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全集(第5捲)

竺可楨全集(第5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竺柯楨 著
圖書標籤:
  • 竺可楨
  • 地理學
  • 曆史地理學
  • 中國近代地理學
  • 人文地理學
  • 氣候學
  • 自然地理學
  • 科學史
  • 學術著作
  • 全集
  • 近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42839879
版次:1
商品編碼:10295294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5-12-01
頁數:567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捲收錄竺可楨的外文論著59篇,其發錶時間跨越58年(1916—1973)。大部分為學術著作,包括部分中文論文的英文摘要。其中,英文56篇,俄文3篇,英文論文大多為作者自撰,少數乃譯自中文論文;俄文論文則由他人據作者撰寫的中文稿翻譯而成。英文論文中,作者1918年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為首次全文發錶。除個彆早期的英文論文未有中譯文外,其餘大多皆已譯成中文正式發錶,入編於本書1—4捲。應當指齣,凡從中文著述譯成外文者,作者都針對齣版刊物的特點和讀者對象及原文發錶以後的研究進展,對文章作瞭較大的補充和修改,因此不宜簡單地看作是對原論文的翻譯。有些文章,如關於二十八宿起源的論述,因應某些齣版社或學術會議的要求,中、英文本都曾多次發錶,而每次發錶的內容往往有所變動。

作者簡介

竺可楨(1890~1974),中國現代氣象學、地理學的一代宗師,卓越的科學傢和教育傢。曾任中國科學社社長、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在氣象學與氣象事業、地理學與自然資源考察、科學史、科學普及、科學教育、科研管理和諸多科學文化領域皆有傑齣貢獻。

精彩書評

竺可楨是中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一代宗師,著名教育傢,先後擔任過中國科學社社長、中央研究院氣象所所長、浙江大學校長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他提倡求實精神,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和經濟社會的關係,在地理學、氣象學、自然資源考察、科學史、科學普及、科研管理和大學教育等諸多領域作齣瞭傑齣貢獻。
《竺可楨全集》收錄迄今可見的竺可楨文稿約1300萬字,第1—4捲為學術論文、大學講義、科普文章、演講詞、工作報告、思想自傳、信函、題詞、序跋、詩作等,第5捲為外文著述,第6—19捲為1936—1974年的日記,第20捲為補編、年錶和人名索引等。各捲附珍貴曆史照片。
本書遵奉“存真”原則,力求如實展現竺可楨的學術成就和人生道路,摺射現代中國的政治麵貌和社會文化變遷的曆史進程。
本捲收錄1916-1973年竺可楨的英文、俄文著述59篇。首次全文發錶的哈佛大學博士論文——《遠東颱風的新分類》;中國現代氣象學的奠基作——《中國氣候概論》、《中國氣候之運行》、《東南季風與中國之雨量》;半個世紀的心血結晶——《中國曆史上氣候之變遷》、《中國近五韆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澄清百年學術爭論——《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起源》;介紹古代中國的科學成就——《中國古代對氣象學之貢獻》、《中國古代的天文學》;介紹新中國的新科技事業——《中國科學院近年的科學考察》、《新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目錄

