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幽梦影》大约成书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前,是一部笔记随感小品集,收录作者格言、箴言、哲言、韵语、警句等219则。张潮取幽人梦境、似幻如影之意,尽情地抒发了对人生、自然的体验和感受,蕴涵着破人梦境、发人警醒的用心,为此名为《幽梦影》。
《国学经典:幽梦影》它以清丽明快的文笔、精辟独到的议论、深蕴丰富的思想独树一帜。
张潮,字山来,号心斋,仲子,安徽歙县人,生于清顺治八年(1650年)。张潮是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刻书家,官至翰林院孔目。张潮著作等身,著名的作品包括《幽梦影》、《虞初新志》、《花影词》、《心斋聊复集》、《奚囊寸锦》、《心斋诗集》、《饮中八仙令》、《鹿葱花馆诗钞》等。
张潮也是清代刻书家,曾刻印《檀几从书》、《昭代从书》(山帙、水帙、花帙、鸟帙、鱼帙、酒帙、书帙、御帙、数帙)等。
★心斋著书满家,皆含经咀史,自出机杼,卓然可传。是编是其一脔片羽,然三才之理,万物之情,古今人事之变,皆在是矣。顾题之以梦且影一云者:吾闻海外有国焉,夜长而昼短,以昼之所为为幻,以梦之所遇为真。又闻人有恶其影而欲逃之者。然则梦也者,乃其所以为觉;影也者,乃其所以为形也耶。庾辞讔语,言无罪而闻足戒,是则心斋所为尽心焉者也。读是编也,其亦可以闻破梦之钟而就阴以息影也夫。
——孙致弥
前言
余怀序
孙致弥序
石庞序
四季读
独读与共读
无善无恶是圣人
天下有一物知己,亦可免恨
为月忧云
花不可以无蝶
春听鸟声
因时择酒友
金鱼紫燕 物类神仙
入世与出世
赏花·醉月·映雪
读书与择友
楷书须如文人
入诗与入画
少年人和老年人
春者,天之本怀
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
愿在木而为樗
古今人必有其偶
三余
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
艺花可以邀蝶
景有言之极幽而实萧索者,烟雨也
才子而富贵
新月恨其易沉
躬耕吾所不能学
十恨
楼上看山
摄召魂梦、颠倒情思的胜景
假使梦能自主,虽千里无难命驾
昭君以和亲而显,可谓之不幸
爱花与爱美人
舍生香而取解语者也
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
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
吾欲致书雨师
为浊富不若为清贫
四季读
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评语]
曹秋岳曰:“可想见其南面百城①时。”
庞笔奴曰:“读《幽梦影》,则春夏秋冬无时不宜。”
[注释]
①南面百城:南面,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百城,地域广大。本指统治者权大地广,这里指藏书丰富。《魏书·李谧传》:“每曰:‘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译文]
读经书适宜在冬季,万物静止,思想专一;读史书适宜在夏季,时日较长,尽可慢慢品味;读诸子百家适宜在秋季,纵横捭阖,别有一番情趣;读杂著适宜在春季,万物勃发,思路畅通。
[评语译文]
曹秋岳说:“由此可想其藏书丰富。”
庞笔奴说:“读《幽梦影》,可以不择时令,春夏秋冬读来各有所得。”
独读与共读
经传宜独坐读,史鉴宜与友共读。
[评语]
孙恺似曰:“深得此中真趣,固难为不知者道。”
王景州曰:“如无好友,即红友①亦可。”
[注释]
①红友:指酒。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常州宜兴县黄土村,东坡南迁北归,尝与单秀才步田至其地。地主携酒来饷,曰:‘此红友也。’”
[译文]
儒家经典适宜独自读,思想专一;史籍适宜与朋友一起读,共同评论。
[评语译文]
孙恺似说:“此言深得读书的旨趣,所以很难为那些不善读书的人谈论。”
王景州说:“如果没有好友,那么饮酒读史也是一番豪情。”
无善无恶是圣人
无善无恶是圣人(如“帝力何有于我”①、“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③、“一介不与,一介不取”④之类),善多恶少是贤者(如“颜子不贰过”⑤、“有不善未尝不知”⑥、“子路,人告有过,则喜⑦”之类),善少恶多是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其偶为善处,亦必有所为),有善无恶是仙佛(其所谓善,亦非吾儒之所谓善也)。
[评语]
黄九烟曰:“今人一介不与者甚多。普天之下皆半边圣人也。利之不庸者亦复不少。”
江含征曰:“先恶后善是回头人,先善后恶是两截人。”
殷日戒曰:“貌善而心恶者是奸人,亦当分别。”
冒青若曰:“昔人云:‘善可为而不可为。’唐解元⑧诗云:‘善亦懒为何况恶。’当于有无多少中,更进一层。”
[注释]
①帝力何有于我:见《击壤歌》。相传唐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一作“帝何力于我哉?”②“杀之而不怨”句:庸:酬功。见《孟子·尽心上》。③“以直报怨”句:直:公平正直。见《论语·宪问》。④“一介不与”:介通“芥”,草芥。一介,指轻微的东西。《孟子·万章上》:“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⑤颜子不贰过:《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⑥有不善未尝不知:不善,指过失。见《周易·系辞下》。⑦“子路”句:《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⑧唐解元: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梅花庵主等。吴(今江苏吴县)人。明代画家、文学家。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明四家”。
[译文]
既没有美好行为又没有罪恶的是圣人(像“帝王的力量对我怎么样呢”、“杀民民还不怨恨,加利于民民还不以为功”、“用公平正直对待怨恨,用嘉言懿行回报恩德”、“轻微的东西不给予别人,一点点东西不向别人索求”等等之类),美好行为多罪恶少的是贤人(像“颜回一种错误不犯第二次”、“有过失没有不察觉”、“子路,别人指出他的错误就高兴”等等之类),美好行为少罪恶多的是庸人,只有罪恶没有善行的是小人(这种人偶然做一次好事,也必然有一定的目的),只有善行没有罪恶的是上界的神仙(他们所行的善事,是施恩泽于人间,并不是我们儒家所称道的仁义德治的境界)
……
《幽梦影》给予我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没有强加任何观点,只是静静地讲述,却在字里行间,悄然改变着我的思维方式。我发现,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变得更加耐心,也更加懂得理解他人。那些曾经让我耿耿于怀的小事,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书中对于“德”的阐述,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能够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我开始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而非外在的浮华。有时候,我会和朋友们分享书中的一些感悟,大家也都表示很有启发。它让我明白,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并非金钱或名誉,而是内心的平和与善良。这本书,就像一位默默的引路人,指引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向更光明的方向。它让我看到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依然可以保持一份纯粹和真实。
