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第2版)/北京大学国家地质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系列教材

普通地质学(第2版)/北京大学国家地质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系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泰然,何国琦 等 著
图书标签:
  • 地质学
  • 普通地质学
  • 地质基础
  • 北京大学
  • 教材
  • 第二版
  • 基础科学
  • 地质学教学
  • 高等教育
  • 地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82949
版次:2
商品编码:1055076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1
字数:5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商品《北京大学国家地质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系列教材:普通地质学(第2版)》有两种印刷封面,随机发货!
  

内容简介

  按照“地球系统”组织教学内容是一个很大的改变,难度大。本教材的教学大纲是经过教学研究小组多次反复讨论的基础上确定的。在《北京大学国家地质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系列教材:普通地质学(第2版)》教材中增加许多新内容的同时,如何保持适当的分量,如何与后续课程衔接,都经过了教学小组的认真研究。我们的目标不是要把一部《百科》灌输给学生,而是要使学生掌握地球学科知识体系的概貌,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遇到问题知道去哪里找解答。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
1.2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3 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
1.4 普通地质学的任务
第二章 宇宙、太阳系和地球
2.1 宇宙的起源
2.2 星系的演化
2.3 太阳系的起源
2.4 地球的早期演化
第三章 地球的结构与组成
3.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2 地球的物理性质
3.3 地球的结构和物质组成
第四章 地质作用与地质年代
4.1 地球的能量系统
4.2 地质作用的形式
4.3 矿物与岩石
4.4 地质年代学
第五章 风化作用
5.1 物理风化
5.2 化学风化
5.3 岩石性质对风化作用的影响
5.4 风化作用的产物
第六章 风的地质作用
6.1 大气圈的成分、结构特点
6.2 风的地质作用
第七章 地表水流的地质作用
7.1 斜坡面流
7.2 暂时性河流的地质作用
7.3 河流的地质作用
7.4 河谷形态的发育
7.5 河流的河口
7.6 河系及其发育与分水岭的迁移
7.7 与河流作用有关的有用矿产
第八章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8.1 岩石中的水和岩石的透水性
8.2 地下水的成因与赋存形式
8.3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8.4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8.5 岩溶作用
8.6 地下水研究的意义
第九章 冰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
9.1 冰川的形成
9.2 冰川的类型
9.3 冰川的运动
9.4 冰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
9.5 地质历史中的冰川
9.6 冰川发生的原因
9.7 冻土带的地质作用
第十章 海洋的地质作用
10.1 海洋地貌
10.2 海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0.3 海水的运动
10.4 海洋的破坏作用
10.5 海洋的沉积作用
10.6 海洋矿产资源
10.7 成岩作用与沉积岩
10.8 岩相的概念
第十一章 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
11.1 湖泊的成因与水动力
11.2 湖泊的地质作用
11.3 沼泽的形成及其分类
11.4 沼泽的地质作用
11.5 湖泊和沼泽地质作用的研究意义
第十二章 构造运动及其形迹
12.1 构造运动的一般特征
12.2 构造变动
12.3 板块构造学说要点
第十三章 地震作用
13.1 地震的成因
13.2 地震的研究方法
13.3 地震作用
13.4 地震预报与抗震建筑
第十四章 岩浆作用
14.1 火山作用过程的阶段性
14.2 火山喷发的产物
14.3 火山灾害及其防护
14.4 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14.5 岩浆成因的多样性
第十五章 变质作用
15.1 变质作用的特点
15.2 接触变质作用
15.3 动力变质作用
15.4 区域变质作用
15.5 冲击变质作用
第十六章 地质灾害与环境
16.1 重力作用及其灾害防治
16.2 荒漠化过程及对策
16.3 河流侵蚀的破坏及预防
16.4 酸雨的形成及破坏作用
16.5 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第十七章 人类与地球
17.1 地球系统运动对人类的影响
17.2 人类与地球系统的联系
17.3 人类的地质作用
17.4 人类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
第十八章 地质科学发展阶段与地球科学观的演变
18.1 地质科学的发展
18.2 地球科学观的演变
18.3 地球科学的未来

