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我們的希望》是南方朔關於當代語言最具批判性的說文解字。他將現代人說的“話”、寫的“字”,做科學、曆史的剖析,帶領讀者在語言演變的道路上,以微觀的角度探看現代社會文化的變遷。
南方朔,《亞洲周刊》主筆,颱灣最為重要的時評傢、政論傢、書評傢。為《中國時報》、香港《明報》等媒體的專欄作傢。他極少露麵於媒體,卻堪稱文化上的“颱灣奇跡”。他博覽群書。是颱灣書評界的“教父”。他的時評筆鋒犀利。常在颱灣社會掀起輿論鏇風。他的散文自在雋永。有著思想的穿透力與生命的光芒。曾齣版《有光的所在》、《語言是我們的居所》、《語言是我們的海洋》等作品。並翻譯《論扯淡》一書。
自序 語言是我們的疼痛
捲一 正義
媒體癥候群 錯亂的開始
吹哨子 鼓勵正義行為
髒話 讓每張嘴成為垃圾場
邪惡軸心 至高無上說謊的理由
陰謀理論 多少罪惡靠你長大
起源崇拜 用來保護自己
諺語 政客的最愛
Maverick 一個人改變瞭全世界
知的權利 請知識分子重新來搶救
槍手 代替“恐怖主義”
六角星形 古老符號成為政治圖騰
Shanhai Accord 上海多邊協議
彭吉詭計 老鼠會的前身
Enron 注定遺臭萬年
姓名 一生的守護
政治漫畫 保有最後的批判性
捲二 文明
公益 公開嚮窮人搶劫?
瘋狂 金錢崇拜的歇斯底裏
仙人跳 代錶社會退化、政治倒退
賊、盜 取代瞭彼此的位置
包二奶 納妾現代版
肉 性的象徵
嫖 極樂文化的省思
吃和咬 人與獸的距離
競爭力 反映不同社會價值
試賣 人間失格的現實主義
動作 人生如戲,錶演當道
咒罵 考驗每個人
悲喜孜孜 意思很難讓人抓得準
插麯 百試不爽
捲三 權力
詩 每一樣情緒都找到瞭說法
……
謝倫·沃特金斯現年四十二歲,為安然公司休斯敦總部主管公司發展的副總經理。早在二00一年八月,當她看到公司財務報錶,即發現有虛報盈餘等不法情事。於是,她多次嚮公司董事長肯尼思·萊(Kenneth Lay)報告,認為這種情況將會引曝財務醜聞,使公司因而破産。除瞭多次嚮董事長報告外,她也將這種情況嚮公司的財務長、副總顧問、另一個主管人事的副總經理,以及委托的安達信會計公司和法律顧問提齣警告。
安然案爆發後,在清查數據時,纔找到她早已在內部示警的記錄。於是,在後來的國會調查裏,她遂成瞭最重要的證人。由於她能就事論事地忠於公司,一發現公司內部做齣違法之事,立即嚮老闆及同僚提齣警告,因而成瞭美國企業界的女英雄。她雖然未能阻止這起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公司弊案及破産案,但她守法、勇敢、拒絕為瞭工作而和稀泥的風格,卻贏得人們敬重。
劉姝威的故事沒有謝倫·沃特金斯那麼重大,但在中國內地,卻是瞭不起的先例。目前中國內地雖然民間企業日益發達,但有許多民問企業卻隻不過是打著招牌,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嚮銀行騙取貸款。有些靠特權,有些靠分贓。這乃是中國內地銀行壞賬率偏高的最大原因。
劉姝威在中央財經大學,負責檢視某些上市公司的營運及財務報告。二00一年,她發現一傢設於湖北的藍田農漁公司極有問題。該公司乃是中國內地首傢上市的魚苗育種和蓮花球根培植公司,但她發現該公司的營收卻高得離奇,它雖然申報瞭許多資産,但政府卻沒有任何它的資産記錄。更讓她驚訝的是,這麼明顯的紕漏,貸款給該公司的銀行,包括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卻都毫無警覺。於是,她遂將自己的發現,撰寫成報告,刊登在隻印一百八十份,僅限於銀行高層主管參考的內部文件裏,她建議各銀行必須對該公司慎重,不宜繼續放款。
……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文字充滿敬畏的人量身定做的!我原以為閱讀隻是一種獲取信息的手段,但讀完它,我纔意識到語言的力量遠超我的想象。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像是在描繪一幅流動的山水畫,每一個詞語的選取都恰到好處,仿佛經過瞭韆錘百煉。書中對於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如何通過口頭和書麵語構建起彼此理解的橋梁,有著極其深刻的洞察。尤其是關於“沉默的語言”那一部分,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視為“無聲”,而是深入探討瞭在特定情境下,肢體語言、眼神交流乃至環境的布置如何共同構成一種比文字更有力量的溝通方式。我記得有一次,我正為工作中的一個跨文化溝通難題焦頭爛額,無意中翻開瞭書中關於“語境依賴性”的章節,書中舉瞭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在某個東方國度,直接說“不”被認為是一種冒犯,而婉轉的錶達方式,雖然在字麵上是模糊的,卻完整地傳達瞭拒絕的意圖。這瞬間點醒瞭我,讓我明白瞭癥結所在。這本書不是一本枯燥的語言學教材,它更像是一本關於人類連接的哲學指南,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日常交流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原來我們每天都在進行著一場宏大而復雜的語言實踐,而這本書就是那張清晰的地圖。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溝通能力得到瞭質的飛躍,不再是單純地“說話”,而是開始“有意識地使用語言”。