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金剛經》是當今世界上最為人熟知的大乘般若經典之一。自古以來,有人愛其文字之優美,而去讀誦;有人喜其哲理豐富,而進行研討;至於那些禪修者,更視《金剛經》為修心的指南,開悟的鑰匙,六祖慧能就是因為聽到這部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心”一句而開悟;明太祖硃元璋把《金剛經》列為“治心三經”之一;民間一般信徒也以讀誦《金剛經》為日常功課。《金剛經》是一部傢喻戶曉的佛教寶典。
淨因法師,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佛學博士,南京大學教授,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生命哲學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學術評審局委員,香港寶蓮寺秘書長,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二〇〇一年至二〇一〇年曾擔任過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總監。
心經
《心經》導讀
心經
金剛經
《金剛經》導讀
上捲 外離一切相
法會因由分第一
善現啓請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如理實見分第五
正信稀有分第六
無得無說分第七
依法齣生分第八
一相無相分第九
莊嚴淨土分第十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中捲 心不染一法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下捲 無所住而生其心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一閤理相分第三十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附錄
參考文獻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名句索引
齣版說明
為什麼要閱讀經典?道理其實很簡單——經典正是人類智慧的源泉、心靈的故鄉。也正因如此,在社會快速發展、急劇轉型,也容易令人躁動不安的年代,人們也就更需要接近經典、閱讀經典、品味經典。
邁入二十一世紀,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影響不斷擴大,國際社會也越來越關注中國,並希望更多地瞭解中國、瞭解中國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衝擊,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碰撞、融閤,也都會空前地引人注目,這其中,中國文化無疑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相應地,對於中國經典的閱讀自然也就擁有瞭不斷擴大的潛在市場,值得重視及開發。
於是也就有瞭這套立足港颱、麵嚮海內外的“中信國學大典”的齣版。希望通過本套叢書的齣版,繼續搭建古代經典與現代生活的橋梁,引領讀者摩挲經典,感受經典的魅力,進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
中信國學大典收錄中國曆代經典名著近六十種,涵蓋哲學、文學、曆史、醫學、宗教等各個領域。編寫原則大緻如下:
(一)精選原則。所選著作一定是相關領域最有影響、最具代錶性、最值得閱讀的經典作品,包括中國第一部哲學元典、被尊為“群經之首”的《周易》,儒傢代錶作《論語》、《孟子》,道傢代錶作《老子》、《莊子》,最早、最有代錶性的兵書《孫子兵法》,最早、最係統完整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大乘佛教和禪宗最重要的經典《金剛經?心經?壇經》,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中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山海經》,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遊記《徐霞客遊記》等等,每一部都是瞭解中國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而對於篇幅較大、內容較多的作品,則會精選其中最值得閱讀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適中的篇幅、適中的定價,讓大眾都能買得起、讀得起。
(二)尤重導讀的功能。導讀包括對每一部經典的總體導讀、對所選篇章的分篇(節)導讀,以及對名段、金句的賞析與點評。導讀除介紹相關作品的作者、主要內容等基本情況外,尤其強調取用廣闊的國際視野和當代眼光,將這些經典放在全球範圍內、結閤當下社會生活,深入挖掘其內容與思想的普世價值,及對現代社會、現實生活的深刻啓示與藉鑒意義。通過這些富有新意的解讀與賞析,真正拉近古代經典與當代社會和當下生活的距離。
(三)通俗易讀的原則。簡明的注釋,直白的譯文,加上深入淺齣的導讀與賞析,希望幫助更多的普通讀者讀懂經典,讀懂古人的思想,並能引發更多的思考,獲取更多的知識及更多的生活啓示。
(四)方便實用的原則。關注當下、貼近現實的導讀與賞析,相信有助於讀者“古為今用”、自我提升;捲尾附錄“名句索引”,更有助於讀者檢索、重溫及隨時引用。
(五)立體互動,無限延伸。配閤圖書的齣版,開設專題網站,增加朗讀功能,將圖書進一步延展為有聲讀物,同時增強讀者、作者、齣版者之間不受時空限製的自由隨性的交流互動,在使經典閱讀更具立體感、時代感之餘,亦能通過讀編互動,推動經典閱讀的深化與提升。
這些原則可以說都是從讀者的角度考慮並努力貫徹的,希望這一良苦用心最終亦能夠得到讀者的認可、進而達到經典普及的目的。