前言/序言



地质学基础:岩石、构造与地球演化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地质学入门,探索地球的物质构成、形变过程及其漫长的演化历史。我们将从最基本的岩石类型入手,理解它们如何形成,又如何经历风化、侵蚀和沉积等作用,最终构成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 岩石的奥秘: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鉴别 地球的表面由形形色色的岩石组成,它们是地球物质的直接体现。本书将详细介绍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三大基本类型: 火成岩(Igneous Rocks): 它们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是地球内部活动的直接产物。我们将探索不同类型火成岩的形成环境——无论是深埋地下的侵入岩,还是喷发于地表的喷出岩。读者将学习如何通过矿物组成、岩石质地(如晶粒大小、排列方式)来区分玄武岩、花岗岩、安山岩等常见火成岩,并了解它们在地壳构成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将深入探讨岩浆的成分、温度、压力如何影响岩石的结晶过程,以及火山活动如何塑造地表景观。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s): 它们是地表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压实和胶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这是我们最常接触到的岩石类型,它们记录了过去地表环境的变迁。本书将详述沉积作用的各个环节,包括物源区的岩石风化,碎屑物(如砂、泥)的搬运和沉积,以及化学和生物的沉积过程。读者将认识到各种沉积岩的典型特征,例如砂岩的颗粒大小和分选性,页岩的薄层状结构,以及石灰岩的生物成因。通过对沉积岩的分析,我们可以重建古代河流、湖泊、海洋甚至沙漠的环境,揭示地球生命演化的线索。 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s): 它们是由原有岩石(火成岩、沉积岩或已有的变质岩)在高温、高压或化学环境变化下发生重结晶或矿物转型的产物。变质作用通常发生在地球内部,是地壳深部活动的重要指示。我们将探讨不同变质作用的类型,如区域变质作用(大规模的地壳构造运动)和接触变质作用(岩浆侵入体周围)。读者将学习如何识别片岩、板岩、大理岩、石英岩等常见的变质岩,理解它们独特的矿物组合和变质带的划分,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地壳深部的物理化学条件。 地球的形变:构造地质学与地质构造 地球并非静止不变,它的表面和内部时刻发生着形变,这些形变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壮丽地貌和复杂的地质构造。本书将深入探讨构造地质学的核心概念: 断层(Faults): 地壳岩层发生破裂并伴随相对位移的地质构造。我们将区分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理解它们各自的形成机制与应力环境,并认识断层在地震发生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它们如何控制着山脉、盆地的形成。 褶皱(Folds): 地壳岩层在地壳运动中发生的弯曲变形。本书将介绍向斜、背斜等基本的褶皱形态,理解褶皱轴面、倾角等要素,并探讨褶皱作用如何导致地层展布的复杂化,形成如秦岭、阿尔卑斯山等宏伟的山脉。 地壳运动: 解释了地球内部的能量如何驱动地壳的抬升、下降、挤压和拉张。我们将接触板块构造理论,理解地幔对流如何驱动岩石圈板块的运动,以及板块边界的地质活动(如造山运动、火山喷发、地震)如何塑造地球表面的格局。 地球的演化:地质年代与地球历史 地球拥有约46亿年的漫长历史,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索地球的演化历程: 地质年代学: 学习如何对地层和岩石进行年代测定,理解相对地质年代(如在地层中划分三叠纪、侏罗纪)和绝对地质年代(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我们将认识地层年代表,理解从太古宙到新生代,地球经历了哪些重大的地质事件和生命演化阶段。 地球历史事件: 追溯地球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例如早期生命的出现、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大陆漂移和聚合、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等。通过对化石、岩石记录的解读,我们可以重建过去的古地理、古气候,理解地球环境的动态变化。 总结 本书不仅仅是罗列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培养读者观察、分析和解释地质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岩石的细致观察,对地质构造的逻辑推理,以及对地球演化历史的宏观把握,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认识到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和相互联系性。这对于理解自然灾害、资源分布,以及应对当前环境挑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主要被它的内容丰富度和学术深度所吸引。作为一本基础教材,它非常系统地介绍了地质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比如,在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时,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地壳、地幔、地核的物理化学性质,还深入探讨了地球内部的能量来源(放射性衰变和原始热量)以及这些能量如何驱动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例如地幔对流如何影响板块运动,以及热点火山的形成。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地震波”的讲解,它详细阐述了P波、S波、面波的传播速度、传播方式以及它们在探测地球内部结构中的作用。书中还配有大量的地震波记录图和剖面图,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地震波如何揭示地幔的密度变化和相变。读到“矿物学”的部分,我被书中对各种常见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等)的系统介绍所震撼。