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潛紀聞四筆(清代史料筆記)

郎潛紀聞四筆(清代史料筆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康祺 著
圖書標籤:
  • 清史
  • 史料筆記
  • 郎潛
  • 地方誌
  • 風俗
  • 人物
  • 筆記文學
  • 社會生活
  • 清代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05851
版次:1
商品編碼:10420830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郎潛紀聞四筆:清代史料筆記》為“清代史料筆記叢刊”的一種,為清末陳康祺所撰《郎潛紀聞》之四筆。成書於光緒十二年,共十一捲。“四筆”與前三筆相仿,內容多輯錄清代紀聞、掌故、佚事,間及風土人情等,從中反映齣清代社會的側麵,有一定參考價值。

目錄

自序
題識
捲一:
屠粹忠異遇
浙中五君子
治水用具鐵簸箕
萬經毅然齣保方侍郎
欽定選刻古今名帖

捲二:
孫豹人悔學富傢兒
吳誌伊精通絕學
可惜一日虛度
仁宗賜詩戴衢亨
雖遇而終竟不遇

捲三:
楊石民諫劉正宗書
範文程曆相三朝恩禮不替
周永年治生三變
陳化成壯烈抗英
哀忠集紀事四十七則

捲四:
武顯將軍黃標
江嗣玨清風亮節
泥金淡墨榮於二品頂戴
風流太守伊秉綬
東海高士董樵

捲五:
土爾扈特烏锡巴
莎車大玉
緬甸受封
朝鮮舊為兄弟之邦
黎培敬禮教感苗
高宗左右手黃廷桂
黃廷桂忠貞任事
民傭石瑤臣

捲六:
禦前畫手賀世魁
金匱黃氏卓行
陳廷敬革弊除陋清操肅然

捲七:
曹振鏞忝竊榮名
琦善
鬆筠一言救戚人鏡
曾國藩歡李鴻章難與共患難
曾國藩移節東流
小蠻童乃頗有膽
張照撰律呂書(其他略)

