文学的传奇。它提醒着我们,在喧嚣的世界里,不要忘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文字,不要忘记那些穿越千年的声音。 在这本书中,你将遇到雄浑奔放的建安风骨,会感受到魏晋名士的玄远清谈,更会领略到钟嵘这位鉴赏大家,如何以其独特的慧眼,为我们解读诗歌的灵魂。它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一次文学的启蒙,一份来自遥远时空的馈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大学经典”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那本《西方美学史》,简直是了解西方艺术思想脉络的百科全书。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再到近现代的康德、黑格尔,以及后来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等,作者抽丝剥茧,将复杂的哲学思潮梳理得井井有条。读这本书,就像是跟着一位博学的向导,在西方艺术的广阔画卷中穿梭,时而驻足欣赏古希腊雕塑的和谐之美,时而沉浸在中世纪宗教艺术的神圣庄严,时而又为近代以来艺术的个性解放和形式探索感到震撼。书中对不同流派、不同时期艺术理论的阐述都相当详实,既有理论深度,又不乏生动的案例分析,让我这个原本对艺术史一知半解的人,也能逐渐建立起清晰的认知框架。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崇高”和“优美”的讨论,那不仅仅是美学概念,更是关乎人类情感体验和精神境界的深刻洞察。

评分

我最近被“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大学经典”中一本关于艺术史的书深深吸引,它详细介绍了从原始艺术到现代艺术的演变过程。书中大量的插图和严谨的学术分析,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艺术博物馆,得以近距离观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瑰宝。从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到古埃及的金字塔与壁画,再到古希腊罗马的雕塑与建筑,以及文艺复兴的辉煌,直至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主义等现代艺术的革新,作者都进行了清晰而深入的解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艺术风格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背景、哲学思想和技术进步的联系分析。例如,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主义的关注如何体现在其绘画和雕塑中,而现代艺术的实验性则与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密不可分。这本书不仅让我欣赏到了艺术的视觉美感,更让我理解了艺术是如何反映、塑造人类文明的,它是一扇了解人类历史和思想演变的绝佳窗口。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大学经典”中的几本书,特别是《存在与虚无》这本书,真的太震撼了。萨特那充满挑战性的哲学思想,像一把锐利的解剖刀,直指人心最深处的焦虑与自由。阅读过程中的那种“卡顿感”,那种需要反复咀嚼、甚至需要暂停下来思考和消化的时刻,反而证明了这本书的价值。他对于“自由”的定义,并非是随心所欲,而是要承担无限的责任,这是一种沉重而深刻的洞见。书中对“他者”、“目光”、“恶心”等概念的剖析,都极具颠覆性,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每一次翻开,都会有新的理解涌现,有时会感到被触动,有时会感到不安,但总的来说,它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人生、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边界。这本书无疑是一场智力上的盛宴,也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个体存在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沉重自由。

评分

终于读完了这套“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大学经典”的《诗品》,虽然我原本对诗歌的涉猎不深,但这套书的编排和选材却让我这个门外汉也仿佛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每一本都像是一颗精心打磨的宝石,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光芒。《美学散步》里的文字,像是清泉流淌,将那些抽象的美学理论化为可感的意象,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一草一木,理解那些看似寻常的景物中蕴含的深邃美感。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总能在不经意间点醒读者,原来美并不遥远,它就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浮士德》的阅读体验则更是史诗级的,歌德笔下那个与魔鬼交易的灵魂,在追寻知识、享乐、甚至救赎的过程中,展现了人类永恒的探索与挣扎。书中的哲学思辨和象征意义,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解读,那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至今让我心潮澎湃,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充满魔幻与现实交织的时代,感受着浮士德内心的翻腾与抉择。这套书的选品眼光真的毒辣,完全跳出了那些陈词滥调,带来了真正能滋养心灵的经典。

评分

我最近在读“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大学经典”中的《理想国》,简直让我欲罢不能。柏拉图的对话体形式,让苏格拉底和不同人物之间的思想碰撞格外生动有趣,一点也不枯燥。他构建的那个理想城邦,虽然在现实中难以企复,但其中关于正义、关于哲学王、关于教育的探讨,却穿越时空,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洞穴寓言”的阐述所吸引,那是一种对人类认知局限性和追求真理的伟大隐喻。想象一下,被囚禁在洞穴中的人们,只能看到墙壁上的影子,他们认为那就是全部的真实,而一旦有人挣脱束缚,走向光明,看到了真正的太阳,他的感受是何等震撼与痛苦。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反思,我们是否也可能被局限在自己的“洞穴”里,对世界的认知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柏拉图对教育的重视,以及他提出的“哲学王”的理想,也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来引领社会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

好评。。。。。。。。。。。

评分

没什么问题 。。。。。但是人物事迹略有出入

评分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评分

故词人作者,罔不爱好。今之士俗,斯风炽矣。纔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鹜焉。于是庸音杂体,人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独观谓为景策,众(者见)终沦平钝。、次有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羲皇上人,谢朓今古独步。而师鲍照,终不及“日中市朝满”;学谢朓,劣得“黄鸟度青枝”。徒自弃于高听,无涉于文流矣。

评分

经典,且相当言简意赅。

评分

一直都很信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书!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送朋友的书,他很喜欢

评分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