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國尋蹤:冀域方國·王國·諸侯國

古國尋蹤:冀域方國·王國·諸侯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立柱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考古
  • 古國
  • 冀州
  • 方國
  • 王國
  • 諸侯國
  • 中國古代史
  • 文化
  • 探秘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ISBN:9787501031023
版次:1
商品編碼:10622970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0-12-01
頁數:42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河北的曆史文化光輝燦爛、絢麗多彩。曆史文化遺産門類齊全、遍及域內東西南北,從舊石器時代開始沒有時代缺環。瞭解河北曆史文化遺産的基本狀況、概覽代錶性的不可移動與可移動文物,弄明白它們的基本脈絡,以便加深對這片土地的認識、加深固有的情感,是廣大文物愛好者、青年朋友的一種願望。在從事文物工作的十幾年、在與各界朋友頻繁交往的過程中,我萌生瞭寫一本河北曆史地理通俗讀物的念頭,幾經醞釀用兩年時間完成瞭這個任務。選取商至兩漢河北域內方國、王國、諸侯國比較集中的曆史階段,按照“問史”、“訪城”、“走河”三個闆塊展開,錶述語言力求活潑,再加進一些場景照片,將她呈現在青年朋友和文物愛好者麵前。問史篇,從相關史料記載中概覽河北文化史,概覽冀域古國的生成、變遷過程;訪城篇,訪問古都、古城,瞭解部分古國的烽火歲月、探尋相關曆史人物;走河篇,與讀者一起走近河北的幾條主要河流,體察兩岸的古國風情、文化遺産風采。願她能讓你對河北曆史文化增添幾分興趣,為你閱讀河北史書提供些許綫索。“冀”字,望文生義,是處於中國北方、田園廣闊、民族共生的地方。

作者簡介

張立柱,1947年生,中學畢業於河北南宮中學。通過夜大、函大、研究班完成大學本科學曆。1974年起,在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工作;1983年起,到河北省文化廳工作;1993年春,開始與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結緣,先後任河北省博物館館長、河北省文物局局長。

內頁插圖

目錄

問史篇
一、概覽河北/002
二、方國初始/044
三、西周分封/051
四、秦漢王國/056
五、冀域方國、王國與諸侯國/064
訪城篇
一、邯鄲·趙武靈王鬍服騎射/072
1.問谘肥義/073
2.禮待公叔/076
3.曉諭群臣/079
4.武靈鬍服/081
5.變革缺失/085
二、肥鄉·兩朝趙相平原君/088
1翩翩濁世佳公子/088
2.舉賢能成就毛遂/090
3.友信陵竊符救趙/095
4牙0令智昏招後患/097
5.留遺願長眠肥鄉/099
三、邢颱·古都古國/100
1.商代邢颱/101
2.西周邢國/110
3.後趙都襄/118
四、古靈壽·戰國中山國/127
1.曆史沿革與疆域/128
2.都城和立國時間/131
3.中山的行政管理/133
4.中山的工藝技術/135
5.中山的滅國之痛/139
五、真定·常山郡國考/144
1.常山元氏城/144
2.東垣與正定/146
3.史天澤與真定/150
4.石傢莊與正定/155
六、盧奴·劉勝與漢中山/158
1.中山王世係/158
2.“樂酒好內”析/163
3.劉勝的兄弟們/173
4.充當友好使者/180
七、武陽城·昭王時期的燕國/184
1.危難受命/185
2.問計郭隗/191
3.拜帥樂毅/194
4.蘇秦效命/198
5.秦開拓邊/206
八、廣川·古國滄桑/208
1.廣川史略/208
2.董子故裏/212
3.條侯亞夫/217
九、樂成·尋跡河間國/221
……
走河篇

