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116-2009-循环冷却水用杀菌剂性能评价

DL/T 1116-2009-循环冷却水用杀菌剂性能评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DL/T 1116-2009
  • 循环冷却水
  • 杀菌剂
  • 性能评价
  • 水处理
  • 工业标准
  • 化学试剂
  • 测试方法
  • 标准规范
  • 冷却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2242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23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
字数: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 1116-2009-循环冷却水用杀菌剂性能评价》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5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5]739号)的要求安排制定的。
控制电站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是电站水处理技术的主要工作之一。目前,常用的方式是向循环冷却水中加入杀菌剂。市场上杀菌剂种类繁多,如何针对水质确定杀菌剂的使用效果,从而选择适合水质的杀菌剂是每个电厂都关心的问题,因此杀菌剂的评价方法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电厂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方法提要
4 试验仪器及材料
5 试剂制备
6 试验步骤
7 结果分析

精彩书摘

6 试验步骤
6.1 循环冷却水样品采集
6.1.1 使用灭菌后的2L容器采集循环冷却水样品,记录取样时水样的温度和pH值,同时了解添加剂的成分。
6.1.2 取样前24h应停止添加杀菌剂。
6.1.3 取样后应在24h内进行测试。样品应避免温度大幅度变化;如果取样和测试时样品的pH值变化超过1.0单位,样品应废弃。
6.1.4 用杀菌后的容器盛装从循环冷却水系统采取的生物黏泥沉积物,采集样品时应避免温度大幅度变化。样品到达实验室后,应先用生物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以确定其自然状态下的生物形态。
6.2 试验水样制备
6.2.1 循环冷却水可直接作为试验水样进行测试,也可采用已知微生物进行接种后进行测试。如果采用已知微生物进行接种而循环冷却水仅作为培养载体,水样应先采用膜过滤除菌,然后接种。如果采用系统中的生物膜或微生物沉积物,可视具体情况决定前处理。但加入的生物膜或微生物沉积物不应超过样品总量的10%,试验水样中的异养菌总数应大于1×105个/mL。
6.2.2 将试验水样注入搅拌器中连续搅拌,移取100mL±2mL于已灭菌的稀释瓶中。
……

