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逻辑

佛教逻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舍尔巴茨基(Stcherbatsky.F.T) 著,舒晓炜,宋立道 译
图书标签:
  • 佛教
  • 逻辑学
  • 哲学
  • 印度哲学
  • 佛教哲学
  • 推理学
  • 辩论
  • 认识论
  • 佛教思想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19088
版次:1
商品编码:1055442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佛教逻辑》是由三部著作所组成的丛书的最后一部。这套丛书的目的在于说明亚洲史上堪称强有力的思想运动。这种思想运动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时的印度斯坦流域,逐渐地扩张到几乎整个亚洲大陆,以至日本和印度群岛。因此,这几部著作讨论的是中亚和东亚的主要思想的历史。《佛教逻辑》是关于佛教逻辑的一部著作。作者通过对梵、藏原典的研究,并借助西方政治理论,对代表印度逻辑高成就的晚期十乘佛教的逻辑理论作了系统的阐释和评价。

目录

书名缩写
前言
绪论
1.何谓佛教逻辑
2.逻辑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3.佛教哲学的第一阶段
4.佛教哲学的第二阶段
5.佛教哲学的第三阶段
6.佛教逻辑在印度哲学中的地位
1)唯物主义者2)耆那教3)数论4)瑜伽派5)吠檀多派6)弥曼差派7)正理一胜论派
7.陈那之前的佛教逻辑
8.陈那的生平
9.法称的生平
10.法称的著作
11.《量评释论》各品的顺序
12.释文派的诸注家
13.迦湿弥罗派或阐义派
14.第三派或明教派的注家
15.后佛教逻辑和印度唯名论与实在论的斗争
16.中国和日本的佛教逻辑
17.西藏和蒙古的佛教逻辑
第一部分实在与知识
1.佛教逻辑的范围和目的
2.何谓知识来源
3.认识和识别
4.真理的检验
5.实在论与佛教的经验观
6.两种真实
7.知识来源的两重性
8.认识活动的界限——教条主义和批判主义
第二部分 可感知的世界
第一章 刹那存在论
1.问题的提出
2.实在是能动的
3.从时空同一性而来的论证
4.持续性与广延性是非实在的
5.直接感知(现量)的论证
6.识别并不能证明持续性
7.从分析存在概念而来的论证
8.从分析非存在概念而来的论证
9.寂护的公式
10.变化与消灭
11.运动是非连续的
12.消亡是先天规定的
13.从矛盾律演绎出来的刹那性
14.点刹那是一种实在吗——微分法
15.瞬时性理论的历史
16.欧洲的类似理论
第二章 因果关系
1.功能相依的因果关系
2.因果律的公式
3.因果性与实在性是同一的
4.两种因果性
5.因之多重性
6.因的无穷性
7.因果性和自由意志
8.缘起的四种意义
9.欧洲的类似理论
第三章 感觉认识(现量)
1.现量的定义
2.法称的实验
3.现量与虚妄(错乱)
4.现量(直觉)的种类a)意现量b)瑜伽现量c)自证现量
5.印度哲学中现量观的历史
6.欧洲的类似理论
第四章 终极实在
1.何谓终极实在?
2.个别者是终极的实在
3.实在不可言说
4.实在产生生动的表象
5.终极实在是能动的
6.单子与原子
7.实在即肯定
8.反对的意见
9.实在观的演化
10.欧洲的类似理论
第三部分 构造的世界
第一章 判断
1.纯感知向概念活动的过渡
2.知性的第一步
3.何谓判断
4.判断与概念的综合
5.判断及命名
6.范畴
7.被视为分析的判断
8.在客观上有效的判断
……
第二章 比量
1.判断与推理
2.三项
3.关于比量的种种定义
4.比量与比量果(推理与结果)
5.比量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的知识
6.理由的三个方面(因三相)
7.法称论关系
8.两种依赖关系
9.分析的与综合的判断
10.最终的范畴表
11.范畴表中的各项是互相排斥的吗
12.佛教的关系表是穷尽的吗
13.共相一般与必然性判断
14.纯知性的使用界限
15.比量观的历史轮廓
16.欧洲的类似理论
第三章 为他比量(三段论式)
1.定义
2.为他比量的各支
3.比量形式与归纳
4.三支比量式的格
5.三支比量式的价值
6.对被视为为他比量的三支论式的历史简述
7.欧洲的与佛教的推论式
第四章 逻辑谬误
1.分类
2.与实在相违的谬误(不成因过)
3.矛盾理由的谬误(相违因过)
4.不确定理由的谬误(不定因过)
5.二律背反的谬误(相违决定因过)
6.法称的补充
7.历史
8.欧洲逻辑中的类似理论
第四部分 否定
第一章 否定性的判断
1.否定的本质
2.否定是一种比量
3.否定性三支论式的格和简单否定格
4.其他的十种格式
5.否定的意义
6.仅存于经验范围中的矛盾性与因果性
7.关于超感觉对象的否定
8.这种理论在印度的发展
9.欧洲的类似理论
第二章 矛盾律
1.矛盾的起源
2.逻辑矛盾
3.能动的对立
4.别性律
5.对矛盾律和别性律的不同表述
6.印度其他派别的矛盾观
7.欧洲的类似理论
第三章 共相(一般)
1.事物的静止的一般性被行动的相似性所代替
2.关于共相问题的历史
3.欧洲的类似理论
第四章 辩证法
1.陈那的名言论
2.胜主慧论名言的否定意义
3.寂护和莲花戒论语词的否定意义
4.佛教辩证法发展的历史简述
5.欧洲的类似理论
第五部分 外部世界的真实性
1.何谓真实
2.何谓外在
3.三个世界
4.批判的实在论
5.终极的一元论
6.观念论
7.陈那论外部世界的非真实性
8.法称破斥唯我论的短论
9.外部世界的实在性问题的历史
10.欧洲的类似理论
11.印度-欧洲关于外部世界实在性的讨论会
结论
专用名索引
逻辑主题索引
附录

