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购买过好几本关于永磁电机的高阶参考书,它们往往过于侧重于有限元分析(FEA)软件的使用或特定的控制算法(比如模型预测控制)。然而,这本《永磁电机(第2版)》的视角更加宏大和全面。它并没有忽略控制和仿真,但它把这些内容放在了一个坚实的电机物理基础之上。这种“先打地基,再建高楼”的结构,让我这个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重新审视了自己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它深入探讨了磁性材料的非线性特性——饱和效应如何影响电机的性能曲线,这在很多只关注线性模型的教材中是被一笔带过的。书中对不同磁阻转矩和磁极对齐转矩的分解分析,极大地加深了我对永磁同步电机内在运行机制的理解。它不仅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对根本原理的深挖,才是提升个人技术深度的关键所在。
评分作为一名在实际工程中与变频器和驱动系统打交道多年的工程师,我尤其关注书籍对实际应用问题的探讨深度。坦率地讲,很多理论书籍在“落地”方面做得不够。这本书的第二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停留在理论推导,更将数学模型与实际的制造工艺、控制实现紧密结合。比如,在讨论电机参数辨识时,书中详细对比了基于物理模型和基于数据驱动的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并结合实际测量数据给出了调整建议,这对于我们调试现场设备时优化算法参数至关重要。另外,它对一些新兴技术,比如直驱电机和轮毂电机的工作特性也进行了探讨,这在很多传统教材中是缺失的。读到关于电机热管理和噪声抑制的章节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过去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那些棘手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架起了实验室理论和车间实际之间的桥梁,让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以指导实际生产和研发的有力工具。
评分从学术参考价值来看,这本书的资料新颖性和权威性令人信服。作为第二版,作者明显融入了近些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在高频运行和高功率密度电机设计方面,提供了不少前瞻性的见解。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近五年内的核心期刊文献,这保证了内容的与时俱进。对于撰写毕业论文或进行项目研究的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且现代的理论框架。它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份结构化的知识地图,清晰地标示出当前永磁电机设计和驱动领域的热点、难点以及潜在的研究方向。它既能满足本科生和研究生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需求,也能为资深研发人员提供一个可靠的、可追溯的理论回顾和参考平台,是一本兼具教学与研究价值的优秀专著。
评分这本《永磁电机(第2版)》简直是为我这种初入电力电子领域的新手量身定制的教材。我之前对永磁同步电机(PMSM)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理论知识,很多概念总是停留在模糊的层面。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清晰、逻辑性强。作者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循序渐进地从最基础的电机结构、基本原理入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磁路分析的部分,它用非常直观的图示和类比,把原本抽象的磁场分布讲得明明白白。对于不同类型的永磁体特性、绕组布置对磁场波形的影响,书中都有详尽的对比和分析。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PMSM的“骨架”有了扎实的认识,不再是囫囵吞枣了。对于想要系统性学习电机原理的工程师或学生来说,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让我对后续更深入的控制理论部分充满信心。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只适合专家阅读的参考书,而更像一位耐心的一对一导师,引导你走好每一步。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也值得称赞。在技术书籍中,图文的配合至关重要,如果插图模糊不清或者标注混乱,再好的内容也会大打折扣。这本《永磁电机(第2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专业。所有的电机结构图、磁通路径图都绘制得极为精细,线条清晰,三维视图的表达尤其到位,这对于理解定子和转子的相对位置关系非常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公式的推导过程被清晰地分解成若干个逻辑步骤,每一步的依据都标注明确,大大减少了阅读和理解的认知负荷。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d-q坐标系变换时使用的动态演示图(虽然是静态的,但意境很强),它让原本就比较抽象的旋转坐标系变得更容易在脑海中“动画化”。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编者对读者学习体验的尊重,确保了阅读过程既高效又顺畅。
评分纸质一般,不咋地
评分很好的书, 很好的书, 很好的书,
评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建议看完后再看唐任远的现代永磁电机理论与设计。
评分还好,正版。。。。。。。。。。。
评分还可以不错,还可以不错,还可以不错,
评分还可以,符合我的预期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介绍PMDC的书,讲的很脉络清晰。
评分书还不错,包装很好,努力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