前言/序言


循环冷却水系统安全运行与高效管理:优化水处理技术的综合指南 本书旨在为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操作、维护、设计及管理人员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技术参考。本书聚焦于如何通过科学的水处理方案,确保冷却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能源效率的最大化,以及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循环冷却水系统是保障设备正常运行、维持生产连续性的关键基础设施。然而,这些系统极易受到水垢、腐蚀、微生物污染(特别是军团菌等致病菌)的侵蚀,轻则导致换热效率下降、能耗增加,重则引发设备损坏甚至停机事故。传统的、单一的化学处理方法往往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运行条件和环境挑战。因此,对冷却水处理技术进行系统性、前瞻性的优化管理,已成为提升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循环冷却水处理的理论基础、监测技术、化学药剂应用、非化学处理方法,以及故障诊断与应急预案等多个维度,力求打造一本集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于一体的参考手册。 --- 第一部分:循环冷却水系统基础与水化学原理 本部分首先对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基本组成、运行模式(如一次开式、二次开式、密闭系统)及其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重点分析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水质变化的内在驱动力,包括浓缩倍率的影响、pH值的漂移、溶解氧的腐蚀潜力以及环境温度对水化学平衡的制约。 核心内容包括: 1. 水垢形成与沉积动力学: 深入剖析了碳酸钙、硫酸钙、硅酸盐等常见水垢的溶解度积、过饱和度指数(如Langelier饱和指数LI、普伦德尔指数PI)的精确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其结垢动力学的晶体生长抑制机制。 2. 腐蚀机理与防护策略: 全面讲解了电化学腐蚀的理论基础,包括氧浓差电池腐蚀、缝隙腐蚀、点蚀的发生条件。对不同金属材料(碳钢、铜及铜合金、铝合金)在冷却水环境下的腐蚀敏感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介绍了缓蚀剂的分子作用机制,如吸附膜形成、钝化层修复等。 3. 微生物控制的生态学视角: 不仅停留在传统杀菌的概念上,更侧重于生物膜(Biofilm)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及其对热交换效率和腐蚀的协同影响。讨论了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系统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生物控制策略奠定理论基础。 --- 第二部分:先进的水质在线监测与过程控制 准确、及时的水质数据是优化处理方案的前提。本部分详细介绍了现代循环冷却水水质监测技术及其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内容聚焦于: 1. 关键参数的在线检测技术: 涵盖了pH/ORP(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浊度、LSI/SDI(压差指数)的传感器原理、安装规范与数据校准维护。特别对利用光谱技术或电化学传感器对特定离子(如钙离子、氯离子)的实时监测进行了深入探讨。 2. 生物污染的快速诊断: 介绍了ATP荧光法、活性生物量指示剂以及便携式微生物计数设备在现场快速评估生物负荷的方法。强调了数据采集的频率与质量控制在预警系统中的作用。 3. 基于模型的过程优化: 探讨了如何将传感器数据输入到控制系统中,实现化学药剂投加量的自动反馈调节,例如基于实时腐蚀速率监测(CRM)的缓蚀剂投加策略,以实现“按需投加”,减少药剂浪费。 --- 第三部分:系统化的化学处理方案设计与优化 这是本书的核心实践部分,详细解析了当前主流的循环水化学处理技术及其协同应用。 1. 综合水垢与腐蚀控制配方: 无磷/低磷处理技术: 针对环保压力,详细介绍了羧酸聚合物、有机膦酸盐(如HEDP、ATMP的替代品)作为高效阻垢剂的应用范围、耐受高浓缩倍率的能力,以及在不同pH范围内的性能曲线。 全有机配方(All-Organic Treatment): 探讨了在严格限制磷排放的地区,如何利用纯聚合物分散剂、特定胺类或新型环保阻垢剂实现高浓缩倍率下的稳定运行,并分析了其对微生物生长的潜在影响。 特定环境下的特种配方: 针对高硬度水、高氯化物水、或涉及特殊工艺介质(如高温、高压)的冷却系统,提供了定制化的化学处理组合方案。 2. 高效生物控制策略: 氧化性杀菌剂的优化使用: 深入分析了氯气、次氯酸钠、溴类化合物(如DBNPA)在不同水质条件下(pH、有机物含量)的有效投加浓度(CT值)与接触时间的要求。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调节系统pH或投加特定的“激活剂”来提高溴的杀菌效率。 非氧化性杀菌剂的选择与轮换: 详细介绍了异噻唑啉酮类(如CMIT/MIT)、戊二醛、季铵盐等非氧化性药剂的作用机理、最佳投加时机(如停泵或低流速时)以及防止微生物产生抗药性的“交替投加(Rotation)”方案设计。 协同杀菌技术: 探讨了氧化性与非氧化性药剂交替或复合投加,以实现更广谱、更持久的微生物控制效果。 --- 第四部分:非化学处理技术及其集成应用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非化学处理技术作为辅助或替代方案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内容涵盖: 1. 物理水处理技术: 详细介绍了磁水处理、静电水处理、超声波技术在抑制水垢晶体生长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应用案例。讨论了这些技术在特定水质参数下的局限性与优势。 2. 膜分离技术在循环水中的应用: 重点分析了超滤(UF)和纳滤(NF)技术在浓水回用、系统补水净化中的作用,如何有效去除有机大分子和悬浮物,从而降低系统对化学药剂的依赖。 3. UV/臭氧消毒技术: 探讨了紫外线(UV)和臭氧在杀灭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的效能。特别关注了其在密闭或半密闭系统中的安装位置优化和剂量控制,以避免二次污染或设备腐蚀。 --- 第五部分:系统维护、故障诊断与法规遵从 本部分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指导读者如何进行系统性的预防性维护和快速响应处理。 1. 定期清洗与预膜处理: 详细阐述了酸洗、碱洗、螯合清洗等化学清洗的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重点介绍了系统恢复正常运行前后的“预膜”技术,确保新设备或清洗后设备表面能快速形成稳定的钝化保护层。 2. 常见故障的系统诊断流程: 建立了一套基于症状的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例如:高换热器压差(分析结垢与污堵)、设备壁厚快速下降(分析腐蚀失控)、生物黏泥爆发(分析杀菌剂失效)等,并提供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 环境、健康与安全(EHS)管理: 强调了化学品储存、运输、使用和废液排放的法规要求。系统介绍了如何根据当地的环保标准(如水质排放限值、污染物种类限制)来调整水处理方案,确保合规性。 总结: 本书提供的是一套综合管理思维,而非单一产品的说明书。它指导工程师如何根据水质特征、工艺需求和经济成本,科学地选择、组合和调整水处理技术包。通过对化学、物理、生物过程的深入理解和精确控制,读者将能够显著降低冷却水系统的运营成本、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并提升整体工业过程的可靠性与可持续性。本书是水处理工程师、设备维护专家以及项目设计人员案头的必备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术语规范性达到了教科书级别,每一个专业名词的使用都精准无误,这对于跨部门协作或者新入行的技术人员来说,简直是一本“定海神针”。我尤其欣赏它对“微生物生物膜形成速率”和“生物降解性”这两个关键指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的严谨性。这些定义清晰到可以被直接写入项目招标的技术参数清单中,极大地减少了因术语理解偏差而导致的合同纠纷风险。然而,在如何将这些实验室数据转化为实际的现场投加量建议时,个人感觉衔接上稍显突兀。标准给出了完美的测试环境下的评估结果,但如何将“抑制率99.9%”的药剂A,与“抑制率95%但成本仅为A的二分之一”的药剂B,在实际运行温度高达45摄氏度且总循环水量数万立方米的系统内进行经济性对比分析,书中的指导性案例略显单薄,更多地需要读者自行去“脑补”那些复杂的换算模型。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工程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车间和实验室的实地考察。作者显然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实际运行痛点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大量的篇幅倾注在了“如何有效评估”上。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腐蚀速率测定方法的章节,那套多级递进的实验方案,从初步筛选到长期耐久性测试,逻辑链条极其严密,每一步的参数设定都考虑到了现场工况的波动性。特别是对不同水质条件(如硬度、pH值波动、悬浮物含量)下,杀菌剂效能衰减的量化描述,这对于我们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至关重要。唯一让我略感遗憾的是,在讨论一些新兴的物理杀菌技术,比如超声波或紫外线处理的兼容性和长期维护成本时,着墨略显保守,似乎更偏向于传统的化学药剂评估体系,这在当前强调绿色低碳的大背景下,或许可以有更前瞻性的探讨和数据支持。