精彩书摘

  先验对象可以例举的,首先有道德责任、最终解脱、业和涅架之法则等。这些对象不能由经验而认知,但它们是不矛盾的,所以佛陀关于它们所作的启示是可以接受的。
  伦理道德与解脱的确不能建立在经验知识之上,作为主动力制约整个世界过程的业的法则反作为此过程最终目标的涅架法则,都是关于存在整体的断定,但它们不是辩证的、不是矛盾的,并非“其所处地、所处时、所有性质”不可查明的。虽然它们是非经验的、先验的实在,然而是批判的认识理论所接受的。
  此外,虽然我们的知识局限于可能的经验范围内,但我们必须将经验知识本身同这种知识所以可能的先验条件区分开来。感性与知性鲜明地区分为两种单一的知识来源,这就直接导致我们设想有纯感性、纯对象和纯理性(知性)这些却是经验无法给予的事物,但它们又是无矛盾的,甚而作为我们知识全体的先验条件又是不可少的。若没有它,我们的知识也就崩溃了。因而我们必须区分先验的与形而上的对象。前者是“其所处地、所处时、所领有之可感属性不可确定的”对象,后者则相反,就其存在于我们的知识中的每一部分言,它是可以确定的,它是一般经验知识的所以可能的必要前提,但它自身却不可能以感觉表象再加描述。
……

用户评价

评分

希腊化时代政治思想被专制政体所取代,君主通常以神权或半神权作为号召。亚历山大大帝在埃及以上帝之子的身分统治,在希腊被美化为神来崇拜。他身故之后,希腊化各国皆是仿效他的做法。这种情况以塞流卡斯王国和托勒密王朝更为明显,塞流卡斯王朝君主安条克四世统治叙利亚用“上帝显现”(Epiphanes)的衔号;托勒密王朝君主在签署诏命时用“上帝”(Theos)的名义,惟独马其顿的情况不像前述两者如此明显。古希腊是一个城邦林立的地区,因此许多不同的政治制度都有在此地区获得实践和发展,有些古希腊城邦如斯巴达一样奉行君主制,将统治权集中在国王手中;有些城邦则如雅典一样实行民主政治;还有一些城邦则是由贵族统治或由少数人控制的议会(councils)进行统治。虽然古希腊所处地域狭小,但其政治制度在广泛的时间上获得了丰富多彩的发展。仅就政体来分古希腊就经历了贵族制、民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的演变。尤其突出的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古代人类对直接民主制度最早的尝试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分