前言 /7
第5捲編例 /13
第5捲說明 /15
1916年
RAINFALL IN CHINA, 1900-1911. /1
THE CHINESE WEATHER BUREAU. /15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TYPHOONS OF THE SUMMER OF 1911. /16
1918年
SOME CHINESE CONTRIBUTIONS TO METEOROLOGY /28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 /33
SOME NEW FACTS ABOUT THE CENTERS OF TYPHOONS. /85
1923年
A NOTE ON THE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GEOGRAPHY
IN THE NATIONAL SOUTH-EASTERN UNIVERSITY, NANKING,
CHINA /91
1925年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 /94
THE PLACE OF ORIGIN AND RECURVATURE OF TYPHOONS /118
1926年
CLIMATIC PULSATIONS DURING HISTORIC TIME IN CHINA /131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WEATHER TYPES OF EASTERN
CHINA /141
1929年
CLIMATIC PROVINCES OF CHINA. /161
1930年
FOREWORD OF “ANNUAL METEOROLOGICAL REPORT (1928)” /179
1931年
CLIMATIC CHANGES DURING HISTORIC TIME IN CHINA /182
SQUALLS OBSERVED IN NANKING DURING THE YEAR MARCH
1929-FEBRUARY 1930 /190
FOREWORD OF “ANNUAL METEOROLOGICAL REPORT (1929)” /192
1932年
FOREWORD OF “ANNUAL METEOROLOGICAL REPORT (1930)” /195
1933年
WEATHER FORECASTING AND WIND DIRECTION AT 3000 METER LEVEL AT NANKING /198
1934年
CIRCULATION OF ATMOSPHERE OVER CHINA /202
FOREWORD OF “ANNUAL METEOROLOGICAL REPORT (1931)” /224
INTRODUCTION OF “BULLETIN OF THE UPPER AIR CURRENT
OBSERVATIONS (1933)” /225
1935年
THE ARIDITY OF NORTH CHINA /227
INTRODUCTION OF “THE CHINESE RAINFALL” /238
EXPLANATORY NOTES TO THE MAPS OF “THE CHINESE
RAINFALL” /240
THE HEIGHT OF TAISHAN AND OMEISHAN /249
CLIMATE /251
FOREWORD OF “ANNUAL METEOROLOGICAL REPORT (1932)” /281
FOREWORD OF “ANNUAL METEOROLOGICAL REPORT (1933)” /282
INTRODUCTION OF “BULLETIN OF THE UPPER AIR CURRENT
OBSERVATIONS (1934)” /283
1936年
A BRIEF SURVEY ON THE CLIMATE OF CHINA /285
IS COLD WINTER THE HARBINGER OF SUMMER FLOOD IN CHINA /315
THE NANKING WEATHER /316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UPON LIVING BEINGS. /320
INTRODUCTION OF “BULLETIN OF THE UPPER AIR CURRENT OBSERVATIONS (1935)” /322
1937年
THE CLIMATE OF HANGCHOW /323
FOREWORD OF “ANNUAL METEOROLOGICAL REPORT (1934)” /328
1938年
INTRODUCTION OF “BULLETIN OF THE UPPER AIR CURRENT
OBSERVATIONS (1936, 1937)” /329
1940年
DESCRIPTION OF THE CHARTS OF “THE TEMPERATURE OF
CHINA (APPENDIX)” /330
PREFACE OF “THE TEMPERATURE OF CHINA” /338
1946年
CLIMATE /340
1947年
THE ORIGIN OF TWENTY�睧IGHT MANSIONS IN ASTRONOMY /359
1950年
SCIENCE IN NEW CHINA /376
1953年
ЕСТЕСТВЕННЫЕ НАУКИ, ТЕХНИКА /381
ВКЛАД КИТАЙСКИХ УЧЕНЫХ В АСТРОНОМИЮ В ДРЕВНИЕ И
СРЕДНИЕ ВЕКА /393
1954年
CHINA�餝 SCIENTISTS AI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408
PREFACE OF “COLLECTED SCIENTIFIC PAPERS: METEOROLOGY
(1919-1949)” /414
SOUTHEAST MONSOON AND RAINFALL IN CHINA /420
1956年
WHAT CHINA�餝 SCIENTISTS ARE DOING /438
THE ORIGIN OF TWENTY EIGHT LUNAR MANSIONS /448
1957年
IN THE COMMEMORATION OF THE 250th ANNIVERSARY OF
CARL VON LINNE’S BIRTHDAY /456
1958年
SURVEYING THE HEILUNGKIANG BASIN /460
ANCIENT CHINA’S ASTRONOMY /465
THE SUBTROPICAL BELT OF CHINA /474
1959年
SCIENTIFIC EXPEDITIONS UNDERTAKEN BY ACADEMIA SINICA IN RECENT YEARS /476
КОМПЛЕКСНЫЕ ЭКСПЕДИЦИИ КИТА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497
1960年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NEW CHINA /517
1962年
THE PULSATION OF WORLD CLIMATE DURING HISTORICAL
TIMES /529
1964年
SOM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CHINESE CLIMATE AND
THEIR EFFECTS ON CROP PRODUCTION /531
1973年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LIMATIC FLUCTUATIONS
DURING THE LAST 5,000 YEARS IN CHINA /534

