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我们的希望》是南方朔关于当代语言最具批判性的说文解字。他将现代人说的“话”、写的“字”,做科学、历史的剖析,带领读者在语言演变的道路上,以微观的角度探看现代社会文化的变迁。
南方朔,《亚洲周刊》主笔,台湾最为重要的时评家、政论家、书评家。为《中国时报》、香港《明报》等媒体的专栏作家。他极少露面于媒体,却堪称文化上的“台湾奇迹”。他博览群书。是台湾书评界的“教父”。他的时评笔锋犀利。常在台湾社会掀起舆论旋风。他的散文自在隽永。有着思想的穿透力与生命的光芒。曾出版《有光的所在》、《语言是我们的居所》、《语言是我们的海洋》等作品。并翻译《论扯淡》一书。
自序 语言是我们的疼痛
卷一 正义
媒体症候群 错乱的开始
吹哨子 鼓励正义行为
脏话 让每张嘴成为垃圾场
邪恶轴心 至高无上说谎的理由
阴谋理论 多少罪恶靠你长大
起源崇拜 用来保护自己
谚语 政客的最爱
Maverick 一个人改变了全世界
知的权利 请知识分子重新来抢救
枪手 代替“恐怖主义”
六角星形 古老符号成为政治图腾
Shanhai Accord 上海多边协议
彭吉诡计 老鼠会的前身
Enron 注定遗臭万年
姓名 一生的守护
政治漫画 保有最后的批判性
卷二 文明
公益 公开向穷人抢劫?
疯狂 金钱崇拜的歇斯底里
仙人跳 代表社会退化、政治倒退
贼、盗 取代了彼此的位置
包二奶 纳妾现代版
肉 性的象征
嫖 极乐文化的省思
吃和咬 人与兽的距离
竞争力 反映不同社会价值
试卖 人间失格的现实主义
动作 人生如戏,表演当道
咒骂 考验每个人
悲喜孜孜 意思很难让人抓得准
插曲 百试不爽
卷三 权力
诗 每一样情绪都找到了说法
……
谢伦·沃特金斯现年四十二岁,为安然公司休斯敦总部主管公司发展的副总经理。早在二00一年八月,当她看到公司财务报表,即发现有虚报盈余等不法情事。于是,她多次向公司董事长肯尼思·莱(Kenneth Lay)报告,认为这种情况将会引曝财务丑闻,使公司因而破产。除了多次向董事长报告外,她也将这种情况向公司的财务长、副总顾问、另一个主管人事的副总经理,以及委托的安达信会计公司和法律顾问提出警告。
安然案爆发后,在清查数据时,才找到她早已在内部示警的记录。于是,在后来的国会调查里,她遂成了最重要的证人。由于她能就事论事地忠于公司,一发现公司内部做出违法之事,立即向老板及同僚提出警告,因而成了美国企业界的女英雄。她虽然未能阻止这起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公司弊案及破产案,但她守法、勇敢、拒绝为了工作而和稀泥的风格,却赢得人们敬重。
刘姝威的故事没有谢伦·沃特金斯那么重大,但在中国内地,却是了不起的先例。目前中国内地虽然民间企业日益发达,但有许多民问企业却只不过是打着招牌,用各式各样的方法,向银行骗取贷款。有些靠特权,有些靠分赃。这乃是中国内地银行坏账率偏高的最大原因。
刘姝威在中央财经大学,负责检视某些上市公司的营运及财务报告。二00一年,她发现一家设于湖北的蓝田农渔公司极有问题。该公司乃是中国内地首家上市的鱼苗育种和莲花球根培植公司,但她发现该公司的营收却高得离奇,它虽然申报了许多资产,但政府却没有任何它的资产记录。更让她惊讶的是,这么明显的纰漏,贷款给该公司的银行,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却都毫无警觉。于是,她遂将自己的发现,撰写成报告,刊登在只印一百八十份,仅限于银行高层主管参考的内部文件里,她建议各银行必须对该公司慎重,不宜继续放款。
……
老实说,我一开始抱着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接触这本书的。我的阅读偏好通常更倾向于结构严谨的非虚构作品,对于这种主题听起来略显宏大和抽象的书籍,我总担心会流于空泛的说教。然而,这本书却出乎意料地扎根于非常具体的社会现象和历史案例之中。作者似乎拥有穿透时间与空间的魔法,他将古代的碑文、近代的政治演讲、乃至当下社交媒体上的流行语,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探讨人类心智如何被语言塑造的网络。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语言的边界与解放”的论述。它探讨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语法结构如何潜移默化地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就像被划定好的轨道限制了火车的方向一样。当作者列举了那些打破传统叙事模式的先锋文学作品时,我仿佛看到了思维挣脱束缚时的那种震撼感。特别是提到某些少数民族语言中对自然现象有着我们主流语言体系中不存在的精确描述时,我忍不住停下来思考:我们是否因为过度依赖某种语言习惯,而错失了观察世界的另一种可能性?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满足于描述“语言是什么”,而是勇敢地质问“语言能为我们做什么,以及它限制了我们什么”。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出更加精妙的问题,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反思。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文字充满敬畏的人量身定做的!我原以为阅读只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手段,但读完它,我才意识到语言的力量远超我的想象。