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古為徒和娟娟發屋

與古為徒和娟娟發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白謙慎著 著
圖書標籤:
  • 武俠
  • 仙俠
  • 玄幻
  • 奇幻
  • 東方玄幻
  • 修仙
  • 復仇
  • 成長
  • 爽文
  • 輕鬆幽默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581702
商品編碼:10452132138
齣版時間:2016-06-01

具體描述

作  者:白謙慎 著 定  價:62 齣 版 社: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年06月01日 頁  數:306 裝  幀:精裝 ISBN:9787549581702 引 言 / 001
 古代的光環——吳昌碩的匾 / 003
第二章 字中之天——傅山的發現 / 013
第三章 《娟娟發屋》——當代普通人的有意趣書寫 / 035
第四章 外國人漢字書寫的啓示 / 049
第五章 喬丹和波琳誰應該得“優” / 057
第六章 篆隸書體的趣味書寫 / 069
第七章 無古無今的學童書法——以陳兮的手捲為例 / 085
第八章 學術顯學和“敦煌書法” / 113
第九章 物以稀為貴 / 137
第十章 什麼是“民間書法” / 145
第十一章 真奇怪:今天的書法傢為什麼不學當代“不規整”的書跡 / 197
第十二章 王小二的“普通人書法”—— 一個虛構的故事 / 209
第十三章 《娟娟發屋》為什麼不可學 / 233
第十四章 平民和精英 / 245
第十五章 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 263
附 錄
一本問號很多的書——寫在《與古為徒和娟娟發屋》齣版之際 / 271
《娟娟發屋》今何在? / 277
何謂“素人之書”? / 281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關心的中心問題是:什麼是書法的經典?一種本不屬於經典的文字書寫在何種情況下纔有可能成為書法的經典?《與古為徒》是吳昌碩為波士頓藝術博物館題寫的一塊匾,《娟娟發屋》是重慶一個理發店的招牌。白謙慎教授藉這兩幅作品,思考書法的本質問題。
自從清代碑學興起以來,書法的經典體係受到瞭極大的衝擊,一些相當稚拙、不成熟的石刻和書寫遺跡被作為臨習的典範。但為什麼有些書法傢把古代“窮鄉兒女”的字跡奉為圭臬,對當下類似的書寫卻不聞不問?我們究竟以什麼來界定“書法”?又如何看待書法中的“經典”?這些問題並不復雜,但卻涉及許多社會文化的層麵。比如,古與今的關係,名傢書法與無名氏書刻的關係,財富與收藏的關係,學術與藝術的關係,藝術與社會體製的關係,平民與精英的關係,經典化和修辭策略的關係等等。本書通過描述和分析古今書法中的一些現象,對上述問題進行瞭探討。
白謙慎 著 白謙慎,1982年北京大學靠前政治係畢業,1996年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美國西密執安大學藝術係和波士頓大學藝術史係,2004年獲波士頓大學終身教職。現任浙江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教授。
主要中英文著作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2003),《天倪――王方宇、瀋慧藏八大山人書畫》(與張子寜等閤作,2003),《傅山的交往和應酬――藝術社會史的一項個案研究》(2003),《與古為徒和娟娟發屋――關於書法經典問題的思考》 (2003;精裝本,2015),《白謙慎書法論文選》(2010),《吳大澂和他的拓工》(2013)。
書籍簡介: 《星海拾遺:失落文明的密碼》 作者: 陸行舟 齣版社: 寰宇文化 頁碼: 680 裝幀: 精裝,附贈星圖藏書簽 --- 捲首語:當曆史的塵埃開始低語 我們所熟知的世界,不過是時間長河中偶然泛起的漣漪。在這浩瀚的宇宙和漫長的人類紀元中,無數文明如流星般劃過,留下短暫的光芒,最終歸於沉寂。然而,總有一些碎片,一些不甘於被遺忘的痕跡,潛藏在深層地質結構、古老神話的殘篇,乃至宇宙射綫的最微弱波動之中,等待著被喚醒。 《星海拾遺:失落文明的密碼》並非一部傳統的曆史教科書,它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探秘之旅,一次對“已知”邊界的勇敢叩問。作者陸行舟,一位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近乎偏執的求真精神而聞名的獨立學者,用十餘載光陰,將我們引嚮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角落。 本書的核心,是解構那些看似毫無關聯的綫索,構建起一個宏大卻又異常細膩的“失落文明”圖景。這不是對虛構故事的堆砌,而是基於對考古學、符號學、天體物理學以及新興的量子考古學(一種新興的理論分支,緻力於分析信息在時空結構中的殘留)的深刻理解與大膽假設。 --- 第一部分:地核深處的低語——地球文明的序章 第一章:冰封之下的迴音壁 故事始於南極洲羅斯冰架下被冰川深埋的巨型構造體。這不是自然形成的地質現象,其結構呈現齣高度復雜的幾何排列,其材料成分甚至超越瞭當代冶金學的極限。陸行舟帶領讀者深入分析瞭通過深層雷達探測獲得的數據,並首次公開瞭他對這些結構內部“信息矩陣”的初步解讀。 他認為,這些結構並非遺跡,而是某種“時間膠囊”或“信息錨點”,它們的設計目的在於抵禦數次超級地質災變,保存核心知識。書中詳細描述瞭如何運用先進的數學模型,從這些矩陣中提取齣關於能量轉換、物質重構的早期理論,這些理論遠超蘇美爾或古埃及文明的認知水平。 第二章:海洋深淵中的文明語法 從冰川轉嚮深海。作者提齣瞭一個顛覆性的觀點:我們現在所知的海洋,在數萬年前可能是乾燥的大陸架。他基於對深海熱液噴口周圍發現的奇異有機物——具有高度定嚮性的氨基酸鏈——進行深入分析。 這些鏈條,根據書中的測序結果,似乎構成瞭一種“生物語法”。陸行舟大膽推測,這是一種早於文字和語言的“信息載體”,其目的是在極端環境下快速、無損地傳遞復雜指令。書中詳盡描繪瞭對馬裏亞納海溝“寂靜之城”的理論復原,一個完全依賴於聲學和壓力波進行社會運作的古老社群。 --- 第二部分:星圖的背叛與天際的印記 第三章:尼比魯的謎團與軌道計算的偏差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視野投嚮天空。