捲八:
楊海梁練兵
葉觀國視學廉勤盡職
孟超然代總督卻壽禮官民大快
方觀承片語迴天

捲十:
阮蔡文奮起田間經文緯武
蔡老虎
金石學傢徐同柏
涼州人傑柳邁祖
宣宗褒恤楊延亮

捲十一:
國初殿規格
桐城風味
潛山侯孝子
一代作手
嚴繩孫
錢陳群遺事
薑宸英佚事
深葵謙和

前言/序言


《青溪漁隱記》:一捲宋代山水、人文、典故的精微描摹 作者: 李光(宋,約11世紀) 成書年代: 北宋中後期 體例: 筆記、隨筆、風物誌 內容概述: 《青溪漁隱記》乃宋代文人李光所著的一部極具地域特色與人文情懷的筆記著作。全書以北宋都城汴京(今開封)城外,或臨近的“青溪”一帶的自然風光、社會風俗、民間傳說、園林營建以及文人雅士的交往活動為主要描摹對象。此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幅生動、細膩且充滿生活氣息的宋代社會風貌圖景,尤其側重於都市近郊的“閑適生活”與“雅緻趣味”。 結構與篇章特色: 全書結構較為鬆散,遵循傳統筆記隨筆的體例,多以篇幅不等的短章記錄見聞、體悟或考證。其內容大緻可分為以下幾個核心闆塊: 一、青溪風物誌:自然哲思與地理考證 此部分集中記錄瞭青溪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徵、水文變遷以及動植物生態。李光以近乎博物學傢的嚴謹態度,描繪瞭當地的奇花異草、罕見鳥獸,並對某些地貌的成因進行瞭推測與記錄。他尤其關注水對當地生活的影響,詳述瞭漁業活動、灌溉係統,以及季節更替在水麵上投下的光影變化。文字清麗雅緻,又不乏對事物本質的探究,展現瞭宋人“格物緻知”的初步傾嚮。 例如,書中對某處瀑布的描寫,不僅僅停留在感官刺激上,還會提及水流速度、水沫的顔色,乃至瀑布附近岩石的紋理變化,力求捕捉瞬間的永恒美感。 二、都市近郊的閑適生活:士人的退隱情結 宋代文人普遍存在一種“齣仕”與“歸隱”之間的搖擺與張力。《青溪漁隱記》便精妙地捕捉瞭這種心態。作者詳細記錄瞭在青溪周邊興起的各種“野軒”、“麯榭”的營造之法,以及士大夫們如何在此地“放浪形骸”,遠離朝堂的喧囂。 書中收錄瞭大量關於雅集、品茗、插花、焚香的細節描寫。李光對於如何挑選最閤適的竹椅、如何布置一間賞月的小亭,都有獨到的見解。這些描述並非單純的炫耀富足,而是宋人對生活品質和精神自洽的不懈追求的體現。作者常常藉他人之口,記錄下對“真趣”的感悟,批判當時社會中存在的浮躁與矯飾之風。 三、民間百態與俚俗掌故:曆史的溫度 與官修正史的莊重不同,《青溪漁隱記》提供瞭寶貴的民間口傳曆史和地方習俗的記錄。李光對青溪一帶流傳的民間故事、神怪傳說、地方戲麯的早期形態,都有所涉獵。這些零散的記載,為後世研究宋代的民間信仰、娛樂方式及社會階層互動提供瞭珍貴的“側影”。 其中不乏對市井中各種手工業者,如漁夫、船匠、陶工的生活細節的描摹,這些人物往往是主流史學容易忽略的群體。通過他們的言行舉止,我們可以窺見宋代商品經濟發展背景下,底層民眾的生存智慧與樂觀精神。 四、典故考證與詩文鑒賞:文脈傳承 李光本人是一位頗有修養的文人,書中夾雜著他對前代典故的辨析,以及對部分與青溪相關的詩詞進行點評和賞析的文字。他常將自己或友人的詩句融入景物描述之中,形成“景中有人,人中見景”的立體感。 例如,當描述一棵老鬆時,他可能會引用前人的詩句來烘托其古拙之意,繼而引申齣自己對“歲月流逝”的感慨,最後以自己的一兩句短句收束。這種將考據、抒情、記事熔於一爐的筆法,使得全書在知識性和趣味性上達到瞭良好的平衡。 曆史意義與學術價值: 《青溪漁隱記》是研究北宋中後期城市近郊文化、宋人生活美學以及地方風物誌的重要參考資料。它避免瞭空泛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細緻入微的現場記錄,再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構建自己的精神傢園。此書的價值在於其“真”與“趣”,是理解宋人“雅集文化”與“閑暇哲學”不可或缺的一扇窗戶。它所描繪的青溪,是一個理想化的、被文人精神浸潤過的宋代世外桃源。

用戶評價

評分

如果說要為這部作品找一個核心價值,我認為是它提供瞭一種“去神聖化”的曆史視角。在很多傳統史學作品中,某些曆史人物或事件常常被置於神壇之上,被賦予過多的道德光環或絕對的正麵意義。然而,在這些篇章裏,我們看到的是更加人性化、更具矛盾性的曆史圖景。權力的腐蝕、人性的弱點、以及在特定體製下個體的無奈掙紮,都被毫不留情地展現齣來。作者似乎懷有一種批判性的距離感,他既非全盤否定,也非盲目贊頌,而是在冷靜的觀察之後,記錄下他所見證的“真實麵貌”。這種審慎的態度,使得全書的論述更具可信度,也更容易引發當代讀者的共鳴——因為曆史的運行規律和人性的幽微之處,在很大程度上是永恒不變的。它引導我們思考,在任何結構下,個體如何能保有自己的清醒與判斷力。

評分

坦白說,初捧此捲時,我略感有些不知所措,因為它呈現的知識密度和跳躍性遠超預期。它並非按照清晰的編年體或分門彆類的邏輯來組織材料,更像是一係列主題的碎片化集閤,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背景知識儲備,纔能將這些零散的記載串聯起來,形成連貫的認知。然而,一旦適應瞭這種散文化的敘事節奏,你會發現其內部邏輯的嚴密性。作者似乎總能在看似不經意的地方,埋下關鍵的綫索,引導你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權力運作機製的剖析,那種不加粉飾的冷峻與洞察,揭示瞭官僚體係內部的張力與平衡。它沒有給我們一個理想化的曆史模型,而是呈現瞭一個充滿博弈、妥協與潛規則的真實世界。這種對“人性的局限”在曆史進程中反復上演的刻畫,使得全書具有瞭一種超越時代的警示意義。它要求讀者主動參與到知識的重構中去,而非被動接受,這種互動感是很多嚴肅史著所不具備的。

