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战史回眸抗战系列·铁血荡寇:昆仑关作战

经典战史回眸抗战系列·铁血荡寇:昆仑关作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滕昕云 著
图书标签:
  • 抗战史
  • 昆仑关作战
  • 铁血荡寇
  • 军事历史
  • 战争纪实
  • 国共合作
  • 解放战争
  • 战略战役
  • 历史军事
  • 兵战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072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7127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经典战史回眸抗战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39—1940年冬季。中国军队展开旨在反攻南宁的桂南会战。中日双方精锐尽出。中国机械化部队第5军投入战场,对手是号称‘钢军”的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中日两军在战略要地昆仑关进行了反复的血腥的拉锯战。最终第5军攻克昆仑关,重创第21旅团。击毙包括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在内的日军4000多名:第5军也基本丧失了战斗力。中国军队以惨重的代价取得了抗战以来少有的攻势作战的局部胜利。《经典战史回眸抗战系列·铁血荡寇:昆仑关作战》具体而深入地刻画了此次作战的全过程。
  希望《经典战史回眸抗战系列·铁血荡寇:昆仑关作战》在大陆的出版。能为两岸抗战史研究的交流及军事文化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目录

第一章 中国陆军第5军
第二章 日军登陆与南宁沦陷
第三章 反攻南宁与血战昆仑关
第四章 日军第21旅团之战败
第五章 桂南会战之宾阳作战
第六章 柳州军事会议与作战检讨
参考书目
附录一 中国装甲兵之父——徐庭瑶
附录二 杜聿明与邱清泉抗战小传

