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如山文论

齐如山文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齐如山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评论
  • 齐如山
  • 现代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化评论
  • 散文理论
  • 文学史
  • 思想文化
  • 学术著作
  • 鲁迅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8285895
商品编码:1047658380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0-03-01
页数:372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齐如山文论
作者:   齐如山
市场价:   36.00元
ISBN号:   9787538285895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开本:   32
页数:   372
   编辑推荐
《齐如山文论》:
《国剧画报》合订本(上卷)封面书影。
民国二十年(1931),齐如山同梅兰芳、余叔岩、庄清逸、张伯驹、傅芸子等发起创立了北平国剧学会,会址租用宣武南大街虎坊桥路北一所大房宅。学会研究国剧原理,搜罗国剧资料,于1952年1月相继创办《戏剧丛刊》《国剧画报》,并设国剧传习所。《国剧画报》惜于1933年8月停刊,总计出版53期,合订为上卷40期本和下卷13期本。
   内容简介
《齐如山文论》内容简介:戏馆子,是艺术史不会遗忘的角落。走进《戏馆子》,来感受不曾感受的感受;然后坐进煌煌当代大戏院.去悟知方曾悟知的悟知。戏班,却是社会学不可失落的记忆。参与《戏班》吧——中国戏非歌舞所能概括.更非一个“戏”字所能了得。国剧者,惟漫远求索不能“要略”,惟要义钻研不得“漫谈”。读一读本《文论》,或可访到成就这位戏曲理论大宗师之堂奥。
   目录
第一章 定名
第二章 戏馆建筑及座位布置
第三章 营业戏馆建筑情形
戏台(16)
堂里(17)
场面台(18)
后台(19)

第四章 论戏馆内地位之分析
池子(21)
小池子(21)
两廊下(22)
正面楼下(22)
官厢(22)
三面楼(23)
倒官厢(24)

第五章 执事人员
老板(26)
头目人(26)
管账人(27)
堂头(27)
卖座人(28)
拦门的(29)

第六章 营业情形
安转(30)
下签(31)
戏报(31)
回戏(33)
夜戏(34)
男女合座(35)
戏单(36)
好脚不一定露演(39)
忌辰斋戒(40)

第七章 款项
雇用人员无工资(42)
约班演唱无须预付款项(43)
捐税(43)
电灯费(44)
广告费(44)
登报费(44)
糖果点心(45)
水果(45)
乳酪(45)
戏单(45)
手巾(46)
茶钱(46)
吃座(46)