需要特彆提到的是,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慨然應允擔任本套叢書的名譽主編,除錶明先生對齣版工作的一貫支持外,更顯示齣先生對倡導經典閱讀、關心文化傳承的一片至誠。在此,我們要嚮饒公錶示由衷的敬佩及誠摯的感謝。
倡導經典閱讀,普及經典文化,永遠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期待本套叢書的齣版,能夠帶給讀者不一樣的感覺。
《金剛經》中最典型的句子有:“如來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來說一閤相,即非一閤相,是名一閤相。”“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如來說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我們用最後一句對般若正觀的思辨模式稍作詮釋。當物質元素(色)和精神元素(受、想、行、識)和閤在一起時,眾生相便顯現齣來,這就是人們熟悉的眾生相概念(眾生者);眾緣和閤的眾生相,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是假有,所以“如來說非眾生”;如同無常性的水一樣,在特定的條件下有如下不同的錶現形態:雨、雪、霜、霧、冰、波浪、水蒸氣……同理,正因為眾生無定性,纔會如同水一樣,依據各自的業力,輪迴於六道,一旦被教化,精進努力,由凡夫轉變成聲聞、緣覺、菩薩,最終大徹大悟,成佛作祖。正如《華嚴經》雲,“心、佛、眾生,三無差彆。”如此理解,纔算真正瞭解眾生相的本義(是名眾生)。
由以上分析可知,《金剛經》中“XX者,即非XX,是名XX”的般若正觀之思辨模式是:以自性“空”提醒人們不應執著於緣起的“有”,有而非有;以緣起的“有”說明自性的“空”,空而不空,空有不二,無住生心,從而建立起中道正觀。正如《中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這就是般若正觀之思辨模式,是進入《金剛經》般若法門的金鑰匙。
在《金剛經》第一部分(法會因由分第一——能淨業障分第十六)中,佛陀以般若正觀之思辨模式透視現象世界萬有以及化法、化處、化主等名言概念,皆因緣所生,虛幻不實,因而得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結論(即非XX)。一個人若能“於相離相”,妄執的心便能得到降伏。正如《六祖壇經》雲,“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
《金剛經》第二部分(究竟無我分第十七——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在“外離一切相”的基礎之上,從心入手,破除世人對“能得”、“所得”的執著心。如同對一個學生來說,通過努力學習,獲得瞭好的成績,自然會生起我能得到好成績的“能得”與“所得”之心。同樣,菩薩在修道的過程中自然會得法、證果、度眾,並能感召好的果報。然而,若有人因此而認為菩薩的“能得”為實有,心便會住於“能得”的執著中,成為修道的障礙。因此,《金剛經?究竟無我分第十七》從得法不住、得果不住、度眾不住、依報不住四方麵說明菩薩在修道的過程中雖能得,心卻不住於“能得”。與此同時,菩薩修成正果後,確有所得,如所觀的妙智、所得的福德、所感的報身、所悟的妙法、所度的眾生、所證的果位和所修的善法。若有人因此而認為諸佛菩薩的“所得”為實有,心便住於“所得”的執著中,是修道的另一種障礙。《金剛經》自“一體同觀分第十八”到“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從如下七方麵說明佛陀雖有所得,但心不住於“所得”:正報非真,隨緣度眾;無福之福,其福甚大;相無定相,身相具足;無說而說,法音遍滿;度無可度,自性自度;得無可得,無上菩提;作無可作,無上善法。無論是“能得”,還是“所得”,皆隨因緣而變化,並無一個固定不變的“能得”、“所得”(即非XX),因而說能而不能,不能而能;得而不得,不得而得,能、所不住,於於念離念,內心便不會受身外之物的汙染。正如《六祖壇經》雲,“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外界的現象與名相、內心的能得與所得被破除後(非有),有些弟子執著於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福德、無佛、無法等說空的名相為真實不虛的妙理,墮入斷滅空。針對這種不正確的知見,佛陀在《金剛經》第三部分(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以“無所住而生其心”破除弟子們的迷執,破邪即是顯正,樹立正知正見:“離相”並非“斷滅”,否定萬物的存在以及名相的功能,而是如實瞭知世間一切現象的緣起存在(非空);不執著於能得、所得,並非否定能得、所得,而是於相“不取”、“不住”,悟入離於空、有二邊的中道實相(是名XX),這纔是認識世間一切現象的正確知見,“無住生心”,以便更好地幫助苦難眾生。
(三)《金剛經》的現代意義與普世價值
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
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鉢。
——《龍舒增廣淨土文》
這首偈頌源於兄弟倆不同的修行。哥哥每天精進持戒,打坐參禪,無心隨眾勞動、布施;而弟弟則是勤勞工作,布施濟眾,廣修福德,卻無心聞法參禪。後來哥哥去世後轉世為佛陀的弟子,修得瞭羅漢道,而弟弟卻投生到大象群中,因在戰爭中立下功勞,被封為象王,金銀珠寶裝飾全身,過著舒適奢華的生活。而修成羅漢的哥哥活得十分辛苦。一次國內飢荒,衣衫襤褸的哥哥,托鉢七日,都是空鉢而迴。當飢寒交迫的羅漢哥哥看到富貴無比的大象弟弟時,無限感慨地說齣以上偈頌。福慧雙修,是《金剛經》的心要,對當今世人仍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人生的幸福,事業的成功,都離不開福慧雙修。現實生活中有不少懷纔不遇的人,聰明能乾,但為人過於精明而不肯吃虧,修慧不修福,善緣難具足,做起事來往往無人相助,障礙重重。修福的方法很多,及時施齣一個微笑、一種關懷,或助他人一臂之力,都是修福的範疇。而在眾多修福中,以布施財物最直接、最具有代錶性。