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全集(第5卷)

竺可桢全集(第5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竺柯桢 著
图书标签:
  • 竺可桢
  • 地理学
  • 历史地理学
  • 中国近代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 气候学
  • 自然地理学
  • 科学史
  • 学术著作
  • 全集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39879
版次:1
商品编码:1029529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12-01
页数:56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卷收录竺可桢的外文论著59篇,其发表时间跨越58年(1916—1973)。大部分为学术著作,包括部分中文论文的英文摘要。其中,英文56篇,俄文3篇,英文论文大多为作者自撰,少数乃译自中文论文;俄文论文则由他人据作者撰写的中文稿翻译而成。英文论文中,作者1918年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为首次全文发表。除个别早期的英文论文未有中译文外,其余大多皆已译成中文正式发表,入编于本书1—4卷。应当指出,凡从中文著述译成外文者,作者都针对出版刊物的特点和读者对象及原文发表以后的研究进展,对文章作了较大的补充和修改,因此不宜简单地看作是对原论文的翻译。有些文章,如关于二十八宿起源的论述,因应某些出版社或学术会议的要求,中、英文本都曾多次发表,而每次发表的内容往往有所变动。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

精彩书评

竺可桢是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一代宗师,著名教育家,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提倡求实精神,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和经济社会的关系,在地理学、气象学、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研管理和大学教育等诸多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0卷为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本卷收录1916-1973年竺可桢的英文、俄文著述59篇。首次全文发表的哈佛大学博士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中国现代气象学的奠基作——《中国气候概论》、《中国气候之运行》、《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半个世纪的心血结晶——《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澄清百年学术争论——《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起源》;介绍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中国古代对气象学之贡献》、《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介绍新中国的新科技事业——《中国科学院近年的科学考察》、《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目录