评分

我是在一个极为紧张的项目验收期内接触到这本规范的,当时我们急需一套权威的依据来判定供应商提供的循环水处理方案是否达标。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高效,索引系统做得极好,使得我能迅速定位到关于“药剂长期储存稳定性”和“对系统内其他材质(如铜管、特定涂层)的相容性测试”的具体章节。它提供了一套近乎零容错的测试流程,每一步都有详细的步骤说明和验收标准,这极大地提升了项目审计的效率和可信度。不过,对于那些规模较小、预算受限的中小型企业用户来说,书中描述的一些全套高精度检测设备(例如,特定的在线监测探头和高分辨率微生物计数仪)可能超出了他们的初期投入能力范围。因此,如果能在标准体系内,附加一个“基本满足行业规范的简化验证方案”的附录,提供一些成本更可控的替代测试方法,这本书的适用性和普适性无疑会更上一层楼,真正实现全行业覆盖。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令人惊艳,纸张厚实,触感温润,即便是反复翻阅,书页边缘也保持着出乎意料的平整。封面设计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以简洁而富有现代感的标题字体,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专业性极强的技术规范。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正文部分字号适中,行间距留得恰到好处,即使是像我这样需要在灯下仔细研读复杂流程图的读者,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不过,如果能增加一些彩色插图或高分辨率的图表来辅助说明那些复杂的化学反应机理或者设备构造图示,那体验感会更上一层楼。比如在描述微生物抑制效率测试的环节,如果能有不同杀菌剂作用下菌落生长的对比照片,想必会更加直观易懂,避免了纯文字描述带来的抽象感。总体来说,从物理形态上,它无疑是一本值得收藏的行业工具书,体现了出版社对技术标准文本的尊重和高标准要求。

评分

从一名侧重于水处理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在于它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可量化的“性能标尺”。在此之前,不同水处理服务商提供的性能报告往往使用五花八门的内部指标体系,让人难以进行公平比较。这本书的出现,强迫整个行业开始使用同一套语言来谈论杀菌剂的优劣。我欣赏它对“关键控制点”(KCPs)的界定,明确指出了在不同季节、不同负荷变化时,哪些指标必须被置于最高优先级进行监控。但若要说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提升的地方,我认为是关于“应急响应”场景的探讨。例如,当系统突发大规模藻类爆发,或者冷却塔受到外部污染源(如附近农田的农药漂移)侵袭时,标准的剂量和常规评估流程可能已经滞后于实际的危机速度。如果能加入一些针对“超负荷冲击处理”的快速评估矩阵和应急投加策略的案例分析,那它将不仅仅是一本评估手册,更会成为一本不可或缺的现场危机处理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