第八章 戏馆子与官场
报营业(48)
平日监察(50)
弹压(55)
捐税(56)
   后记
本卷包括《戏馆子》,《戏班》,《国剧要略》和《国剧漫谈》。总书名因为难于以一代全,遂考虑四书名都直击戏曲艺术理论,就仿《齐如山戏本》的做法,称之为《齐如山文论》。
《齐如山作品系列》中《国剧艺术汇考》《京剧之变迁》都是文论方面的专著或专辑,其他如《中国风俗丛谈》,《齐如山随笔》,又如《梅兰芳游美记》,《谚语录》,乃至《北平怀旧》,《齐如山回忆录》,也时有涉及。然而齐如山关于戏曲艺术方方面面的真知灼见,真是回顾不已,发见不绝,不少学者、专家和戏迷都希望《系列》所收不止于上述种种。遵衣食父母之教,就有了这个论集的选编、校点、编纂和出版。
《国剧要略》《国剧漫谈》曾被台湾联经出版业同仁收入《齐如山全集》第三册。《要略》恰可顾名思义,齐先生从“剧本”和“演法”两方面作宏旨之谈,径论“特点”,极尽简练,可供戏迷悟戏。《漫谈》原收十六篇,我们选来十二篇:其《国剧名词的由来》未录,是因为齐如山不少篇作都曾有研究之得,本篇虽有集锦之要,却因本卷篇幅过长,只能忍痛割爱;至于《国剧中的乐器》《国剧之切末》《国剧的尖团字》三篇之舍。
   文摘
本书之宗旨,本系述说吾国戏馆营业组织之情形,但戏馆建筑之来源,亦不可不稍为述及,因其亦有极重要之历史及变迁关系也。查吾国演戏之场所,除宫中戏台及新式仿欧美戏馆外,其余如宋元明等朝之戏台,及乡间庙宇前之席棚、石台等等构造,皆极简单草率。然此正为其特殊精神处,何也?因吾国演戏,向为平民式(欧洲古代亦然,但久已改变,且其当时之情形,亦不及吾国之尤为平民化也)。平常演戏,大致皆为庆贺、赛神等事。故出资者不是一家独任,便是阖村公集。至看戏之人,则未有出一钱者。故乡间之席棚,庙前之戏台,南方之戏船,演戏时尽系任人观看,无一毫检查限制之手续。就是城池中庙宇前,及会馆饭庄内之戏台,亦专为租与人家赛神、庆贺而设,其性质与乡间亦同。故亦无管理员、司账、卖座、看座、夫役人等之组织。所以与乡间稍异者,只有与主人相熟者方得进观,不似乡间之任人观看耳。然观剧者不用出资,则与乡间无以异也。至明清间,之查楼旧图构造之形式,车马皆可到台下,则观剧亦似不必出资者。吾国观剧出资,不知起于何时,大致有清一代方始盛行,故戏园 已有帐房卖座、查座(当年并不用票,故名日卖座、查座)等等 人员之组织。但咸丰以前,观剧者虽出资而仍系茶钱性质,盖当 年茶园为招来顾客起见,特约戏班在园中演唱,任人观听,借可多收茶钱,观客固不必另出观剧之费也。故演剧之场所,至民国 后仍名日茶园。在咸丰前,观剧者出茶钱不过五六文;以现时银 价衡之,约合洋元二三分耳。同光间茶钱渐涨,由十余文涨至二 十余文;约合现在洋元四分至八分。光绪晚年,茶资之名乃改称 戏价。戏价之名兴,茶钱之名乃废。以后戏馆除戏价外,虽有茶 资之名,然不过是赏茶役者,初不以茶之优劣、水之多寡计价也。 故不饮茶者亦有茶资之犒赏。在有清二百余年间,虽有出资观剧 之事实,而仍无出资观剧之名称。是犹有当年平民式之遗意也。 民国后,欧风东渐,始建筑欧式剧场,出资购券,对号入座;茶 点则以杯碟计价,用则出资,不用听便。至此,名称事实则纯粹 为出资观剧,将昔日平民式自由观剧之情形,完全消灭矣。然除 十数处大城商埠外,其余全国乡间演戏,则仍如往昔。观客仍无 出资者。故演剧之场所,仍无一些营业式之设备。综以上往昔演 戏之情形观之,皆纯为民众公共娱乐场所,绝无一些营业性质。 则其构造之不宏丽,组织之不完备者,非不能也,盖不必也。余 藏有古今及各省戏台图画,及影片数百种,兹先将极特别之非营 业式者,略述数种如下。
广场式(图一)
吾国演戏场所,*初多系临时性质,大致情形不过如此。所谓鹿场隙地,歌场舞场者是也。迄今评书杂耍各场,皆仍如此。大江以北,年节之“五虎”“少林”各种歌舞升平之会,均系扮演故事。其性质与戏剧无异,而其会场亦仍如此,盖皆为岁辰临时性质。故其场所布置,仍如旧惯,尚未有重大之变更也。观客可随便往来。
席棚式(图二)
此种便可名日戏台或戏棚矣。按此较广场式又进一步。盖因广场式在平地,倘观众人数太多,则后立者不易观看。于是乃特搭为高台,歌舞其上,则观众皆得观矣。如今乡间,*普通之戏台仍系如此。凡遇丰年报赛,歌舞升平,喜庆诸事演剧,每次不过三五日,故皆临时搭一板台及席棚。遇有巧匠,则往往有极美观者。然费亦不赀。两旁搭有席棚,皆为妇女观戏之所;中间乃男客立观之处,观客可随便往来。
布棚式(图三)
此图系由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摩绘者。余所见图画中之戏台,以此为*早。台系木质搭成,而前台之棚,则系布帐。当然亦系临时生质,与现在之席棚情形无大分别,固知席棚之来源亦很远也;观客亦可随便往来。
方台式(图四)
此种真可名日戏台。因其除一台外,无他物也。大河以北,乡间庙前多有之。只用砖石筑一方台,盖较木板台又进一步。山村中尤多,因石料便宜,且建筑耐久。每逢演戏,则临时搭一席棚。有时演各种杂耍,或并席棚亦不搭,观客可随便往来,不至壅挤,尤为此式之特长。