精彩書摘

書摘
RAINFALL IN CHINA,1900—1911.
(Issued July 29,1916)
[Dated:Cambridge,Mass.,Mar.2l,1916.]
INTRODUCTION.
As the fluctuation in rainfall from year to year is great,it is always a difficuIt matter to discuss the subject and draw isohyets with accuracy and intelligence unIess we have a long series of reliable observations well istributed over the region under discussion.
China has been backward on all subj ects meteorological.The data on rainfall in China are mostly spasmodic,inaccurate,and limited to recent years only.The data on rainfall in this article are based on Rev.Louis Froc’s work“La P1uie en Chine.durant une period de onze ann6es,1900—1911,”published by the Catholic Mission of Zi~ka—wei,Shanghai,China.These are,no doubt,the most rec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most reliable data on the rainfall in China.In a11,there are 88 sta-tions divided into four classes according to the length of the record of rainfall.In the first class, which comprises 34 stations, all except 4 have data extending through the period of 11 years.The records of the remaining stations are incom~plete,varying in length from eight to two or three years.The stations are not verY well distributed,but are ncentratedmostly along the coast and the vallev of the Yangtze River;in the northwest they are entirely wanting.The area of china prop—er,according to Mill’International Geography,is approximately 1,300,000 souare miles Assuming that all the data of the 88 stations were available and that thev were uniformly distributed,there still would be only one station to everv 1.500 square miles.
It is evident that a rainfall map based upon these data can only be tentative.If the stations were more numerous and better distributed,and if the records extended over a longer period,the map would be probably quite different from what it is.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不包含《竺可楨全集(第5捲)》內容的圖書簡介。 《中國近現代氣候變遷與區域環境地理學研究:1920-1950》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20世紀上半葉(1920年至1950年)中國氣候變遷的復雜格局及其與區域環境地理學發展的深刻互動。全書聚焦於一個關鍵的曆史時期,彼時中國正經曆著劇烈的社會轉型、現代化進程的起步,以及對本土自然資源和氣候規律的係統性認識的初步建立。本書旨在通過梳理和分析該時期內中國氣象學、地理學界湧現的本土研究成果、觀測數據和理論探索,重構一個多維度的曆史地理學圖景。 第一部分:近代中國氣候觀測體係的建立與挑戰 (1920-1937)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中國在西方科學思想和本土實踐雙重驅動下,氣象觀測網絡的初步成型過程。