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桥梁史话

大家小书:桥梁史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茅以升 著
图书标签:
  • 桥梁
  • 工程
  • 历史
  • 文化
  • 科普
  • 建筑
  • 中国
  • 交通
  • 技术
  • 图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
ISBN:978720009029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8296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4
字数:1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阅读大家经典、感受大家风范、普及大家知识、传承大家文化。

内容简介

《大家小书:桥梁史话》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作者简介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191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20世纪30年代,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曾任唐山交通大学、北洋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撰有《桥话》、《中国石拱桥》、《钱塘江桥》、《中国的古桥与新桥》等大量科普文章。

内页插图

目录


桥话
启宏图,天堑变通途
桥名谈往
名桥谈往
中国古代桥梁
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与李春
洛阳桥与江东桥
五桥颂
介绍五座古桥
中国古桥技术史话
谈桥梁跨度
开合桥
联合桥
没有不能造的桥
明天的桥
代后记:架桥人的心愿

精彩书摘

通车了1370多年,现仍继续服务的河北省赵州桥,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代桥梁的科学技术成就;造桥工人中的代表李春,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桥梁工程师。
我国资源丰富,人民勤劳,自古以来,就建成了大量的宏伟的各种形式的桥梁,成为我国文化悠久的一种标志。它们散布在全国各地,往往在穷乡僻壤,竟会偃卧着一座结构奇特的名桥,而在通都大邑,水网纵横地区,更是条条大路,有路就有桥。从桥梁事业的发展,可看出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尽管我国历史文献,对于桥梁的记载极端贫乏。桥梁是永久建筑物,从它现在的遗迹,可以窥知其创建时设计的构思和施工的技巧,因而鉴别出这桥在科学技术上的水平。可以说,我国数千年来的古桥,是无愧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
可惜很多杰出的名桥,遗迹不存,仅能从文献中知其概要。《诗经》中有“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之语,这梁是我国很早的“浮桥”,据说是周文王所制。到了秦始皇时,这渭河上的桥,改造为“石柱桥”,“广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间,七百五十柱,百二十二梁”(见《三辅黄图》),唐代杜牧《阿房官赋》中说这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可见这桥的伟大。西汉末王莽时,“灞桥火灾,数千人以水沃救不灭”(见《汉书·王莽传》),这座“木梁桥”的结构,规模宏伟,可以想见。到了西晋时,河南洛阳有“旅人桥”,“悉用大石,下圆以通水,可受大舫过也”,“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十一月初就功,日用七万五千人”(见《水经注·榖水条》),这是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大型“石拱桥”。宋代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里有开封汴河上的虹桥,则是大型“木拱桥”,用五根拱木作骨架,若干横木作支撑,全用绳索捆扎而成,构制奇巧。甘肃兰州有握桥,传说建自唐代,系木制“伸臂桥”,用大木纵横叠置,‘‘更相镇压”,两岸同时并进,节节挑出,于河心相遇,故名飞桥,又名握桥。
如同上述的,现在已经不存而历史文献中留名的,以中国之大,数不胜数,这里提出的只是其中有代表性的6种形式,在当时技术上各有独到之处,为后来桥工开辟了道路。
……

