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版题记
序
一 导言:鲁迅之思想性格与环境
二 鲁迅之生活及其精神进展上的几个阶段
三 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
Ⅰ 鲁迅创作之一般的考察及鲁迅创作中之最完整的艺术
Ⅱ 《阿Q正传》之艺术价值的新估
Ⅲ 鲁迅作品中的抒情成分
Ⅳ 鲁迅在文艺创作上的失败之作
四 鲁迅之杂感文
五 总结:诗人和战士的鲁迅——鲁迅之本质及其批评
后 记
他是左翼,就承认是左翼,他说:“我现在是左翼作家联盟中之一人”(《南腔北调集》,页四六)。他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他就不否认他的出发点是个人主义,他说他的译书是:“从别国里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炙自己的肉的,以为倘能味道好,庶几在咬嚼者那一方面也得到较多的好处,我也不枉费了身躯:出发点全是个人主义,并且还夹杂着小市民性的奢华,以及慢慢地摸出解剖刀来,反而刺进解剖者的心脏里去的报复”(《二心集》,页三0)。
他对于事情也极其负责,他在厦门,已经不愿做下去了,将要离去,他便缩小工作,而希望“在短时日中,可以有点小成绩”,为的是“不算来骗别人的钱”(《两地书》,页九五)。
与人的相处,他更其不苟,他看见一个人“嘴里都是油滑话”,又背后语人“谁怎样不好”,“就看不起他了”(《两地书》,页九五),他多么不容易放过,他有一颗多么单纯而质实的心。
他自己则是勤奋的,在厦门吧,他便说:“我其实是毫不懈怠,一面发牢骚,一面编好《华盖集续编》,做完《旧事重提》,编好《争自由的波浪》(董秋芳译的小说),看完《卷麓》,都分头寄出去了”(《两地书》,页一六八)。他在《三闲集》的后面说:“在我自己的,是我确曾认真译著,并不如攻击我的人们所说的取巧,投机”(页二0八),我认为这话是十分可以信赖的。
他在情感上病态是病态了,人格上全然无缺的。
(七)
以抱有一颗荒凉而枯燥的灵魂的鲁迅,不善于实生活,又常陷在病态的情绪中,然而他毅然能够活下去者,不是件奇异的事么?
这就是在他有一种“人得要生活”的单纯的生物学的信念故。鲁迅是没有什么深邃的哲学思想的,倘若说他有一点根本信念的话,则正是在这里。
鲁迅像一个动物一样,他有一种维持其生命的本能。他的反抗,以不侵害生命的为限,到了这个限度,他就运用其本能的适应环境之方了:一是麻痹,二是忘却(《而已集》,页六八)。也就是林语堂所说的蛰伏或装死。这完全像一个动物。
鲁迅劝人的:“须是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自卫”(《两地书》,页一二)。可说鲁迅自己是首先实行着的。
他既然锐感,当然苦痛是多的,这样就有碍于生存之道了,但是他也有法子,便是: “傲慢”和“玩世不恭”(《两地书》,页六),用以抵挡了眼前的刺戟。
(八)
鲁迅小资产阶级的根性很厉害。大凡生活上内倾的,很容易走入个人主义。鲁迅在许多机会都标明他的个人主义的立场。他说:“还是切己的琐事,比世界的哀愁关心”(《三闲集》,页一七),又说:“老实说,这地方在革命,不相识的人们在革命,我是的确有点高兴的,然而——没有法子,索性老实说吧,——如果我的身边革起命来,或者我所熟识的人去革命,我就没有这么高兴听,有人说我应该革命,我自然不敢不以为然,但如叫我静静地坐下,调给我一杯罐头牛奶喝,我往往更感激。”(《三闲集》,页二六)
自然,鲁迅是诚实无伪的,他乃是一个诚实无伪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画室在《革命与知识阶级》(一九二八)一文里,分析知识阶级在革命中是两型,一是毅然投入新的,二是既承受新的,又反顾旧的,同时又在怀疑自己,——感受性比较锐敏,尊重自己的内心生活也比别人深些,而鲁迅乃是后一型。画室更形容这一型的人说:“他们多是极真实的,敏感的人,批评的工夫多于主张的,所以在这时候,他们是消极的,充满颓废的气氛”。至于对这种人的态度,则画室以为:“但革命是不会受其障害的,革命与其无益地击死他们,实不如让他们尽量地在艺术上表现他们内心生活的冲突痛苦,在历史上留一个过渡时的两种思想的交接的艺术的痕迹。”大体上我觉得画室的话是对的。不过,在事实上,鲁迅后来颇变革了自己不少,而且我从来想不到颓废和鲁迅有什么关连;在评价上,我更不认为鲁迅那种小资产阶级性没有价值,倒是正因为他那样,才作了这一时代里的战士,完成了这一时代里的使命,——这二点算是我和画室的意见不同的所在。
鲁迅除了在个人主义的立场上,表现其为小资产阶级的根性外,再就是我说过的鲁迅的“脆弱”,以及一种空洞的偏颇和不驯伏了。倘若文字的表现方式,是在一种极其内在的关系上代表一个人的根性时,则鲁迅有两种惯常的句型,似乎正代表鲁迅精神上的姿态。一是: “但也没有竟”怎么样,二是:“由他去吧”。阿Q为报仇起见,很想立刻放下辫子来了,“但也没有竟放”(《呐喊》,页一七四);鲁迅因为不赞成以生而失母为不幸,想写文章了,“但也没有竞写”(《伪自由书》前记,页三),这是前者的例。他从顾颉刚的“暂勿离粤,以俟开审”,想到飞天虎寄亚妙信之“提防剑仔”了,然而马上觉得这拉扯牵连的近乎刻薄了,然而他下面又说:“——但是,由它去吧”(《三闲集》,页四一)了;他说自己颇有一种矛盾的心理,就是他常评人文章,劝人冒险,但遇到相识的人,则有所不能,他说终于无法改良,奈何不得,也就依然是“——姑且由他去罢”(《两地书》,页一一)了,这是后者的例。
因为他“脆弱”,所以他自己常常想到如此,而竞没有如此,便“但也没有竞”如何如何了,又因为自己如此,也特别注意到别人如此,所以这样的句子就多起来。“由他去吧”,是不管的意思,在里面有一种自纵自是的意味,偏颇和不驯,是显然的,这都代表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的一种型。
……
