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评价有送积分不?
评分一般吧
评分几乎没有人能在不背叛最初原则的前提下获得过乌托邦实践的成功,而这种尝试的传统,却一直延续至今。和绝大多数以时间维度思考乌托邦可能性的思想者不同,在我看来,如果乌托邦尝试在十九世纪都无法成功,很难想象它在以后的时代还能有所作为:那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意识形态控制尚属新鲜事物,地理大发现已然完成,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新大陆上的“拓荒热”此起彼伏,加之旧世界的革命风起云涌,不少人热衷于社会改革和实践,拥有广袤土地的美洲政府为欧洲移民提供了众多便利,募集资金不算困难,报名的人也积极踊跃,最重要的是:和二十世纪的人相比,十九世纪的人还敢于追求梦想。
评分同时也让人类走向没落。
评分但正如《十九世纪乌托邦共同体的生活》作者珀蒂菲斯揭示的那样,“乌托邦在试图摆脱邪恶奴役的同时,很快受到了人性缺陷的制约”。换言之,乌托邦理论一旦“摆脱了形而上学,开始关注社会和经济问题”,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死胡同。
评分“我们能期待什么”依旧取决于“我们是什么”而非“我们拥有什么”。在众多开赴异国重建社会的人群中,宗教团体往往比乌托邦团体具有更长的寿命。而在乌托邦领袖们总结失败经验之时,没有对参加者进行甄选也是他们最重要的反思内容之一。乌托邦吸引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其理想一知半解,受乌托邦知识分子描绘的美好社会前景蛊惑而来,更有甚者只是希望在此享受到共有的面包、酒和女人。有的乌托邦成了“乌合之众托管邦”,无奈的管理者只能在用完启动资金后狼狈地宣布解散。这样声势浩大的社会实验,官方也不屑多加干涉:他们相信乌托邦很快会无果而终。
评分整个十九世纪,一批又一批欧洲人怀着自己的社会理想,变卖家产、告别故土,去建立人类社群的完美典范。欧文、傅立叶、卡贝……和他们的追随者置地募人,在远离文明的地方建立乌托邦社会的尝试,因其失败而成为教科书中“空想社会主义”不可实现的例证。然而在中国人过往的记忆中,他们的名字如符号般耳熟能详,他们的“日常生活”却近乎一片空白。好在有善于钩沉历史细节的法国学者,在年鉴学派大旗的指引下,拿着放大镜,帮我们还原出一份乌托邦共同体的众生相。这也许可以帮助经历了百余年命运起伏的中国人思考:为什么那些制度设计师笔下的美好蓝图,最终会走样得一塌糊涂。
评分应该还好吧,理顺这段思想史
评分良心价格,质量翻译都不错,两百页左右,浅阅读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