重點分析瞭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地方性氣象颱站,以及教會學校和大學附屬機構在數據采集、儀器標準化方麵所做的努力與麵臨的資金、技術限製。 區域氣象站網的密度與分布不均: 詳細考察瞭長江中下遊、華北平原以及東南沿海地區在這一時期積纍的長期觀測序列的特點。指齣數據稀疏地區(如西部高原、東北部分地區)對構建全國性氣候圖譜構成的挑戰。 傳統氣候知識的整閤與現代科學的碰撞: 探討瞭早期氣象學傢如何嘗試將中國傳統農耕社會中積纍的物候知識(如物候誌、地方誌中的氣候記載)與現代統計學方法相結閤,以期建立更具本土特色的氣候分析模型。 關鍵乾旱與洪水事件的再分析: 選取瞭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華北及黃淮海平原發生的幾次重大旱澇事件,利用新近整理的原始觀測資料,進行年代際尺度的氣候異常重現,分析其對區域農業經濟的影響。 第二部分:氣候變率與區域地理環境的相互作用 (1930s) 本部分將視角轉嚮氣候變化與特定地理區域環境要素之間的耦閤關係,這是中國近代地理學本土化探索的重要方嚮。 東亞季風係統的早期認識: 詳細梳理瞭彼時中國學者對西南季風、東亞季風的爆發、迴歸時間及其與中國雨帶南北推移規律的初步理解。分析瞭這一認識如何指導早期水利規劃的設想。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氣候的關聯: 聚焦於黃土高原,考察瞭該時期關於氣候乾燥度(如蒸發量與降水量的比值)變化的討論,以及這些討論如何與當時興起的“造林護土”運動相結閤,探討瞭人為活動與自然氣候波動對水土保持的復閤影響。 江南水鄉的濕潤氣候特徵與農業適應: 針對長江中下遊的濕熱氣候特徵,分析瞭水稻種植區對降水季節分配的依賴性,以及早期的氣候學傢如何利用統計方法量化瞭季節性降雨不確定性對稻作農業的風險評估。 第三部分:抗戰時期的氣候研究與科學的遷徙 (1937-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對中國科學研究造成瞭巨大衝擊,本部分重點關注瞭這一時期氣象研究的“南遷”現象及其對研究連續性的影響。 學術中心的遷移與資源重組: 描述瞭以南京、北平為中心的科研機構如何嚮西南大後方(如重慶、昆明)轉移,以及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科學傢如何努力維持觀測工作和學術交流。 西南高海拔地區的氣候探索: 介紹瞭戰時或戰後初期,對青藏高原邊緣地帶,特彆是四川盆地西部、雲南高原的氣象觀測站的建立和初步氣候特徵的描述,為後續高海拔氣候學研究奠定瞭基礎。 戰時氣候信息的需求與應用: 探討瞭軍事活動、交通運輸對實時或短期氣候預報的需求,以及有限的氣象資源如何被調配以服務於抗戰大後方的保障工作。 第四部分:建國前夕的理論沉澱與展望 (1945-1950) 本書最後一部分總結瞭抗戰勝利後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氣候地理學在理論和實踐層麵取得的最終成果,並展望瞭未來研究的潛在方嚮。 中國氣候區劃的初步嘗試: 梳理瞭這一時期學者們藉鑒國際經驗,試圖基於溫度、降水等要素對中國進行更精細化氣候區劃的努力,指齣早期的區劃標準對後世的影響。 區域水文氣象學的萌芽: 關注到河流徑流、冰川融水與氣候要素變化的交叉研究,特彆是在西北乾旱區和西南山區的初步探索。 本土經驗的總結與國際交流的重啓: 分析瞭中國科學傢在戰後初期,開始整理和發錶戰前積纍的數據與研究成果,並逐步恢復與國際氣象學界的有限聯係,為1950年代全麵重建科研體係做準備。 總結: 《中國近現代氣候變遷與區域環境地理學研究:1920-1950》並非一部宏觀的氣候史通論,而是對特定曆史斷代中,中國本土科學傢群體在艱難環境下,如何觀察、記錄和初步解釋其腳下土地氣候規律的實證性考察。它填補瞭現有研究中對這一“承前啓後”階段的關注不足,展現瞭中國近代地理科學在復雜社會背景下的堅韌發展軌跡。本書對曆史地理學傢、氣候學傢以及環境史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拿到《竺可楨全集》第五捲的那一刻,心中湧起的,是一種對知識的敬畏,和對這位偉大科學傢的深深敬意。我之所以關注這本書,是因為它不僅僅是一部個人著作的匯編,更是中國近現代科學發展史的一個重要載體。我一直認為,瞭解竺可楨先生,就如同在觀察一麵鏡子,能夠照見那個時代科學探索的艱難與輝煌。在這第五捲裏,我非常好奇他會如何闡述他對某些科學理論的看法,或者如何迴顧他親身經曆的重大科研項目。也許會有關於他與同時代學者交流的記錄,那將是瞭解當時學術氛圍的絕佳窗口。他的文字,我總是覺得有一種“力量”,一種不屈不撓、追求真理的力量。這種力量,在今天依然能夠鼓舞人心。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捲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科學研究的內在邏輯,以及在麵對睏難時,如何保持堅定的信念。我也期待,能夠從中汲取到一些關於如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養分。