精彩書摘

漢文帝和漢景帝時,安民治國廣聽賢臣建議,造就瞭“文景之治”。賈誼上書《治安策》,文帝即采納其提齣的辦法,分齊為六,分淮南為三,使實力雄厚的諸侯王實力大減。晁錯屢提削藩之策,依諸侯王違法犯罪輕重削減領地劃歸中央,景帝予以同意並實行。削楚王劉戊一郡、削膠西王六縣、削常山王一郡。當以“詐稱病不朝”等罪,削地久有反心的吳王劉濞時,終於爆發瞭“七國之亂”。七個諸侯王聯閤挑戰漢王朝權威。景帝終於看清同姓王未必能屏衛劉氏王朝,放手任諸侯王自由發展是十分危險的。平定“七國之亂”後,便乘機剝奪瞭諸侯王國的行政權,讓封國隻做食邑地不再治民,不許造兵器、管軍隊,不準頒布政令。縱然是看到分封危害,文帝與景帝時還是分封瞭為數不少的諸侯和列侯。《漢書·景十三王傳》中對景帝13皇子分封諸侯情況作瞭詳細介紹。漢武帝雄纔大略,接受董仲舒“強乾弱枝”、“一統天下”的理論,進一步對餘下的諸侯采取“削”、“奪”政策。他贊賞主父偃提齣的“推恩策”,頒布“推恩令”,允許諸侯王把屬國土地的一部分給子弟,並為列侯,但必須上呈朝廷批準,由皇帝來確定侯國名號。以這樣的“推恩”方式,和平的、心甘情願的實現著削國目的。據記載,漢武帝一天最多時下詔封32個諸侯子弟,先後封瞭178個。武帝不準列侯參與政治活動,還尋找種種藉口剝奪諸侯爵位,改立郡縣。諸侯王直屬領地一步步變小,而漢王朝直屬土地逐步擴大。“推恩令”比強力削奪、主父偃比晁錯,似乎要高明一些。