前言 /7
第5卷编例 /13
第5卷说明 /15
1916年
RAINFALL IN CHINA, 1900-1911. /1
THE CHINESE WEATHER BUREAU. /15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TYPHOONS OF THE SUMMER OF 1911. /16
1918年
SOME CHINESE CONTRIBUTIONS TO METEOROLOGY /28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 /33
SOME NEW FACTS ABOUT THE CENTERS OF TYPHOONS. /85
1923年
A NOTE ON THE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GEOGRAPHY
IN THE NATIONAL SOUTH-EASTERN UNIVERSITY, NANKING,
CHINA /91
1925年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 /94
THE PLACE OF ORIGIN AND RECURVATURE OF TYPHOONS /118
1926年
CLIMATIC PULSATIONS DURING HISTORIC TIME IN CHINA /131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WEATHER TYPES OF EASTERN
CHINA /141
1929年
CLIMATIC PROVINCES OF CHINA. /161
1930年
FOREWORD OF “ANNUAL METEOROLOGICAL REPORT (1928)” /179
1931年
CLIMATIC CHANGES DURING HISTORIC TIME IN CHINA /182
SQUALLS OBSERVED IN NANKING DURING THE YEAR MARCH
1929-FEBRUARY 1930 /190
FOREWORD OF “ANNUAL METEOROLOGICAL REPORT (1929)” /192
1932年
FOREWORD OF “ANNUAL METEOROLOGICAL REPORT (1930)” /195
1933年
WEATHER FORECASTING AND WIND DIRECTION AT 3000 METER LEVEL AT NANKING /198
1934年
CIRCULATION OF ATMOSPHERE OVER CHINA /202
FOREWORD OF “ANNUAL METEOROLOGICAL REPORT (1931)” /224
INTRODUCTION OF “BULLETIN OF THE UPPER AIR CURRENT
OBSERVATIONS (1933)” /225
1935年
THE ARIDITY OF NORTH CHINA /227
INTRODUCTION OF “THE CHINESE RAINFALL” /238
EXPLANATORY NOTES TO THE MAPS OF “THE CHINESE
RAINFALL” /240
THE HEIGHT OF TAISHAN AND OMEISHAN /249
CLIMATE /251
FOREWORD OF “ANNUAL METEOROLOGICAL REPORT (1932)” /281
FOREWORD OF “ANNUAL METEOROLOGICAL REPORT (1933)” /282
INTRODUCTION OF “BULLETIN OF THE UPPER AIR CURRENT
OBSERVATIONS (1934)” /283
1936年
A BRIEF SURVEY ON THE CLIMATE OF CHINA /285
IS COLD WINTER THE HARBINGER OF SUMMER FLOOD IN CHINA /315
THE NANKING WEATHER /316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UPON LIVING BEINGS. /320
INTRODUCTION OF “BULLETIN OF THE UPPER AIR CURRENT OBSERVATIONS (1935)” /322
1937年
THE CLIMATE OF HANGCHOW /323
FOREWORD OF “ANNUAL METEOROLOGICAL REPORT (1934)” /328
1938年
INTRODUCTION OF “BULLETIN OF THE UPPER AIR CURRENT
OBSERVATIONS (1936, 1937)” /329
1940年
DESCRIPTION OF THE CHARTS OF “THE TEMPERATURE OF
CHINA (APPENDIX)” /330
PREFACE OF “THE TEMPERATURE OF CHINA” /338
1946年
CLIMATE /340
1947年
THE ORIGIN OF TWENTY�睧IGHT MANSIONS IN ASTRONOMY /359
1950年
SCIENCE IN NEW CHINA /376
1953年
ЕСТЕСТВЕННЫЕ НАУКИ, ТЕХНИКА /381
ВКЛАД КИТАЙСКИХ УЧЕНЫХ В АСТРОНОМИЮ В ДРЕВНИЕ И
СРЕДНИЕ ВЕКА /393
1954年
CHINA�餝 SCIENTISTS AI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408
PREFACE OF “COLLECTED SCIENTIFIC PAPERS: METEOROLOGY
(1919-1949)” /414
SOUTHEAST MONSOON AND RAINFALL IN CHINA /420
1956年
WHAT CHINA�餝 SCIENTISTS ARE DOING /438
THE ORIGIN OF TWENTY EIGHT LUNAR MANSIONS /448
1957年
IN THE COMMEMORATION OF THE 250th ANNIVERSARY OF
CARL VON LINNE’S BIRTHDAY /456
1958年
SURVEYING THE HEILUNGKIANG BASIN /460
ANCIENT CHINA’S ASTRONOMY /465
THE SUBTROPICAL BELT OF CHINA /474
1959年
SCIENTIFIC EXPEDITIONS UNDERTAKEN BY ACADEMIA SINICA IN RECENT YEARS /476
КОМПЛЕКСНЫЕ ЭКСПЕДИЦИИ КИТА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497
1960年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NEW CHINA /517
1962年
THE PULSATION OF WORLD CLIMATE DURING HISTORICAL
TIMES /529
1964年
SOM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CHINESE CLIMATE AND
THEIR EFFECTS ON CROP PRODUCTION /531
1973年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LIMATIC FLUCTUATIONS
DURING THE LAST 5,000 YEARS IN CHINA /534

