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比故事更有趣的科普
一部关于大自然四季变化的百科全书
部分内容被选定为小学语文教材必修课程
当今,我们对于大自然已经越来越陌生,缺乏*基本的认识,这部《森林报》会让居住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我们重新认识、反省自己。仔细品读,能够让你感受到森林中的动植物在一年四季中五彩缤纷的生活,深入地探寻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体验春的快乐,夏的蓬勃,秋的多彩,冬的忧伤……
《森林报(套装全4本)》是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维·比安基的代表作。著者以其擅长描写动植物生活的艺术才能,用轻快的笔调、采用报刊形式,按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有层次、有类别地报道森林中的新闻,森林中愉快的节日和可悲的事件,森林中的英雄和强盗,将动植物的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著者还告诉了孩子们应如何去观察大自然,如何去比较、思考和研究大自然的方法。
普通报纸上,尽刊登人的消息,人的事情。可是,孩子们也很喜欢知道飞禽走兽和昆虫是怎样生活的。
森林里新闻并不比城市里少。森林里也在进行着工作,也有愉快的节日和可悲的事件。森林里有森林里的英雄和强盗。可是,这些事情,城市报纸很少报道,所以谁也不知道这类林中新闻。
比方说,有谁看见过,严寒的冬季里,没有翅膀的小蚊虫从土里钻出来,光着脚丫在雪地上乱跑?你在什么报上能看到关于“林中大汉”麇鹿打群架、候鸟大搬家和秧鸡徒步走过整个欧洲的令人发笑的旅行消息?
所有这些新闻,在《森林报(套装全4本)》上都可以看到。
维·比安基(1894-1959),著名儿童科普作家和儿童文学家维·比安基正是抱着这种美好的愿望,为孩子们创作了《森林报》和《少年哥伦布》。
1894年,维·比安基出生在一个养着许多飞禽走兽的家庭里。他父亲是俄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他从小喜欢到科学院动物博物馆去看标本。跟随父亲上山打猎,跟家人到郊外、乡村或海边去住。在那里,父亲教会他怎样根据飞行的模样识别鸟儿,根据脚印识别野兽……更重要的是教会他怎样观察、积累和记录大自然的全部印象。比安基27岁时已记下一大堆日记,他决心要用艺术的语言,让那些奇妙、美丽、珍奇的小动物永远活在他的书里。
比安基从事创作30多年,他以其擅长描写动植物生活的艺术才能、轻快的笔触、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进行创作。《森林报》是他的代表作。这部书自1927年出版后,连续再版,深受少年朋友的喜爱。1959年,比安基因脑溢血逝世。
春
告读者
我们的第一位森林通讯员
森林年
每年的森林历
森林报
NO.1冬眠初醒月(春季第一月)
一年——分作12个月的太阳诗篇
林中大事记
森林里拍来的第一个电报
森林里拍来的第二个电报
城市新闻
森林里拍来的第三个电报(急电)
集体农庄生活
集体农庄新闻
打猎
东南西北
打靶场:第一次竞赛
广告:征求住宅
NO.2 候鸟回乡月(春季第二月)
一年——分作12个月的太阳诗篇
鸟类回乡大搬家
戴脚环的鸟
林中大事记
飞鸟带来的快信
林中大战
集体农庄生活
城市新闻
打猎
到马尔基佐大湖去打野鸭
打靶场:第二次竞赛
广告:“神眼”称号竞赛启事
NO.3 歌唱舞蹈月(春季第三月)
夏
秋
冬
天然屋顶
花朵里最娇弱的东西是花粉。花粉一打湿,就会坏掉。雨水、露水对它都有害。那么花粉怎样保护自己,不让雨露沾湿呢?铃兰、覆盆子、越橘的小花,都像小铃铛似的倒挂着,所以它们的花粉是藏在“屋顶”底下的。金梅草的花是朝天开的。它的每一片花瓣,都像匙子似的向里弯着,一层花瓣的边儿压着另一层花瓣的边儿。这样,就形成一个蓬蓬松松、四面没缝儿的小球。雨点打在花上,可是没有一滴水能落到里面的花粉上。凤仙花现在还含苞未放,它的每一个花蕾都躲在叶子下面。多么巧妙呀——花梗架在叶柄上,这为的是叫花不偏不倚,老开在叶子底下,就像躲在屋顶下面一样。野蔷薇花的雄蕊很多,下雨的时候,它把花瓣闭拢来。莲花在刮风下雨的时候,也把花瓣闭拢来。
毛莨的花是向下垂着的。
森林之夜
有一位森林通讯员写信给我们说“我夜里到森林里去,听夜森林里的声音。我听见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至于那都是些什么动物的声音,我可不知道。那么,叫我怎样为《森林报》写稿描写这个夜森林呢?”我们这样答复了他:“请你把你听见的声音都描写出来,我们会想法搞明白的。”
后来,他就寄来了这样一封信给我们编辑部:“说实话,夜里我在森林中听到的,尽是些乱七八糟的声音,一点也不像你们在报上所描写的什么乐队。
“鸟声逐渐静了下来,终于是一片静寂。这是半夜了。
“后来,在高处的什么地方,开始传来一种低沉的琴弦声。起初声音很小,后来越来越响,终于成了一种宏大的低音;随后,声音又越来越小,终于完全没有声音了。”我心想:‘作为前奏曲,这还不算坏。虽然拉的是一根单弦,可总算是开了个场。’
“忽然,从林子里发出一阵狂笑:‘哈——哈——哈!呵——呵——呵!’这声音才叫可怕呢!我感觉好像有一群蚂蚁从我的脊背上爬了过去。
“我心想:‘这是夸奖音乐家吗?——在笑话他吧!’