好的,以下是一篇关于一本名为《齐如山文论》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简介旨在描绘一本具有深厚学术价值和广阔文化视野的文论专著,同时确保不包含任何关于《齐如山文论》这本书本身的内容。 --- 《汉风唐韵:中古文学批评的流变与重塑》 导言:重访古典,洞察文心 本书旨在对中国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文学批评思想进行一次系统、深入的梳理与重构。此一时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文学自觉的意识在士人群体中逐渐觉醒,批评标准、理论范畴和审美趣味经历了深刻的演变。从玄学清谈对文学本质的形而上探究,到山水诗派对自然与个体的交融,再到唐代格律诗的成熟所带来的对声律与形式的精微考量,中古文学批评构筑了一个复杂而迷人的思想图景。 本书的撰写,立足于对现有重要文本的精细解读,力求超越简单的文献罗列,而是力求揭示不同批评流派之间的内在逻辑、相互影响,以及它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生成动因。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批评了什么”,更是“如何批评”以及“批评背后的文化心理”。 第一编:玄思与文学自觉——魏晋风度的形塑 第一编聚焦于魏晋时期,文学批评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学自觉”现象。彼时,思想界被玄学思潮所笼罩,士人们在对老庄哲学的阐发中,不自觉地将关注点从经学和史学转向了文学本身的美学价值与主体性表达。 我们将详细分析“竹林七贤”及其后学在诗歌批评中的体现,特别是他们如何从玄理的探讨中引申出对“性情”的重视。重点讨论了何晏、王弼等人的思想与文学批评的间接关联,以及他们对“自然”和“本真”的推崇如何转化为对诗文“风骨”与“气韵”的审美要求。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钟嵘的《诗品》,将其置于当时文坛的语境中进行考察。钟嵘首次建立了相对清晰的品鉴体系,以“上上”、“上品”等分级方式,将诗人的创作实践纳入历史的纵轴。我们分析其“品”的内涵,探究其“思”与“辞”的平衡观,并对比其与同时代其他批评声音的异同。这一时期的批评,虽然带有浓厚的玄学色彩,但无疑为后世文学批评的独立性奠定了基石。 第二编:山水与情志——南北文学的审美分野 进入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在南北方因文化生态的差异而呈现出显著的分野。南方文坛,受玄学余绪及江南山水浸润,更注重感官体验和情感的细腻表达。 本编将重点分析南朝文论的“体裁”与“情采”之争。刘勰的《文心雕龙》是这一时期的集大成之作,我们将其视为一部包罗万象的文学理论百科全书。本书将《文心雕龙》中的诸多重要概念——如“神思”、“风骨”、“辞采”、“韵律”——进行体系化的解读,并将其置于刘勰的整体哲学观中加以审视。我们认为,刘勰的理论并非简单的模仿与总结,而是对前代经验的系统化与理论化的高峰。 与此同时,我们也将考察萧统《文选》在批评实践中所起的作用。作为一部影响深远的文学选本,《文选》的编选标准本身即是一种重要的批评导向,它确立了何种文体为何种审美价值的典范。 在北方,文学批评则更多地服务于“文以载道”的传统,但即便在承袭古意的同时,也有着对边塞、游牧文化中蕴含的雄浑气象的捕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诗歌批评取向。 第三编:盛唐气象与格律的成熟——批评视角的转向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期,文学批评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成熟而多元的阶段。盛唐气象的勃发,要求批评体系必须适应新的创作面貌。 第三编首先探讨了“盛唐诗人”的批评建构过程。从初唐的“初唐四杰”的尚气尚新,到盛唐诗人之间相互激发的文学对话,批评不再仅仅是事后的评判,而更多地融入到创作实践之中。我们着重分析了如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以诗论诗,以诗评诗的独特方式。 随后,本书详尽分析了唐代格律诗理论的成熟。对“声律”、“对仗”、“平仄”的精细推敲,构成了唐代诗歌批评的显著特征。我们考察了如何从对“意境”的宏大叙事,转向对“形式美”的精微把握,以及这种转变对后世诗歌创作的深远影响。 最后,本编将聚焦于晚唐的审美转向。在经历了盛唐的磅礴之后,晚唐文人(如杜牧、温庭筠一派)对“香艳”、“纤秾”的偏好,也催生了新的批评视角。这种对细节和个人幽微情感的捕捉,为宋代的理学批评提供了对比性的参照系。 结论:中古文论的历史回响 本书在结语部分,将对中古文学批评的整体贡献进行提炼与总结。我们认为,中古文论确立了中国文学批评的数个核心范畴——如“气韵”、“风骨”、“情景交融”——这些范畴不仅塑造了后世的创作标准,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结构。