作者沒有止步於對古代天文記錄的簡單羅列,而是著重於分析不同文明在觀測星象時,數據上齣現的係統性、微小的“偏差”。 陸行舟對比瞭巴比倫泥闆、瑪雅石碑以及印度河流域齣土的殘片,指齣它們對某些行星軌道的描述,與當代精確計算結果存在一個無法用觀測誤差解釋的固定差值。他引入瞭“時空摺疊點”的理論,暗示這些古代觀測者可能並非生活在與我們完全相同的時空框架內,或者,他們記錄的是一個遙遠過去的、或受引力擾動影響下的星係狀態。 第四章:沙漠中的鍍金象限儀 在撒哈拉腹地,作者團隊發現瞭一組被風沙掩埋瞭韆年的復雜金屬裝置。這些裝置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日晷,而是一種精密的光學係統,其核心部件由一種未知的、具有高度抗輻射性的類金剛石晶體構成。 書中重點分析瞭這些象限儀的校準方式。它們似乎是用來捕捉並聚焦來自特定方嚮——非太陽係內——的微弱電磁波。根據書中的解密,這些波段信息片段指嚮一個位於天鵝座方嚮的、具有明顯工程特徵的信號源。這部分內容極具挑戰性,它要求讀者跳齣傳統的考古學框架,進入硬科學的猜想領域。 --- 第三部分:符號的共振與意識的殘留 第五章:綫性文字的“逆熵”結構 許多失落文明的共同特徵是其文字的復雜性與高度的非綫性。本書對比瞭剋裏特島的綫形文字A、復活節島的隆戈隆戈文,以及已消失的美洲文明的某些石刻。 陸行舟提齣,這些文字的結構並非為瞭記錄事件,而是為瞭“重現狀態”。他運用瞭信息論中的“逆熵”概念,認為這些符號的排列組閤,旨在激活閱讀者大腦中與原始創造者經驗相似的神經通路,從而實現知識和情感的直接傳遞,而非通過語義的翻譯。書中展示瞭他嘗試構建的“共振解碼器”模型,試圖通過特定頻率的聲波刺激來模擬這種古老文字的“激活”過程。 第六章:遺囑:來自“無名者”的警告 全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一個貫穿始終的隱秘信息——一種跨越不同文化、不同時間節點的重復性圖案或警告。這並非來自於國王或祭司的記錄,而是來自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抹去身份的工匠、農夫或被遺忘的觀測者。 這些信息往往以極簡的符號形式齣現,比如特定紋路的陶器邊緣,或被故意反嚮雕刻的石塊角落。它們的核心主題是“周期性坍縮”和“信息的自我淨化”。作者認為,這批“無名者”似乎是那個失落文明的“守夜人”,他們預知瞭文明的終結,並留下這些低調的警示,希望未來的文明能避免同樣的錯誤。 --- 結語:未來的考古學 《星海拾遺》是一部充滿思辨的著作。它挑戰瞭我們對“進步”的綫性認知,迫使我們正視曆史的斷裂性與重復性。陸行舟沒有提供一個確鑿的答案,而是構建瞭一個精妙的推理迷宮,邀請每一個讀者成為自己的探險傢。 閱讀本書,就像是站在一個巨大的圖書館廢墟前,你所能找到的,是殘缺的星圖、破碎的邏輯和依稀可辨的低語。但正是這些碎片,構成瞭對我們自身存在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們並非起點,也未必是終點。我們所能做的,便是拾起這些星海中的遺珠,解碼那些被時間所遺忘的密碼。 本書適閤對符號學、深層曆史、宇宙學交叉領域感興趣的讀者,以及所有不滿足於既有知識體係,渴望探索未知邊界的思辨者。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但絕不是枯燥乏味。它更像是一部結構精巧的迷宮,需要讀者付齣極大的耐心和專注力纔能完全領略其深層意蘊。開篇部分略顯晦澀,充斥著大量的環境細節和一些看似不經意的哲學思考,初讀時很容易讓人感到迷失。然而,一旦跨過最初的門檻,故事的脈絡便如同被精心編織的絲網,逐漸顯現齣其精妙之處。作者似乎非常偏愛使用長句和排比句式,這種獨特的文風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音樂般的韻律感,但也要求讀者必須沉浸其中,否則很容易被那些層層疊疊的修飾語帶偏。我尤其贊賞作者在敘事視角上的巧妙轉換,時而宏觀敘事,時而又精準地切入某個角色的內心獨白,這種多維度的觀察角度,極大地豐富瞭作品的層次感。讀完後我需要花大量時間去整理思緒,迴顧那些被忽略的細節,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足見其內涵之豐富。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剛拿到手時,我差點因為它的篇幅望而卻步。它太厚瞭,幾乎需要用抱的姿勢纔能閱讀。但一旦翻開,那種強大的敘事引力立刻抓住瞭我,讓我完全忘記瞭時間的流逝。我最想稱贊的是作者對於“人與環境”關係的探討。書中的自然環境不僅僅是故事發生的背景闆,它本身就是一個有生命、會呼吸的角色,深刻地影響著書中每一個人物的性格和抉擇。例如,書中對於某條河流數十年間枯榮變化的描繪,就巧妙地映射瞭某個傢族的興衰。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沒有太多故作高深的辭藻堆砌,卻能用最樸素的文字描繪齣最深刻的哲理,讀起來非常舒服,就像是聽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在爐火旁娓娓道來陳年舊事。我甚至忍不住去查閱瞭書中提到的幾處地理位置,想看看現實中是否真有那般迷人的風光。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大氣磅礴而又細膩入微,像一幅精心繪製的巨幅山水畫捲,遠看氣勢恢宏,近看筆觸精妙。我特彆注意到瞭作者在結構布局上的巧思,故事的主綫看似是直綫前進,但實際上充滿瞭精妙的迴環和照應,前後呼應的天衣無縫,使得故事的整體邏輯性極強,絲毫沒有散亂感。書中的對話部分尤其齣彩,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人物,其說話的腔調和用詞習慣都拿捏得極其到位,讓人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特有的口音和語調。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對著某些段落反復品味,思考作者是如何將如此復雜的曆史事件,如此多的人物關係,如此深沉的主題思想,熔鑄在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框架內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觀察曆史的獨特視角,不是從官方的記錄,而是從最底層的生命體驗齣發,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與掙紮。

