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传习录 王阳明心学图书

国学经典:传习录 王阳明心学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王阳明 著,于自力 等 注
图书标签:
  • 国学
  • 心学
  • 王阳明
  • 传习录
  • 哲学
  • 传统文化
  • 明朝
  • 思想
  • 修身
  • 养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28379
版次:2
商品编码:101961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
                          ——《明史·王守仁传》
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内容简介

  《国学经典: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国学经典: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精彩书评

  ★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
  ——《明史·王守仁传》

  ★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目录

前言
上卷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中卷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下卷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附记
黄以方录
钱德洪跋

精彩书摘

  徐爱①录
  先生于《大学》“格物”②诸说,悉以旧本③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④。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⑤。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⑥,处困养静,精一之功⑦固已超人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忿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注释]
  ①徐爱(1488~1518年):字日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王守仁的妹夫,也是王守仁的第一位和最得意的学生,有“王门颜回”之称,曾任工部郎中。下文中的“爱”即徐爱的自称。②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致知,意为扩展人心本有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获得对天理人性的充分认识。③旧本:指郑玄作注、孔颖达疏解的《礼记·大学》。④先儒:指程颢、程颐和朱熹。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号明道,洛阳人,官至监察御史。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号伊川,曾任西京国子监教授、崇正殿说书。程颢、程颐为兄弟,合称二程,为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卒谥文,徽州婺源人,曾任秘书阁修撰等职。他继承发展了二程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影响深远。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等。误本:朱熹认为《大学》的旧本有误,便将《大学》的原文划分为经(一章)、传(十章),并对文字作了修改,增加了传一章。王守仁认为《大学》原来并无错误。⑤“断断乎”句:意为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世也不会有疑惑。语出《礼记·中庸》:“故君子之道……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⑥居夷三载:正德元年(1506年),王守仁因上疏抗辩,获罪下狱,后贬谪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前后三年。龙场当时尚未开化,故称“夷”。⑦精一之功:意为精纯的功夫。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译文]
  先生对于《大学》中“格物”等观点,都是以“旧本”为准,即朱熹所说的有许多错误的那个版本。我刚听说时很吃惊,进而有点怀疑,后来,我竭尽全力,相互比较分析,又向先生本人请教。经先生悉心指教,我才明白先生的学说如同水性清寒、火性炽热一样,绝对是《中庸》中所说的,即使百代之后圣人出现也不会怀疑的真理。先生天资聪慧,为人却和蔼坦诚,乎易近人,不修边幅。人们只见先生年轻时豪放不羁,又曾经热衷于诗词文章,沉溺于佛、道两家学说。所以,猛然听到他的学说,都觉得是标新立异、荒诞不经而不屑深究。他们不了解先生在贬谪贵州的三年里,于困苦之中修养静思,精一的功夫已超凡入圣,进入绝对精纯的境界了。
  我朝夕于先生门下亲聆教诲,深知先生的学说初接触感到很浅易,仔细研究就觉得很高深;乍看起来似乎很粗疏,认真钻研就觉得很精妙;刚接近好像很平常,深入学习却没有止境。十多年来,我竟然没能入门。当今的学者,有的仅与先生有一面之交,有的从未听过先生的教诲,有的先入为主地怀有轻蔑、愤怒而激动的情绪,没谈上几句就急于根据传闻臆说,妄加揣度,这样怎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学说呢?跟随先生的学生们,聆听先生的教诲,经常是学到的少而遗漏的多,如同相马时,只看到了马的雌雄黑黄而忽略了千里马的特征。因此,我把平时听到的教诲全部记录下来,私下里给同学们看,相互考核订正,以不负先生的谆谆教诲。
  学生徐爱书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①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②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③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④‘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⑤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⑥,‘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注释]
  ①“如云”之后所引之语皆出自《大学》。②亲亲仁民:语出《孟子·尽心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③“舜使契”二句:舜,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契,商族的始祖,帝喾之子,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为司徒,掌管教化之职。敷,布、施。五教,五种伦理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④“《尧典》”句:克明峻德,语出《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俊,通峻,高大。明明德,语出《大学》,意为弘扬善良的德性。⑤“以亲”句:语出《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⑥修己以安百姓:语出《论语·宪问》:“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
  徐爱问:“朱熹认为《大学》中的‘在亲民’应当写作‘新民’,后面一章有‘作新民’的词句,好像可以作为依据。先生却认为应照旧本写作‘亲民’,有什么根据吗?”
  先生说:“‘作新民’中的‘新’字,是自新之民的意思,和‘在新民’的‘新’不同,‘作新民’怎么能作为‘在新民’的根据呢?‘作’与‘亲’相对应,但不是‘亲’的意思。下面‘治国平天下’等处,对于‘新’字都毫无阐发,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等等,这些都是‘亲’的意思。‘亲民’就像《孟子》中所说的‘亲亲仁民’,‘亲之’就是仁爱的意思。百姓不仁爱,舜就让契担任司徒,‘敬敷五教’,让他们互相亲近。《尧典》中说的‘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就是‘亲民’,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亲民’,说‘亲民’就是兼有养育教化的意思,朱子说‘新民’就有些偏了。”
  二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①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②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③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注释]
  ①知止而后有定:语出《大学》。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这是朱熹对“知止而后有定”的解释。语出朱熹《大学或问》:“能知所止,则方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矣。”②义外:语出《孟子·告子上》:“告子日:‘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反对告子义在心外的观点,认为仁和义都在人心之中。③本注:即朱熹《大学章句》第一章注:“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译文]
  徐爱问:“《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是说万事万物都有其特定的道理,这似乎与先生的学说相抵触。”
  先生说:“在各种具体事物上探求最高的善,就是把义看成外在的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达到精一的境界就是至善了。但是,这一过程并没有和具体的客观事物相脱离。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只有‘穷尽天理而心中无一毫私心杂念’的人,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