精彩书摘

书摘
RAINFALL IN CHINA,1900—1911.
(Issued July 29,1916)
[Dated:Cambridge,Mass.,Mar.2l,1916.]
INTRODUCTION.
As the fluctuation in rainfall from year to year is great,it is always a difficuIt matter to discuss the subject and draw isohyets with accuracy and intelligence unIess we have a long series of reliable observations well istributed over the region under discussion.
China has been backward on all subj ects meteorological.The data on rainfall in China are mostly spasmodic,inaccurate,and limited to recent years only.The data on rainfall in this article are based on Rev.Louis Froc’s work“La P1uie en Chine.durant une period de onze ann6es,1900—1911,”published by the Catholic Mission of Zi~ka—wei,Shanghai,China.These are,no doubt,the most rec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most reliable data on the rainfall in China.In a11,there are 88 sta-tions divided into four classes according to the length of the record of rainfall.In the first class, which comprises 34 stations, all except 4 have data extending through the period of 11 years.The records of the remaining stations are incom~plete,varying in length from eight to two or three years.The stations are not verY well distributed,but are ncentratedmostly along the coast and the vallev of the Yangtze River;in the northwest they are entirely wanting.The area of china prop—er,according to Mill’International Geography,is approximately 1,300,000 souare miles Assuming that all the data of the 88 stations were available and that thev were uniformly distributed,there still would be only one station to everv 1.500 square miles.
It is evident that a rainfall map based upon these data can only be tentative.If the stations were more numerous and better distributed,and if the records extended over a longer period,the map would be probably quite different from what it is.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不包含《竺可桢全集(第5卷)》内容的图书简介。 《中国近现代气候变迁与区域环境地理学研究:1920-1950》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20世纪上半叶(1920年至1950年)中国气候变迁的复杂格局及其与区域环境地理学发展的深刻互动。全书聚焦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彼时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转型、现代化进程的起步,以及对本土自然资源和气候规律的系统性认识的初步建立。本书旨在通过梳理和分析该时期内中国气象学、地理学界涌现的本土研究成果、观测数据和理论探索,重构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地理学图景。 第一部分:近代中国气候观测体系的建立与挑战 (1920-1937)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中国在西方科学思想和本土实践双重驱动下,气象观测网络的初步成型过程。重点分析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地方性气象台站,以及教会学校和大学附属机构在数据采集、仪器标准化方面所做的努力与面临的资金、技术限制。 区域气象站网的密度与分布不均: 详细考察了长江中下游、华北平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在这一时期积累的长期观测序列的特点。