“又静下来了。静了好久。我心想:‘再也不会有什么声音了吧!’
“后来,我听见有谁在给留声机上发条。一个劲儿上呀,上呀,可老没有奏出音乐来。我心想:‘它们的留声机坏了怎么着?’
“不上发条了。静寂无声。后来又上起来了:特尔尔,特尔尔,特尔尔,特尔尔……没完没了,简直讨厌。
“发条好容易上好了。我心想:‘现在该上唱片了。马上要放音乐了。’”忽然间,有谁拍起巴掌来了。拍得那么热烈,那么响亮。
“我心想:‘这是怎么回事儿?还没演奏,就拍起巴掌来了?’
“我听到的就是这些声音。后来,又给留声机上了半天发条,什么音乐也没放出来,可是又有人鼓掌。我一生气,就回家了。”
我们应当说,我们的通讯员不该生气。他起初听见的、像低音琴弦似的嗡嗡声,是一种甲虫,大概是金龟子,在他的头顶上飞过。那使人毛骨悚然的哈哈笑声,是大猫头鹰——灰林鹗(xiao)-的叫声。它的声音就是那么讨厌,你拿它有什么办法!
“特尔尔,特尔尔,特尔尔,特尔尔——”给留声机上发条的,是蚊母鸟。蚊母鸟也是夜里飞出来的鸟,只不过不是猛禽罢了。蚊母鸟当然不会有什么留声机——声音是从它喉咙里发出来的。它自以为那是唱歌呢!拍巴掌的也是蚊母鸟。它拍的当然不是手,是用翅膀在空中呱呱呱地拍。那声音非常像拍巴掌。
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编辑部可没法解释,因为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也许就是心里高兴,拍着玩的。
……
前苏联儿童文学作家维塔利·比安基,于1894年诞生在一个养有许多鱼儿、鸟儿、乌龟、蜥蜴和蛇的家庭里。他父亲是俄国一位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当时在科学院动物博物馆工作。
他们的家,就在动物博物馆对面。所以比安基小时候常常到那里去玩,去看那些罩在玻璃里的动物标本。
当比安基长成一个少年的时候,他父亲出去打猎,就经常带着他,告诉他所遇到的每一株小草、每一只飞禽走兽的名字,教他根据飞行时的模样来识别乌儿,根据脚印来识别野兽。更重要的是,他父亲教会了他记录下大自然全部的观察印象。
每年夏天,比安基全家人都到郊外、乡村或者海边去住。他们在那里钓鱼、捕鸟,在森林里散步,喂小鸟、野兔、刺猬、松鼠、鹿。这些生活,都给比安基打下了很好的观察大自然和描写大自然的基础。
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自己打猎了。他成年后,开始在乌拉尔和阿尔泰山区一带旅行,沿途详细记下了他所看到、听到和遇到的一切。到27岁的时候,他已经积累了一大堆日记。
他常常回忆起童年时代在动物博物馆里玩时的心情。这边是两只小棕熊,扭在一起打着玩,它们的大哥哥蹲在一旁看着它们。熊妈妈躺在山坡上打瞌睡。那边是两只老虎,一只在岩石上,一只在岩石下,龇牙咧嘴,好像马上要彼此扑上去了……这边是一只老鹰,一动也不动地悬在半空中。那边是一只刚从窠里飞出来的野鸭妈妈,窠里还有蛋。
它们全罩在大玻璃罩里,都是标本。可是,那时比安基可不相信它们是死的。他想,那一定是被一个魔术家给“定”住了。只要学会叫它们苏醒过来的咒语,一念,它们就会活过来。
当27岁的比安基想起这些时,他决心要当个作家,用艺术的语言,让那些奇妙、美丽而又珍贵的动物,永远地活现在他的书里!