前言/序言

  《传习录》是明朝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的代表作,是其讲学答问和书信集。
  明朝中期,皇帝昏庸,宦竖专权,政治腐败,军备废弛,整个社会仿佛是风雨飘摇的暗夜。而随着江南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意识开始觉醒,人们冲破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的束缚、寻求解决社会矛盾良方的呼声越来越高,王阳明“以绝世之资倡其新说,鼓动海内”,集心学之大成,崛然而起,“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成为一代圣哲,其心学代表作《传习录》也成为中外人士传读修习的圣书。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他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诗礼之家。父王华,字德辉,号实庵,人称龙山公,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生当明代中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崩颓之际,这样的历史环境给以天下为己任的他提供了施智展才的机遇,使得他以其辉煌的事功和杰出的学说,“文事武备”,成为“儒学第一流人物”,成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溯源求真: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探索之旅 在这纷繁的世界里,我们时常感到迷失,追寻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中国古代的智慧,如同一座深邃的宝库,蕴藏着无数启迪人心的思想,指引我们穿越迷雾,抵达内心的宁静与澄明。本书并非要介绍某一特定著作,而是意在开启一段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宏大梳理与深入探讨,带领读者跨越时空,领略不同学派的独特魅力,理解它们在塑造中华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并思考它们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的深远意义。 我们的旅程,将从春秋战国时期那思想激荡的“百家争鸣”时代拉开序幕。在那里,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同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我们将首先聚焦于儒家思想的奠基者——孔子。他所倡导的“仁”、“礼”、“忠”、“恕”,不仅构建了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框架,更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的价值取向。我们会详细解读《论语》中的那些看似朴实却寓意深远的语句,体会孔子对于个人修养、社会秩序以及治国之道的不懈追求。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求知乐趣,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再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格局差异,每一个片段都折射出他对人性本质的洞察和对理想人格的塑造。我们将不仅仅是表面地呈现这些思想,更会追溯其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解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子为何会将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秩序视为己任。 紧接着,我们将目光转向另一位同样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所开创的道家学说,以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为后世提供了另一种审视世界与人生的独特视角。《道德经》中那玄奥而又充满力量的语言,仿佛一道清泉,洗涤着尘世的喧嚣。我们将深入探讨“道”的虚无与生成,理解“无为”并非消极避让,而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老子》所描绘的“上善若水”,“曲则全”,“致虚极,守静笃”,都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教导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衡与超脱。我们会分析道家思想如何影响中国人的哲学思维、艺术审美乃至养生之道,探讨它如何为个体提供一种在世俗压力下寻求心灵自由的路径。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墨家学派的非凡贡献。墨子及其门徒所提倡的“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在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无疑是对和平与秩序的强烈呼唤。我们会分析墨子“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他如何通过逻辑论证和严谨的实践来推广其学说。墨家的“兼爱”并非毫无原则的滥施,而是基于对人类共同利益的考量,强调超越家族、国家界限的普遍性关怀。而“非攻”的立场,更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批判,体现了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我们会探讨墨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特别是在某些政治和军事领域所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及它为何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式微,但其某些核心理念至今仍具有警醒意义。 除了儒、道、墨三家,我们还将涉足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其他重要学派。法家所代表的“以法治国”的思想,在秦朝统一中国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分析商鞅、韩非等人的思想精髓,理解他们如何强调君主权威、法律的刚性约束以及国家权力的集中。虽然法家思想的某些方面因其严苛而受到争议,但其对于建立和维护稳定社会秩序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我们会探讨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相互作用与冲突,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政治实践中的不同取向。 名家则以其对逻辑和语言的精妙运用而著称,他们对于概念的辨析和命题的严谨,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虽然他们的思想有时显得过于抽象,但其对思维清晰度和逻辑训练的重视,至今仍有借鉴意义。而阴阳家则将天人感应、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引入哲学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宇宙观以及占卜、医药等实践领域。