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古代傳統部族社會到現代公民國傢,大多為多族群政治實體,如何理解交織著政治、經濟、文化關係和語言、宗教差異的多族群國傢中的種族一族群關係,始終是西方社會學最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齣版的研究成果中既有對族群關係發展的理論分析,又有應用實證方法衡量族群關係演變的研究,也齣版瞭一批核心專題的經典研究案例。《西方民族社會學經典讀本:種族與族群關係研究》是西方社會學種族一族群關係研究的經典文獻匯編,精選瞭這一專業著名學者發錶的最有影響的研究成果,讀者可對西方族群社會學的概貌、核心理論、主要方法、經典研究案例有一個全麵瞭解。《西方民族社會學經典讀本:種族與族群關係研究》特彆選擇瞭反映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研究最新熱點的兩篇研究報告,分彆調查西歐國傢的穆斯林移民問題和蘇聯解體後民族主義在基層的繼續延伸。
作者簡介
馬戎,1987年美國布朗大學社會學博士,同年迴國在北京大學任教,長期在我國主要少數民族地區從事社會調查。主要研究領域:民族與族群社會學、人口遷移與城市化、教育研究,農村與牧區發展研究等。發錶的主要著作有《西藏的人口與社會》 (1996年同心齣版社)、《民族與社會發展》 (2001年民族齣版社)、《社會學的應用研究》 (2002年華夏齣版社)、《民族社會學》(2004年北京大學齣版社)等。現任教於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社會學係。
目錄
導言
關於族群研究
多元主義
在美國的同化:理論與現實
內部殖民主義
同化的性質
種族和族群關係理論的探索
美國經濟活動中的少數族群
族群分層
勞動力參與中的種族一族群差異:一個族群分層的透視
美國華人:一百年來的職業變遷
生育率差彆與少數群體地位假說:迴顧與評價
死亡率的種族和性彆差異及其對傢庭的影響
加拿大的族群與遷移
一個關於種族和族群關係的社會理論
居住中的族群隔離:變遷的模式
族群居住隔離的社會階級基礎——加拿大之例
族際通婚
同化
減少族群衝突的優待政策
蘇聯解體後圖瓦共和國內的族群關係
土耳其伊斯蘭教在德國與荷蘭的製度化:一項比較研究
附錄 評安東尼·史密斯關於“nation”(民族)的論述
精彩書摘
1.文化(Culture)。族群集團之間最明顯的文化差異是語言,如果兩個族群在語言上互不相通,顯然他們之間的交往會很少,族群關係也會處於一個很低的水平。宗教是文化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如果族群之間在宗教信仰、禮儀、與宗教相關的生活習俗等方麵有很大差異,就可能直接影響族群間的日常交往和民族關係。
2.社會交往或基層社會組織的相互進入(實質性的滲入)。有些組織被美國的社會學傢們稱之為“基層社會組織”(primary groups),主要指非正式的以文化、宗教、血緣、地緣等關係形成的帶有個人和感情色彩的組織,如教會團體、俱樂部、私人團體等,以區彆於工作中的同事、學校同學這類正式機構中的關係。比如一個中國留學生到美國念書,拿到學位後留在美國教書多年,他與美國人的交往在語言上沒有障礙,他可能也已經加人瞭基督教,生活方式也美國化瞭,但這並不意味著他與美國社會的關係能順利地往下深入一步,因為他很可能沒有實質性地滲入到美國社會。他平時去的是華人的教堂,節日時到他傢裏去做客的隻有當地華人或華人留學生。他那些同一辦公室的同事、共同開會的熟人等等,平常打招呼談工作,但一到他們兒女婚嫁等帶有私人感情色彩的場閤,並不會請他去,他始終難以進入白人的“基層社會組織”(或叫做“小圈子”)。所以說,在某種意義上,他雖然在美國生活瞭許多年並成為美國公民,但並沒有實質性地滲入到美國主體社會中去。因此,這一變量所探討的社會交往,在文化上沒有障礙的前提下,就顯得更為重要。
3.通婚(Intermarriage)。假設有兩個族群集團,他們的文化能夠互通,語言上沒有障礙,宗教上互不衝突,或至少能彼此容忍,不絕對排斥,他們有很多的社會交往機會,彼此之間沒有偏見與歧視,群體與傢庭對於族際通婚也不反對,隻有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之間纔有可能形成較大規模的通婚。當兩個族群集團間的通婚率達到10%以上,則他們的族群關係大緻地可以說是比較良好的。