前言/序言


铁轨上的文明交响:一部跨越千年的工程传奇 书名:铁轨上的文明交响 作者:[此处可填写作者名] 出版社:[此处可填写出版社名] ISBN:[此处可填写ISBN] --- 内容提要: 《铁轨上的文明交响》并非聚焦于单一的结构物或某一特定时期的技术发展,而是一部宏大叙事下的世界工程史诗。本书以“铁轨”为引线,追溯了人类社会从最初的道路修建到蒸汽机时代的机械化运输网络构建,再到现代高速铁路和磁悬浮技术的演进历程。它深入探讨了支撑这条“钢铁血脉”的工程哲学、社会变革、经济影响以及其背后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 全书以时间为轴,划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描绘了工程技术如何深刻地塑造了地理格局、民族融合乃至全球贸易体系。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钢梁的铆接和轨道的铺设,更是人类对速度、效率和连接性的永恒追求。 --- 卷一:大地之序——前工业时代的路径探索 (约公元前500年 – 1780年) 这一部分将读者带回蒸汽和内燃机出现之前的世界。重点不在于现代意义上的“铁路”,而是探讨人类如何解决“如何在崎岖地形上高效移动重物”这一根本性难题,为后来的轨道运输奠定基础。 1. 原始路径的智慧: 追溯古罗马的石板路、印加帝国的山间羊肠小道,分析这些早期基础设施的选址哲学和施工标准。重点考察了早期车辙和滑道的概念,例如矿山中用于拖拽矿石的木制轨道,这些都是现代轮轨系统的远祖。 2. 运河与水利革命的铺垫: 详细介绍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兴起的运河热潮。运河虽然不是铁轨,但它确立了国家投资大型土木工程、协调跨区域物流的概念,并极大地刺激了对更高效的陆地运输方式的需求。讨论了斜坡升降机和水力驱动的轨道车在矿井中的应用,这些早期的“单轨”系统是蒸汽机介入前的关键过渡。 3. 早期机械思想的萌芽: 介绍托马斯·纽科门和詹姆斯·瓦特蒸汽机的早期应用。分析了工程师们如何试图将静止的蒸汽动力与移动的载具结合起来的尝试,尽管这些早期设计多以失败告终,但它们是技术迭代的宝贵教训。 --- 卷二:蒸汽的怒吼——铁路时代的黎明与扩张 (约1780年 – 1914年) 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聚焦于机车、轨道和站房的黄金时代。它探讨了铁路如何从一项危险的新奇事物,迅速演变为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核心力量。 1. 乔治·史蒂芬森的遗产: 详细剖析“火箭号”的诞生及其背后的工程学突破。讨论了铁轨的材质选择(从木材到铸铁再到熟铁/钢材)的演变,以及轨道间距标准的确定过程(为何是1435毫米?)。 2. 跨越大陆的意志: 聚焦于北美洲的横贯大陆铁路的建设。这不仅仅是工程挑战,更是社会、政治和劳工史的缩影。详述了高山、沙漠、严寒对工程团队带来的毁灭性影响,以及铁路如何加速了西部开发、改变了原住民的命运,并确立了美国作为一个统一市场的雏形。 3. 帝国主义的钢铁动脉: 考察欧洲列强如何在亚洲和非洲修建殖民地铁路。分析了这些铁路在军事投送、资源掠夺和地方经济控制中的作用,探讨了殖民地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技术移植与文化冲突。 4. 铁路与时间观念的革命: 深入探讨铁路对时间标准化的巨大影响。分析了“地方时”到“标准时区”的转变过程,铁路调度如何迫使人类社会接受一种统一、精确的时间度量体系。 --- 卷三:现代性的考验——两战与功能主义的整合 (约1914年 – 1970年) 这一时期,铁路面临着来自汽车和航空的巨大挑战。本书分析了铁路如何通过技术升级和功能重塑来应对挑战,保持其在国家运输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1. 电气化浪潮: 探讨铁路从燃煤驱动向电力驱动转型的历史必然性。分析了瑞士、德国和日本在电气化领域的前沿探索,以及电力牵引如何带来了更高的效率、更少的污染和更稳定的动力输出。 2. 战时动脉: 考察两次世界大战中铁路系统的战略意义。详细描述了铁路在后勤补给、人员调动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它如何成为军事目标和反游击战的重要战场。 3. 舒适与流线型设计: 介绍1930年代开始的“艺术装饰”风格在铁路客运领域的体现。从“先锋号”(Pioneer Zephyr)到日本的“燕”号,探讨了流线型设计不仅是美学追求,更是空气动力学优化的体现,以期在速度上对抗新兴的航空业。 4. 货运的专业化: 分析了集装箱的发明如何彻底改变了铁路货运的装卸效率,使得铁路运输能够与海运、公路运输实现无缝衔接,奠定了现代物流的基础。 --- 卷四:高速的未来——全球连接与数字化轨道 (约1970年 – 当代) 本卷关注在高度个人化交通工具的冲击下,铁路如何通过追求极致的速度和智能化,重新定义了区域间的旅行体验,并展望了未来的技术方向。 1. 新干线现象: 详细分析日本“新干线”系统的诞生及其对全球铁路设计理念的颠覆性影响。探讨了高速铁路(HSR)对沿线城市群经济结构的重塑,以及法国TGV、德国ICE等后继者如何吸取经验并进行本土化创新。 2. 轨道之外的探索: 介绍磁悬浮技术(Maglev)的研发历程,包括早期的实验和现代商业运营的案例。对比了传统轮轨技术与磁悬浮技术在工程难度、运行速度和维护成本上的异同。 3. 智能调度与物联网: 深入探讨现代铁路如何融入信息技术。分析了信号系统、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ATO)以及基于大数据的安全预测维护如何提高了运行的可靠性和密度,使数千公里的轨道网络能够以毫秒级的精度协同运作。 4. 持续性的挑战: 讨论了当代铁路面临的财政可持续性、基础设施老化、气候变化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在“最后一公里”连接上如何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进行更有效的整合。 --- 结语:工程、历史与人类的视野 《铁轨上的文明交响》最终将视角拉回到宏观层面,总结了这条钢铁纽带在人类历史中的多重角色:它既是经济效率的催化剂,也是地理边界的消融者,更是社会阶层流动的见证者。通过对数百年工程实践的梳理,本书旨在揭示,每一次轨道的延伸、每一次机车的轰鸣背后,都蕴含着人类对“连接”这一基本需求所付出的非凡智慧与牺牲。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细致的视角,理解我们如何从蹒跚学步的原始路径,走向了如今这片由钢铁和电力编织而成的全球网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简直可以用“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来形容,完全没有一般技术性书籍那种枯燥乏味的感觉。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工程原理,转化为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生动故事。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忍不住停下来,想象自己站在那些古老的桥墩旁边,感受岁月的侵蚀和河水的流淌。书中对一些标志性桥梁的细节描述,比如那些装饰性的雕刻、桥栏的设计,甚至是桥梁命名背后的典故,都挖掘得极其深入。这让我意识到,桥梁工程远不止于“如何跨过去”这么简单,它还承载了纪念意义、文化符号,甚至是政治宣传的功能。特别是书中对某一时期桥梁设计受到的思潮影响的分析,揭示了建筑艺术与时代精神的紧密联系。那种将工程技术融入人文思考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品味。它成功地将一门偏硬核的学科,包装成了一场关于人类智慧与美学的视觉盛宴,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桥梁历史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人类的创造力是何等的无穷无尽。那些看似司空见惯的跨河通道,其背后的故事远比我想象的要波澜壮阔。书中对于不同文明在桥梁建造上的独到见解,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比如,东方园林式石拱桥的灵动与飘逸,与西方工业革命时期那种追求极致跨度和承载力的钢铁巨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文化间的对话,通过桥梁这一载体被生动地展现出来。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深入到具体的结构解析,时而又跳出来,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剖析修建大型桥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节奏感和层次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那些“失败”的桥梁案例的分析,没有回避工程中的挫折和教训,正是这些记录,使得整部作品更加真实、可信。它不仅仅是一部工程史,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学习、适应并最终战胜自然环境的史诗。那些工程师们在图纸前夜以继日的艰辛,仿佛能透过纸张传递给我,让人肃然起敬。

