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真正做到了“通识”,它没有把科学史变成枯燥的年代顺序堆砌,也没有让复杂的概念吓退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科学离我有点遥远,仿佛是那些穿着白大褂的聪明人专属的领域。但翻开这套教材,我立刻被吸引住了。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科学原理讲解得浅显易懂。比如,讲到物理学中的量子概念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扔出一堆公式,而是用了一个非常贴近日常生活的例子,让我瞬间明白了“不确定性”的含义。而且,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点罗列,而是像在听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充满了发现的惊喜和探索的乐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科学发现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伽利略在研究望远镜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些都让我觉得科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充满人情味和奋斗的旅程。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科学的刻板印象,让我觉得学习科学史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激发了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时代,理解一个社会,就必须理解那个时代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成就。而《高等院校通识课系列教材:科学简史》恰恰满足了我这个需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知识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和探索精神的史诗。它让我看到了科学是如何从萌芽状态一步步发展壮大,又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科学革命的论述所打动,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他们如何挑战权威,如何质疑传统,如何用严谨的实验和逻辑去揭示自然的奥秘,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书中的例子非常丰富,涵盖了从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到现代物理学的最新进展,每一种理论的提出,每一次实验的成功,背后都有着复杂而动人的故事。作者在叙述这些故事时,并没有回避其中的争议和曲折,反而更加凸显了科学探索的艰辛和伟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人类科学发展史上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更加理解了我们今天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形成。
评分说实话,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对“科学简史”这个题材抱有多大的期待。我总觉得这类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我看不懂的术语,要么就过于简化,失去了科学应有的深度。然而,《高等院校通识课系列教材:科学简史》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将科学的发展脉络梳理得既清晰又引人入胜。它不是简单地介绍某位科学家发明了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科学思想是如何演变的,不同学科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思维方式”的强调,它不仅仅是介绍科学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科学研究背后的逻辑和方法。比如,书中在讲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时,不仅仅是简单介绍公式,而是详细分析了牛顿是如何从观察日常现象中提炼出普适性规律的,以及这种思维模式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科学发展。这种从根本上理解科学的方法论,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有了更深的认识。整本书的写作风格也非常沉稳大气,语言精炼,但又不失温度。
评分我一直觉得,科学不仅仅是关于“是什么”,更是关于“为什么”。《高等院校通识课系列教材:科学简史》这本书,正是抓住了科学的精髓——探索的“为什么”。它不仅仅陈述了科学的已知成果,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人类是如何一步步认识世界的,是如何提出问题,又是如何寻找答案的。书中的很多篇章都让我深思,不仅仅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更是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方法的反思。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认识的边界”的探讨,它让我意识到,科学的进步是一个不断挑战现有认知,不断拓展边界的过程。从早期对宇宙的朴素认知,到如今对量子世界的深入研究,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智慧。作者在叙述这些过程中,并没有简单地宣扬科学的“正确性”,而是强调了科学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加真实和可信。它鼓励读者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质疑,敢于探索,这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激发思考,启迪智慧的书籍。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是我非常喜欢的。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按学科或者按时间顺序来讲述,而是巧妙地将一些关键的科学思想和技术突破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条清晰的逻辑线索。这种“网状”的叙述方式,让我更容易理解不同科学分支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某个科学概念时,往往会追溯其历史渊源,然后引申到其现代应用,最后再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全息”的视角,让我对科学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相互关联、动态发展的整体。例如,在讲到信息技术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计算机的诞生,而是追溯到了早期通信技术,甚至是数学上的编码理论,让我看到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大量与历史事件、社会变革相结合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科学与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能让初学者快速入门,又能让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获得更深入的启发。
评分孩子还没有读,希望多多学习
评分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帮助很大
评分送货很快,书不错。。
评分非常好,支持京东!非常好,支持京东!