4.族群認同意識(Ethnic Identity)。所謂族群認同意識,即一個人處於族群關係場景中時,他如何給自己定位。美國有些學者采用人類學的方法研究族群意識,進行大量的訪談,由訪談對象自己講述其父母的族屬、自己各類交往夥伴、如何看待自己、自己的族群觀念在一生中變化情況、引起這些變化的因素,等等(Waters,1990)。通過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年齡、職業、性彆、教育狀況、經濟收入情況等等的訪談對象的自述材料的分析,看其族群認同意識清晰的程度、強烈的程度或牢固的程度,分析其族群意識是如何産生與變化的。
……
前言/序言
《西方民族社會學經典讀本:種族與族群關係研究》 一部深刻剖析西方社會中種族與族群互動演變,理解現代社會多元構成與張力根源的權威之作。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種族與族群始終是塑造社會結構、權力關係、文化認同乃至全球格局的關鍵力量。它們既是人類社會多樣性的體現,也常常是衝突與排斥的源頭。《西方民族社會學經典讀本:種族與族群關係研究》匯集瞭西方民族社會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經典文獻,以其宏大的視野、嚴謹的分析和深刻的洞察,帶領讀者係統性地迴顧和理解西方社會在種族與族群議題上的理論探索、曆史演變以及現實挑戰。 本書並非對某個特定時期或地區進行碎片化的記錄,而是呈現瞭一幅更為廣闊和連貫的學術畫捲。它著眼於西方社會作為現代化的典範和全球化的重要引擎,其內部關於種族與族群的理論構建與實踐形態,對世界其他地區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從早期關於“種族”科學性的爭議,到後來對“族群”社會建構性的深入揭示;從對殖民主義語境下等級秩序的分析,到對移民社會中融入與排斥的辯論;從對國傢民族主義如何塑造族群邊界的審視,到對後殖民時代文化雜閤與身份重塑的探討——本書的每一部分都凝聚瞭該學科最精華的思想火花。 核心理論脈絡的梳理與發展 本書的編纂,旨在為讀者構建起西方民族社會學關於種族與族群研究的核心理論脈絡。它首先追溯瞭早期社會學和人類學中關於“種族”的概念及其科學性的爭論。讀者將有機會接觸到那些試圖將人類劃分為不同生物學群體的理論,以及隨後對其進行批判和顛覆的社會建構論。例如,馬剋斯·韋伯(Max Weber)關於族群(ethnie)概念的界定,強調瞭族群認同的主觀性和共享信念在族群形成中的關鍵作用,這為後來研究族群的社會文化維度奠定瞭基礎。 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對“種族”作為生物學分類的質疑聲日益高漲,取而代之的是對“種族”社會建構性意義的深入探究。本書收錄的經典文本,深入剖析瞭“種族”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政治和經濟語境下被創造、維持和使用的。這些研究揭示瞭“種族”並非天然存在,而是社會權力運作的産物,它被用來論證不平等、閤法化壓迫,並塑造社會成員的身份認知。 而“族群”概念的興起,則標誌著研究視角的進一步深化。本書將重點介紹那些將族群視為一種動態的、關係性的社會現象的理論。例如,弗雷德裏剋·巴特(Frederick Barth)的互動論,強調瞭族群邊界的維持與跨越,以及族群認同在社會互動過程中的構建。這類研究不再將族群簡單視為固定的文化群體,而是關注族群成員如何通過共享的文化標誌(語言、宗教、習俗等)來維係群體認同,以及這些文化標誌在互動中是如何被選擇、被強調或被淡化的。 曆史語境下的種族與族群議題 本書並未將種族與族群議題孤立於曆史背景之外,而是強調瞭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讀者將看到,在歐洲殖民主義擴張的背景下,“種族”理論如何被用來為殖民統治和奴隸貿易辯護,構建起一套等級森嚴的種族秩序。例如,威廉·愛德華·伯格斯·杜波依斯(W.E.B. Du Bois)的著作,以其深刻的批判性視角,揭示瞭種族主義在美國社會的根深蒂固,以及“黑人問題”作為一種社會和政治睏境的復雜性。他的“雙重意識”(double consciousness)概念,深刻地描繪瞭少數族群在主流社會中的身份睏境。 進入20世紀,隨著民族國傢的興起和移民潮的湧動,族群關係變得更加復雜。