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在描绘一幅流动的山水画,每一个词语的选取都恰到好处,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书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通过口头和书面语构建起彼此理解的桥梁,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尤其是关于“沉默的语言”那一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无声”,而是深入探讨了在特定情境下,肢体语言、眼神交流乃至环境的布置如何共同构成一种比文字更有力量的沟通方式。我记得有一次,我正为工作中的一个跨文化沟通难题焦头烂额,无意中翻开了书中关于“语境依赖性”的章节,书中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在某个东方国度,直接说“不”被认为是一种冒犯,而婉转的表达方式,虽然在字面上是模糊的,却完整地传达了拒绝的意图。这瞬间点醒了我,让我明白了症结所在。这本书不是一本枯燥的语言学教材,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类连接的哲学指南,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日常交流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原来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一场宏大而复杂的语言实践,而这本书就是那张清晰的地图。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沟通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不再是单纯地“说话”,而是开始“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位沉迷于细节和内在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论证结构简直是一场享受。它的逻辑链条铺陈得极其严密,从最小的音位变化到最宏大的文化叙事,层层递进,无懈可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命名权与权力分配”这一块的分析赞不绝口。作者用极其冷峻的笔调剖析了历史进程中,掌握了定义和命名权力的一方,如何通过语言的筛选和重构,来巩固其社会地位。例如,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政治光谱的人所使用的词汇差异,不仅仅是修辞上的不同,更是对历史事实的根本性重塑。书中有一段分析,探讨了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新兴技术名词的诞生如何迅速改变了公众的认知框架,这种“抢占话语权”的现代战争,通过对新词的定义和推广而悄然进行,读来令人不寒而栗,但也非常引人入胜。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偏向于学术的严谨性,但又巧妙地穿插了充满人情味的案例,使得那些高深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它拒绝任何肤浅的浏览,每一个段落都像是精密仪器上的一个零件,缺一不可。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更偏向于一种世界观的重塑。如果说其他书籍教我如何更好地“使用”工具,那么这本书则让我重新理解了“工具本身是如何塑造了我的世界的”。它不仅仅停留在社会学或心理学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了现象学和本体论的探讨。作者对“内在独白”的剖析尤为精彩,他探讨了我们头脑中那个不间断的叙事者,是如何通过不断地重复和简化经验,来为我们构建一个稳定但可能过于简化的现实模型。读到此处,我立刻意识到自己许多看似“自然”的想法,其实都是被我长期使用的语言模式“预设”好的。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神经语言学研究,用科学数据支撑了语言对大脑回路的塑性作用,这使得全书的论证既有浪漫的哲学思辨,又不失硬核的科学支撑。我甚至开始怀疑,我此刻用来评价这本书的这些文字,是否也已经被这本书本身的某些叙事模式所操控?这种自我审视的紧张感,贯穿了阅读始终,让我无法轻松地放下它。它不是一本可以“读完”的书,而是一扇可以不断推开的门。
评分翻开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作者搭建的一个巨大而迷宫般的思想花园。这里的每一条路径都通往一个全新的认知出口。我发现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对待“失语”和“误解”的态度——它并没有将它们视为沟通的失败,反而视为语言生命力的体现。作者认为,正是因为语言的不完美性、它的多义性和易逝性,才使得人类不断地需要重新去倾听、去解释、去创造新的连接。书中对诗歌和音乐等非标准语言形式的探讨,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把艺术创作仅仅看作是情感的宣泄,而是将其视为语言自我修正和超越局限的最高体现。我记得书中描述了那位经历过战乱的作家,如何在失去了所有母语的直接表达能力后,通过重组破碎的词汇,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残缺之美”。这种对“不完整中的完整”的探寻,深深触动了我。它教会我,在日常交流中,不必为那些偶尔出现的尴尬停顿或用词不当而感到焦虑,因为真正的理解往往发生在那一刻的共同努力和心领神会之中。
评分适合那些爱好语言的和喜欢追本溯源的人。
评分这本书不错,内容真实,很不错
评分可以看看,挺好的书。
评分好
评分南方朔真没让我失望!
评分不错。很好啊。便宜不错。很好啊。便宜
评分可以看看,挺好的书。
评分好
评分可以看看,挺好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