評分

我是一名對曆史和科學都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因此,《竺可楨全集》第五捲對我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精神食糧。我一直對竺可楨先生的學術成就和人格魅力所摺服,他的著作,我總覺得是一種“大傢風範”,既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又有高尚的人文情懷。對於第五捲,我期待著能夠在這其中,找到他對於自然科學與人文社科的交叉領域的一些獨到見解,比如他如何看待地理學與曆史學的聯係,或者他如何將氣象學知識運用到曆史事件的研究中。我相信,他的文章一定充滿瞭智慧的閃光點,能夠為我的思考提供新的維度。我更希望,能夠在這捲書中,感受到他那種嚴謹求實、不畏權貴的科學精神,以及他對國傢民族深沉的愛。他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感染力,讀來令人茅塞頓開,迴味無窮。我期待著,在這第五捲的閱讀過程中,能夠與這位偉大的學者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思想交流,獲得深刻的啓迪。

評分

這次拿到《竺可楨全集》的第五捲,心情是既興奮又期待。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學者充滿敬意,他們在那動蕩的年代裏,依然能夠堅持學術研究,為後世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竺可楨先生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之前閱讀過他關於氣候變遷的研究,那些嚴謹的數據分析和獨到的見解,至今讓我印象深刻。第五捲,我猜想會涉及到他更多關於中國曆史地理、自然資源的研究,亦或是他的一些個人迴憶和治學感悟。我希望從中能夠看到他如何將個人的學術追求與國傢民族的命運緊密結閤,看到他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是如何獨立思考,堅持真理的。他的文字,我一直覺得有一種獨特的魅力,既有學者的深度,又不失文人的情懷。讀他的書,總能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仿佛能聽到他擲地有聲的教誨,也能體會到他溫文爾雅的關懷。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他日常工作和生活細節的描繪,那樣會讓我覺得他不僅僅是教科書上的一個名字,而是一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偉大人物。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散發著一種厚重感,暗紅色的封皮搭配燙金的“竺可楨全集”幾個大字,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分量。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更是加深瞭這種印象。雖然我翻閱的是第五捲,但從前幾捲的閱讀體驗來看,竺可楨先生的著作總是能引人入勝,不僅僅是因為他淵博的學識,更是因為他那種嚴謹而又富有人文關懷的筆觸。我尤其喜歡他對於自然現象的細緻觀察和深入分析,常常能在一篇文章中找到對氣候變化、地質演變等宏大命題的細緻論述,但又不會顯得枯燥乏味。他善於將復雜的科學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錶達齣來,讓普通讀者也能窺見科學的魅力。而且,他作為一位傑齣的教育傢和科學傢,他的文字中總是飽含著對知識的尊重和對科學精神的傳承。這第五捲,我期待著能從中學習到更多關於他治學之道,以及他在特定曆史時期對中國科學發展的思考和貢獻。每一次翻開竺可楨先生的書,都像是與一位智者進行一次深刻的對話,受益匪淺。

評分

對於《竺可楨全集》第五捲的期待,更多是源於我一直以來對中國近代科學史的濃厚興趣。竺可楨先生作為一位在多個領域都有卓越貢獻的科學傢和教育傢,他的思想和實踐對中國科學的發展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希望在這捲書中,能夠更深入地瞭解他對於某些科學問題的獨到見解,比如他對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的研究,或者他對中國生物多樣性的早期調查。同時,我也想看看他是否有在第五捲中,對當時中國科學界的發展狀況進行過反思和展望,或者對年輕一代科學傢的培養提齣過具體的建議。我之前讀過他的一些傳記和迴憶錄,總覺得意猶未盡,希望能通過他的“全集”更直接地接觸到他最原始的思想和思考過程。他的文章,我個人覺得非常有“畫麵感”,他描述自然景象時,仿佛身臨其境;他分析曆史事件時,又能抽絲剝繭,條理清晰。我深信,在第五捲中,定能尋找到更多閃耀著智慧光芒的篇章,給予我新的啓發和思考。

評分

分捲齣,至今沒齣完。

評分

分捲齣,至今沒齣完。

評分

商品很好,可以購買。

評分

購書較快,包裝比較完整。

評分

挺好

評分

這書齣的非常好,作為一個教育傢與科學傢,竺可楨先生都取得瞭輝煌的成績。作為教育傢,浙江大學在他手下成瞭全國第一流大學,間接地,也使復旦大學受惠良多。解放初院係調整時,復旦從浙大調入瞭從蘇步青到譚其驤這樣著名的一大批理科與文科教授,奠定瞭復旦後來成為全國重點大學的基礎。八十年代有人做過統計,在中國科學院院士當中,齣身浙大與在浙大任過教的學者占瞭很大的比例。作為科學傢,他在氣象學方麵起瞭奠基的作用,在近代地理學尤其是人地關係研究方麵開創瞭嶄新的局麵。雖然解放後作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以及其他社會職務,還有各種不絕如縷的運動,耗去瞭其大量的時間,但他依然堅持科學研究,寫齣瞭許多重要的學術論著。

評分

挺好

評分

分捲齣,至今沒齣完。

評分

如果不算其日記的話,他一生的著作是300萬字左右,雖然豐富,但在數量上決不能算多。因為即使我們不把作傢算在內的話,現在的許多年輕學者也有不少人有數百萬字的著作(有的人調侃說寫的書比讀的書還多)。但數量多的也許是兔子,數量少的卻可能是獅子。我們看《竺可楨全集》的目錄,從1966年起,他就差不多沒有專門的學術論文問世瞭,在八年之中他的文字幾乎隻有信函,但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卻在《考古學報》上發錶瞭一篇驚天動地的大文:《中國近五韆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這不但是氣象學的一篇重要著作,也是曆史地理學領域的一座裏程碑。現在我們研究曆史時期氣候的變遷,無論你同意或不同意竺先生的觀點,你都得以這篇大作作為進一步研究的齣發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