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當代美術:不是藝術的藝術史

西方當代美術:不是藝術的藝術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洪義 著
圖書標籤:
  • 西方當代美術
  • 當代藝術
  • 藝術史
  • 後現代藝術
  • 觀念藝術
  • 藝術理論
  • 西方藝術
  • 藝術哲學
  • 文化研究
  • 藝術批評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哈爾濱工業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0327051
版次:1
商品編碼:1056828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1
字數:25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通過《西方當代美術:不是藝術的藝術史》的概略描述,能為我國讀者大緻勾勒齣西方後現代藝術的粗淺輪廓,使人們能夠在欣賞傳統經典藝術的同時,對正活躍在我們身邊的西方當代藝術也略有所知。
西方藝術起源於地中海沿岸,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臘神廟、美索不達米亞浮雕、古羅馬的凱鏇門和紀念碑,皆為當時國傢政治生活所用,是神權和君權的標誌。此後中世紀藝術,更是宗教宣言和教科書。

內容簡介

《西方當代美術:不是藝術的藝術史》對1945年以來的歐美藝術進行瞭係統梳理,以分門彆類的方式介紹瞭眾多引起爭議的先驅者和實驗藝術傢,包括西方當代主要美術傢270多位,如杜布菲、約翰斯、博伊斯、布儒瓦、基弗,等等:主要藝術流派20多個,如抽象錶現主義、波普藝術、極少藝術、概念藝術、女性藝術、攝影和錄像藝術、計算機藝術,網絡藝術,等等;提供380幅精美圖片,許多圖片在國內首次刊齣。簡潔清晰的思路、寬容平和的立場及具體翔實的解說,使《西方當代美術:不是藝術的藝術史》成為一本兼顧學術性、知識性、教學性和可讀性的有趣著作。
西方當代美術經常是令人迷惑和缺乏美感的,看上去有很多反文化和反藝術的內容,社會各界甚至美術界內部對此也評價不一。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戰後新版圖
1.1 戰後概況
1.2 有孔洞的雕塑
1.3 扭麯和枯瘦
1.4 無定形藝術
1.5 意大利戰後藝術
1.6 結語

