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90—2015) [Safety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Highway Enginccring Construction]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90—2015) [Safety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Highway Enginccring Construc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编
图书标签:
  • 公路工程
  • 施工安全
  • 技术规范
  • JTG F90-2015
  • 安全技术
  • 公路建设
  • 工程施工
  • 安全规范
  • 交通工程
  • 道路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1141213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749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afety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Highway Enginccring Construction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根据交通运输部厅公路字〔2010〕132号文《关于下达2010年度公路工程标准规范定额等编制和修订工作计划的通知》,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对《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的全面修订工作,经交通运输部批准后以《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颁布实施。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由7章、10个附录组成。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1. 第3.2节路床,根据交通荷载等级,调整了路床范围,补充了路基设计指标、路床回弹模量的控制标准与指标预估方法,以及路床处理措施。
  2. 将原规范3.9节“粉煤灰路堤”改为“轻质材料路堤”,增加了“土工泡沫塑料路堤”、“泡沫轻质土路堤”,明确了轻质材料路堤结构设计、材料设计与稳定性、沉降验算要求。
  3. 第4章路基排水,补充了明沟最大允许流速、低路堤防排水、下挖式通道排水、立交区路基排水、中央分隔带防排水、渗井、排水隧洞等技术要求。
  4. 第5章路基防护与支挡,新增“土工格栅反包式加筋土挡土墙、石笼式挡土墙”等柔性防护结构的适用条件、结构设计与材料技术要求,等等。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 施工准备
4.1 驻地和场站建设
4.2 施工便道
4.3 临时码头和栈桥
4.4 施工临时用电
4.5 生产生活用水
4.6 施工机械设备

5 通用作业
5.1 测量作业
5.2 支架及模板工程
5.3 钢筋工程
5.4 混凝土工程
5.5 电焊与气焊
5.6 起重吊装
5.7 高处作业
5.8 水上作业
5.9 潜水作业
5.10 爆破作业
5.11 小型机具
5.12 涂装作业

6 路基工程
6.1 一般规定
6.2 场地清理
6.3 土方工程
6.4 石方工程
6.5 防护工程
6.6 排水工程
6.7 软基处理
6.8 特殊路基

7 路面工程
7.1 一般规定
7.2 基层与底基层
7.3 沥青面层
7.4 水泥混凝土面层

8 桥涵工程
8.1 一般规定
8.2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8.3 钻(挖)孔灌注桩
8.4 沉人桩
8.5 沉井
8.6 地下连续墙
8.7 围堰
8.8 明挖地基
8.9 承台与墩台
8.10 砌体
8.11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梁式桥
8.12 拱桥
8.13 斜拉桥
8.14 悬索桥
8.15 钢桥
8.16 桥面及附属工程
8.17 涵洞与通道

9 隧道工程
9.1 一般规定
9.2 洞口与明洞
9.3 开挖
9.4 装渣与运输
9.5 支护
9.6 衬砌
9.7 辅助坑道
9.8 防水和排水
9.9 通风、防尘及防有害气体
9.10 风、水、电供应
9.11 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地段
9.12 盾构施工
9.13 水下隧道
9.14 特殊地段
9.15 小净距及连拱隧道
9.16 附属设施工程
9.17 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
9.18 逃生与救援

10 交通安全设施
10.1 一般规定
10.2 护栏
10.3 交通标志
10.4 交通标线
10.5 隔离栅和桥梁护网
10.6 防眩设施

11 改扩建工程
11.1 改扩建
11.2 拆除
11.3 加固

12 特殊季节与特殊环境施工
12.1 一般规定
12.2 冬季施工
12.3 雨季施工
12.4 夜间施工
12.5 高温施工
12.6 台风季节施工
12.7 汛期施工
12.8 能见度不良施工
12.9 沙漠地区施工
12.10 高海拔地区施工