这本《大家小书·鲁迅批判》虽然名字听起来很硬核,但实际读起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探险。作者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批判姿态,反而像一个陪伴者,引领着我们一步步深入鲁迅的精神世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如何剖析鲁迅作品中的“国民性”批判。这不是简单的贴标签,而是深入到骨髓里的剖析,那种无奈和深刻的洞察力,让人读完后,总感觉自己对周遭的人和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书中对鲁迅笔下人物的解读,那种细腻到令人心疼的描摹,让人不禁思考,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在无意中成为了那些文字里的“阿Q”或者“祥林嫂”。全书的语言流畅自然,尽管涉及的议题深刻,但叙述方式却很有亲和力,仿佛不是在读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而是在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这种阅读体验非常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走在一条铺满碎石子的老路上,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但每一步又都踏得踏实有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鲁迅思想中的矛盾性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尊重。鲁迅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张力的人物,想“批判”他,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误区。然而,这本书恰恰避免了这种陷阱,它坦然接受了鲁迅思想中的诸多悖论,并试图在这些悖论中寻找更具生命力的解读。这种“带着镣铐跳舞”式的论述,反而让批判显得更有力量,因为它承认了思想的复杂性,而非简单地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对于那些想深入了解鲁迅,但又害怕被枯燥理论劝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口。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多维度的。它不仅仅是对鲁迅思想的梳理,更是一种对现代性焦虑的映射。作者在比较鲁迅与同时代其他思想家时,那种旁征博引的功力令人叹服。特别是书中对鲁迅杂文的分析,它如何精确地捕捉到那个时代的病灶,并用最锋利的文字进行解剖,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时,往往能从一个看似微小的细节切入,最终引申出宏大的哲学命题,这种叙事技巧非常高明。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批判性思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批判不应是单纯的否定,而是一种更深刻的爱与重塑的渴望。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很有趣,层层递进,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被新的观点刷新认知。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去魅”的视角,但这种“去魅”并非贬低,而是一种更成熟的致敬。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揭示了鲁迅思想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与蜕变。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鲁迅早期思想受西方哲学影响的论述,那种对思想源流的追溯,显得既严谨又富有洞察力。它让我们看到,伟大的思想家也必然是那个时代洪流中的一员,他们的光芒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从不断的自我否定和重塑中淬炼出来的。读罢全书,我对鲁迅的敬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一种对思想家艰辛探索过程的深切理解,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阅读收获。
评分老实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非常晦涩难懂的理论集,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笔触相当克制和精准。它没有过度渲染某种情绪,而是专注于文本本身的张力与历史语境的交织。在探讨鲁迅的翻译观和文学观时,书中展现出的那种跨文化视野令人耳目一新。它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熟悉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而是将鲁迅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全球知识体系中进行考察。这种处理方式,使得鲁迅的形象一下子立体了起来,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符号。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有高潮也有平缓的过渡段落,读起来节奏感十足,让人很容易沉浸其中,几乎是放不下手的。
评分大家小书系列,鲁迅批判。
评分这个系列一向不错!读起来有快感!长知识!
评分赞大大的活动优惠,送货时间也非常快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学习一下,印制也不错。
评分导师推荐的 李长之写的时候要比鲁迅小大约三十岁 很有勇气哦
评分经过鲁迅批阅的批评鲁迅的专著,值得阅读。
评分书不错,质量也不错
评分批判有对有错,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