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到《竺可桢全集》第五卷的那一刻,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深深敬意。我之所以关注这本书,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个人著作的汇编,更是中国近现代科学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一直认为,了解竺可桢先生,就如同在观察一面镜子,能够照见那个时代科学探索的艰难与辉煌。在这第五卷里,我非常好奇他会如何阐述他对某些科学理论的看法,或者如何回顾他亲身经历的重大科研项目。也许会有关于他与同时代学者交流的记录,那将是了解当时学术氛围的绝佳窗口。他的文字,我总是觉得有一种“力量”,一种不屈不挠、追求真理的力量。这种力量,在今天依然能够鼓舞人心。我希望通过阅读这卷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研究的内在逻辑,以及在面对困难时,如何保持坚定的信念。我也期待,能够从中汲取到一些关于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养分。
评分这次拿到《竺可桢全集》的第五卷,心情是既兴奋又期待。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学者充满敬意,他们在那动荡的年代里,依然能够坚持学术研究,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竺可桢先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之前阅读过他关于气候变迁的研究,那些严谨的数据分析和独到的见解,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第五卷,我猜想会涉及到他更多关于中国历史地理、自然资源的研究,亦或是他的一些个人回忆和治学感悟。我希望从中能够看到他如何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看到他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是如何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他的文字,我一直觉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既有学者的深度,又不失文人的情怀。读他的书,总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仿佛能听到他掷地有声的教诲,也能体会到他温文尔雅的关怀。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他日常工作和生活细节的描绘,那样会让我觉得他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一个名字,而是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
评分我是一名对历史和科学都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因此,《竺可桢全集》第五卷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精神食粮。我一直对竺可桢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著作,我总觉得是一种“大家风范”,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对于第五卷,我期待着能够在这其中,找到他对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的交叉领域的一些独到见解,比如他如何看待地理学与历史学的联系,或者他如何将气象学知识运用到历史事件的研究中。我相信,他的文章一定充满了智慧的闪光点,能够为我的思考提供新的维度。我更希望,能够在这卷书中,感受到他那种严谨求实、不畏权贵的科学精神,以及他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他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感染力,读来令人茅塞顿开,回味无穷。我期待着,在这第五卷的阅读过程中,能够与这位伟大的学者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获得深刻的启迪。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厚重感,暗红色的封皮搭配烫金的“竺可桢全集”几个大字,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分量。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更是加深了这种印象。虽然我翻阅的是第五卷,但从前几卷的阅读体验来看,竺可桢先生的著作总是能引人入胜,不仅仅是因为他渊博的学识,更是因为他那种严谨而又富有人文关怀的笔触。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常常能在一篇文章中找到对气候变化、地质演变等宏大命题的细致论述,但又不会显得枯燥乏味。他善于将复杂的科学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普通读者也能窥见科学的魅力。而且,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科学家,他的文字中总是饱含着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科学精神的传承。这第五卷,我期待着能从中学习到更多关于他治学之道,以及他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思考和贡献。每一次翻开竺可桢先生的书,都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对于《竺可桢全集》第五卷的期待,更多是源于我一直以来对中国近代科学史的浓厚兴趣。竺可桢先生作为一位在多个领域都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希望在这卷书中,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对于某些科学问题的独到见解,比如他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研究,或者他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早期调查。同时,我也想看看他是否有在第五卷中,对当时中国科学界的发展状况进行过反思和展望,或者对年轻一代科学家的培养提出过具体的建议。我之前读过他的一些传记和回忆录,总觉得意犹未尽,希望能通过他的“全集”更直接地接触到他最原始的思想和思考过程。他的文章,我个人觉得非常有“画面感”,他描述自然景象时,仿佛身临其境;他分析历史事件时,又能抽丝剥茧,条理清晰。我深信,在第五卷中,定能寻找到更多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篇章,给予我新的启发和思考。
评分这书出的非常好,作为一个教育家与科学家,竺可桢先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作为教育家,浙江大学在他手下成了全国第一流大学,间接地,也使复旦大学受惠良多。解放初院系调整时,复旦从浙大调入了从苏步青到谭其骧这样著名的一大批理科与文科教授,奠定了复旦后来成为全国重点大学的基础。八十年代有人做过统计,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当中,出身浙大与在浙大任过教的学者占了很大的比例。作为科学家,他在气象学方面起了奠基的作用,在近代地理学尤其是人地关系研究方面开创了崭新的局面。虽然解放后作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以及其他社会职务,还有各种不绝如缕的运动,耗去了其大量的时间,但他依然坚持科学研究,写出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论著。
评分商品很好,可以购买。
评分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挺好
评分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如果不算其日记的话,他一生的著作是300万字左右,虽然丰富,但在数量上决不能算多。因为即使我们不把作家算在内的话,现在的许多年轻学者也有不少人有数百万字的著作(有的人调侃说写的书比读的书还多)。但数量多的也许是兔子,数量少的却可能是狮子。我们看《竺可桢全集》的目录,从1966年起,他就差不多没有专门的学术论文问世了,在八年之中他的文字几乎只有信函,但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却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惊天动地的大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不但是气象学的一篇重要著作,也是历史地理学领域的一座里程碑。现在我们研究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无论你同意或不同意竺先生的观点,你都得以这篇大作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
评分第一层次指的是对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述说,第二层次则是指对这种述说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观念进行反思和解释,后者有时也称或。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一阶科学史和二阶科学史。一阶的科学史和二阶的科学史是密切关联的。我们称之为“历范围、不同内容和不同到牛顿这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科学思想发生戏剧性的变革,为迎接新思想的到来所需要的细节上的改变,一环紧扣一环,每一环节都由一个伟大的人物来完成,整个科学的进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了的一幕戏剧的开演。这样的历史当然使思想史或观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这种情况在科学史上并不总是出现。到了18世纪,科学发展的线索就不那么分明了,科学史不再是在少数几个成熟学科中观念的变革史,而是许多新学科的诞生史。美国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托马光学与静力学这五大学科属于古科学在科学革命时期的转变,更多地归因于人们以新的眼光去看旧现象,而较少得力于一系大地依赖实验,库恩称之为培根科学,因为培根曾在他的发展设计过兰图。库恩指出,数学传统的古典科学和实验传统的培根科学直到19世纪仍然是分离的、独立发展的,不能用一种发展模式来套全部的科学史。库恩的观点对我们认识思想史编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帮助的。
评分挺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