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典碑帖釋文本之石鼓文

中國經典碑帖釋文本之石鼓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古吳軒齣版社 編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古吳軒齣版社
ISBN:9787807334217
版次:1
商品編碼:1037080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11-01
頁數:4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石鼓於唐代初齣土於天興三疇原(今屬陝西鳳翔),以後被遷入鳳翔孔廟。自唐代杜甫、韋應物、韓愈作歌詩以後,始顯於世。五代戰亂,石鼓散於民間,至宋代幾經周摺,終又收齊,放置於鳳翔學府。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歡石鼓,於大觀二年(1108),將其遷到汴京國學,用金符字嵌起來。後因宋金戰爭,復遷石鼓於臨安(今杭州),金兵進入汴京後,見到石鼓以為是“奇物”,將其運迴燕京(今北京)。一說為宋代司馬光之父司馬池搜得其九,移置府學,皇祜間嚮傳師始得其全。大觀年間遷至東京(今河南洛陽)闢雍,後入內府保和殿稽古閣。元代皇慶年間移置國子監,明清兩代石鼓一直安放在此。民國二十二年(1933)隨第四次古物南遷,運至重慶。抗日戰爭爆發後運至南京保存。1959年國慶十周年時,纔運至北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用戶評價

評分

“行,您就把你女兒的基本情況跟我說說?”

評分

很好,很喜歡!!!!

評分

“試過,怎麼沒試過,你看連魔頭幫那個大姐頭都上次讓我幫她算瞭算,可準瞭,要不人能讓我掛他們的號不,您就試試唄,反正不準不要錢,再說也就十塊錢,十塊錢,買不瞭吃虧,買不瞭上當,就當是給自己一個機會,您說是不是。”說的我是口乾舌燥,要不是老頭下瞭任務要每天至少算一個,我也就懶得和這位大媽?嗦瞭。

評分

很好,很喜歡!!!!

評分

很好,很喜歡!!!!

評分

物美價廉,這本書還是不錯的,,

評分

字帖很喜歡.書是正版!

評分

一起買瞭一堆字帖 按著臨 還沒到這本 收貨時翻瞭翻 不錯

評分

書法字帖,是用於寫字臨摹的樣本。帖分兩種,一種是石刻拓本,一種是墨本。前者又稱碑學,後者又稱帖學。由於曆史的原因,南方多以帖學為主,北方多以碑學為主,有南帖北碑之說。前者沉著厚重,後者鮮活靈動,各有風格,各有韆鞦。學哪一種好,一緻認為先學碑好。書法傳世資料最為古老,後學大傢無處此法。帖源於碑,碑是正根。自古以來,書學大傢的學習經曆,也各不相同。最終,都同樣取得瞭成功、做齣瞭成就。就是說,哪一種講法都不是一定的,還是要因人施教,因人而論。書法字帖非常之多,常用帖本還是有數的。書法字帖,所包括書法字體紛繁復雜,總體講都包括在六種書體之中,有篆書體、隸書體、草書體、楷書體、行書體和章草六種。六種書體,都有著名的代錶書法傢和他們的代錶作。小篆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它給人以剛柔並濟,圓渾挺健的感覺,對漢字的規範化起瞭很大的作用。小篆的齣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根據《太平廣記》引《濛恬筆經》記載,是楚國上蔡人李斯所整理。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傢,文學傢和書法傢。他年輕時,起初在鄉村做管理文書的小官,後來,隨荀卿學習,當任廷尉。在秦始皇統治期間,李斯以傑齣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纔能,被任命為丞相。 秦統一前,因各諸侯國長期割據分裂,形成瞭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麵。秦始皇一直殷望著有標準的字體來取代以前流行的異體字,於是便打聽到李斯擅長書法,就把這任務交給他。李斯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齣一套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瞭這些新書體後,很滿意,於是就把它定為標準字體,通令全國使用。當時,人們對小篆的結構不太熟悉,很難寫得稱心如意。李斯就和趙高,鬍毋等人寫瞭《倉頡篇》,《爰曆篇》和《博學篇》等範本,供大傢臨摹。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錢江險濤,東下會稽(今紹興),祭過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後來教叫做秦望山),俯瞰東海湧潮後,命丞相李斯手書《會稽銘文》。李斯奉命連夜寫畢後的隔日,他又采嶺石鑴刻,然後立於會稽鵝鼻山山頂(後叫刻石山),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會稽刻石】。傳為由李斯書寫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玡刻石》和《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 又稱元摹嶧山秦篆碑。原立於鄒縣城縣衙大堂,民國初年移入孟廟緻敬門內,1973年移入啓聖殿內保存,現存於鄒城市博物館。刻石呈竪長方形,水成岩石質,四麵刻字。碑高1.9米,寬0.48米,四麵皆同。正麵、左側麵刊刻頌揚秦始皇功績文字,背麵刻秦二世詔書。小篆體,每麵5行,共222字:“皇帝立國,惟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登於嶧山,群臣從者,鹹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傢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著經紀”。“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令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禦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製曰:“可’。”該碑刻文今已泐毀37字,尚存185字。左側麵以行書刊刻跋語,記述摹刻經過。《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東行郡縣,上鄒繹山,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原秦嶧山篆碑,立於嶧山書門。唐《封演聞見記》雲:此碑後被北魏太武帝登嶧山時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邇,碑雖倒,慕名前來摹拓的文人墨客、達官顯貴仍絡繹不絕。當地官民因常疲於奔命送往迎來,便聚薪碑下,將其焚毀,從此不可摹拓。到瞭唐代,有人嘆惜秦碑被毀,便將流傳於世的拓片摹刻予棗木闆上。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句。宋代淳化四年(993年)鄭文寶以南唐徐鉉摹本重刻於長安(今存西安碑林),稱長安本,其後全國據此翻刻9種之多。今存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篆刻《嶧山刻石》、《鄒縣誌·古跡捲》記載甚詳:“宋元佑八年(1093年),鄒令張文仲於北海王君嚮獲李斯小篆,刻諸廳嶧陰堂,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縣令宋德,乃夏津人也,嘆是碑殘缺,恐緻泯絕,乃命工礱石纂刻於其側。”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