第二章 狂亂的揮灑
2.1 抽象錶現主義
2.2 行動繪畫
2.3 色麵錶現
2.4 當代抽象雕塑
2.5 結語

第三章 俗世的盛宴
3.1 通俗文化時代
3.2 波普藝術起源
3.3 美國波普藝術
3.4 挪用藝術
3.5 結語

第四章 陋物的拼閤
4.1 裝配藝術
4.2 歐洲新寫實主義
4.3 裝置藝術概述
4.4 結語

第五章 機器與光綫
5.1 動力藝術
5.2 光的藝術
5.3 光效應藝術
5.4 結語

第六章 物體與過程
6.1 極少主義概述
6.2 極少主義藝術傢
6.3 硬邊繪畫
6.4 過程藝術
6_5 結語

第七章 思想的生産
7.1 概念藝術概述
7.2 圖片與文字的混雜呈現
7.3 裝置形式和政治主題
7.4 使用文字
7.5 結語

第八章 壯觀的大地
8.1 大地藝術概述
8.2 土木工程藝術
8.3 自然物質組閤
8.4 結語

第九章 比照片還逼真
第十章 肉身的磨難
第十一章 女性的心聲
第十二章 公眾的藝術
第十三章 錶現的狂潮
第十四章 影像的世界
第十五章 數字與互動
西方當代美術記事(1945-2000年)
人名索引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藝術的邊界、視野與轉摺:20世紀下半葉至21世紀初的視覺文化探索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20世紀中葉後半葉,特彆是二戰結束後至21世紀初的全球視覺藝術圖景。它並非專注於主流藝術史的綫性敘事,而是緻力於揭示在技術革新、社會劇變和全球化浪潮衝擊下,藝術形態、觀念和功能所經曆的深刻斷裂與重塑過程。本書試圖通過一係列關鍵的藝術運動、理論思潮與代錶性事件,構建一幅復雜且充滿張力的當代藝術生態圖譜。 第一部分:現代性的黃昏與觀念的崛起(約1950s – 1970s) 本部分聚焦於戰後美國藝術的強勢崛起及其對歐洲傳統美學的顛覆。我們將首先探討抽象錶現主義在二戰後的文化霸權地位,分析其如何在“行動繪畫”的身體性與“色域繪畫”的精神性之間尋求張力,及其對美國文化身份構建的意義。 隨後,本書將深入分析波普藝術(Pop Art)的興起,不僅僅將其視為對高雅藝術的戲仿,更重要的是探討它如何直接擁抱大眾文化、消費主義符號和機械復製技術。從安迪·沃霍爾對絲網印刷的運用,到羅伊·利希滕斯坦對連環畫的挪用,我們考察藝術品的光環如何被日常經驗所侵蝕和重塑。 緊接著,我們將轉嚮極簡主義(Minimalism)與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的哲學轉嚮。極簡主義如何通過去除作者主觀情感和敘事內容,將作品簡化為純粹的“物”(Object)或“現場”(Site),迫使觀眾重新審視藝術的物質性與空間關係。觀念藝術則將這一趨勢推嚮極緻,主張“藝術即思想”,文本、文件、指令成為藝術本體,徹底質疑瞭傳統雕塑與繪畫的必要性。這一時期的討論還將涉及“過程藝術”以及早期對係統性、序列性美學的探索。 第二部分:媒介的拓展與身體的迴歸(約1970s – 1980s) 隨著傳統媒介的邊界被打破,藝術開始嚮更廣闊的領域擴張。本部分將詳細闡述土地藝術(Land Art)的地理學轉嚮。藝術傢如何離開畫廊和博物館,將創作行為置於廣袤的自然景觀中,探討時間、侵蝕和人類乾預的宏大尺度。羅伯特·史密森的《螺鏇堤》不僅是對地理地貌的介入,更是對西方綫性時間觀的質疑。 身體藝術與行為藝術的勃興構成瞭本部分的另一核心議題。從早期的自我實驗到更具政治和社會批判性的錶演,身體成為最直接、最不受約束的媒介。我們將分析卡塔琳娜·西爾維的自我雕塑、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對極限的探索,以及錶演如何成為對父權製、性彆規範和觀看權力(The Gaze)的直接挑戰。 同時,本書將關注照相寫實主義的迴歸,它並非簡單復興古典寫實技巧,而是利用攝影的機械精確性,審視和解構圖像的客觀性與主觀性之間的復雜關係。這種對“真實”的精確復製,本身就構成瞭一種觀念上的反諷。 第三部分:後現代的解構與全球視野的開啓(約1980s – 1990s) “後現代主義”成為理解80年代藝術轉嚮的鑰匙。本書將探討新錶現主義(Neo-Expressionism)在對觀念藝術冷峻態度的反撥中,如何重新擁抱繪畫的激情、敘事性與個人曆史感。 然而,真正具有顛覆性的是挪用藝術(Appropriation Art)的成熟。藝術傢們不再追求原創性,而是係統性地引用、復製和重新語境化現有的圖像——無論是來自廣告、曆史名畫還是大眾媒體。謝麗·萊文和理查德·普林斯的工作揭示瞭“原創”概念的虛構性,並深刻影響瞭對知識産權和文化資本的討論。 在社會議題層麵,本書重點分析瞭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對藝術領域的滲透。女權主義藝術、酷兒理論、後殖民批評思潮如何催生瞭大量以邊緣群體視角齣發的作品。藝術不再僅僅是關於形式,更是關於權力結構、曆史遺忘和主體性構建的戰場。我們將考察辛迪·捨曼對女性形象構建的解構,以及對全球南方藝術傢進入西方藝術體係的初期探討。 第四部分:數字時代的前奏與藝術的擴散(約2000s) 步入新韆年,媒介的混閤與跨學科性達到瞭新的高度。錄像藝術從實驗階段走嚮成熟,成為敘事和觀念錶達的重要工具。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的爆炸性發展,使得藝術作品不再是孤立的物品,而是對整個展廳空間進行結構重塑的體驗場域。 本書最後一部分將探討在互聯網和數字技術萌芽階段,藝術如何開始預演或應對即將到來的信息爆炸時代。藝術機構、雙年展和藝術博覽會的全球化擴張,標誌著藝術中心的進一步分散化。我們考察藝術如何從精英收藏品嚮公共參與和批判性對話的載體轉變,為理解當今復雜的視覺文化環境奠定瞭基礎。 總結 本書旨在提供一種批判性的閱讀視角,不將上述運動視為孤立的流派,而是視為對“什麼是藝術”這一核心問題的持續追問。它關注的是藝術在社會、技術和哲學層麵所承受的壓力、所采取的迴應,以及這些迴應如何共同塑造瞭我們今日對視覺文化的基本認知。這不是一部關於“風格演變”的教科書,而是一部關於“觀念解放”的編年史。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閱這本書的體驗,簡直就像是參與瞭一場精心設計的“解構盛宴”。作者的文字節奏非常跳躍,時而像一個辛辣的評論傢,毫不留情地剖析那些被過度神化的藝術巨匠的內在矛盾;時而又像一個充滿激情的布道者,極力為那些曾經被主流排斥的邊緣聲音呐喊。我尤其欣賞它對於“後現代語境”下身份政治與藝術生産之間關係的探討。它沒有停留在理論的平麵分析,而是通過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特定時期在社會運動中湧現齣的視覺符號,或者某個少數族裔藝術傢如何利用公共空間進行反思性錶達——來展現藝術如何成為社會張力的一個放大鏡。那種把藝術史和宏大的社會變遷緊密捆綁的敘事手法,讓原本冰冷的藝術史變得鮮活而具有行動力。讀完一個章節,我常常需要停下來,不是因為內容太難懂,而是因為作者拋齣的觀點太具衝擊性,需要時間消化,思考它對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意味著什麼。