评分孩子还没有读,希望多多学习
评分孩子还没有读,希望多多学习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 编排合适
评分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立后,相关学者对留存在宫中的大量文物进行清点、整理,并在稍后编辑出版了不少专业刊物,主要包括偏向介绍器皿、书画等艺术作品的《故宫周(旬)刊》、《故宫》、《故宫书画集》,以及专于文献档案的《掌故丛编》(后改名为《文献丛编》)、《史料旬刊》等两大类。这两类出品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向读者群推介故宫内的丰富藏品,而1932年首版的《故宫日历》就是其中之一。日历的正面印有年、月、日,同时又有英文加以对应。另外,还有节气、朔望、韵目等因素也出现在同一页上。节气、朔望容易理解,韵目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则有些陌生。韵目本来是指用于诗词创作时使用到的各个韵排列而成的目录,19世纪中后期“韵目代日”出现以后被用于记录日期。简单来说,就是1个韵目代表1个月中的1天,一共有31个字,代表31天,如“文”代表12日,抗战中发生在1938年11月12日夜里的一场大火即被称为“文夕大火”,“卅”代表31日,“五卅运动”即得名于此。日历的反面印有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书、画、古籍、青铜器、瓷器、玉器等等,365张图画的排列与日历正面的节令相结合,阅览的人可以“见图如见节令、星期、日期”。除此以外,图画的颜色也是区别不同时节的一种方式,色彩赋予读者的区别感更为清晰。1935年一则经销商的广告上,文案做得十分夺目:“震铄世界惟故宫日历足以当之,独霸天下惟故宫博物院有此资料”、“案头壁上,皆可适用,自备送礼,均极相宜”。当时《故宫日历》还有配“厚黑玻璃座盘”的“套餐”,定价2元7角。当时这本日历仅署“故宫博物院编”,没有具体编辑的姓名。关于旧版《故宫日历》的编者冯华,只有在故宫出版社资深编辑朱传荣的回忆文字中有只言片语的描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故宫珍宝南迁在即,小小的《故宫日历》却年复一年为普通民众打开了古代艺术宝藏的一扇窗,也成为许多人醉心传统文化、走上求艺之路的开端。在一些老画家早年学画经历的回忆文字中可以发现,在当年信息相对闭塞、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可能就是一本《故宫日历》,为其启蒙,作其良伴。2010年,被遗忘经久的《故宫日历》“复活”了,以1937年版《故宫日历》为蓝本的“复刻版”问世。原汁原味的“复刻版”,黑白印刷,不仅仅是呼应渐起的怀旧风,也是致敬于走过85个年头的故宫博物院、致敬于老去的前辈故宫人。此后,《故宫日历》开始尝试推陈出新。故宫出版社在2011年版《故宫日历》的编纂中,生肖开始成为确定主题或隐或显的因由。在12个月首的篇章页里,放置一件直接描绘兔子的画作来呼应辛卯生肖。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整座紫禁城,简直无处不龙。于是,龙年的《故宫日历》,“紫禁龙时空”成为主题,以龙为表现对象的陶瓷、青铜、书画、珐琅……12个类别,按照月份一一呈现农历癸巳年,《故宫日历》主题是“山水有清音”。因为明代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云:“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宫藏品中的表现数不胜数。因此,以“山水有清音”为主题、取材山水画作、辅以文玩器用等陈设的方案浮出水面。“山水有清音”,就是要展现古人寄情山水的诗意生活,更是要唤醒城市喧嚣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觅知音。12个月分为3个单元:笔墨寻源、诗意栖居、仙境凡间;其下又以月为单位,既有对山水题材的追根溯源,也有云山墨戏、界画楼台之类的专题展现;而每个星期,也尽量各有侧重,并且在多数的周日,以与主题相关的文玩器用等藏品作为新一周开始的标志,尽可能从新的视角引发读者的兴趣――对传承有序的山水艺术、对绵延不绝的山水文化。藏品选取,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图像常见的名作,重点展示出细节,《千里江山图》甚至占尽整个10月;不甚知名但各有特色的藏品也不轻视,明代医生王履的写生佳作《华山图》册、清代篆刻高手黄易的纪游“影集”《嵩洛访碑图》册,都是个中翘楚。所选的藏品也不只山水,如《洛神赋图》中的边边角角、《夜宴图》里的围屏图障、远古的水波纹彩陶……不拘一格,尽收其中。如果细细翻读今年的《故宫日历》,还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除标明公立和农历日期、二十四节气,还特意标出充满诗意的七十二候。这是古人根据寒暑变化与物候现象对时节的一种独特划分:五日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何时“东风解冻”,何时“草木萌动”,古人早已注解其中。就读北大期间选择小说组的研究,周作人是他的老师。两人关系密切,通信频繁。阅读1932年的《俞平伯年谱》,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两人书信沟通的记载,一整个月份里他们的通讯次可达到七次之多... ...在12月中旬寄出信件之时,俞平伯将一份《故宫日历》一同寄给了周作人,作为礼物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一番心意。梁实秋在写给张佛年的信中,也提及获赠《故宫日历》一事:“顷接故宫日历一册,既有阴阳日历可察,复逐日有古物照片欣赏(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重复),实日历中最佳之作,拜领谢谢矣。”梁实秋可以挑出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图。
评分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