前言/序言


探尋華夏文明的基石:先秦典籍中的曆史碎片與文化印記 一、引言:失落的篇章與曆史的迴響 本書旨在梳理和解讀散布於先秦典籍,特彆是《尚書》、《詩經》、《春鞦》及諸子百傢著作中,關於華夏早期國傢形態——方國、王國與諸侯國的模糊記載與側麵描摹。我們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地理區域的邦國變遷,而是著眼於更宏觀的、關於“國”的建構、演進及其與周邊勢力互動的一般性規律與獨特現象。這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心靈漫遊,試圖從浩瀚的古籍文本中,重新拼湊齣那個充滿活力與矛盾的青銅時代社會圖景。 二、早期政治實體:“方國”的生存哲學與邊界意義 在夏商周“三代”建立之前,以及在周王室權力結構尚未完全穩固的早期,廣袤的土地上遍布著無數獨立或半獨立的“方國”。這些方國是華夏文明萌芽期的重要政治細胞,其生存模式深刻影響瞭後世的郡縣與封建製度。 1. 空間形態與身份認同: “方”字在古籍中常指代地域、族群或方嚮。方國的疆域往往並不清晰,更多依賴於共同的血緣紐帶、對特定神祇的崇拜,以及對共同祖先的記憶。我們研究它們如何通過祭祀體係、婚姻聯盟以及軍事威懾來確立其“存在感”。例如,通過解讀《尚書》中對特定夷、蠻、戎、狄勢力的記載,可以側麵推斷齣周初核心區域之外,那些尚未被完全納入“華夏”體係的方國所扮演的角色——他們是緩衝地帶,是資源競爭者,也是文化交流的載體。 2. 進退之術與朝貢體係的雛形: 方國與新興的王權(如商或周)之間,關係極其微妙。它們不完全服從,卻又不得不保持禮儀上的臣服。本書將深入探討“方”的政治彈性,分析它們如何在“武力徵服”與“禮樂教化”的雙重壓力下,選擇依附、抗爭或遊離。這種彈性,正是早期國傢形態區彆於後世成熟封建體製的關鍵特徵。 三、王權的威儀與局限:“王國”的中心化睏境 夏商周三代所代錶的“王國”,是早期政治集權化的嘗試。然而,文本揭示的“王國”並非鐵闆一塊的中央帝國,而是一個以血緣和神權為紐帶的鬆散聯盟。 1. 禮樂製度的建構與失效: 周朝建立後,試圖用一套精密的宗法製度和等級嚴苛的禮樂規範來維係王權對廣闊疆域的控製。《詩經》中諸多篇章,如頌歌或諷諫之作,為我們提供瞭觀察“禮”在不同層級貴族中執行情況的窗口。當禮的約束力衰減,王權就不得不依賴於更直接的手段——分封。本書關注的是,在文本描寫的盛世之下,潛藏的權力下移和“禮崩樂壞”的早期徵兆。 2. 資源調度與軍事動員能力: 王權的核心能力在於其對戰略資源的調動,特彆是青銅器冶煉技術和大規模人力的組織能力。通過對古代戰爭記載的梳理,我們可以窺見王國在應對外部威脅(如犬戎)或內部叛亂時,其動員半徑與反應速度的限製。這種限製,是王國結構性缺陷的體現,也為後續諸侯國的崛起提供瞭空間。 四、製度的擴張與異化:“諸侯國”的獨立傾嚮 分封製是周王室確立統治的偉大策略,它在地域上擴張瞭周人的影響力,卻也播下瞭日後“春鞦五霸”乃至“戰國七雄”的種子。 1. 封疆劃界的實踐與模糊: 諸侯國的形成,標誌著權力從“血緣中心”嚮“地域政治實體”的轉化。然而,早期的封地劃分往往是粗略的,不同諸侯國之間、諸侯國與“蠻夷”方國之間,地緣上的衝突是常態。文本記錄瞭諸侯國在“會盟”中如何通過儀式來確認和重申各自的領土範圍,以及這些範圍如何隨時間推移而逐漸固化甚至擴張。 2. 諸侯國的內政與“小王國”的形成: 一旦諸侯被冊封,他們便在自己的領地內建立起一套微縮的、與中央王室結構相似的行政與軍事體係。他們仿效天子,進行祭祀、徵伐、築城。本書分析瞭《春鞦》筆法背後,諸侯國在內政管理上的創新和對王室法令的“選擇性執行”。例如,一些強大的諸侯國開始僭越天子的禮儀,這不僅是政治野心的體現,也是其經濟和軍事實力足以支撐其文化形象轉變的標誌。 五、文化交融與身份的流動 早期曆史並非是“華夏”與其他族群的簡單對立,而是一個復雜融閤的過程。方國、王國與諸侯國在彼此的互動中,不斷重塑著“身份”的邊界。 1. 禮儀的滲透與認同的遷移: 周文化(禮樂)的傳播,實際上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文化同化過程。方國在被徵服或聯盟後,其貴族精英往往會接受周的姓氏和部分禮製,從而提升其在等級體係中的地位。這種文化上的“上行下效”是理解先秦政治地理變遷的關鍵。 2. 戰爭與遷徙對邦國形態的影響: 戰爭不僅是疆域的爭奪,也是人口和技術的流動。本書將探討特定曆史時期(如周初的殷遺民遷徙、中期的戎狄入侵)對外圍方國和諸侯國人口結構的衝擊,以及這些衝擊如何加速瞭某些政體的衰亡或轉型。 六、結語:從碎片到結構 對先秦時期方國、王國與諸侯國的考察,其價值不在於繪製一張精確的古代疆域圖,而在於理解一個文明在早期如何應對“如何治理廣袤土地與多元族群”這一永恒命題。這些古老的國傢形態,是後世帝國製度的基因庫,其興衰榮辱,為後世的治國者提供瞭無數可以藉鑒或警惕的曆史教訓。本書試圖提供一種基於文本細讀的視角,去感受那個時代曆史演進的磅礴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齣版,對我們這些業餘曆史愛好者來說,簡直是一場及時雨。我最近總在思考,我們對古代曆史的認知,是不是過於集中在幾個核心區域的記錄上瞭?《古國尋蹤》顯然是想打破這種偏見。我剛瀏覽瞭目錄,裏麵涉及的諸侯國名稱很多都相當陌生,這正是我需要的——拓展知識的邊界。我尤其看重作者在處理考古遺址和文獻記載之間的矛盾或印證時的處理手法。是選擇相信甲骨文的記載,還是傾嚮於地下發掘的證據?一位優秀的史學傢必須具備這種批判性思維。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瞭最終的“結論”,而在於它教會瞭我們如何“提問”,如何用科學嚴謹的態度去追溯那些早已消逝的文明足跡。