本書將深入探討民族主義如何塑造國傢內部的族群認同,以及如何處理與少數族群的關係。關於“同化”(assimilation)和“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的辯論,構成瞭理解移民社會中族群互動的重要篇章。讀者將接觸到那些分析移民群體如何適應新社會,以及主流社會如何接納或排斥不同族群的經典研究。 當代族群關係的新挑戰與理論前沿 進入21世紀,全球化、人口流動性增加以及身份政治的興起,為種族與族群關係的研究帶來瞭新的挑戰和視角。本書將觸及那些關注全球移民、跨國族群、混閤身份以及身份政治如何影響社會和政治格局的最新理論。 例如,對“反種族主義”(anti-racism)運動的理論反思,以及對係統性種族主義(systemic racism)的深入剖析,將幫助讀者理解當代社會中仍然存在的結構性不平等。本書將介紹那些分析不同族群在教育、就業、司法等領域所麵臨的係統性障礙的研究。 此外,對“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刻闆印象”(stereotypes)以及“仇恨言論”(hate speech)等當代社會議題的分析,也將在本書中得到體現。這些研究關注的是,即使在錶麵上更加平等的社會中,族群之間的權力不對等如何以新的形式錶現齣來,以及這些錶現如何影響個體的生活體驗和社會結構。 多元視角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西方民族社會學經典讀本:種族與族群關係研究》的獨特價值在於其匯集瞭來自不同學派、不同理論取嚮的經典文獻。它鼓勵讀者在閱讀中進行批判性思考,辨析不同理論的優勢與局限,理解它們如何相互補充,又如何存在張力。 本書的編者並非意圖提供一個單一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框架,而是希望通過呈現多元的學術對話,激發讀者對種族與族群關係的深度思考。通過接觸這些經典的理論和研究,讀者將能夠: 理解族群與種族認同的社會建構性: 認識到這些認同並非先驗存在,而是通過曆史、文化、政治和經濟的互動過程被塑造和維持。 洞察權力關係在族群互動中的作用: 認識到族群關係往往與權力不對等、社會不平等緊密相連,理解少數族群為何可能遭受歧視和邊緣化。 把握族群邊界的動態性與流動性: 理解族群邊界並非牢不可破,而是隨著社會變遷和個體互動而不斷調整和重塑。 審視多元文化社會中的融閤與衝突: 探討移民社會中不同族群如何共存,以及在追求社會公正和文化多樣性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 培養對當代社會不平等的敏感性: 認識到種族主義和族群歧視並非僅存於曆史,而是以多種形式持續存在於當代社會。 本書適閤誰? 無論您是社會學、人類學、曆史學、政治學、國際關係學等相關專業的學生、研究者,還是任何對理解現代社會多元構成、社會衝突根源、以及全球化時代族群關係演變感興趣的讀者,《西方民族社會學經典讀本:種族與族群關係研究》都將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理解世界、分析社會問題的深刻視角和批判性思維工具。通過閱讀這些經典,您將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種族與族群如何塑造瞭我們的世界,以及我們如何在這樣一個復雜而多元的社會中,去思考和實踐更公正、更包容的未來。 本書的每一篇選文都經過精心遴選,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內,呈現該作者最具代錶性、最具啓發性的思想。同時,本書的編排也考慮到瞭閱讀的流暢性和邏輯性,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係統而深入的學習體驗。通過與這些西方民族社會學巨匠的思想對話,我們不僅能更好地理解西方社會自身,更能從中汲取智慧,反思我們身處的多元社會,以更具洞察力的方式去理解和應對我們所麵臨的挑戰。 總之,《西方民族社會學經典讀本:種族與族群關係研究》是一部集曆史性、理論性、批判性於一體的力作。它不僅是一本研究西方種族與族群關係的權威指南,更是理解人類社會多樣性、復雜性與不平等的必讀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