精彩书摘

  第5军之始——陆军装甲兵早期沿革
  1937年8月至11月的淞沪会战,南京国民政府投入了中央直辖调整师之大部兵力,在上海一隅抵抗日军近三个月,这支由德国军事顾问团协助编成的新制调整师,系当时中国陆军中最趋近于现代化标准的野战师,其中以陆军第87师、第88师、第36师,以及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为代表。这支德制新式中央军在淞沪会战及其后的南京保卫战中消耗殆尽,以德国制度与方法为本的建军方案,随着这支德制新式中央军的逐次消耗,以及1938年中德关系的破裂,而画上了休止符。
  在德国顾问撤离中国之前,其对中国陆军所完成之最后一项建军工程,当属陆军第200师的成立。该师系在向苏联、意大利所购买之新式坦克抵达国内后,以原陆军装甲兵团为核心所扩充而成,实际上其编装形态为一德制装甲师。1938年1月第200师成立时主要战斗部队有第1149团、第1150团与第1152团三个团,其中前二者为坦克兵团,最后者为机械化步兵团,如此的编制,即为同时期德制装甲师的基本架构。在师战斗支援与勤务支援方面,则有炮兵第52团,该团系由装甲兵团所属之反坦克炮教导队扩编而成;另有搜索营、反坦克炮营、补充营、准备营、辎重营、通信营、工兵营、高炮营、特务营等单位(补充营、准备营于同年7月合并扩编为技术补充团)。第200师编成之后,由原装甲兵团团长杜聿明少将直升师长职,前教导总队参谋长邱清泉少将为副师长,参谋长为彭璧生少将(后为廖耀湘)。该师尔后以突击军编组形态,参加了1938年5、6月间的兰封战役。
  第200师的德国装甲师编装形态,正是德国陆军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实施闪击战的装甲师模式,在当时系除了德国本土的三个装甲师(第1、第2、第3装甲师)外,全世界第四个以该模式编成的机械化师。事实上,德式装甲师的编装形态与运用原则,最初在当代的西方列强中被认作为异数,而不被接受认同,遑论国家社会形态仅具备近代化雏形的中国。当时同为世界军事发展龙头之一的法国与苏联,对于装甲兵的态度看法,均将之视为步兵的辅助兵种,虽然极端重要,但是其使命却是支援步兵作战,为步兵开创克敌制胜之条件。这个装甲兵学派在二战前的世界军事思想发展潮流上,颇占上风,俨然为一种主流的观念。
  由于国民政府在抗战爆发以后,向苏联购买了相当数量的军备,有装甲车、各种口径火炮、军用飞机、各式轻兵器等,其中便有T-26B轻型坦克82辆一项,这批装甲车便构成了1938年装甲师时期之第200师的主力车种。自德国军事顾问团在希特勒的命令下,于1938年7月撤回国内去后,苏联军事顾问便取代其地位,在中国陆军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俄制坦克的进入国内,苏联顾问数十人同时到达,为中国陆军机械化部队之编训、装甲车之操作保养等事宜,进行建言与指导。
  自然地苏联军事顾问会对德制装甲师的编组形式感到无法认同,依照当时苏联红军陆军内的装甲部队模式,是以坦克旅为基本战术单位,每个坦克旅下辖三个坦克营、一个步兵营,总兵力有80—90辆坦克。坦克旅合编为坦克军,由战区或方面军司令部统制,用以支援步兵军、步兵师作战;其战术运用则倾向打散建制,以坦克营、连以下部队,配属各步兵单位使用。相对照之下,德制装甲师系以战场主兵的姿态编成,其运用方式亦是朝这个方向出发。持平而论,苏联红军陆军的办法,较为适用于现代化条件较不成熟之社会下所产出的低度专业化陆军,以当时的条件而言,中国陆军实属于这类军队(此非价值判断,而系事实陈述,请读者注意)。是以,苏联的装甲兵运用原则与思想,反而较贴切于中国陆军当年的实际状况。在这种情况之下,德国人曲高和寡之高专业度的复杂思维与制度,很快就在中国陆军中被苏联的方法取代,德制装甲师、兵种混编之战斗群形态之突击军模式均遭到扬弃,中国陆军装甲部队回归到原来的装甲兵团编制,而所有机械化部队亦进行重新改组,再编入若干步兵师,最后即是以陆军新编第11军的方式呈现,这就是尔后的陆军第5军的前身。
  当时京(南京)沪战役、徐州会战甫结束,而武汉会战即将展开,这段时期中央军战前整编案所完成的调整师,多已损失惨重,历次的会战累积了众多的血战经验,军事委员会武汉行营即根据这些经验教训,制定了今后中央军之整理办法,以为未来长期艰难的抗战遂行,奠定更妥适的基础,其整理办法概要如下:
  一、以军为战略单位,并以军辖三师、师辖三团为原则。
  二、军以上各级指挥官不得兼任他职。
  三、各路军名义取消。
  四、集团军及军团均直属战区司令长官部。
  五、师之经理人事以直属于军为原则。
  接着在武汉会战结束后,军事委员会为厚植持久抗战之实力,并针对过去一年抗战历次会战所得经验,维持保育野战军力,拟具国防军整编总方案,以及国防军第一期整编计划大纲,交付长沙、南岳两次军事会议修正并通过,拟定了第一期整编部队实施办法,其规定概略如下:
  一、整编总方案,系规定将参战各师,于一年内分三期轮流整补,每四个月整理60至80个师。
  二、实施办法系规定整编各军,凡辖三师者为甲种军、两师者为乙种军,但军部一律用甲种军部编制;师用新订之1938年师编制,各师之人事、经理、教育、卫生等,归军长监督。
  ……