評分

說實話,我對這類偏重區域史和考古發現的著作一直抱有很高的期望,因為它們往往能填補宏大敘事留下的空白。《古國尋蹤》的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神秘色彩,仿佛能觸摸到那段青銅時代的脈搏。我關注的重點在於作者如何平衡“方國”與“王國”之間的權力動態。在古代早期,中央集權尚未完全鞏固的時期,這些地方政權是如何運作,如何與中原王朝發生聯係或衝突的?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視角,而不是簡單地將它們歸類為“附屬”或“獨立”。我特彆期待那些關於文化交融與區域特色的論述,因為真正的曆史是在多元碰撞中形成的,期待作者能描繪齣冀域古代社會豐富多彩的圖景。

評分

我是一個對早期政治地理變遷極其感興趣的讀者,而冀域恰恰是古代文明互動的前沿地帶。《古國尋蹤》的標題精準地抓住瞭這一核心。我關注的焦點是“諸侯國”的演變過程,從早期的半獨立部落聯盟,到後來逐漸被納入更大型的政治框架,這個過渡期是極其微妙且復雜的。作者有沒有深入分析這些小國在外交、軍事、經濟上的生存策略?是依附強權,還是憑藉地理優勢保持獨立?我傾嚮於那些能展現古代社會復雜人際網絡和權力博弈的書籍,而非簡單的年代羅列。這本書從“方國”這個獨特的視角切入,無疑能為我們理解古代國傢的形成提供更細緻的切片樣本,非常期待它對區域性政治生態的深度剖析。

評分

這部書光是書名就帶著一種厚重的曆史感,讓人不禁聯想到那些塵封的古老往事。《古國尋蹤》這個名字本身就像一幅展開的地圖,預示著一場深入曆史迷霧的探索。我特地去瞭解瞭一下作者的背景,他似乎在史學界頗有建樹,尤其對區域性曆史的研究獨到見解。雖然我還沒來得及通讀全書,但光是看目錄結構和一些引言片段,就能感受到作者那種嚴謹又不失文采的敘事風格。他似乎不是那種隻會堆砌史料的學者,而是能將枯燥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編織成引人入勝的故事。我特彆期待他如何剖析那些在主流曆史敘事中常常被邊緣化的邊陲古國,那種“尋蹤”的過程,想必充滿瞭考古的樂趣和曆史的張力。這本書對於想深入瞭解中國早期文明區域發展脈絡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指引。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透露著一股低調的奢華,紙張的質感非常棒,拿到手裏沉甸甸的,讓人心生敬畏。我最近迷上瞭那種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讀的學術著作,而這本《古國尋蹤》顯然是其中佼佼者。我剛翻開扉頁,就被作者對曆史脈絡梳理的清晰度所摺服。他似乎沒有急於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更注重展示一個“研究過程”本身,這對我來說更有吸引力。我欣賞那些不畏懼於提齣疑問、並在證據基礎上大膽推測的作者。從已有的資料看,他對於古代文獻的解讀相當細緻,尤其是對於一些模糊不清的地理概念和政治實體,他能提齣令人信服的論證。這絕對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通俗讀物,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學術探險,需要讀者帶著一份敬畏之心,與作者一同去撥開曆史的迷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