指出数据稀疏地区(如西部高原、东北部分地区)对构建全国性气候图谱构成的挑战。 传统气候知识的整合与现代科学的碰撞: 探讨了早期气象学家如何尝试将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积累的物候知识(如物候志、地方志中的气候记载)与现代统计学方法相结合,以期建立更具本土特色的气候分析模型。 关键干旱与洪水事件的再分析: 选取了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华北及黄淮海平原发生的几次重大旱涝事件,利用新近整理的原始观测资料,进行年代际尺度的气候异常重现,分析其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 第二部分:气候变率与区域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1930s)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气候变化与特定地理区域环境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这是中国近代地理学本土化探索的重要方向。 东亚季风系统的早期认识: 详细梳理了彼时中国学者对西南季风、东亚季风的爆发、回归时间及其与中国雨带南北推移规律的初步理解。分析了这一认识如何指导早期水利规划的设想。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气候的关联: 聚焦于黄土高原,考察了该时期关于气候干燥度(如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变化的讨论,以及这些讨论如何与当时兴起的“造林护土”运动相结合,探讨了人为活动与自然气候波动对水土保持的复合影响。 江南水乡的湿润气候特征与农业适应: 针对长江中下游的湿热气候特征,分析了水稻种植区对降水季节分配的依赖性,以及早期的气候学家如何利用统计方法量化了季节性降雨不确定性对稻作农业的风险评估。 第三部分:抗战时期的气候研究与科学的迁徙 (1937-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中国科学研究造成了巨大冲击,本部分重点关注了这一时期气象研究的“南迁”现象及其对研究连续性的影响。 学术中心的迁移与资源重组: 描述了以南京、北平为中心的科研机构如何向西南大后方(如重庆、昆明)转移,以及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科学家如何努力维持观测工作和学术交流。 西南高海拔地区的气候探索: 介绍了战时或战后初期,对青藏高原边缘地带,特别是四川盆地西部、云南高原的气象观测站的建立和初步气候特征的描述,为后续高海拔气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战时气候信息的需求与应用: 探讨了军事活动、交通运输对实时或短期气候预报的需求,以及有限的气象资源如何被调配以服务于抗战大后方的保障工作。 第四部分:建国前夕的理论沉淀与展望 (1945-1950) 本书最后一部分总结了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气候地理学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取得的最终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潜在方向。 中国气候区划的初步尝试: 梳理了这一时期学者们借鉴国际经验,试图基于温度、降水等要素对中国进行更精细化气候区划的努力,指出早期的区划标准对后世的影响。 区域水文气象学的萌芽: 关注到河流径流、冰川融水与气候要素变化的交叉研究,特别是在西北干旱区和西南山区的初步探索。 本土经验的总结与国际交流的重启: 分析了中国科学家在战后初期,开始整理和发表战前积累的数据与研究成果,并逐步恢复与国际气象学界的有限联系,为1950年代全面重建科研体系做准备。 总结: 《中国近现代气候变迁与区域环境地理学研究:1920-1950》并非一部宏观的气候史通论,而是对特定历史断代中,中国本土科学家群体在艰难环境下,如何观察、记录和初步解释其脚下土地气候规律的实证性考察。它填补了现有研究中对这一“承前启后”阶段的关注不足,展现了中国近代地理科学在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坚韧发展轨迹。本书对历史地理学家、气候学家以及环境史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竺可桢全集》第五卷的那一刻,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深深敬意。我之所以关注这本书,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个人著作的汇编,更是中国近现代科学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一直认为,了解竺可桢先生,就如同在观察一面镜子,能够照见那个时代科学探索的艰难与辉煌。在这第五卷里,我非常好奇他会如何阐述他对某些科学理论的看法,或者如何回顾他亲身经历的重大科研项目。也许会有关于他与同时代学者交流的记录,那将是了解当时学术氛围的绝佳窗口。他的文字,我总是觉得有一种“力量”,一种不屈不挠、追求真理的力量。这种力量,在今天依然能够鼓舞人心。我希望通过阅读这卷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研究的内在逻辑,以及在面对困难时,如何保持坚定的信念。我也期待,能够从中汲取到一些关于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养分。