我们将梳理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脉络,理解它如何试图解释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并建立一套连接人与宇宙的理论体系。 在探讨这些主要学派的同时,我们也会穿插介绍一些其他重要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比如,庄子在道家内部的继承与发展,他那充满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的篇章,如“逍遥游”、“齐物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超越世俗烦扰的自由境界。孙子及其《孙子兵法》,虽然以军事理论为主,但其蕴含的深刻战略思想和辩证思维,早已超越了军事范畴,成为管理、竞争等领域的经典智慧。 本书更重要的价值在于,我们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古代哲学文本的简单介绍,而是会深入挖掘这些思想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文化基因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演变。我们会思考,为何在相似的社会困境下,不同的思想家会提出如此迥异的解决方案?这些思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被传承、解读、应用,又或是被遗忘、改造的? 我们还将特别关注这些思想对于个体生命体验的指导意义。例如,儒家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个体提供了从内到外的成长路径;道家所倡导的“返璞归真”,则为在快节奏生活中疲惫的心灵提供了安顿之所;墨家所追求的“大同社会”,更是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这些思想并非仅仅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活生生的生命智慧,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在面对挑战时找到内心的力量,在与人交往中培养更深的理解与尊重。 本书还将审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的对话与碰撞。在近代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古代智慧如何在新的语境下被重新认识和理解?它能否为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挑战,如环境危机、社会冲突、技术伦理等,提供独特的解决思路?我们将尝试触摸这些古代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探讨它们如何与现代科学、现代政治、现代生活方式发生关联,以及它们所提出的关于人、社会、宇宙的根本性问题,在今天依然具有的普适性。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场跨越千年的思想之旅,让读者不仅能够认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更能从中汲取养分,启发思考,提升自我。这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一次对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重塑。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探索中国古代智慧、认识自我、理解世界的有益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拿到这本《国学经典:传习录 王阳明心学图书》,刚翻开的时候,说实话,我有点打怵。毕竟“心学”这个词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深邃和玄妙,我这种凡夫俗子,能不能领悟得了,心里还真没底。但它被归在“国学经典”这个大类里,又让我充满了期待。翻到前面的一些篇章,一开始还是一些比较基础的论述,比如关于“格物”的解释,这和我们日常理解的“研究事物”似乎有些出入,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王阳明先生似乎想要告诉我们,真正的“格物”不是向外探求,而是向内求索,这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书里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比如“心即理”,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本身就蕴含着美玉的质地,不需要向外寻找什么来证明它的价值,而是要回归自己的本心,去发现和发挥它固有的光明。我特别喜欢他讲“致良知”的部分,那个“良知”就像内心深处的一盏灯,总能指引我们辨别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选择。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外界的纷纷扰扰而迷失方向,怀疑自己的判断,这时候回过头来读读《传习录》,就像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点亮光,提醒我们,最真实的答案,其实就在我们心中。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平常追求的很多东西,是不是真的能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动我内心,并且引导我思考人生意义的书,而这本《国学经典:传习录 王阳明心学图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的语言虽然古朴,但却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超脱世俗的淡然。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知行合一”的论述印象深刻。很多时候,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也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但却往往被惰性、恐惧或者社会压力所束缚,最终没能付诸行动。王阳明先生却强调,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行”,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论上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理解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去。每一次遇到困难,每一次想要放弃的时候,我都会想起“知行合一”这句话,它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我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去实践我所学到的东西,即使过程会充满曲折,但至少我没有停止探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我们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种积极向上、不断实践的生活哲学。