評分

這部筆記集的語言風格是極其考究的,它在追求簡潔明快的同時,又處處流露齣一種文人特有的雅緻與機鋒。行文流暢,詞藻古雅,但絕不堆砌辭藻。作者的筆力老到,擅長使用精煉的短句來概括復雜的情況,常常一個迴閤的論述,就將一個曆史事件的癥結剖析得淋灕盡緻。對比其他一些冗長拖遝的清代筆記,此書的敘事效率極高,每一句話似乎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沒有明顯的注水或重復。這種高密度的信息傳遞,要求讀者必須集中注意力,但一旦跟上節奏,那種被智力挑戰並獲得解答的愉悅感是無與倫比的。尤其是在記錄人物對話或事件衝突時,作者精準地抓住瞭人物的性格特徵,通過對話的語氣和遣詞造句,便能勾勒齣栩栩如生的形象,讀來令人拍案叫絕,感嘆作者文字功底之深厚。

評分

這部書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它不像是那種故作高深的史學著作,反而更像是作者在曆史長河中隨手拾起的珍珠,用一種非常自然、近乎閑聊的筆調娓娓道來。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跟著一位見多識廣的老先生在自傢書房裏品茗夜談,他信手拈來,從朝堂的秘聞到市井的軼事,涵蓋的範圍之廣,讓人不禁拍案叫絕。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對於特定曆史時期社會風氣的細緻描摹,那種細節的真實感,簡直能穿透時空,讓人真切感受到彼時的呼吸與脈搏。它不強求你記住每一個官方的日期或人名,而是緻力於捕捉那些隱藏在正史背後、鮮活的“人味兒”——士大夫的私下往來、地方官員的辦事手腕、甚至是一些市井小民的智慧與睏境。這種不拘一格、重在“傳神”的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即便是對清代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地沉浸其中,獲得極大的閱讀樂趣。它更像是一本提供獨特視角的“側影集”,而非標準化的“全景圖”,這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

評分

翻閱此書,我深刻體會到一種由衷的“地方感”和“煙火氣”。許多記載並非聚焦於京畿重地或帝王將相的宏大敘事,而是巧妙地將目光投嚮瞭廣闊的疆域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生態。作者似乎對不同省份的風俗習慣、方言俚語、特有的行政操作流程有著異乎尋常的關注,這些“地方誌”式的細節,為我們重塑清代社會的麵貌提供瞭極其寶貴的第一手材料。它讓我意識到,曆史絕非鐵闆一塊,而是由無數個地方經驗疊加而成的復雜體。比如,書中對某些偏遠地區稅收徵管的描述,與中央的政策指令之間産生的微妙偏差,清晰地勾勒齣瞭帝國治理的實際睏境與智慧。讀到這些片段時,我仿佛能聞到那個年代泥土的芬芳和市集的喧囂,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比單純閱讀官方文書要生動得多,也更有助於理解中央集權下地方自治的微妙尺度。

評分

(又:廣誌繹 (明)王士性撰 呂景琳點校)

評分

聽雨叢談 [清]福格撰。汪北平點校。

評分

緬甸受封

評分

34長齡自定年譜記事

評分

《郎潛紀聞四筆》是中華書局編輯齣版的“清代史料筆記叢刊”中的一種,2007年12月第一版。中華書局原本已經齣版過《郎潛紀聞》中的前三筆,由於點校者當時還不知道有《郎潛紀聞四筆》這本書,故前三筆單獨成書瞭。後來發現瞭四筆的抄本,現在補上瞭四筆,可謂完璧。實大有功於讀書界也。

評分

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

評分

(又:廣誌繹 (明)王士性撰 呂景琳點校)

評分

20徐駿恃纔纍身

評分

北遊錄 [清]談遷撰。汪北平點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