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挑战了我们对“成功”与“失败”的简单二元对立判断。我们习惯于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视为一个持续挣扎、外交上饱受屈辱的阶段,直到国民政府后期才有所转机。然而,如果这本书揭示的“修约史”才是真实的主旋律,那么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修约”条文的修改背后,究竟蕴含了多少中国知识分子和实干家的心血与智慧。他们进行的可能不是“彻底的胜利”,而是“局部的、渐进的、实实在在的”权益回收。这种对“过程”的强调,比单纯批判“结果”更为有建设性。它迫使我们跳出“耻辱史观”,去寻找历史进程中那些微小的、却足以改变轨迹的能动性瞬间。这对于我们评估任何一项复杂的国家重建工程,都有着深远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光是看着就让人忍不住好奇,它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直插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核心痛点——不平等条约。我一直以为,民国初年到北洋时期,中国的外交重心就是“废除不平等条约”这件事,所有的努力和牺牲似乎都围绕着这一个宏大叙事展开。但这本书的视角显然更深入,它暗示了在“废除”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目标背后,可能存在着一套更为复杂、更具技术性、也更少被公众关注的修约实践过程。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如何剖析这种“遮蔽”效应,究竟是什么样的具体的外交操作、国内的政治角力,甚至国际环境的微妙变化,使得这些在当时至关重要的“修约”细节,最终被“废除”这个更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口号所淹没。它不是在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在重构一个被简化了的叙事框架,这对于我们理解现代中国如何一步步重塑其主权形象,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种对历史细节的精确打捞,往往比宏大叙事更能揭示历史的真相。
评分我期待这本书能以扎实的档案工作为基础,还原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外交官们在处理具体的贸易税率、司法权让渡、租界管理权限等细节时的真实困境与策略部署。以往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外交的宏观走向,但真正的“国家能力”往往体现在对这些具体事务的微观管理上。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条约谈判中那些具体的“让步点”和“坚持线”,那么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理解,北洋政府的“体面”是如何在列强的压力下艰难地维持和构建起来的。这不只是一部关于外交史的书,在我看来,它更像是关于一个现代国家如何在国际体系的初始阶段,学习如何使用国际法和外交工具来定义和捍卫自身存在的教科书。这种对操作层面的深入挖掘,是任何宏大理论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提纲,我脑海中浮现出一种强烈的画面感:那是一群身处风暴中心的中国外交官,他们不是在高喊口号,而是在深夜的密室里,与各国代表进行着一场场精疲力尽的拉锯战。重点在于“北洋修约史”这五个字,它将我们从想象中那个积弱不振的晚清形象中猛然拉出,置于一个拥有初步现代国家体制,试图通过法律和谈判途径重建国际秩序的政府面前。我尤其想知道,北洋政府在修约过程中,究竟采取了哪些现代性的策略?是模仿西方的法律体系,还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打出“以夷制夷”的古老戏码?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外交实践,其复杂程度和内在逻辑,绝对不是教科书上寥寥数语可以概括的。它考验的是国家意志、法律专业性、以及对国际惯例的深刻理解,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早期现代化国家行为的绝佳窗口。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结构本身就极具张力,“被遮蔽”这个词暗示了一种蓄意的遗忘,或者至少是一种历史叙事上的选择性失明。这让我不禁思考,为什么“废除不平等条约”这样一个充满民族情感的口号,会如此高效地压倒那些繁琐、晦涩、充满法律术语的“修约”细节?难道是大众更需要一个清晰的敌人和明确的口号来凝聚民族精神?还是说,那些具体的修约成果在当时看来并不足以提振士气,无法满足民众对彻底摆脱屈辱的渴望?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讨这种“遮蔽”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政治需要。这种对历史叙事建构过程的批判性反思,往往是历史研究中最具穿透力的部分,它让我们看到历史是如何被讲述,而非仅仅是被发生的。
评分该书运用多方资料对北洋外交进行了详细考察,今日读部分章节,均有更为客观的高论提出,尤其是对“二十一条”与民四条约的论述、1924年中俄建交的讨论均有新见,我之楷模,努力学习之,希望之后也能够写出此类扎实之作!
评分国党虽然全力抨击北洋为帝国主义走狗,批判其“卖国外交”,本书告诉你事实上国民党所走的外交路线和北洋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国党的所谓成就恰恰是建立在北洋外交的基础之上。事实上北洋时代是职业外交家最为活跃的时代,无论任何军人上台,外交界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有他们充分表演的舞台,不象党国体制沦为党权的奴隶,事实上国党在抨击北洋为帝国主义走狗时,孙大炮和他的同志们却一再勾结对中国危害最大的两个帝国主义,日本和俄国,并最终窃取国家。而在这个过程中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程度,远非北洋所能及。无论中日盟约,满洲租借条约还是中苏密约,都将永久的被挂在历史的耻辱架上
评分此书有绪论提纲挈领,有结论申发宏议,每章含节,并伴结语,结构之清晰,引文之详实少见。诸如《二十一条》始末及具体执行情况的论述给出了全新的视角,似我等所接收到的历史定论则给出有益的教导。如何正确对待历史还需从历史本身的客观性入手,而非阶级立场和感情用事。再如中比之修约,一则揭示当时的惨痛——一个没有武装威胁可言的小国也能裹胁到瓜分行列中来,中华何等可悲?二则这等国家的修约尚如此之难,况其它各列强呢?试想,当是时,绝对没有任何一届政府可以彻底改变不平等条约的效力。中俄的处理是颇有争议的,至今非主流声音仍在。在存一废众的取舍上,应该是无奈的外交策略,俄与其它国家不同,是与中国接壤的,处理不好,难免祸端再起,好在十月革命使这种关系发生了改变,在摆脱列强的束缚上国家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包括外蒙的独立等等,列强的瓜分大抵以利益为核心,但领土的失去则是血淋淋的扼腕之痛!无论怎样,近代中国正逐步从清朝没落中走出来,步履艰辛,党争不断,无奈与彷徨并存,抗争与内耗交织,这是中国的劣根之一。
评分内容非常不错 活动时买
评分书很不错,值得一阅。。
评分对唐老师的外交史研究一直很关注。北洋的外交是办得很成功的。
评分(3)何时何地开订新约,请中政府即复;
评分北洋zf是20世纪最好的zf没有之一
评分社科文献出版社的“近世中国”系列不错,是一套被忽视的丛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