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

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吴守贤,全和钧 编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19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48402
版次:1
商品编码:105801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天文学史大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2
字数:623000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天文学史大系》(全套共10卷)是中国科学院重点研究项目的一大成果。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牵头,组织包括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陕西天文台、北京天文馆、南京大学天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等单位的,堪称中国天文学史界主要力量的二十余位专家,历时三十多年,集体编撰完成。
   《大系》集中国天文学史研究之大成,深入揭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理性认知探求与思想文化的关系,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学术价值。其所涉及的内容之广,超过了以往的中国天文学史论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引起国际天文学界和科技史界的高度关注,也推动了国际上对中国天文学史的研究。
   《大系》根据大专题立卷,各卷又有机结合,所引用史料准确丰富,分析科学合理,视野广阔,论述深入,构筑了一幅全景式的中国天文学历史发展的宏伟图像。
   《大系》展现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中国古代历法》和《中国古代星占学》已被收入“中国文库”,《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对于同属中华文化的“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的发掘和整理,也是一项开拓性的探索。 《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对天文典籍阅读者是很有价值的工具书。其余卷册的研究也各具特色。

内容简介

   众所周知,学科的分支在早期的科学研究中并不存在,而是随着科学研究发展逐步形成的,直到现在对分支学科的严格界定也十分困难。研究古代天文学时,我们也遇到相同的问题,我们只能根据现代学科的分支概念,去提取古代天文学的适当部分纳入现代学科分支的框架,并加以追溯和描述,异清楚它们的源流。
   《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分上篇、下篇,包括五个部分。
   “观象授时”是古代中国天体测量的萌芽阶段。尽管它也是历法部分的前奏,但是“观象”则不折不扣地是天体测量学。这一部分由徐世忠和吴守贤共同编撰。
   “恒星方位天文”是中国古代天体测量辉煌的篇章。从世界上第一部恒星星表起,历经唐宋以来几次大规模的恒星方位测量,到元代郭守敬的创造性工作,无不使世界上的天文学家赞叹不已。以恒星星表为基础所发展起来的精制星图,不仅仅是恒星星表枯燥的几何图像,而实际上也是当时的艺术精品。当我们把这些成果,用较大的篇幅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时时都看到我们伟大的民族对人类科学事业的辉煌贡献,并为我们先辈的睿智而感到骄傲。这一部分由郭盛炽编撰。
   “天文学常数”的确定,在中国古代从来没有作为独立的问题提出过,但有些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凭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了其研究领域需要而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实测数据,这实际上也是他们进行了某些天文常数测量的结果。只是到了现代才被一些中国和外国的天文学家分析发掘出来。《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首次把天文常数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在一些天文学史专家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综合地将研究成果展示在读者面前。这一部分由吴守贤编撰。

目录

上篇 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
第一章 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概述
第二章 中国古代天体测量的萌芽
第一节 考古遗存的信息
第二节 《尧典》四仲中星
第三节 《夏小正》星象
第四节 斗建
第五节 昏旦中星
第六节 古代星区划分与太阳系天体的方位测量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天球参考坐标系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宇宙学说与天球概念
一、原始的天地观与北天极
二、盖天说与半球形天空概念
三、浑天说与天球概念
第二节 四象与二十八宿
一、最早的星空划分——两象
二、四象的形成
三、星官
四、二十八宿体系的中外起源说
五、二十八宿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角度单位
一、最基本的角度单位——度
二、角度单位的细致化
三、名称与长度单位相同的角度单位
四、两种角度单位的关系
五、指
第四节 世界上最早的赤道天文坐标系
一、赤道天文坐标系的出现
二、中国古代独有的天文坐标系
第五节 借助北天极的准黄道天文坐标系
一、中国古代的黄道概念
二、准黄道坐标系的特点
三、黄道十二宫的传入
四、黄赤道坐标的转换
第六节 不断完善的地平天文坐标系
一、中国古代使用的地平坐标
二、划分趋于细致的方位标志
三、地平坐标系的逐渐完善
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恒星观测
第一节 春秋时代以前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
一、天文学的发展概况
二、《石氏星经》《甘氏星经》和《甘石星经》
三、对北极星和二十八宿星官的观测
第三节 两汉时期
一、西汉太初年间的恒星观测
二、东汉恒星观测
第四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陈卓对恒星观测工作的贡献
二、浑象、浑仪的制作简况
三、夜半中星和北极星的观测
第五节 隋唐时期
一、三垣二十八宿恒星系统的形成
二、开元年间大规模恒星观测工作
三、隋唐时期的星图和《开元占经》
第六节 两宋时期
一、天文观测仪器的制作与改进
……
第五章 中国古代对恒星位置的描述
第六章 中国古代星表
第七章 中国古代星图
第八章 中国古代地理位置的确定
第九章 中国古代对天文常数的确定
附录 224颗恒星的古今星名与位置

