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尔·拉迈松编写的《西方文明史(欧洲谱系)》共分三部分内容:**部分“基础与继承”涉及人种学,除了欧洲风貌等方面之外,对成形之前的欧洲的传统、神话传说、极其复杂多样的语言和文化的介绍堪称经典;第二部分“政治与领土”,把研究血缘关系的人类学所建立的各种模式运用到政治史中,首先是运用到王朝与疆土的历史中;第三部分不谈论有关**形成(通过结盟、血统和继承形成**)的政治问题,而是着眼于种种重大的文化模式及文化模式的传播。
以皮埃尔·拉迈松为首的一个由高水平的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组成的研 究小组,向广大读者呈现了一张从史前到20世纪的欧洲谱系。《西方文明史 (欧洲谱系)》的构思前所未有,它通过一张张附带地图的谱系表,兼顾现代 欧洲政治、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为读者提供了了解欧洲漫长历史时期种 种现象的有效方法。
《西方文明史(欧洲谱系)》的编辑以一种双两页的行文结构为基础。***个两页的内容是分析,有带评注的图画进行补充。第二个两页的内容包括 :一张谱系图,它重现了各王朝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传承的前后关系;地图 和年表,用于确定年代和地点;此外还有具体的评论,所有这一切使得每个 历史时期、历史问题得到栩栩如生的重现,让我们了解其中的关键时刻。
基础与传承自然整体,从开端到**的民族分布,语言,家庭类型,农 村风貌,各个已经消失的伟大文明的遗产,宗教史与法律史,欧洲外的欧洲 。从罗马帝国到柏林墙的倒掉:政治与领土我们看到,一个个地区的政治结 构、**结构和民族结构相继成立、解体然后又重新形成。
《西方文明史(欧洲谱系)》的新颖之处在于对王朝谱系的阐述:血缘关 系、战争直接与领土战略、权力相关。艺术与科学造型艺术,文学,音乐, 哲学,科学技术,医学。全书含450幅插图、160张地图、80张谱系图。
皮埃尔·拉迈松(Pierre Lamaison),1948年生于巴黎,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法兰西学院社会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欧洲社会人类学专家。主要著作有:《不可能的联姻:热沃当的暴力与亲情》,与伊丽沙白·克拉弗里合著,1982年由阿谢特出版社出版;《欧洲各社会人类学研究》,1984年由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复杂的结构有统一性吗》,与弗朗索瓦丝·埃里捷-奥热及伊丽沙白·科佩-鲁吉耶合著;《联盟的复杂性》,1991年由巴黎现代档案出版社出版;《大家都是近亲?论古典时期欧洲各王朝的联姻战略和传统》,皮埃尔·邦特出版社出版。
序
前言
**部分:基础与继承
自然整体
欧洲的民族分布
欧洲的语言
家族与血缘关系
古代欧洲的农村风貌(13—19世纪)
凯尔特社会
古希腊与欧洲
罗马与西方
《圣经》在欧洲
宗教机构
16世纪的宗教改革
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犹太教
3世纪到20世纪的法、法律与诉讼程序
神权与人权
欧洲之外的欧洲
第二部分:政治与领土
罗马和蛮族入侵:从古代欧洲到中世纪欧洲
324年到1453年的拜占庭:东正教帝国
491年到1066年的不列颠诸岛:英国的诞生
1066年到1509年的不列颠诸岛:英格兰与苏格兰的确立
1509年到1918年的不列颠诸岛:共同的主权
481年到987年的法国:法兰克王国
987年到1500年的法国:君主权力的确立
1500年到1789年的法国:专制主义
400年到1492年的伊比利亚半岛:西哥特人及各摩尔人王国
1000年到1576年的伊比利亚半岛:迈向查理五世的帝国
1139年到1580年的葡萄牙:一个大西洋民族
1516年到1986年的伊比利亚半岛:从帝国到民主
10世纪到17世纪的波希米亚和奥地利:从圣瓦茨拉夫到哈布斯堡王朝
896年到1526年的独立的匈牙利:一个欧洲强国
919年到1519年的德国:从加洛林王朝到哈布斯堡王朝
1519年到1918年的德国:从神圣罗马帝国到德意志帝国
1526年到1848年的匈牙利:捍卫民族身份
10世纪到16世纪的荷兰:勃艮第梦想
16世纪到20世纪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现代**的诞生
5世纪到11世纪的意大利:半岛数百年的阴暗时期
1000年到1559年的意大利:商人、领主和诸侯
1559年到1946年的意大利:从**林立到民族统一
800年到1523年的斯堪的纳维亚**:从维京时代到“卡马尔联盟”末期
16世纪到20世纪的斯堪的纳维亚**:从改革到**
中世纪的东斯拉夫人:从基辅到立陶宛和莫斯科公国
1550年到1918年的俄国:俄罗斯帝国
964年到1572年的波兰与立陶宛:从特色统治到“黄金时代”
1573年到1795年的波兰与立陶宛:贵族共和国
7世纪到14世纪的东南欧:从帝国一统到四分五裂
15世纪到18世纪的东南欧:教会与政治谱系
冲突范围的扩大:三十年战争
冲突范围的扩大: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冲突范围的扩大: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89年到1871年的法国大革命:民族纷呈的欧洲
19世纪到20世纪的德国:从”维也纳会议”到重新统一
1848年到1921年的匈牙利:重新独立
18世纪到19世纪的东南欧:民族的觉醒和各种起源
19世纪到20世纪的东南欧:民族**的诞生
各个帝国的终结:从萨拉热窝到萨拉热窝
第三部分:艺术与科学
神与人:艺术的出现
伊特鲁里亚艺术、罗马艺术、拜占庭艺术:政治特征与神性
造型艺术与建筑:中世纪时期
15世纪到18世纪的造型艺术:人,欧洲艺术的尺度
19世纪到20世纪的造型艺术:决裂与交流的时代