从它们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物理性质(硬度、光泽、解理、颜色等),到它们的产状、成因以及在地质体中的分布,都讲解得一丝不苟。书中还引入了“显微镜下观察矿物的光学特性”,并配有精美的偏光显微镜照片,让我能够学会如何通过显微镜下的光学现象来鉴定矿物。这对于理解岩石的成因和演化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岩浆岩”的分类和成因讲解也十分透彻,从不同化学成分(如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的岩浆的性质,到它们冷却结晶形成的各种岩石(如玄武岩、安山岩、花岗岩、辉长岩等),再到岩浆分异、包体混染等岩浆演化过程,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书中的图表设计也非常专业,能够准确地传达复杂的地质信息。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非常“扎实”和“全面”,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只侧重某个领域,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地质学知识体系。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沉积岩”的讲解。它从沉积物的来源、搬运、沉积,到成岩作用,一步步地勾勒出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书中详细介绍了陆相、海相、过渡相等各种沉积环境,以及在这些环境中形成的典型沉积岩类型,如砂岩、泥岩、页岩、石灰岩、白云岩、蒸发岩等。书中还重点讲解了各种沉积构造,如交错层理、波痕、砂泥夹层、结核、钙质结核等,并阐述了这些构造如何记录沉积时的水流方向、能量高低以及环境变化。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煤”和“石油、天然气”的形成与勘探部分的讲解,它将抽象的沉积理论与实际的资源形成联系起来,让我对这些重要的能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构造地质学”的各个方面。从地壳的宏观运动,如板块的汇聚、分离和碰撞,到微观的岩石变形,如断层、褶皱、剪切带的形成和演化,书中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书中还讨论了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传播以及地震与构造活动之间的关系,这让我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动态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书中配以大量的构造示意图和野外地质图,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复杂的构造现象。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信息量巨大”,但同时又非常有条理。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许多关于“地球历史”的知识。例如,在阅读“第四纪地质”一章时,我被书中关于冰川作用、海平面变化、古气候重建以及人类演化的内容所吸引。书中详细介绍了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冰川的侵蚀与堆积地貌,以及海平面升降对海岸线和沉积环境的影响。书中还利用各种代用指标(如孢粉、有孔虫、氧同位素等)来重建古气候,让我看到了地质学家如何“解读”地球的过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地质灾害”的讨论。它不仅列举了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常见的地质灾害,还深入分析了它们的成因、分布规律以及防治措施。书中穿插了一些经典的灾害案例,如汶川地震、唐山地震、圣海伦斯火山喷发等,这些案例的分析让我对地质灾害的破坏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认识到了地质学在减灾防灾中的重要作用。读到“水文地质学”部分,我被书中对地下水的形成、赋存、运动以及与地表水相互作用的讲解所吸引。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含水层、隔水层,以及地下水的补给、排泄途径,并讨论了地下水的利用与保护问题。书中还介绍了地下水在溶洞形成、土壤侵蚀等方面的作用,这让我对我们身边的水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对地质现象的“时间尺度”的强调。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地质特征,往往是亿万年演化的结果。在阅读“地质时间尺度”章节时,我被书中绘制的详细时间表所吸引,它清晰地展示了地球生命演化的各个重要节点,如生命的起源、原核生物的出现、真核生物的演化、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恐龙时代以及哺乳动物的崛起等。书中通过大量古生物化石的图片和描述,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这些曾经辉煌的生命形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地层对比”的讲解印象深刻,它介绍了利用标准化石、岩性特征、地球化学指标等方法,将不同地区的地层进行对比,从而建立区域乃至全球的地质年代框架。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经典的区域地层对比案例,例如北美和欧洲古生界地层划分的演变过程,这让我领略到了地质学家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揭示地球漫长的演化历史。读到“构造地质学”的部分,我被书中对“地壳运动”的描绘所吸引。从宏观的板块构造,到微观的岩石变形,书中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书中对不同类型的褶皱(同斜、开放、闭合、箱状等)和断层(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等)的几何形态、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在地表形成的构造地貌都进行了详尽的讲解,配以大量的示意图和野外照片,让我能够清晰地辨认这些“地壳的伤痕”。书中还讨论了应力、应变的概念,以及脆性变形和韧性变形的区别,这为理解岩石的变形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评分

