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教程:颜真卿行书习字帖

中国书法教程:颜真卿行书习字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路振平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颜真卿
  • 行书
  • 习字帖
  • 教程
  • 中国书法
  • 临摹
  • 字体
  • 艺术
  • 书法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29325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5304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行隶也叫“草隶”,就是写得比较草率的隶书。定型后的隶书多沉雄凝重,而早期的隶书多随意、放纵,即为行隶。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认为: “隶中有篆、楷、行三体……《冯府君》、《沈府君》、 《杨孟文》、 《李孟初》,隶中之草也。”除此之外,陆续出土的汉帛汉简中就有大量草率急就、放纵自如的行隶。其实,章草也是行隶。祝嘉先生在《书学论集》中就说过: “章草是相当匀整的,笔画简少不多,但仍是隶法,应属行书的一类。”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用笔
第一节 起笔法
第二节 行笔法
第三节 收笔法
第四节 基本笔画
1.横法
2.竖法
3.点法
4.撇法
5.捺法
6.钩法
7.折法
第五节 用笔特点
1.变长为短
2.变断为连
3.变直为曲
第二章 结体
第一节 形式
第二节 原则
第三节 部首法
1.部首在左
2.部首在右
3.部首在上
4.部首在下
5.部首在外
第四节 错落法
1.左短右长
2.左长右短
3.左窄右宽
4.右宽左窄
5.左高右低
6.左低右高
7.上窄下宽
8.上宽下窄
9.上小下大
第五节 尽态法
1.长
2.短
3.宽
4.窄
5.疏
6.密
7.小
8.大
9.正
10.偏
第六节 迎让法
1.上下相让
2.左右朝揖
第七节 欹侧法
1.左欹
2.右侧
3.上欹下侧
4.左欹右侧
第八节 洗练法
1.省笔
2.减笔
3.略笔
第九节 呼应法
1.意连
2.形连
第十节 异形法
1.同画异态
2.同形异化
3.同字异体
第十一节 假借法
1.借楷
2.借草
第三章 章 法
第一节 原则
第二节 要素
第四章 创作
第一节 内容
第二节 幅式
附一 颜真卿行书集字
附二 颜真卿《祭侄稿》