近现代建筑
12世纪到16世纪的文学:骑士与人文主义者
17世纪到18世纪的文学:巴罗克及哲学
19世纪到20世纪的文学: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欧洲音乐
古代哲学和中世纪哲学
从笛卡尔到康德的哲学
从康德到**之哲学
16世纪到18世纪的科学:现代科学的诞生
18世纪到19世纪的科学:技术与工业革命
19世纪到20世纪的科学:走向分子生物学
古代医学与中世纪医学
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医学
图片列表
译后记
这本书让我对欧洲文明的内在逻辑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作者通过艺术这条独特的线索,揭示了西方文明各个时期内在的精神脉络和发展动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联系”的强调。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一段历史,而是将历史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各个时期、各个流派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在讨论巴洛克艺术时,作者将其与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运动联系起来,解释了为什么巴洛克艺术会呈现出那种宏大、戏剧性和情感化的特点,是为了对抗新教的简洁和理性,重新吸引信徒。又比如,在探讨启蒙运动时,作者将其与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兴起联系起来,解释了为什么那个时期会推崇理性、秩序和英雄主义的题材。这种将艺术与政治、宗教、哲学等各个层面联系起来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深刻,也让我对西方文明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理解。它让我明白,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发展方向。
评分我在这本书中获得的,远不止于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更是一种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作者在解读艺术品时,不仅仅是在描述其形式和技巧,更是在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当我阅读到关于巴洛克艺术的章节时,我被那种强烈的戏剧性和情感张力所震撼。作者不仅仅解释了卡拉瓦乔的光影运用和贝尔尼尼雕塑的动态美,更深入地剖析了这些艺术形式如何反映了那个时代宗教的复兴、科学的探索以及人们对宏大叙事的追求。那种充满力量和激情的表达,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呐喊与渴望。同样,在探讨印象派时,作者不仅仅描述了莫奈的光影捕捉和德加对日常生活的描绘,更深入地解读了他们如何挑战传统的学院派绘画,如何捕捉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象,这背后所折射出的,是对个体感受的重视,以及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敏锐观察。这种从艺术品出发,去理解一个文明的精神内核的做法,让我觉得非常独特和富有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艺术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人类灵魂的镜子,是文明进步的缩影。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厚重感”和“延展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西方文明的介绍,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刻思考。作者通过艺术这条线索,展现了西方文明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继承、发展、创新,又如何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结尾处对未来文明发展方向的展望,虽然书中主要聚焦于西方文明,但作者的思考却是具有普适性的,他让我们意识到,文明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艺术始终是人类表达自我、探索未知的重要途径。这种对未来的延展性思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更是关于现在的和未来的。它激发了我对自身文化和未来发展的思考。合上书本,我仿佛完成了一次漫长而充实的旅程,不仅了解了西方文明的过去,更感受到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力量和无限可能。