这本书给我一种“宏大叙事”的感觉,它从地球的起源讲起,一步步勾勒出地球生命的演化图景。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地球的起源与早期演化”的章节,它介绍了星云假说、行星形成过程,以及早期地球的熔融、分异、脱气、大气和海洋的形成等关键事件。书中还探讨了地球磁场的形成机制以及它对保护生命免受太阳风侵害的重要性。读到“火成岩”部分,我被书中对各种火山岩和侵入岩的详细介绍所吸引。从最常见的玄武岩、安山岩、流花岗岩,到一些特殊类型的火山岩,如流纹岩、英安岩、粗面岩,书中都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岩浆类型和火山活动环境。书中还讨论了岩浆的成因,例如地幔的部分熔融、地壳的熔融以及不同岩浆之间的相互作用,这让我对岩石的“前世今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关于“变质岩”的讲解也相当细致。它从变质作用的类型(区域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冲击变质作用等)入手,详细介绍了不同温压条件下形成的各种变质岩(如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等)的矿物组合、变质面理以及它们所指示的地质环境。书中还引入了“变质相图”的概念,让我能够理解在不同温压条件下,矿物组合的稳定域是如何变化的,这对于判别变质岩的地质背景至关重要。书中配以大量的显微照片和野外照片,让我能够清晰地辨认这些变质岩的特征。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内容非常充实,而且很有启发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地球化学”的讲解。它让我理解了构成地球的元素是如何在各种地质过程中迁移、富集和转化的。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例如稀土元素在岩浆演化中的示踪作用,稳定同位素在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在测定地质年龄方面的原理。我被书中关于“地质年代测定”的讲解所吸引,它介绍了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原理(如铀-铅法、钾-氩法、碳-14法等)来精确测定岩石和化石年龄的方法。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经典的年代测定案例,例如测定最古老岩石的年龄,确定恐龙灭绝的时间等,这让我对地球漫长的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读到“区域地质”部分,我被书中对不同地区地质特征的介绍所吸引。例如,它详细介绍了中国东部稳定大陆的形成演化,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及其对亚洲气候的影响,以及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活动特征。书中还对比了不同大陆的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和矿产资源,让我看到了地球不同区域在构造、演化上的差异性。书中配以大量的地质图、构造图和示意图,能够清晰地展示各地质单元的空间展布和演化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尽管内容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但作者总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解释,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受益匪浅。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地球物理学”的介绍。它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么高深莫测,而是从最基本的重力、磁力、地震波等物理场入手,介绍它们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书中解释了如何通过测量地表的重力异常来推测地下岩石密度的变化,从而发现矿产和油气藏;如何通过测量地球磁场的变化来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和构造;以及如何利用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来绘制地下地质结构。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实际的勘探案例,例如如何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寻找地下水,如何探测地下废弃物填埋场等,这让我看到了地质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读到“经济地质学”部分,我被书中对矿产资源的形成、分布和评价的讲解所吸引。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金属矿产(如铁、铜、金、铝等)和非金属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磷、钾等)的成因类型,以及它们在地质构造背景下的分布规律。书中还讨论了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和合理利用问题,这让我对矿产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还提及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概念,强调了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感,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便是严谨的文字和清晰的图示,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充满探索精神的大学课堂。北京大学作为地质学研究的重镇,其出品的教材自然不会让人失望。