評分

這本書,初拿到手的時候,我就被它這個標題吸引瞭——《西方當代美術:不是藝術的藝術史》。坦白說,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強烈的挑釁意味,仿佛在暗示我們傳統觀念中的“藝術”定義正在被顛覆。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嚴肅的、學術性的藝術史著作,會堆砌大量的流派名稱、時間綫索和難以理解的理論術語。然而,讀進去之後,纔發現它遠比我想象的要“野”得多。它沒有遵循那種綫性的、編年史式的敘事,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策展人,帶著你穿梭於不同的時間節點和觀念迷宮。印象最深的是它對“觀念藝術”的闡釋,作者似乎對那些挑戰媒介邊界、將日常物品提升到哲學思辨層麵的作品有著特殊的偏愛。那種處理方式,不是簡單地介紹作品,更像是復盤一次次智力上的“搏鬥”。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審美舒適區被狠狠地推開瞭一把,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過去可能隻是瞥一眼就略過的展覽品。它強迫你思考,到底是什麼讓一個東西成為瞭“藝術”?這種追問的力度,是很多同類書籍所不具備的。

評分

從裝幀設計到版麵排布,這本書本身就散發齣一種“反傳統”的氣息。內頁的留白處理得非常大膽,圖片與文字的比例常常齣人意料,似乎也呼應瞭其“非藝術的藝術史”的主題。閱讀過程中的體驗,更多的是一種與作者進行思想“辯論”的感覺。例如,當作者毫不客氣地將某個時期主流評論界奉為圭臬的作品斥為“精緻的裝飾品”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忍不住想反駁,想為那個作品辯護。但緊接著,作者又用極其精妙的論證,將我拉迴到他構建的邏輯框架內。這種高強度的思維拉鋸戰,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參與感。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不在於提供瞭最終的答案,而在於它成功地將閱讀藝術史變成瞭一個主動的、充滿質疑和發現的過程,讓讀者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轉變成瞭主動的意義建構者。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像是一部非綫性的獨立電影,充滿瞭作者個人的主觀視角和強烈的敘事偏好。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種“教科書式”的、力求客觀公正的梳理,那很可能會感到失望。因為它大量的篇幅似乎更傾嚮於挖掘那些“反叛者”和“異端”的聲音。我記得其中一個部分,專門聚焦於二十世紀中葉那些挑戰“媒介純度”的實驗,比如錄像藝術的早期發展,或者裝置藝術如何徹底打破瞭“畫框”的束縛。作者在這裏展現瞭一種近乎浪漫主義的激情,去贊頌那些願意放棄既有聲譽,投身於未知領域的藝術傢的勇氣。文字的密度很高,信息的顆粒感很強,不容許讀者有一絲懈怠。它不是在為你鋪設一條平坦的大道,而是在引你進入一片布滿陷阱和驚喜的叢林,你必須時刻保持警惕,纔能捕捉到那些稍縱即逝的真知灼見。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它對於“當代”的定義邊界進行瞭無休止的拉扯和模糊處理。它似乎在不斷地質問:我們今天所談論的“當代”,究竟是哪個“當下”?是技術爆炸的此刻,還是觀念被徹底消費的後現代廢墟?作者通過引入大量跨學科的視角——從現象學哲學到媒介理論,再到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挪用——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觀察體係。它不會簡單地告訴你“這個風格意味著什麼”,而是會告訴你“在那個特定的曆史瞬間,藝術傢們如何利用這種形式來反抗或迎閤他們的時代精神”。這種對時代精神的捕捉能力,是這本書的功力所在。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對當下正在博物館、畫廊和社交媒體上湧現的各種藝術現象,有瞭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批判性的視角,不再輕易被錶麵的炫技所迷惑,而是開始探尋其背後的權力結構和思維定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