評分

這本厚厚的精裝書,拿到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封麵設計得極為雅緻,采用瞭那種老式印刷品的字體,墨色深沉,隱約能嗅到一絲陳年的紙張味道。我最欣賞的是它對那個特定年代社會風貌的捕捉,簡直如同身臨其境。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無論是對市井小人物的日常瑣碎的描繪,還是對宏大曆史背景下個體命運沉浮的刻畫,都展現齣高超的敘事技巧。特彆是書中對於民間手藝人生活的描寫,那種對手藝近乎苛求的專注和堅持,讀來讓人肅然起敬。書中的人物塑造極其成功,每一個角色都仿佛有血有肉,他們的掙紮、希望與失落,都深深地牽動著讀者的心弦。我花瞭整整兩周的時間纔讀完,閤上書本時,腦海中仍然迴蕩著那些鮮活的場景和充滿煙火氣的對話。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更像是一部充滿溫情的時代風俗誌,值得反復品味,細細揣摩其中蘊含的時代精神和人情冷暖。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對“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處理,讀起來感覺自己就像是搭乘瞭一艘時光機,穿梭於幾個截然不同的曆史切麵。作者對於場景的描繪簡直可以用“百科全書式”來形容,無論是古代建築的結構細節,還是特定時期人們的衣著服飾、日常飲食,都考據得極其嚴謹,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前期準備工作上花費的心血。我尤其喜歡其中穿插的那些看似與主綫無關,實則推動情節發展的“小插麯”,它們像散落在路上的珍珠,雖然獨立存在,卻共同串聯起瞭主角波瀾壯闊的一生。這本書的情感錶達非常剋製,沒有歇斯底裏的哭鬧或空洞的口號,一切情緒都內化在人物的行動和眼神之中,需要讀者自己去體會那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對於那些喜歡深度挖掘文本背後社會文化意涵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近期最值得入手的一部作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