虽然等了段时间但还是买到了,满意

评分

评分

今天刚刚拿到书,这本杨培增写的葡萄膜炎诊断与治疗很不错,葡萄膜炎诊断与治疗讲述了现代医学虽已知患眼的主要发病机制与人体免疫功能变异密切相关,但患者个体的具体致病因素常不易准确检定。世纪以来,对不少患者特定病因病机的充分了解和有效防治还存在较大的难度。业者对很多病程迁延重症葡萄膜炎病人诊治乏术常目为畏途,望而却步,以是成为专业临床与研究中进展相对滞后的老大难课题。杨培增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迄今,在医学科学研究中将葡萄膜炎的科学实验与临床医疗紧密结合,全力探索、实践,从致病因素、发病机制以及针对性较强的治疗方法措施,不断推陈出新地提升认识,取得了更多更好的治疗效果。科蜂嵯峨,学海浩瀚,无畏艰难,登高涉远情系患者,心存人本,慧眼独具,匠心独运。杨培增教授新著葡萄膜炎诊断与治疗内涵深广,编著形式也独有创意。对各种疾病均列举作者亲自医治的相关典型临床案例,并随病例展示之后,即以体会和启示为题,对所举具体患者多样不同的罹病诊治过程、疗效、转归以及诊断治疗中的经验教训,进行理论联系实践的精心剖析。其中包含许多切实、中肯和独到的论述,言简意赅而鞭辟入里。凝聚了作者临床思维与智慧的结晶,亦显其在临床医学与科学研究中的博学精业,和发为文章著述中得心应手与画龙点睛的成熟功力。综观书中承载的专业临床与学术成就均科学严谨,多真知灼见且极富创意,堪称经典而誉为圭臬。——罗成仁本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图文并茂。阅读时文字与2000多幅插图对照,很容易从列成条条的文字中了解每一种类型的葡萄膜炎的不同特征,从而掌握其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的原则和具体方法。本书集葡萄膜炎专门知识、哲学思维、医学思想和美学为一体,融教育、智慧和爱心为一炉。相信它的问世,不但使大家获取到葡萄膜炎的专科知识,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还将受到哲学和思想的启迪以及艺术的熏陶。——张效房读培增教授的葡萄膜炎诊断与治疗一书(除去看不懂的专业内容)确有一种厚实的美感。全书散发着哲学和思想的芳香,折射出著者对生命的敬畏、关爱和敬业精神,更记载着他不懈的人生追求和超越。我衷心地祝福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李萍(三)急则治标策略在葡萄膜炎患者因虹膜完全后粘连引起眼压突然升高时,炎症已不是主要矛盾,急剧的眼压升高则上升为最为突出的矛盾,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它将在短期内造成视功能的严重损害,此时应尽快打通前后房,使房水得以外流,眼压得以迅速降低,否则将失去挽救患者视力的机会,此即所谓的急则治标策略。严重的急性视网膜炎或视神经炎,短期内即可造成视网膜或视神经严重损害时,也宜用急则治标的策略,即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此处

评分

评分

5.实在论与佛教的经验观

评分

4.两种因果性

评分

  赵孟頫还力主书画用笔同法,他在所作《秀石疏林图》卷中题诗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追求笔墨的形式美感,借鉴书法用笔以丰富绘画的表现方法,在晋唐时即有人加以探求;在传统绘画中成功地运用笔墨对塑造形象加强艺术感染力,具有重要作用。宋代赵孟頫画石“用笔轻拂,如飞白状”;元代柯九思论画竹谓“凡踢枝,当用行书法为之……”都探索到结合形象特点运用书法的行笔规律,使其达到更美、更生动的效果,这和后世某些画家脱离形象塑造而单纯追求笔墨趣味尚有不同。赵孟頫的主张对文人画的艺术理论和实践都具有深化的意义,对元代后期文人画的发展给予理论上的指导,对明清绘画也有着深远影响。但当时这种追求似乎仍囿于部分文人的范围内,因此他说“此可为知者(文人画家和知音者)道,不为不知者(一般水平的欣赏者和画家)说也”。

评分

我只要熏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