前言/序言


铁血荡寇:昆仑关作战 一、 战前背景:烽火狼烟,孤军挺进 1939年11月,中华民族正经历着最严峻的考验。自“七七事变”以来,日本侵略者以其疯狂的野心和强大的武力,步步紧逼,企图将中国彻底纳入其殖民统治。然而,中华儿女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铸就了一座座不屈的丰碑。 此时,在华南地区,日军企图通过夺取南宁,打通“南方陆上交通线”,从而切断中国西南的国际补给通道,达到其“以华制华”的战略目的。昆仑关,这座扼守南宁通往广西腹地的咽喉要地,成为了日军的下一个目标。一旦昆仑关失守,南宁危在旦夕,中国西南的抗战动脉将面临被截断的危险。 面对严峻的军事形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经过深思熟虑,调集精锐部队,尤其是以桂系为核心的第5、第79军,以及第99军等部队,组成桂南会战的主力,誓要将日军阻挡在昆仑关之外,保卫西南大后方。这支肩负着沉重使命的中国军队,即将踏上一场决定命运的殊死搏斗。 二、 决战昆仑:战火洗礼,血染征衣 1939年12月18日,昆仑关战役正式打响。日军凭借其精良的装备和娴熟的战术,首先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昆仑关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扼守要地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日军攻势凶猛,炮火连天,士兵伤亡惨重,但他们依旧不惜代价,试图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 中国军队在杜聿明将军的指挥下,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顽强的斗志。他们利用地形优势,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杀。在狭窄的关隘地带,双方士兵近距离肉搏,刀光剑影,枪声震天。每一寸土地,都沾满了将士们的鲜血。 然而,日军的攻势并非一成不变。他们逐渐调整战术,运用空军和炮火的协同,试图摧毁中国军队的阵地。在战役初期,中国军队虽然顽强抵抗,但由于装备上的劣势,以及日军兵力上的优势,防线一度面临巨大的压力。 12月24日,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后,日军一度攻占了昆仑关。这一消息如同重锤般敲击在每一个抗日将士的心头。但失败并未浇灭中国军队的斗志,反而激起了更强的愤怒和复仇的决心。 三、 反攻号角:喋血昆仑,荡寇除敌 杜聿明将军深知,一旦昆仑关被日军牢牢掌握,将对整个抗战大局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他没有被暂时的失利所压倒,而是迅速调整部署,集结残余部队,并从后方调来增援。第99军的加入,为战役注入了新的活力。 1940年1月1日,在新年到来之际,中国军队发起了总反攻。在杜聿明将军的亲自指挥下,中国军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占据昆仑关的日军发起了全线进攻。这一次,中国军队的勇气与决心,与日军的拼死抵抗,交织成一曲壮丽的悲歌。 激战再次爆发,比之前的任何一次都更加惨烈。中国士兵们仿佛忘记了生死,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人墙,用刺刀和步枪,一次次地将日军逼退。炮火在山谷中回荡,硝烟弥漫在天际。在炮火的掩护下,中国士兵们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日军的阵地。 在最为激烈的战斗中,中国军队不惜一切代价,冒着敌人的炮火,一次又一次地发起冲锋。士兵们用他们的身体,用他们的生命,去填补火力上的劣势。他们的眼中只有同一个目标——夺回昆仑关,将日军赶出中国。 经过数天的连续激战,昆仑关的每一寸土地都已成为焦土,每一块石头都染上了鲜血。中国军队的英勇无畏,终于让日军的防线摇摇欲坠。 四、 胜利曙光:昆仑光复,荡寇功勋 1940年1月10日,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国军队终于收复了昆仑关。当鲜红的五星红旗再次飘扬在昆仑关的上空时,整个战场的气氛瞬间被巨大的欢呼声所取代。这是中国军队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辉煌胜利。 昆仑关的收复,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对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有力回击。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展现了中国军队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依然能够给予侵略者沉重打击的力量。 这场战役,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无数英雄儿女将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了民族不屈的脊梁。这场胜利,也为后续的桂南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功粉碎了日军的战略企图。 五、 历史回响:不朽精神,浩气长存 昆仑关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顽强和高昂的斗志,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团结一心、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这场战役的胜利,是无数将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未来。 “铁血荡寇:昆仑关作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昭示着侵略者必将失败,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这场战役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继续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这场战役,也让我们深刻反思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珍贵。它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那些在昆仑关战斗的英灵,他们的精神永不磨灭,他们的功勋将永远被后人传颂。 本书将深入挖掘昆仑关战役中的每一个细节,展现将士们的英勇事迹,还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将跟随杜聿明将军的指挥,体验战前紧张的筹备,感受战役中的生死搏杀,最终迎来胜利的曙光。本书不仅仅是对一场战役的回顾,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致敬,对英雄儿女的一次缅怀。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详尽的地图和珍贵的历史照片,仿佛历史的闸门在眼前缓缓开启。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具体的情节,但从这些辅助材料中,我已经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资料搜集和考证上的严谨与用心。昆仑关,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故事,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民族抗争的象征。我一直认为,了解一场战役,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其背后复杂的战略背景和政治考量。这场战役是如何在整个抗战的大格局中定位的?它又为何会被赋予如此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还是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微妙平衡?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同时,我也对参战的将领们充满了好奇,他们是如何做出决策的?在战局胶着之时,他们又面临着怎样的压力和抉择?是智谋的较量,还是意志的比拼?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立体地认识这段历史,不仅仅是知道发生了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所传递出的厚重感与历史的真实感。封面设计简洁有力,书名中的“铁血荡寇”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对那段历史的强烈好奇心。昆仑关,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这场战役,在我看来,是整个抗日战争中不可忽视的关键一环。我特别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这场战役的战略决策过程。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国的军事指挥官们是如何在高压之下做出艰难的抉择?他们是如何权衡利弊,调动有限的资源,去对抗强大的敌人?我不仅仅想看到宏观的战略部署,更希望能了解到具体到战役中的战术运用,那些充满智慧和勇气的瞬间。同时,我也非常期待能够看到书中对参战将士们的描绘,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信念、他们在战场上的生死搏杀,这些鲜活的细节,往往最能打动人心,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英雄们为国捐躯的伟大。