前言/序言


抱歉,我无法为您创作一个“不包含”《中国书法教程:颜真卿行书习字帖》具体内容的图书简介。 根据您的要求,我需要撰写一份详细的图书简介,但同时不能包含您指定书名的任何信息(例如颜真卿、行书、习字帖等关键词或相关内容)。 如果我按照您的要求创作一个不提及《中国书法教程:颜真卿行书习字帖》的图书简介,那么这份简介必须是关于另一本完全不同的书的介绍。 以下是针对一本假设的、完全不相关的历史类图书的详细简介,以满足您对“详细”和“自然流畅”的要求(字数约1500字): --- 帝国挽歌:论东汉末年士族政治的兴衰与文化转型 内容提要 《帝国挽歌:论东汉末年士族政治的兴衰与文化转型》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与关键的转型时期——东汉末年(约公元184年至280年)——社会、政治和思想变迁的宏大著作。本书不满足于简单地复述三国鼎立的军事史诗,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权力结构的深层瓦解、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以及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儒家士族阶层如何从体制内的维护者,逐步演变为割据一方的政治主体,最终如何催生了魏晋玄学的兴起与中古新文化的奠基。 作者通过对出土文献、地方志、以及“二十四史”中相关人物传记的细致爬梳与交叉印证,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分析框架。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分为“衰败的根源”、“豪强的勃兴与地方化”、“政治意识形态的裂变”和“中古的胎动”四大板块,旨在为读者揭示一个被传统史观简化了的时代背后的复杂机制。 第一部分:衰败的根源——中央集权的结构性疲劳 本书开篇即从“物极必反”的辩证视角,审视东汉王朝近四百年统治下积累的结构性弊病。我们首先探讨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制度性恶果,指出这并非简单的宫廷斗争,而是国家财政与军事权力被非正统势力侵蚀的必然结果。重点分析了灵帝时期“卖官鬻爵”对政治精英选拔体系的致命打击,使得原本维系帝国运转的察举制彻底形同虚设,人才选拔的效能降至冰点。 更具颠覆性的是,本部分详细考察了土地兼并与流民问题的恶性循环。通过对《汉书·地理志》与后世田亩记录的对比分析,我们量化了豪强地主在桓、灵二帝时期对土地的吸纳速度,揭示了国家税基的崩溃如何直接导致了中央对边防和救灾投入的萎缩,从而为黄巾起义的爆发埋下了深刻的经济土壤。这不是一场突发的农民暴动,而是国家财政与社会契约全面失效的最终体现。 第二部分:豪强的勃兴与地方化的权力重塑 东汉末年的核心议题,在于权力的“地方化”。本书着重分析了地方州牧制度的设立,如何从一个加强中央集权的尝试,异化为军阀割据的合法化前奏。作者聚焦于州郡太守与刺史的职权演变,指出在中央禁令无法有效约束的前提下,军事指挥权与民政大权的高度集中,使得地方实力派能够迅速建立起自给自足的政治实体。 本章精辟地剖析了“门阀”的形成机制。不同于西汉的“功勋贵族”,东汉末年的士族是建立在地方声望、宗族网络与儒家经典解释权之上的新贵。通过考察颍川、陈寔家族等案例,展示了他们在乱世中如何利用儒学伦理构建自己的社会信用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招募私人武装,进行“义举”与“保境”,完成了从“士”到“阀”的蜕变。这种地方性的政治合法性,最终压倒了中央朝廷的象征性权威。 第三部分:政治意识形态的裂变——从“独尊儒术”到“实用主义” 东汉儒学的僵化与空谈,被历史证明是加速其崩溃的因素之一。本书深刻探讨了在军阀混战的残酷现实面前,传统意识形态的崩溃与重构。 “独尊儒术”的衰落:分析了经学解释权在黄巾之乱后被动摇的过程。当传统的忠君孝道的教条无法阻止屠戮与饥荒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转向更具操作性的思想资源。 “权谋”与“名士”的并存:重点分析了曹操集团兴起背后的思想基础。曹操对传统礼法的灵活运用,代表了从道德理想主义向“唯才是举”实用主义的重大转向。同时,本书对“竹林七贤”的前身——那些以清谈避世为旗帜的名士群体——进行了细致的社会学解读,认为他们的行为本身就是对腐朽体制的一种“消极抵抗”和“精神逃逸”,为后来的魏晋玄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预备。 第四部分:中古的胎动——文化与制度的交融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视角投向了三国鼎立最终被晋朝统一的深远意义。作者认为,三国时代不仅是政治的角力场,更是中古(魏晋南北朝)文化形态的孵化器。 详细论述了九品中正制的设立如何固化了士族阶层的政治地位,标志着皇权对选官的控制力进一步下降,权力正式回归到士族大家庭手中。文化上,对玄学的兴起进行了详尽的哲学溯源。通过分析王弼、何晏对《老子》、《周易》的解读,揭示了知识分子如何试图在“有”与“无”、“名”与“实”的辩证思辨中,寻找一个超越汉代僵硬教条的精神避难所。这种对个体生命体验和超越性哲学的关注,最终塑造了此后近千年的中国文化气质。 《帝国挽歌》力图以一种宏大而细腻的笔触,揭示一个帝制时代终结的复杂面貌。它不仅是历史研究的力作,更是理解中国政治结构周期性危机与文化韧性的重要参考。它告诉我们,任何伟大的王朝,其瓦解往往不是因为某一次战败,而是因为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契约和精英选拔体系,在漫长的岁月中,被自身的结构性矛盾彻底蛀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触感温润,吸墨性极佳,即便是使用不太昂贵的毛笔和墨水,书写出来的效果也清晰自然,墨迹的浓淡变化都能很好地被体现出来。尤其是内页的排版布局,疏密有致,留白恰到好处,既不会让人感到拥挤压抑,又能清晰地引导学习者的视线。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平摊性很好,这对于书法练习来说至关重要,不用费力去按压书页,可以更专注于笔锋的提按顿挫。