评分阅读《幽梦影》,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深邃的东方美学。书中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一种洗练的韵味,如同水墨画般,意境深远。作者仿佛用最精炼的笔触,勾勒出人生的百态,点拨出世事的真谛。我喜欢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绘,那种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和感悟,让我看到了古人对于生命的深刻理解。书中关于“静”的论述,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总是渴望热闹,害怕孤独,却不知道,真正的宁静,恰恰是内心深处的力量源泉。我曾经尝试过按照书中的一些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静”的时刻,比如清晨一杯茶,傍晚散步,或者只是静静地坐着,什么都不做。这种体验,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和愉悦。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传递,一种对生命本真的回归。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评分《幽梦影》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发掘出新的意涵,获得新的感悟。我喜欢书中那种朴实无华的语言,却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它让我看到了,即使是看似简单的道理,经过古人的提炼,也能成为指引人生的明灯。书中关于“道”的论述,让我开始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以及我们存在的价值。它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深度。那些关于“悟”的描写,更是让我深感启发。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停留在表层,却忽略了深入的思考。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不足,也激励我去不断成长。我把它放在床头,闲暇时翻阅,它总能在不经意间,给我带来一丝启发,让我对生活充满新的希望。
评分《幽梦影》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生活。我一直以为,人生就该是轰轰烈烈,追求名利,但这本书却像一盏清茶,洗涤了我浮躁的心灵。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于外在的物质堆积,而是源于内心的丰盈和对生活的豁达。书中那些关于“舍得”的论述,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我们常常在得失之间斤斤计较,却忽略了,有时候放手也是一种获得。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聪明”,在作者的笔下,都化为一种深刻的人生洞察。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知足”的描写,它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对当下生活的热爱和感恩。这种心态,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我常常在工作之余,拿出这本书来翻阅,每一次的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它让我学会了在逆境中保持微笑,在顺境中不忘初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无声的朋友,在我迷茫时给予指引,在我失落时给予安慰。
评分初次翻开《幽梦影》,就被它古色古香的封面和沉甸甸的纸质所吸引。拿到手中,仿佛就握住了一段历史的余温,指尖滑过书页,能感受到一种来自遥远时代的宁静和智慧。我一直对传统文化颇有兴趣,总觉得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太快,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功利和浮躁。阅读《幽梦影》的初衷,便是希望能够在这纷繁的世界里找到一处心灵的栖息地,感受古人那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书中的文字,虽然简练,却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读来像是与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在对话,他用平和的语气,讲述着人生的道理,劝诫世人要心怀仁爱,待人宽厚,不骄不躁。其中一些关于人情世故的描写,至今读来仍让人深以为然,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古人对待生活的智慧。有时候,我会一边品茶,一边默读书中的句子,让那些文字在心中慢慢沉淀,体会其中韵味。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朴的书斋,四周是安宁的氛围,耳边只有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以及心中对古人智慧的敬畏。
评分2.
评分国学经典:庭训格言,此书乃雍正八年(1730)胤稹追述其父在日常生活中对诸皇子的训诫而成,共二百四十六条,包括读书、修身、为政、待人、敬老、尽孝、驭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琐事。因为他是给他的儿子们讲的,所以很具体、生动而真实,没有什么虚饰。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老早就加入我的书单了
评分孩子老师推荐的假期必读书,很值得孩子阅读。
评分618搞活动买了一摞,京东还送的三本,超级划算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到货速度还行 价格优惠不多
评分孟子出游首先去的是齐国,这时齐国正是齐威王当政。当时齐国是东方强国,齐威王也是一代友雄主,孟子去齐一展抱负的动机是显而易见的。毕竟邹国无论就国土面积还是对当时天下政局的影响都太小。这次出游齐国,孟子曾与匡章交游,其他事谠可以考见的就比较少了。可以想象,他的那一套仁义学说对于意欲开疆拓土、富国强兵的齐威王来说显然是缺少吸引力的。所以,孟子与齐威王的关系,应该不会太投缘。甚至于连齐威王送给的“兼金百镒”他也没有接受,认为齐王有收买他的嫌疑。
评分这本书内容非常好,值得认真阅读理解,谢谢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