评分我被书中对细节的精准把握所深深吸引。作者在描述每一件艺术品时,都力求做到细致入微,从色彩的运用、线条的勾勒、光影的处理,到人物的情感表达、空间的构图,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比如,在解读伦勃朗的《夜巡》时,作者不仅仅描述了画面中人物的动态和光影的戏剧性,还深入分析了这幅画是如何打破传统的肖像画模式,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叙事性。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不仅让艺术品本身更加鲜活,也让历史的细节得以更生动地呈现。同样,在描述哥特式教堂的雕塑时,作者会细致地描绘那些圣徒表情的虔诚、天使翅膀的羽毛纹理,以及那些带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图案,这些细节都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信仰和想象力的世界。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觉得作者不仅仅是在写一本历史书,更是在创作一件艺术品,用文字和插图共同描绘出西方文明的瑰丽画卷。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艺术插图部分感到尤为满意,其精美程度和内容的丰富性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欣赏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盛宴。从古埃及的壁画到古希腊的雕塑,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每一幅插图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和高质量的复制,色彩饱满,细节清晰,让人仿佛能够触摸到艺术品本身的质感。作者在文字描述中,也总是能巧妙地引导读者去关注插图中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在描述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时,作者不仅仅赞叹其肌肉线条的完美,还特别指出他眼神中的坚定和蓄势待发的力量,而这些,都清晰地呈现在了书中高分辨率的插图上,使得文字的解读更加直观和生动。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拜占庭马赛克艺术的展现,那些闪烁着金色光芒的圣像,配合着作者对宗教叙事的解读,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氛围,让人不禁心生敬畏。还有,书中关于中世纪手抄本插图的呈现,那些细致入微的描金和色彩斑斓的图案,展现了那个时代工匠们的巧手和匠心,也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和宗教虔诚。这些插图不仅仅是辅助性的视觉材料,它们本身就是艺术品,是构成这本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们让那些遥远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让那些抽象的文明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愉悦感。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在探讨不同艺术流派时的深度和广度。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对各个流派进行流水账式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例如,在讲述文艺复兴艺术时,作者详细阐述了其如何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精神,又如何发展出了独特的人文主义关怀。他通过对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大师的作品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精神与艺术创作的融合,以及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再比如,在谈到浪漫主义时,作者不仅仅描述了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所展现的革命激情,还深入分析了其如何反映了那个时代对自由、平等和民族主义的追求。这种对艺术流派深层内涵的挖掘,让我不仅了解了艺术本身,更理解了艺术背后所代表的社会思潮和文化变迁。书中对立体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介绍,也让我对现代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理解了它们是如何打破传统的视觉规范,探索新的表达方式,这背后所反映的,是对现代社会复杂性和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热情和洞察力,能够将枯燥的历史和艺术知识讲得生动有趣。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重要转折点时所使用的比喻和类比,它们能够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在谈到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艺术的“复兴”时,作者巧妙地将其比喻为从沉睡中苏醒,重新发现被遗忘的宝藏,这种生动的描述,让我立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活力和创造力。