评分

拿到这本《国学经典:传习录 王阳明心学图书》后,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它,那种震撼和启发是难以言喻的。这本书的语言虽然古朴,但却充满了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的论述。这句话让我深刻理解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我们作为个体所面临的挑战。我们都有一个纯粹的“心体”,但一旦被欲望、情绪所驱动,就会产生“意念”,而这些意念有好有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致良知”,去约束和引导这些意念,让它们回归到纯净的“心体”。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日常的言行,反思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恶意之动”,并努力去培养和守护内心的“善”。这本书不是那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哲学读物,它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提供了解决内心困惑的钥匙,指引我们如何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一份澄澈和清明。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情有独钟,这次有幸读到《国学经典:传习录 王阳明心学图书》,更是如获至宝。这本书的篇幅适中,内容精炼,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我最被打动的是王阳明先生关于“静心”的论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轰炸,内心难以平静。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引导我学会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他提出的“静亦是动,动亦是静”的观点,让我看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外在的行动之间并非绝对的对立,反而可以相辅相成。当我们内心足够平静,才能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质,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反之,当我们沉浸在行动中,如果心怀坦荡,也能保持一份从容。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用。每当我感到烦躁不安的时候,就会翻开这本书,找寻那份内心的安定力量。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外在的征服,而是来自内心的强大和宁静。

评分

收到这本《国学经典:传习录 王阳明心学图书》后,我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没想到它带给我如此深刻的启发。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独特,读起来既有古籍的庄重感,又不失通俗易懂的亲切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事功”与“心体”关系的阐释。很多人认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在外面积极作为,不断追求功名利禄。但王阳明先生却提醒我们,真正的“事功”源于内心的“心体”。如果心体不清明,即便在外付出再多努力,也可能只是徒劳无功,甚至是走向歧途。这让我对“成功”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外在的成就,更是内心的一种境界。书中提到的“致良知”在实践层面上,更是给了我很多指导。当我们面对选择时,总是会纠结于各种利弊得失,但“良知”就像一颗指南针,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找到内心最真实的渴望和方向。这本书记载的不仅仅是理论,更是生活智慧,它教会我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在纷繁的事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

评分

真三不朽的人物,中州古籍出版社的这套书很好。

评分

德国历史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引发了广泛讨论和不同诠释。本书是一部具有“导论、入门”性质的德国通史,利用丰富的历史材料,用宏大的历史叙事方式勾勒出德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展现了德国从中世纪早期至今的曲折历史,简明扼要地探讨了德国社会、政治、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评分

为了学习传统文化而买的!

评分

看过别的版本,感觉这本好。京东负责,塑封很好。

评分

还行,不错的,纸质版的书很好看,适合阅读。

评分

中州这个系列其实挺好的,豆瓣评分也不错,已经买了好几本,国学经典一定要好好读完,以后估计都会在京东买书,有活动的时候超级给力!

评分

不错,书挺好的,读起来有点吃力,不过读了有收获

评分

还没拆分 后续再评,促销活动凑单买的

评分

《国学经典: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