评分

这本《经典战史回眸抗战系列·铁血荡寇:昆仑关作战》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引人注目,厚重的纸张、复古的配色,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拿到书的那一刻,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厚实感,预示着其中蕴含的重量。我尤其喜欢书名中“铁血荡寇”四个字,充满了力量感和使命感,让人对即将展开的战事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抗日战争这段波澜壮阔的时期抱有浓厚的兴趣。这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而“昆仑关作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不屈的意志和悲壮的色彩,总让人联想到在绝境中扼守边疆、浴血奋战的英雄们。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深入了解这场战役的来龙去脉,不仅仅是宏观的战略部署,更希望能够看到战场上士兵们的真实面貌,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勇气、他们的牺牲,以及在那片土地上发生的每一个鲜活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民族命运的缩影,是无数普通人命运的交织。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那段历史,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

评分

初次接触到这本书,便被其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朴实而充满力量感的风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个充满硝烟与血泪的年代。我对“昆仑关作战”这个战役本身就怀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它蕴含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悲壮故事。在阅读前,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是两军对垒、黄沙漫天、炮火轰鸣的场景。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场战役的更多细节,不仅仅是简单的战役过程,更希望能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复杂性。比如,这场战役的战略背景是什么?它在整个抗战的进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参战的双方,特别是中国军队,在当时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和挑战?是装备上的劣势,还是兵力上的不足?我渴望看到作者如何分析这些问题,如何展现中国军民在那段艰难岁月里所展现出的不屈精神和顽强斗志。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部民族精神的史诗。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厚重感,不仅在于书本本身的体积,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重量。我一直对那些在决定性战役中展现出非凡韧性和智慧的军事行动非常感兴趣,而“昆仑关作战”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正面战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像昆仑关这样的战役,往往是扭转战局、鼓舞士气的关键。我希望在这本书里,能够详细地了解到这场战役的战略部署,敌我双方是如何进行兵力调动和火力布置的?战前双方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以及在战役进行过程中,双方的战术变化是如何进行的?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体现指挥官智慧的细节,比如出其不意的进攻,或者巧妙的防御策略。同时,我也期待能够看到普通士兵在战场上的真实反应,他们的恐惧、他们的英勇、他们的牺牲,这些细节往往更能触动人心,让我们深刻理解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来之不易。

评分

黄金市场的心理防线已经彻底崩溃了。场内公开喊价的交易结束后,电子盘交易持续进行。至17∶07,金价暴跌至1476.1美元,当日最深跌幅高达88.8美元!