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段的考察,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古典文学批评如何从朴素的经验总结,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理论自觉的知识体系,并为后世宋明理学批评以及近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整合性的框架,帮助读者穿透繁复的文本,把握中古文论精神演变的内在脉络,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学传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完这本书的初稿后,我发现作者的叙事手法极其老练,他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时机将叙事节奏放缓或加快,这种对张弛有度的掌控力,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动态的美感。尤其是在描绘人物内心挣扎的段落,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情感的起伏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读来仿佛身临其境,与书中的角色一同体验着喜怒哀乐。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让原本可能略显平淡的情节变得波澜壮阔,每次翻页都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难以停下。作者对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也十分到位,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这种功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摸起来非常舒服,那种微泛黄的色调透露出一种沉静的历史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封面上的烫金字体设计得典雅又不失现代感,排版布局讲究,一看就是精心打磨过的作品。内页的字体选择和行间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本书的整体气质,散发着一种旧日书房里特有的墨香与沉静,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为内容本身增添了极大的阅读期待。从触觉到视觉的体验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被它的美学价值所折服。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厚重而不沉闷”,它成功地平衡了知识的密度与阅读的流畅性。很多非虚构类作品往往在信息量过大时,会显得过于说教或晦涩难懂,但这本书却巧妙地避开了这些陷阱。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读者“对话”,他总是在关键节点提供清晰的逻辑指引,让读者能够轻松地跟上他的思维脉络,既能汲取到丰富的知识养分,又不会感到学习过程中的压力。这使得这本书成为了一本既适合严肃学习者反复研读,也适合普通读者进行深度思考的优秀读物,是一种难得的、兼具启发性与可读性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深邃的历史洞察力,作者仿佛拥有穿梭时空的能力,能够精准地把握住历史转折点上那些不易被察觉的微妙变化。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独特解读角度,那不是教科书式的陈述,而是充满了思考的棱角和批判性的眼光。这种见解的独到性,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既有历史观的认知边界,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养和不倦的求真精神。它不仅仅是讲述过去,更是在用过去的镜子来审视当下的某种困境,这种思辨的深度,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读物的范畴。

评分

我必须赞扬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那种近乎于音乐般的韵律感。通篇读下来,我发现作者的句子结构变化多端,时而长句如流水般连绵不绝,将复杂的情绪一气呵成地倾泻而出;时而又用短促有力的句子作为点睛之笔,瞬间将读者的注意力拉回核心,形成强烈的节奏对比。这种语言上的“音乐性”,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仿佛在聆听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即便是对那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作者也能用一种兼具准确性与美感的语言来阐释,做到了雅俗共赏,这无疑是高水平的文字驾驭能力的体现。

评分

好评

评分

正版书

评分

好书不贵,真正实惠。赞一个!

评分

好书不贵,真正实惠。赞一个!

评分

好书不贵,真正实惠。赞一个!

评分

好书不贵,真正实惠。赞一个!

评分

不错。

评分

正版书

评分

正版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