附录A 危险性较大的工程
附录B 专项施工方案主要内容
附录C 风险评估报告的内容
附录D 特殊作业人员范围
附录E 特种设备名录
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
附件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90-2015)条文说明
3 基本规定
4 施工准备

精彩书摘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90—2015)》:
  5 孔内作业人员应戴安全帽、系安全带、穿防滑鞋,安全绳应系在孔口。作业人员应通过带护笼的直梯进出,人员上下不得携带工具和材料。作业人员不得利用卷扬机上下桩孔。
  6 绞车、绞绳、吊斗、卷扬机等设备应完好,起吊设备应装设限位器和防脱钩装置。
  7 孔口处应设置护圈,护圈应高出地面0.3m。孔口应设置护栏和临时排水沟,夜间应悬挂示警红灯。孔口四周不得堆积弃渣、无关机具及其他杂物。
  8 非爆破开挖的挖孔桩雨季施工,孔口应设置防雨棚,雨天孔内不得施工。
  9 在含有毒有害气体的地区,孔内作业应至少每2h检测一次有毒有害气体及含氧量,保持通风,同时应配备不少于5套且满足施救需要的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等应急救援器材。
  10 孔深不宜超过15m,孔径不宜小于1.2m。
  11 孔深超过15m的桩孔内应配备有效的通信器材,作业人员在孔内连续作业不得超过2h;桩周支护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护壁上的爬梯应每问隔8m设一处休息平台。孔深超过30m的应配备作业人员升降设备。
  12 孔口应设专人看守,孔内作业人员应检查护壁变形、裂缝、渗水等情况,并与孔口人员保持联系,发现异常应立即撤出。
  13 挖孔作业人员的头顶部应设置护盖。弃渣吊斗不得装满,出渣时,孔内作业人员应位于护盖下。
  14 孔内照明电压应为安全电压,应使用防水带罩灯泡,电缆应为防水绝缘电缆。
  15 孔内爆破作业应专门设计,采用浅眼松动爆破法,并应严格控制炸药用量,炮眼附近孔壁应加强防护或支护。孔深不足10m,孔口应做覆盖防护。爆破作业的安全管理应按照现行《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中的有关规定执行。爆破前,相邻桩孔人员必须撤离。
  16 混凝土护壁应随挖随浇,每节开挖深度应符合专项施工方案要求,且不得超过1m。护壁外侧与孔壁间应填实。混凝土护壁浇筑前,上下段护壁的钩拉钢筋应绑扎牢固。护壁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5MPa以上后拆除。
  6.5.4 挡土墙施工除应符合现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挡土墙施工应设警戒区。
  2 回填作业应在挡土墙墙身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实施,墙背1.0m以内不宜使用重型振动压路机碾压。
  3 挡土墙墙高大于2m时,施工应符合本规范第5.7节的有关规定。
  4 锚杆挡土墙施工前,应清除岩面松动石块,并整平墙背坡面。
  6.5.5 锚杆、锚索预应力张拉应符合施工工艺要求。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内容与《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90—2015)》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图书简介:《现代城市空间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Modern Urban Spatial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一、 书籍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前全球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复杂挑战,并系统阐述了在21世纪背景下,如何构建更具韧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结构与管理体系。不同于侧重于具体工程技术实施的规范性文件,本书立足于宏观的城市治理、社会公平、生态平衡和经济活力等多维视角,旨在为城市规划师、政策制定者、环境管理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套前瞻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方针。 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从城市空间演变的驱动力分析入手,逐步深入到微观的空间形态设计与管理策略,最终落脚于评估与反馈机制的建立。全书共分八个主要章节,辅以多个跨学科案例分析,力求将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可操作性紧密结合。 二、 核心内容详解 第一部分:城市化挑战与规划范式转型 (Chapter 1-2) 第一章:全球城市化趋势与空间冲突 本章首先对过去五十年来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地区城市化的高速增长模式进行了梳理与批判性评估。重点分析了“摊大饼式”扩张(Urban Sprawl)带来的资源浪费、交通拥堵、基础设施老化以及社会隔离等核心冲突点。同时,引入了全球城市网络理论,探讨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的边界模糊化趋势对传统行政区划管理带来的冲击。 第二章:从功能分区到混合功能:规划范式革命 本章详细阐述了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如何从早期的霍华德田园城市理念,经过密斯·凡德罗的功能分区主义,转向强调活力与效率的“混合使用”(Mixed-Use)开发模式。