我特别喜欢它对地质现象的解释,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是什么”,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为什么会这样”。比如,在讲到板块构造理论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描述三大边界类型,而是详细阐述了驱动板块运动的深部动力学机制,以及各种证据(如古地磁、海底扩张、地震带分布等)是如何一步步支持并完善这一革命性理论的。书中对岩石圈、软流圈的划分、地幔对流的模式、以及这些与地表地质作用的耦合关系,都描绘得十分细致。我读到关于火山活动的部分,书中不仅列举了不同类型的火山(盾状火山、层状火山、熔岩穹丘等)及其形成原因,还深入探讨了岩浆的来源、演化过程,以及岩浆房的结构和喷发机制。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教材中还穿插了大量经典的案例研究,比如夏威夷火山链的形成、圣海伦斯火山的喷发历史及其地质灾害影响,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地质学家如何利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外,书中对变质岩的分类和成因的讲解也相当详尽,从不同温压条件下的矿物相平衡,到各种变质 facies的特征,再到区域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的区分,都梳理得条理清晰。尤其是关于变质岩的变形构造,如褶皱、断层、片理、叶理等,教材配以大量精美的显微照片和野外照片,让我能清晰地辨认这些“岩石的语言”,理解它们记录的地壳运动历史。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科学思维的培养,它教会我如何观察、如何分析、如何提出假说,以及如何通过证据来验证。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层层递进,让我能够逐步建立起对地质学的完整认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古生物学”与“地质学”的结合印象深刻。它让我理解了化石不仅仅是“古老的生物遗骸”,更是记录地球历史的“活化石”。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化石的形成过程、保存条件以及它们在地质学上的重要意义。例如,腕足类、三叶虫、笔石等生物如何指示特定的地质时代和古环境;煤层、石油、天然气等有机岩如何记录古代植物的生长和死亡;以及如何利用化石来进行地层对比和古地理恢复。书中还介绍了恐龙、哺乳动物等大型生物的演化历程,以及它们与地质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地质灾害对生物灭绝的影响,以及生物演化如何改变地表形态。读到“工程地质学”部分,我被书中对地质条件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讲解所吸引。书中详细介绍了岩石力学、土力学等基础知识,以及它们在评价工程场地的稳定性、预测地质灾害方面的应用。书中讨论了隧道、大坝、桥梁等各类工程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地质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地质勘察和设计来规避风险。书中还介绍了土壤侵蚀、滑坡、塌陷等常见的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将复杂的地质科学“平民化”,但又绝不牺牲其科学的严谨性和深度。我作为一个地质学爱好者,常常被各种奇特的自然景观所吸引,但对背后的成因总是知之甚少。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地质年代”的梳理。它不仅清晰地列出了太古代、元古代、显生宙下的各个纪,还详细介绍了每个时代划分的主要地质事件、代表性生物化石以及主要的岩石类型。例如,在讲到白垩纪时,教材详细介绍了恐龙的繁盛、被子植物的出现以及白垩纪末大灭绝事件,并将其与地层划分、古生物演化紧密结合。书中对化石的讲解也十分生动,不是枯燥的列表,而是介绍了化石的形成过程、保存条件、以及它们在地质学上的重要意义,例如如何利用腕足类、三叶虫等指示特定地质时代的环境和气候。我读到关于“生物礁”的部分,书中详细解释了珊瑚、藻类等生物如何形成大规模的碳酸盐岩沉积,以及这些古老的生物礁如何成为重要的油气藏,这让我对古生物与地质作用的相互影响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沉积环境”的描绘也非常细致,从河流、湖泊、海洋到冰川环境,各种典型的沉积构造(如交错层理、波痕、砂泥夹层等)和沉积序列的形成过程都进行了深入的解析,配以大量的图例,让我即使身处野外,也能通过观察地层特征来推断古环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又融入了一些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使得阅读过程不至于过于枯燥。例如,在描述岩石的风化作用时,作者用了“大自然的雕塑家”来形容风力、水力等外力,让原本抽象的物理化学过程变得更加易于理解。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书

评分

正版的专业书籍,可惜包装不好,套个京东的塑料袋就运过来了,书已经折角了。

评分

书不错,我要认真仔细看看。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港澳港澳刚好好好好好好好好港澳港澳刚好好好好好好好好港澳港澳刚好好好好好好好好港澳港澳刚

评分

[SM]这本书的印刷质量是非常不错的,很喜欢,而且价格相对来说很实惠,可谓物美价廉,无论是装订方式,还是发货包装个人感觉都是很不错的.[BJTJ]买之前还特意看了一下编辑推荐,本来还有点犹豫,看到这么多名人都喜欢[ZZ]写的[SM]也就打消了我的犹豫.简单的看了下[NRJJ],我发觉我已经喜欢上它了,尤其是书中的一段[SZ],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意犹未尽.

评分

好书值得一提的是初学者的情况。

评分

学校选修课推荐教材。

评分

非常好的基础教材 适合初学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