评分

武汉大学出版社品质的保证武汉大学出版社品质的保证武汉大学出版社品质的保证

评分

空头前所未见的强大攻势,在1525美元止损点被击穿后,触发了大规模多头止损的倒戈,再迫使伦敦市场的实物黄金买家变节加盟,一时间如入无人之境。

评分

喜欢 非常好的喜欢 非常好的

评分

培根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的文字使我们脱离了未开化的状态。书为我搭设了一个平台,使我能够有机会以文字的形式,聆听大师的声音,提升自己的心灵。通过读这本书,便能概览作者的主张,通读全篇,受益匪浅。任何一部书都难以容纳所有的教育。所以,就会深深地发觉:原来教育可以这样美的。 竞争的时代,家长挑选学校,孩子选择老师,家长联名上书,道老师的好、说老师的坏,这些现象已屡见不鲜。可以说一个学校创办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但是好老师的数量与质量却是学校真正的生命线。 作为一名新教师,孔子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那道指什么呢?我理解,应是指社会、政治的准则和做人的准则。而这些准则要理解他,不是容易的事,多少人就是在追求中,从少年到白头。 准则其实是物与俱来的,有的隐藏较深或道理较深,有的则容易让人察觉和接受。不管怎样,求道是辛苦的,而且因人们的悟性所经历的辛苦程度也不一样,但求道的过程又是幸福的,真可谓“早晨知道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值得了。” 就说现在学校开展的历史读书活动,读书之道,倒并不是真的为了颜如玉、黄金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所拥有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学习就会落后时代,落后于生活。特别是我们做教师的,如果知识不够用了,那就意味着职业生命的结束。——拿什么去教学生!既然要读书,那又要花费许多休息时间,又会出现各种工作上的冲突,也就是求道之苦吧。 处于今天的社会中,立于自己的世界里,我以为“朝闻道,夕死不可矣”。求道之路辛苦如此,然得悟即死,得与不得,有何区别?求为何求?我们应体现道的价值,体现求的价值,然后死亦无憾。 当然,理解为道是自觉,不是自主。朝闻道,夕死可矣,死的是“是非”的我,不是主我。即闻道者可以离开是非之人,进入立行真人世界。这又是另一种境界。 走进书本与大师为友,走进书本与经典对话,走近这些教育的痴心汉可以让人少一点浮躁和功利,多一点理解和宽容,更多一点热情和关爱,可以让我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让学校的生命线真正得以延长。

评分

在黄金期货市场中,多空双方均采用保证金交易,用小资金以杠杆方式撬动大交易,杠杆比例可高达1∶20。当价格下跌时,多头的保证金将承受同等倍数的损失。当天金价的暴跌幅度,必然将大批多头的保证金账户击穿。整个周末,银行和经纪公司并没有休息,而是高速转动起来,加班加点地逐个清点账户。紧接着,海量的追加保证金的“最后通牒”,被迅速送达惊魂未定的多头客户,他们只有24小时的时间,要么缴械投降,被交易所强制平仓,要么在周日之前拿出大笔现金来补足保证金。

评分

1939—1940年冬季。中国军队展开旨在反攻南宁的桂南会战。中日双方精锐尽出。中国唯一机械化部队第5军投入战场,对手是号称‘钢军”的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中日两军在战略要地昆仑关进行了反复的血腥的拉锯战。最终第5军攻克昆仑关,重创第21旅团。击毙包括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在内的日军4000多名:第5军也基本丧失了战斗力。中国军队以惨重的代价取得了抗战以来少有的攻势作战的局部胜利。《经典战史回眸抗战系列·铁血荡寇:昆仑关作战》具体而深入地刻画了此次作战的全过程。

评分

王辅的《《日军侵华战争》上总结道: 敌第5师团的第21旅团,这次昆仑关一战,是继南口、平型关、忻口、临沂、台儿庄之后的又一次大失败,部队伤亡很大,其旅团长中村正雄亦被击毙,所属第21联队参战人数共1360名,被击毙198名,被打伤469名,下落不明16人,伤亡和失踪占总人数的百分之50;42联队参战人数共860名,被击毙176人,被打伤271人,下落不明的21人,伤亡和失踪占总人数的百分之54(日军统计)[4]。

评分

中国第一支装甲车部队,打得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