重点介绍了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紧凑城市(Compact City)以及基于职住平衡的“十五分钟城市”概念,强调公共空间质量在提升城市宜居性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部分:可持续性指标与生态基础设施 (Chapter 3-4) 第三章: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蓝绿网络构建 本章聚焦于城市生态规划,将自然系统视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详细介绍了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评估方法,如碳汇能力、雨洪管理潜力等。提出了构建“蓝绿网络”(Blue-Green Infrastructure Network)的系统方法,涵盖从城市湿地保护到屋顶绿化、透水铺装的应用,旨在增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特别是暴雨径流和城市热岛效应。 第四章:资源效率与循环经济在城市尺度上的应用 本章探讨了如何将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原则融入城市规划与管理。内容涵盖城市固废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3R原则),以及水资源的梯级利用和中水回用系统的规划布局。特别关注了能源系统的去中心化趋势,如分布式光伏发电在社区层面的整合策略。 第三部分:社会公平与空间治理 (Chapter 5-6) 第五章:包容性规划与空间正义 本章深入探讨了城市发展中日益突出的社会不平等问题。通过空间分析工具(GIS),识别城市中的“资源沙漠”(如优质教育、医疗和公共交通的可达性不足区域)。提出了多层次的包容性住房政策,如保障性住房与市场住房的混合配置策略,确保不同收入群体能够共享城市优质空间和服务,实现空间正义(Spatial Justice)。 第六章:智慧城市与数据驱动的规划决策 本章分析了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在提升城市运营效率和透明度方面的潜力与局限。重点探讨了“智慧规划”的理念,即如何利用实时交通流、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等,进行动态的规划干预。同时也批判性地讨论了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在规划决策中可能带来的风险。 第四部分:规划实施、监测与适应性管理 (Chapter 7-8) 第七章:灵活的规划工具与实施机制 本章超越了传统的法定规划图则,介绍了更多市场友好型和灵活的实施工具。详细解析了土地使用权转移(TDR)、社区共建共享模式(Community Land Trust, CLT)以及基于绩效的开发激励机制(Performance-Based Zoning)。强调规划实施需要与资本市场和社区自治紧密结合。 第八章:韧性城市与适应性管理框架 最后,本章将城市规划置于一个动态演变的环境中。提出了“韧性城市”(Resilient City)的评估框架,包括对冲击(Shocks)和压力(Stresses)的敏感性、恢复力与适应力的衡量。倡导采用“适应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的理念,将规划视为一个持续学习、不断调整的循环过程,以应对未来不可预知的环境和社会变化。 三、 目标读者与价值 本书适合于: 1.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 作为城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材。 2. 政府部门(住建、自然资源、环保部门)的规划师与管理者: 提供跨部门协作和可持续性决策的参考。 3. 城市规划咨询机构的专业人员: 掌握前沿规划方法论和国际最佳实践。 4. 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公众、学者与非政府组织代表。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系统性地整合了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空间科学的前沿成果,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超越单一工程技术的、面向未来城市治理的集成化解决方案。它不仅告诉我们“如何建设”,更重要的是指导我们思考“为何建设”以及“为谁建设”,最终目标是塑造一个更加公平、健康和可持续的城市未来。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更关心的是,这本书对于“应急管理”和“事故调查与处理”这部分内容的覆盖程度。在公路工程这样高风险的行业中,预案制定和快速反应能力是保障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我期望看到的是一套成熟的、可操作的应急预案框架,涵盖坍塌、火灾、触电等常见风险场景。它是否能详细说明在不同等级的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的职责划分、信息上报的流程以及初步的救援措施?此外,对于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的标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量化的、可量化的检查清单,而不是笼统地要求“做好日常检查”。一本好的规范,不仅要告诉我们“怎么做对”,更要明确指出“绝对不能碰的红线”在哪里,以及一旦触碰后该如何收拾残局。这本书的实战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万一发生”情况的准备度上。