下篇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
第十章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概述
第十一章 圭表与日晷
第十二章 漏刻
第十三章 浑仪
第十四章 浑象
第十五章 古代天文台及天文仪器
第十六章 其他天文仪器
第十七章 清代天文仪器
参考文献
总跋
补记

精彩书摘

上篇 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
第一章 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概述
从人类在地球上诞生的第一天起,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为了种族的兴旺与发达,就开始了与大自然的斗争,这种斗争实质上是为自身的生息繁衍而向大自然进行的索取。因此,人类就必须对大自然及其规律不断地观察、发现,不断地发明新的方法和工具,通过实践去创造财富。这种经验的积累,事实上也是知识的积累。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那个时代,人类已经开始了科学研究,相应的科学技术已经诞生,人类已经有了第一批科学家。
第一个重大的发现是“火”,这个发现是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第一个重大的发明是钻木取火,这是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造。随后更多的发现与发明接踵而至。
例如利用圆周运动的切线加速度原理而制成的打击远方野兽的飞石武器,利用液体浮力原理做成的从江河湖泊取水的尖嘴瓶,等等,无一不是那个时代科学家的杰作。那个时代的人们没有想到过科学应该有分科,更没有去追究某一个人是在研究力学还是在研究化学,在他们看来,神秘的大自然隐含着无限的奥秘,只要把其规律提取出来为人们所用就心满意足了。
把科学按照研究的对象或者按照研究的方法分解成各种分支学科,可以说是后代人在目不暇接的自然规律面前无可奈何的自发结果。一个人的短暂一生不可能懂得所有的知识,更不可能在广泛领域内去深入钻研,因此很自然地出现各种分门别类的分工研究领域。李时珍以其毕生的心血编著《本草纲目》时,当然不会再去研究日月星辰运动的规律;当祖冲之精心研究圆周率和编修历书时,大概也不会对飞禽走兽发生兴趣。有少数博学的学者凭借他们的天才悟性,一生中可能在很多领域内取得了成就,但是终究还是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之内。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揭示大自然规律的广泛,这种自发的分工,逐渐发展成了自觉的分工,从而产生了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数学等为一级分支学科的科学,后来又逐渐发展出二级和三级分支学科。
……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人并没有像古希腊人那样通过建立数学化的宇宙体系来理解宇宙。因此,中国人虽然精于记录天象,但对天地的理解长期停滞不前。中国人从未发现大地是球形的,亦未提出数学化的、几何化的宇宙模型,更未有如地心说、日心说般严密的理论体系。

评分

商品总体来说不错,挺满意的。

评分

在观象授时阶段,确定发展为四象,形成东方龙、南方雀、西方虎、北方龟。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根据当时流行的五行配五色的说法便又将四象配上相应颜色,就发展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评分

中国天文学大系之一,是中国科学院重点研究项目的一大成果,是名家大作。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总结。中国古代天文,不管是天体测量还是天文仪器与国外差别都很大。中国古代没有光学望远镜,所以只能靠肉眼来观测。中国古代天文测量的主要目的是编历法,和服务于政治(如:占星术)。中国的古代天文学是独树一帜的,作为中华儿女,学习和继承古人优秀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此书正是学习古代科技,古代文化的好书之一。给个赞。

评分

长处:精于记录天象

评分

测量学与仪器、图谱分析

评分

《夏小正》相传记载的是夏代历法,其中明确写出运用“昏旦中星”法以授时。昏旦中星是指在“昏”与“旦”时刻观察的观测条件下实际上很难操作,当时并没有能够指示昏旦的计时器,“中天”的测量也很模糊。西方直到17世纪才发明类似方法,并且当时已经有了子午仪和钟表。

评分

先买以后有时间再看。

评分

但昏旦中星的科学思想却是十分先进的。在太阳出没的前后观察当时恰好位于正南方天空中的恒星,这就肯定会建立起北天极和相应方向的概念,在观察过程中人们会注意到太阳和恒星在东西方向上的角距离,从而对太阳在恒星间自西向东的周年视运动有所认识,而这个方向正是天赤道方向。[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