于是比安基开始创作,写科学童话、科学故事、打猎故事……
他的童话、故事和小说,在少年读者们面前展开了一幅幅活生生的自然图景。他善于在最平常的事物中,发现别人所看不见的新鲜事物。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消磨在森林里,随身带着猎枪、望远镜和笔记本,走遍了一座又一座森林。他在作品里教少年读者们睁开眼睛,学会看周围的大自然,教少年读者们观察、比较和思索,做一个好的追踪者和优秀的自然研究者。他教少年读者们揭穿森林的秘密、猜破飞禽走兽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谜。只有非常熟悉大自然的人,才会管理大自然,使自然财富为祖国服务。
比安基从事创作30多年。《森林报》是他主编的代表作之一,初版出版于1927年,至1961年已再版10次,每次都增加了一些新的专栏。
亲爱的少年读者们,你们长大了都是我们祖国的森林、田地、河流、湖泊的主人,你们必须熟悉它们,才能成为大自然的好主人。希望你们阅读比安基的作品时,学习他细心观察和研究大自然的精神。
1959年,比安基因脑溢血逝世。在逝世前,他患了多年的半身不遂症,在病中仍坚持写作,还特地为我们中国的小朋友写了不少东西。他不但是一位优秀的前苏联儿童文学作家和科普作家,而且是我们中国读者的好朋友。我们将永久地纪念他。
王汶
内容上,这本书的知识点组织得非常系统和连贯,完全不像那种零散的百科全书,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森林向导,带着小读者一步步探索。它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而是采用了非常贴近孩子日常观察的视角来介绍动植物的习性。比如,讲到昆虫的蜕变,它会用一个‘小小的奇迹’来形容,这种描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敬畏感。更难得的是,它注重培养的是一种生态平衡的整体观,而不是孤立地介绍某一种生物。读完关于捕食者和猎物的章节,我的孩子开始讨论食物链的微妙关系,这远远超出了我对这套书的初始期待。文字的遣词造句也颇有讲究,既保证了科学的准确性,又运用了大量富有画面感的动词和形容词,让即便是关于土壤微生物的介绍,读起来也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整体阅读下来,感觉像是在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大自然公开课,而且课程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张弛有度,抓住了孩子认知的关键期。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套书在排版布局上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每一页的留白恰到好处,既避免了视觉疲劳,又保证了信息的有效传达。栏目设置也很人性化,常常在主文旁边设置一些“你知道吗?”或者“小实验”的边栏,这些额外的信息通常是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比如如何在家制作一个简易的湿度计。这种多层次的信息结构,让不同阅读偏好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对于需要快速获取核心知识的孩子,主文清晰易懂;对于喜欢钻研细节的孩子,边栏提供了延伸阅读的乐趣。而且,它的章节长度设计得非常合理,大多可以在一次阅读时间内轻松完成,这对于保持七到十岁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度至关重要,不会让他们因为篇幅过长而产生畏难情绪。可以说,这本书的每一个设计细节,都体现了对目标读者群体的深刻理解。
评分我尤其欣赏它在不同主题之间的切换处理,那种流畅自然的感觉,让人感觉仿佛真的在森林中漫步,时而驻足观察一朵蘑菇的生长,时而抬头仰望参天大树的年轮。书中对于季节更迭的描述,简直是一绝,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春花秋月,而是细致到不同季节下,森林里光线的变化、声音的差异,甚至空气中弥漫的气味,都有细致的笔触。这种全方位的感官调动,对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非常有利。我发现,自从读了这套书,孩子出门散步时,会主动留意路边草丛里正在忙碌的蚂蚁,或者辨认天空中飞过的鸟类的叫声,这种从书本到现实生活的迁移,是最让我感到欣慰的阅读效果。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塑造,教会孩子慢下来,去感受周遭环境的生命力。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直接的教育来得更为深刻和持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自然气息的封面,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书中的世界。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油墨印制得清晰细腻,即便是孩子经常翻阅,也不容易磨损。我特别喜欢它在插画上的用心,那些描绘森林景色的画面,色彩饱和度恰到好处,既符合低龄读者的审美,又不失艺术感。那些小动物的刻画栩栩如生,那种灵动劲儿仿佛随时会从纸上跳出来一般。我记得有一次,孩子指着一幅画中的松鼠,告诉我他记住了那种毛茸茸的质感,这说明插图的感染力是多么强大。而且,这些图画不仅仅是装饰,它们巧妙地穿插在文字说明之间,帮助理解那些略显专业的自然知识。对于七到十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视觉信息的接收效率远高于纯文字,这套书的设计者显然深谙此道,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的典范。从图书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它就成功地在众多绘本中脱颖而出,成为孩子书架上最受欢迎的那一类,仅仅是翻阅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这套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饱含着对自然的深情。作者在讲述复杂的生态过程时,总能找到一种既准确又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这使得即便是相对枯燥的自然现象,也变得引人入胜。例如,描述树木如何通过根系进行“对话”时,用了一种近乎神话的笔法,让孩子在理解其科学原理的同时,感受到自然的神秘和宏大。这种将科普与文学完美融合的叙事技巧,对于提升孩子的语感和想象力大有裨益。它不是冷冰冰的科学报告,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故事集。通过阅读它,孩子建立起了一种与自然交流的亲密感,不再将森林视为一个遥远、陌生的背景,而是把它看作一个充满故事和生命的邻居。这种情感的建立,才是任何知识传授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评分东西来的很快看着不错,孩子很喜欢
评分质量很好,没有损坏,是正版的,图案字迹都很清晰,孩子很喜欢看!值得购买!
评分知识丰富,可以开拓孩子的视野
评分印刷精美,孩子非常喜欢!
评分买了好几本书,包装很好,有塑料封着,还没开始看,但是看到书就高兴
评分经常在京东买书,实惠
评分非常非常不错哦,ilove life style
评分学校老师要求看的,如小孩能静心看,还是不错的作品。
评分经常在京东商城买买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