评分

我向来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情有独钟,但这本《大家小书:桥梁史话》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颖的切入点。它没有聚焦于战争或帝王将相,而是选择了一个更具“民生”和“连接”意味的主题——桥梁。这种选择的独到之处在于,桥梁是文明交流的物理载体,它们的兴建往往标志着一个地区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提升。书中对不同历史阶段桥梁修建背后的政治博弈和财政投入的描述,让我对“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更宏观的认识。原来,修一座桥,往往牵扯到多少地方利益的协调,多少人力物力的调动,远非我们今天想象的“招投标”那么简单。而且,书中对于工程技术的“演进”路径的分析,也颇有洞见,它清晰地勾勒出技术革新是如何一步步累积、突破瓶颈的,并非一蹴而就。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对于任何对技术发展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极具启发性的。它让我们看到,人类的每一步发展,都建立在前人的肩膀之上,而桥梁,正是最好的证明。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知识冲击是立体的。它不仅让我补习了许多工程学的基本概念,比如悬索、桁架、斜拉的原理,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套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全新框架——即“连接性”如何驱动文明的进步。从古代部落间的简单木筏,到现代跨海大桥的宏伟,桥梁史就是一部缩小的全球化历史。作者在描述建造过程中的艰辛时,语言充满了感染力,仿佛能听到工人们的号子声和重物的撞击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地域环境如何催生出独特桥梁技术的讨论,比如山区峡谷、沼泽地带、或是地震多发区,工程师们被迫发展出的那些看似奇特的解决方案,实际上是智慧的结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日常景观,重新赋予了厚重的历史意义和技术内涵,让人在日常生活中抬起头时,对路过的每一座桥梁都会多一份敬畏和欣赏。它成功地让“冷硬”的工程学,散发出温暖的人文光芒。

评分

这本《大家小书:桥梁史话》的阅读体验,简直像坐上了一趟时光穿梭的列车,从远古的粗犷到近代的精巧,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与汗水的碰撞。我原以为桥梁不过是简单的钢筋水泥构筑物,冷冰冰地横跨江河,但读完之后,才发现每一座桥梁背后都蕴藏着一个民族对征服自然的渴望,以及对工程学美学的执着追求。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不失宏大,将那些工程师的名字和他们面临的困境描绘得栩栩如生。比如,讲述罗马时代的拱桥时,那种对力学平衡的精妙把握,让人不禁拍案叫绝。那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一种哲学思考,关于如何用有限的材料,达成最坚固、最持久的结构。特别是书中对材料演变过程的梳理,从最初的木头、石头,到后来的钢铁、混凝土,每一步的跨越都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变革,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人对“进步”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功能与形式如何相互塑造的讨论,一座伟大的桥梁,必然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体,它们不仅仅是交通设施,更是所在城市的精神地标,讲述着无声的历史。

评分

总是让刚收到货的时候就对书做出评价这个很不科学哎,难道让客户说这本书长得很漂亮么?长得漂亮又不一定是好书

评分

赵州桥与李春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有空时学习大家的观点 凑单买的 便宜很多

评分

购买时间相差超过15日的不同订单中的相同商品,可以分别评价并有资格获得京豆;同一订单或相隔15日内不同订单中的相同商品,只能评价一次并且获得京豆;

评分

很好的书,一下买了一整套,慢慢学习,阅读…

评分

·在某些方面,此书是否打动了我?

评分

茅老师的大作,值得看看,了解一下以前的知识。

评分

正版,没活说了,好书,早晚全部收藏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