评分

初次翻阅,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条理性和结构上的严谨性。我期待看到的是一个逻辑清晰的体系,而不是内容的简单堆砌。比如,它是不是能够清晰地划分出“施工准备阶段安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安全”和“竣工验收阶段安全”等不同的模块?对于每一个模块下的具体工序,比如模板支撑体系的搭设与拆除,我希望看到详细的安全验算依据和操作流程。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新型材料和新工艺应用时的安全要求,毕竟工程技术是不断进步的,一本优秀的规范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过去案例的分析,用失败教训来反衬规范的重要性,那就更好了,那样的文字会更有力量,更能让人警醒。我期待的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条文汇编,而是一本能够通过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细节,教会我如何将安全意识融入到每一个操作细节中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朴实,黑色的主色调加上白色的字体,给人一种严肃、专业的印象。我注意到封面上印着“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90—2015)”这样的字样,光是看到这个标题,我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重量和重要性。作为一名刚入行的项目技术员,我急需一本权威的参考书来指导我的日常工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安全宝典”,把那些可能在施工现场发生的风险点都一一列举出来,并且提供详尽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比如,在进行高边坡作业或者特长隧道施工时,那些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我希望能找到清晰的图示和明确的规范要求。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绝对是我工作台上的必备工具,而不是束之高阁的摆设。我更看重的是它在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价值,而不是空泛的理论陈述。这本书能否成为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指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应对复杂工程环境时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评分

从版本上看,这本规范是2015年发布的,这让我不禁思考它在技术上的“时效性”。公路工程技术发展极快,新的施工设备、新型材料的抗风险能力都在不断被测试和验证。我非常好奇,这本规范在制定时,是如何权衡传统成熟技术与新兴技术之间的安全标准的?例如,针对超高架桥梁的悬臂浇筑技术,2015年的标准与现在可能已经有所演进。如果这本书能够明确指出哪些条款是基于特定设备或材料的,并暗示了未来可能的技术更新方向,那么它就具备了超越一般规范的深度。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份对过去的总结,更是一个能够引导我们进行未来安全管理的基石。对我来说,一本优秀的规范,其价值在于能够让我对今天的决策负责,并预见明天的潜在风险,从而做出更具前瞻性的安全部署。

评分

说实话,我对规范性文件的阅读往往伴随着一丝畏惧,因为它们动辄就是大段的专业术语和晦涩难懂的条款。我希望这本《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在保证其专业性的同时,能够在语言表达上更加“人性化”一些。比如,在阐述某些关键技术要求时,是否能辅以恰当的图解或者流程图,帮助我们这些非理论研究人员快速理解其精髓?我希望它在描述“应采用”和“不得采用”时,语气是坚定的,不留任何模糊地带。尤其是在涉及到个人防护装备(PPE)的选择和使用标准上,我希望看到最新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一线工人的生命健康。如果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耳边循循善诱,而不是一本教科书式的说教,那么它无疑就是一本成功的规范。阅读体验的舒适度,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的技术手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衡量标准。

评分

还可以吧,就买个书嘛

评分

正版书。在别的地方很难买到了。专业书还得多买多学习。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正版书,性价比值.

评分

,,,,,,,,

评分

是正品,项目必备规范之一……

评分

不多说 自己看看就知道了

评分

有点贵,书的质量很不错,讲的比较全面详细。

评分

书质量还是不错的,纸的硬度也可以,应该是正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