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承认,一开始我是带着挑战的心态来阅读的,毕竟魏晋南北朝时期错综复杂的关系常常令人望而生畏。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地流畅,它没有一味地追求佶屈聱牙的学术腔调,反而融入了许多现代史学研究的成果和视角。作者在论述佛教如何在民间迅速传播并获得官方认可的过程中,将宗教思想与社会动荡、民众心理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这种跨学科的视野非常开阔。书中对石窟造像艺术中胡汉融合风格的分析,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史功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拥有时间旅行的能力,能够精准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历史氛围——比如建康城内士人饮宴的奢靡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集体焦虑。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感受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权力游戏”剧本,只不过主角是那些在乱世中沉浮的英雄与枭雄。作者对于制度层面的剖析,比如府兵制在北朝后期的瓦解过程,其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赞叹。他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用非常清晰的图景展现了出来,让人明白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动力,并非仅仅是个人意志,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书中对于地方豪强的崛起与中央权威的削弱这一对矛盾的梳理,是全书的亮点之一。他通过对几个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展示了权力如何从宏观的朝廷中心,逐渐渗透、固化到具体的乡土社区,这种微观与宏观的结合,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可信度与现场感。尽管有些篇章的论证略显冗长,但每一次的铺垫最终都导向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结论,总体瑕不掩瑜。
评分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扑面而来的悲凉。作者的叙事节奏控制得极为精妙,像是在慢慢地揭开一张尘封已久的画卷,每一个阶段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然,毫不突兀。特别是关于东晋衣冠南渡后,江南士族的文化重塑与北望的复杂心态,作者处理得尤为细腻。他并没有将南方描绘成一个全然的“桃源仙境”,而是揭示了其内部阶层固化的暗流涌动。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五胡乱华”问题时所采取的多元视角,避免了单一的民族中心主义叙事,而是着力于不同族群间的文化碰撞与融合,那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坦诚接纳,体现了极高的学术风范。行文间,虽多为严肃的学术探讨,但偶有神来之笔,譬如对某位皇帝晚年心境的推测,极富文学感染力,让人在严谨的考证之外,体会到人性的幽微之处。
评分这部大部头读起来真是一场精神上的马拉松。初翻开时,那些密密麻麻的古籍引文和繁复的史料考证差点让人望而却步。作者的笔触极其老练,对于纷繁复杂的政治势力更迭,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年表,而是深入剖析了士族门阀在权力结构中的作用与演变。尤其是在论述“竹林七贤”的精神困境时,那种将个体生命哲学与时代洪流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令人拍案叫绝。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玄学清谈与残酷现实之间的挣扎与超脱。书中对具体战役的军事地理分析也相当到位,不是那种空泛的描述,而是结合地形地貌和兵力部署,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决定性时刻的逻辑。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对于一些涉及文化艺术的细节,比如书法和绘画在南朝宫廷中的地位演变,感觉挖掘得还不够深入,略显遗憾。整体而言,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细细研读的佳作,它提供的远不止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理解历史深层驱动力的思维框架。
评分这部作品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它最吸引我的是其对“身份认同”这一主题的深刻挖掘。作者细致地梳理了汉人与非汉族政权之间在法律、习俗乃至语言上的微妙互动与冲突。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划分为“进步”与“倒退”,而是呈现了不同群体为了适应环境而进行的复杂身份重塑过程。特别是对后赵时期的一些记载的重新解读,颠覆了我过去对那个政权的一些刻板印象。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被拉入了那个充满剧变的时代,去亲身体验不同文化如何交织、融合,最终孕育出隋唐盛世的基础。虽然对于一些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内部结构分析,略显单薄,但瑕不掩瑜,它为我们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极其坚实的理论基石和丰富的史料支撑,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历史力作。
评分书还不错,需要好好读一下
评分六 佛教与名教的关系
评分价格便宜量又足,值得购买哦。。。
评分东西收到了,绝对是正版书籍
评分共收论文十三篇,其中大部分是50年代以前所作。所收论文,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关系、阶级结构、土地和赋税制度、兵制、门阀政治、民族问题、宗教及文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问题,同时又是这一时期的疑难课题。
评分为此,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的广阔视野,披沙拣金、露抄雪纂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探赜索隐的严谨态度,投入到这项规模宏大的出版工程中来
评分书不错,纸张也好,要慢慢品读呢书不错,纸张也好,要慢慢品读呢
评分四 乌丸
评分咏史之作须见作者主意,徒言史事,则成有韵史书,了无意味,故古来诗人多欲翻案出奇以求胜。然是亦何可易言哉?奇而不中理,则不过取一时口角之快,幸而古人已死,不能致辩,设九泉有知,恐亦不能服其心于地下也。若小杜咏史,议论向称俊爽,细覈之,实多蹈好奇太甚之病。赵瓯北《诗话》谓小杜《题乌江亭》、《题商山四皓庙》、《赤壁》诸什“不度时势,徒作异论,以炫人耳,其实非确论也。”瓯北老于史学,故能洞见杜诗之弊,唯未暇细论,今予仰探瓯北之意而为申说之。《题乌江亭》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是诗王荆公既已叠之于前,胡苕溪又论之于后,大抵谓项羽残破之余,已失人心,虽渡乌江,势亦不能复振。二公所言,诚确论也。然是犹可谓故为危言,以立懦夫之志,若夫《题商山四皓庙》云:“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仇。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此则几于荒谬悖乱矣!夫立子以嫡,礼之大经,使四皓之说不行,惠帝不果立,窃恐滋祸之烈,将十倍于吕后也。高祖之失,在不能预为计画,以制吕后之颛酷,而四皓之辅惠帝,固无可议焉。 小杜咏史诗中,最为所推者,乃《赤壁》一绝,宋许彦周《诗话》议之曰:“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人多笑彦周议论之迂,予谓此说不为无见,特言之少激耳。《赤壁》一篇,其可称者,不过反论史事以见运笔之机圆而已,细味之,固无深意在。乃后人曲为回护,是亦横生枝节,凿之使深耳。 《题桃花夫人庙》云:“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以绿珠之死而形息妫之不死,而隐寓褒贬焉。是诗为瓯北所推许,而予亦有不慊然者。绿珠之贞,固当褒扬,然息妫之失节,实非本意,特见迫于楚文王耳,是极可哀者,小杜责之,亦太苛矣。 玉溪咏史,罕有小牧轻躁之病。若《贾生》云:“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落笔何尝不奇?而命意何尝不正?玉溪所以能接武杜陵者,于此可思。《瑶池》云:“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风刺之言而发之以深婉,正见玉溪之大本领也。其余《隋宫》、《井络》、《筹笔驿》诸篇,亦咏史诗中之矫矫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