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位沉迷於細節和內在邏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論證結構簡直是一場享受。它的邏輯鏈條鋪陳得極其嚴密,從最小的音位變化到最宏大的文化敘事,層層遞進,無懈可擊。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命名權與權力分配”這一塊的分析贊不絕口。作者用極其冷峻的筆調剖析瞭曆史進程中,掌握瞭定義和命名權力的一方,如何通過語言的篩選和重構,來鞏固其社會地位。例如,對同一曆史事件,不同政治光譜的人所使用的詞匯差異,不僅僅是修辭上的不同,更是對曆史事實的根本性重塑。書中有一段分析,探討瞭在技術快速迭代的今天,新興技術名詞的誕生如何迅速改變瞭公眾的認知框架,這種“搶占話語權”的現代戰爭,通過對新詞的定義和推廣而悄然進行,讀來令人不寒而栗,但也非常引人入勝。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偏嚮於學術的嚴謹性,但又巧妙地穿插瞭充滿人情味的案例,使得那些高深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它要求讀者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因為它拒絕任何膚淺的瀏覽,每一個段落都像是精密儀器上的一個零件,缺一不可。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更偏嚮於一種世界觀的重塑。如果說其他書籍教我如何更好地“使用”工具,那麼這本書則讓我重新理解瞭“工具本身是如何塑造瞭我的世界的”。它不僅僅停留在社會學或心理學的層麵,而是深入到瞭現象學和本體論的探討。作者對“內在獨白”的剖析尤為精彩,他探討瞭我們頭腦中那個不間斷的敘事者,是如何通過不斷地重復和簡化經驗,來為我們構建一個穩定但可能過於簡化的現實模型。讀到此處,我立刻意識到自己許多看似“自然”的想法,其實都是被我長期使用的語言模式“預設”好的。書中還引用瞭大量的神經語言學研究,用科學數據支撐瞭語言對大腦迴路的塑性作用,這使得全書的論證既有浪漫的哲學思辨,又不失硬核的科學支撐。我甚至開始懷疑,我此刻用來評價這本書的這些文字,是否也已經被這本書本身的某些敘事模式所操控?這種自我審視的緊張感,貫穿瞭閱讀始終,讓我無法輕鬆地放下它。它不是一本可以“讀完”的書,而是一扇可以不斷推開的門。
評分翻開這本書,就像是走進瞭作者搭建的一個巨大而迷宮般的思想花園。這裏的每一條路徑都通往一個全新的認知齣口。我發現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對待“失語”和“誤解”的態度——它並沒有將它們視為溝通的失敗,反而視為語言生命力的體現。作者認為,正是因為語言的不完美性、它的多義性和易逝性,纔使得人類不斷地需要重新去傾聽、去解釋、去創造新的連接。書中對詩歌和音樂等非標準語言形式的探討,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它沒有把藝術創作僅僅看作是情感的宣泄,而是將其視為語言自我修正和超越局限的最高體現。我記得書中描述瞭那位經曆過戰亂的作傢,如何在失去瞭所有母語的直接錶達能力後,通過重組破碎的詞匯,創造齣一種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殘缺之美”。這種對“不完整中的完整”的探尋,深深觸動瞭我。它教會我,在日常交流中,不必為那些偶爾齣現的尷尬停頓或用詞不當而感到焦慮,因為真正的理解往往發生在那一刻的共同努力和心領神會之中。
評分老實說,我一開始抱著一種半信半疑的態度接觸這本書的。我的閱讀偏好通常更傾嚮於結構嚴謹的非虛構作品,對於這種主題聽起來略顯宏大和抽象的書籍,我總擔心會流於空泛的說教。然而,這本書卻齣乎意料地紮根於非常具體的社會現象和曆史案例之中。作者似乎擁有穿透時間與空間的魔法,他將古代的碑文、近代的政治演講、乃至當下社交媒體上的流行語,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張探討人類心智如何被語言塑造的網絡。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語言的邊界與解放”的論述。它探討瞭我們習以為常的語法結構如何潛移默化地限製瞭我們的思維模式,就像被劃定好的軌道限製瞭火車的方嚮一樣。當作者列舉瞭那些打破傳統敘事模式的先鋒文學作品時,我仿佛看到瞭思維掙脫束縛時的那種震撼感。特彆是提到某些少數民族語言中對自然現象有著我們主流語言體係中不存在的精確描述時,我忍不住停下來思考:我們是否因為過度依賴某種語言習慣,而錯失瞭觀察世界的另一種可能性?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不滿足於描述“語言是什麼”,而是勇敢地質問“語言能為我們做什麼,以及它限製瞭我們什麼”。它不是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提齣更加精妙的問題,引導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自我反思。
評分好
評分這本書不錯,內容真實,很不錯
評分南方朔真沒讓我失望!
評分適閤那些愛好語言的和喜歡追本溯源的人。
評分好
評分這本書不錯,內容真實,很不錯
評分不錯。很好啊。便宜不錯。很好啊。便宜
評分南方朔真沒讓我失望!
評分彆人推薦的書,挺好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