评分

这次拿到《竺可桢全集》的第五卷,心情是既兴奋又期待。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学者充满敬意,他们在那动荡的年代里,依然能够坚持学术研究,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竺可桢先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之前阅读过他关于气候变迁的研究,那些严谨的数据分析和独到的见解,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第五卷,我猜想会涉及到他更多关于中国历史地理、自然资源的研究,亦或是他的一些个人回忆和治学感悟。我希望从中能够看到他如何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看到他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是如何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他的文字,我一直觉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既有学者的深度,又不失文人的情怀。读他的书,总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仿佛能听到他掷地有声的教诲,也能体会到他温文尔雅的关怀。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他日常工作和生活细节的描绘,那样会让我觉得他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一个名字,而是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

评分

我是一名对历史和科学都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因此,《竺可桢全集》第五卷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精神食粮。我一直对竺可桢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著作,我总觉得是一种“大家风范”,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对于第五卷,我期待着能够在这其中,找到他对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的交叉领域的一些独到见解,比如他如何看待地理学与历史学的联系,或者他如何将气象学知识运用到历史事件的研究中。我相信,他的文章一定充满了智慧的闪光点,能够为我的思考提供新的维度。我更希望,能够在这卷书中,感受到他那种严谨求实、不畏权贵的科学精神,以及他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他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感染力,读来令人茅塞顿开,回味无穷。我期待着,在这第五卷的阅读过程中,能够与这位伟大的学者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获得深刻的启迪。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厚重感,暗红色的封皮搭配烫金的“竺可桢全集”几个大字,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分量。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更是加深了这种印象。虽然我翻阅的是第五卷,但从前几卷的阅读体验来看,竺可桢先生的著作总是能引人入胜,不仅仅是因为他渊博的学识,更是因为他那种严谨而又富有人文关怀的笔触。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常常能在一篇文章中找到对气候变化、地质演变等宏大命题的细致论述,但又不会显得枯燥乏味。他善于将复杂的科学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普通读者也能窥见科学的魅力。而且,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科学家,他的文字中总是饱含着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科学精神的传承。这第五卷,我期待着能从中学习到更多关于他治学之道,以及他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思考和贡献。每一次翻开竺可桢先生的书,都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对于《竺可桢全集》第五卷的期待,更多是源于我一直以来对中国近代科学史的浓厚兴趣。竺可桢先生作为一位在多个领域都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希望在这卷书中,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对于某些科学问题的独到见解,比如他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研究,或者他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早期调查。同时,我也想看看他是否有在第五卷中,对当时中国科学界的发展状况进行过反思和展望,或者对年轻一代科学家的培养提出过具体的建议。我之前读过他的一些传记和回忆录,总觉得意犹未尽,希望能通过他的“全集”更直接地接触到他最原始的思想和思考过程。他的文章,我个人觉得非常有“画面感”,他描述自然景象时,仿佛身临其境;他分析历史事件时,又能抽丝剥茧,条理清晰。我深信,在第五卷中,定能寻找到更多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篇章,给予我新的启发和思考。

评分

这书出的非常好,作为一个教育家与科学家,竺可桢先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作为教育家,浙江大学在他手下成了全国第一流大学,间接地,也使复旦大学受惠良多。解放初院系调整时,复旦从浙大调入了从苏步青到谭其骧这样著名的一大批理科与文科教授,奠定了复旦后来成为全国重点大学的基础。八十年代有人做过统计,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当中,出身浙大与在浙大任过教的学者占了很大的比例。作为科学家,他在气象学方面起了奠基的作用,在近代地理学尤其是人地关系研究方面开创了崭新的局面。虽然解放后作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以及其他社会职务,还有各种不绝如缕的运动,耗去了其大量的时间,但他依然坚持科学研究,写出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论著。

评分

商品很好,可以购买。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挺好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如果不算其日记的话,他一生的著作是300万字左右,虽然丰富,但在数量上决不能算多。因为即使我们不把作家算在内的话,现在的许多年轻学者也有不少人有数百万字的著作(有的人调侃说写的书比读的书还多)。但数量多的也许是兔子,数量少的却可能是狮子。我们看《竺可桢全集》的目录,从1966年起,他就差不多没有专门的学术论文问世了,在八年之中他的文字几乎只有信函,但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却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惊天动地的大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不但是气象学的一篇重要著作,也是历史地理学领域的一座里程碑。现在我们研究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无论你同意或不同意竺先生的观点,你都得以这篇大作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

评分

第一层次指的是对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述说,第二层次则是指对这种述说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观念进行反思和解释,后者有时也称或。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一阶科学史和二阶科学史。一阶的科学史和二阶的科学史是密切关联的。我们称之为“历范围、不同内容和不同到牛顿这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科学思想发生戏剧性的变革,为迎接新思想的到来所需要的细节上的改变,一环紧扣一环,每一环节都由一个伟大的人物来完成,整个科学的进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了的一幕戏剧的开演。这样的历史当然使思想史或观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这种情况在科学史上并不总是出现。到了18世纪,科学发展的线索就不那么分明了,科学史不再是在少数几个成熟学科中观念的变革史,而是许多新学科的诞生史。美国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托马光学与静力学这五大学科属于古科学在科学革命时期的转变,更多地归因于人们以新的眼光去看旧现象,而较少得力于一系大地依赖实验,库恩称之为培根科学,因为培根曾在他的发展设计过兰图。库恩指出,数学传统的古典科学和实验传统的培根科学直到19世纪仍然是分离的、独立发展的,不能用一种发展模式来套全部的科学史。库恩的观点对我们认识思想史编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帮助的。

评分

挺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