又比如,在探讨现代主义艺术的“破碎”和“解构”时,作者将其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和个体意识的觉醒联系起来,让我们理解了这种艺术风格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作者的遣词造句也很有特色,他能够恰当地运用一些充满画面感的词汇,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种兼具学术深度和文学魅力的语言风格,使得阅读这本书成为一种享受,也让我对西方文明的探索充满了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清晰,就像一条蜿蜒而又坚实的河流,将西方文明的脉络一一展现。作者并没有将历史简单地割裂成一个个孤立的时期,而是巧妙地通过艺术品这一载体,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连贯而又动态的文明发展图景。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谱系”这个概念的运用,从古希腊罗马的古典遗产,到中世纪基督教文明的孕育,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的复兴和人文主义的觉醒,以及启蒙运动和现代主义的演进,每一个时期都像是前一个时期的继承者和创新者,艺术品则成为了这些传承与创新的最佳见证。例如,作者在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时,并没有遗忘中世纪的影响,而是详细阐述了乔托是如何在哥特晚期的基础上,为新的艺术风格奠定基础,并通过他作品中的写实主义和人性化表达,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种对历史连续性的强调,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西方文明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停留在对某个时代孤立的认知上。书中关于洛可可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对比,也让我看到了艺术风格的更迭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思潮和审美趣味的变化。总而言之,这种精心设计的叙事结构,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历史的长河,理解西方文明的演进轨迹。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早期欧洲艺术的解读,那些古希腊和古罗马雕塑,不仅仅是冰冷的石块,它们背后蕴含着的是对人体美的极致追求,是对神祇的敬畏,更是那个时代社会价值观的体现。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艺术品与当时的哲学思想、政治格局、宗教信仰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在谈到古希腊陶瓶画时,作者不仅仅介绍了其精美的构图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还巧妙地将其与荷马史诗中的故事相结合,让我们仿佛能听到特洛伊战争的号角,感受到英雄们慷慨赴死的悲壮。再比如,对于罗马时期的建筑艺术,作者不仅仅列举了宏伟的斗兽场和宏伟的万神殿,还详细阐述了罗马人在工程技术上的伟大创新,以及这些建筑如何象征着罗马帝国的强大和其对后世建筑风格的深远影响。读到这里,我仿佛身临其境,站在古罗马广场,感受着那个辉煌时代的脉搏。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中世纪艺术的描绘,那些哥特式教堂的飞扶壁和彩色玻璃,不仅仅是精湛的建筑技艺,更是人类对信仰的虔诚与对天堂的向往。作者通过对这些艺术品的细致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明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通过艺术的形式,记录、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精神内核。这种将艺术史与文明史深度融合的叙事方式,让我在阅读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更获得了精神上的洗礼,仿佛与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和思想家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选择从政治、经济或者军事的角度去讲述西方文明史,而是选择了一条别具一格的艺术插图路线,这让我眼前一亮。作者以艺术品为切入点,通过对绘画、雕塑、建筑等不同艺术形式的解读,来展现西方文明的演进历程,这种方式显得尤为生动和形象。我喜欢作者在谈到中世纪宗教艺术时,如何通过圣母子画像的演变,来展示当时人们对宗教的理解和情感的寄托。从早期庄严肃穆的圣母,到文艺复兴时期充满母性光辉的圣母,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绘画技法的进步,更是社会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体现。书中对哥特式教堂的描写,不仅仅停留在建筑的宏伟壮观,更深入到其象征意义——飞扶壁支撑着巨大的穹顶,仿佛是人类信仰的力量托举着天堂。这种从具体艺术品切入,然后延伸到宏观文明解读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趣,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印象派绘画的阐释,他如何通过画面中对光影的处理和色彩的运用,来展现现代都市生活的活力和个体情感的表达。这种独特的视角,让我在阅读中收获了全新的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