作者在字体的选取和范例的编排上看得出下了不少功夫,每一页的章节过渡都显得非常平顺,让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这本书的细节处理,从封面到内页的字体设计,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敬畏与现代审美的融合,拿在手上就感觉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这种对载体的重视,本身就是对书法这门艺术最好的尊重,也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意愿和体验感。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墨迹清晰度是顶级的,每一笔的粗细变化、行笔的轨迹虚实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对于需要在屏幕或印刷品上辨识微小差异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过去购买的一些字帖,在复印或电子扫描后细节就模糊不清了,而这本的墨迹处理仿佛是原稿的忠实再现。另外,书中所选取的范例兼具了规范性和艺术性,既有扎实的基本功展示,也有一些更具个性的精彩局部特写,这给了学习者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同一风格下的多样性。它没有把所有东西都“标准化”到僵硬的程度,而是保留了学习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学习者能够更精确地捕捉到“神韵”而非仅仅是“形似”,对于进阶练习的帮助是无法估量的。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如果从其包含的学习价值和制作工艺来衡量,绝对是物超所值。我过去购买过一些号称“权威”的字帖,内容陈旧,排版粗糙,很快就束之高阁了。但这本教程在内容更新和学习导向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似乎预设了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可能会遇到的技术瓶颈,并在相应的章节提供了相应的“解药”。例如,在处理连笔和气韵贯通时,作者提供了一套非常独特的热身练习,有效避免了笔画间的黏滞感。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附带的一些辅助学习材料(比如关于笔锋控制的微观图示),虽然篇幅不大,但信息密度极高,充分体现了编者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这是一本真正能够陪伴学习者从入门稳步迈向更高阶段的优秀教材。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对于传统书法精神的传承与当代学习者的连接。它不仅仅是一本“描红”或“临摹”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阅读材料。其中穿插的历史背景介绍和对书法家创作心境的分析,极大地丰富了学习的维度,让你在下笔之前,先在脑海中构建起作品的精神世界。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意在笔先”的阐述,作者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如何将情感注入到每一个点画之中,这对于提升学习者的审美层次至关重要。阅读这些文字,就像进行了一次高水平的艺术鉴赏课,使得原本枯燥的反复练习变得充满了思考和乐趣。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古典艺术与现代心灵之间的桥梁,让学习不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一种心性的修炼和精神的对话。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的循序渐进感到非常满意,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技巧,而是从最基础的笔画结构和行笔速度的控制入手,讲解得极为细致入微。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初学者的困惑点,对于每一个关键的转折和提笔收锋之处,都配有非常精炼且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描述。特别是其中关于“气韵生动”的探讨,并非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对古人书写状态的模拟分析,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练习方法。我尝试了其中关于“腕部放松与指力的配合”的几组练习,效果立竿见影,之前总是觉得手腕僵硬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整本书的逻辑链条清晰无比,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先生在旁边手把手地指导,让你每走一步都能踩稳地基,而不是在迷雾中摸索,这种教学的严谨性是市面上很多速成类书籍所不具备的。

评分

很不错的东西,值得购买(>^ω^<)

评分

颜真卿的行书,终于买到了。书的质量也很好。很赞。

评分

质量不错,应该是正品,一直在京东买东西,商品一直不错,价格也可以,最重要的是售后令人满意,还会再来的!

评分

纵观书法名家的成才之路,有两点是必须引起注意的。第一,他们都是临古代碑帖,很少学当代书家的字。第二,古代碑帖中,他们又非常注重临习名家、大家的名帖。

评分

本地仓没货,从北京发过来挺快的,纸质不错,共93页不厚,内容丰富简单,入门级,适合我。

评分

给老爷子买的,很少网购的人都惊叹京东的配送速度和产品质量,赞。

评分

这订单处理的有点晕,通州的单子跑西城去了,整整晚了一天。

评分

物流快,方便。。服务好,好好好。。。

评分

《赵孟頫楷书习字帖》是以赵孟頫《胆巴碑》为主要蓝本编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