所以《金剛經》常以“滿三韆大韆世界七寶以用布施”來形容福德之大,“若人滿三韆大韆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寜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一個人若能用一顆無私、真誠、隨喜的心廣結善緣,做對社會大眾有利之事,利益無量眾生,自然可獲得無限的善果,無論你做何事,都有人相助,無論你走到哪裏,也都有人照應。這一切都是自己種善因而得來的福德果報。《佛說阿彌陀佛經》中也把修福德看成是往生極樂國土的必要條件,“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從另一方麵講,修福不修慧,福中也造罪。生活中有一些含著金湯匙齣世的人,生來福報就很大,但因從小嬌生慣養、不思上進,恣意縱情地揮霍祖上掙來的傢業。這些人遲早都會使自己陷入睏境,落得個敗傢子的名聲。這都是有福無慧的惡果。正因為如此,佛陀在《金剛經》中特彆強調智慧的重要性,“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接著《金剛經》以如下偈頌對佛陀的智慧作總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偈語告訴我們,人生如夢,苦樂如泡影,成敗如朝露,榮華富貴如浮雲,名利如鏡花水月,宇宙間萬事萬物瞬息變幻,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一個人若能領悟到一切萬法的本質皆緣生緣滅,看透自我、苦樂、名利、美色等世間萬物之心便會生起,這樣就能逐漸明白凡事不必過於執著,應以隨緣的心態做事:順境時珍惜眼前所有,以良好的機緣去成就事業,活齣幸福的人生;逆境時,則坦然地去麵對、承受、化解人生中的各種睏苦,笑對人生,活得輕鬆、自在。如此,無論順逆境,一個人都能坦然麵對世間的悲歡離閤、炎涼冷熱,超越成敗、榮辱和得失,甚至是生死。
“福德”與“智慧”猶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缺一不可。外修福以利他,內修慧以自利,福慧雙修,方能修得“萬德莊嚴、智慧如海”的圓滿佛果。同樣,日常生活中,隻要我們福慧雙修,以此來莊嚴我們的人生,事業必有所成,人生必有坦途。
……
《般若心經》全篇以二百六十字簡明地概括瞭大乘般若經的核心內容,高度濃縮瞭大乘般若思想的精華與心要,含攝瞭佛陀“空”觀智慧的精髓,是篇幅最小、內涵最豐富、意蘊最深、流傳最廣、被人持誦講解最多的大乘經典,是佛門弟子每天必誦的功課,對宗教、社會大眾乃至中國文化影響至深。
——淨因法師
《金剛經》是當今世界上最為人熟知的大乘般若經典之一。自古以來,有人愛其文字之優美,而去讀誦;有人喜其哲理豐富,而進行研討;至於那些禪修者,更視《金剛經》為修心的指南,開悟的鑰匙,六組惠能就是因為聽到這部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心”一句而開悟;明太祖硃元璋把《金剛經》列為“治心三經”之一;民間一般信徒也以讀誦《金剛經》為日常功課。《金剛經》是一部傢喻戶曉的佛教寶典。
——淨因法師
這本《心經·金剛經》真的讓我對佛學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覺得佛經是那種高深莫測、晦澀難懂的文字,但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並沒有抱太大期望,隻是覺得對傳統文化有點興趣。然而,讀完之後,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解讀視角非常獨特,饒宗頤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而且他對經典的理解透徹入骨。他並沒有簡單地照搬經文,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曆史文化背景下進行闡釋,讓我看到瞭《心經》和《金剛經》不僅僅是宗教文本,更是蘊含著深刻哲學智慧的瑰寶。書中的很多地方,通過饒先生的講解,那些原本抽象的佛理變得生動具體,仿佛能看到古人麵對人生睏境時,是如何從中汲取力量的。我特彆喜歡他對於“照見五蘊皆空”的解讀,他從不同角度分析瞭“五蘊”的含義,以及“空”並非虛無,而是超脫束縛的自在境界。這種解讀方式,讓我不再感到敬畏,而是産生瞭一種親近感,仿佛與古代智者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我這樣初次接觸佛學經典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盞明燈,它點亮瞭我對傳統文化和智慧的探索之路。
評分我一直覺得,《心經》和《金剛經》是佛教中非常核心但又常常被誤解的經典。很多時候,我們隻是聽過它們的名字,或者知道一些斷章取義的句子,真正要理解其精髓卻很睏難。這本饒宗頤先生解讀的版本,真的給瞭我很大的啓發。他的文字樸實而富有力量,沒有華麗的辭藻,卻直擊核心。他對於《心經》中“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的解釋,讓我印象深刻。他沒有迴避“無明”這個概念的復雜性,而是從多個維度去闡釋,讓“無明”不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詞語,而是我們生活中常常會遇到的思維障礙。他強調的是一種“照見”的能力,一種超越錶象,直達本質的洞察力。這本書讓我明白,佛學並非是要我們逃避現實,而是要我們以一種更清醒、更智慧的方式去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饒先生的解讀,充滿瞭人文關懷,他不僅僅是在講解佛理,更是在傳遞一種積極嚮上的人生態度。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對佛經的理解,更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提升人生的境界,活得更加通透和自在。
評分坦白說,一開始我對《心經》和《金剛經》的印象是“好難懂”,可能從小就聽過一些關於它們的傳說,總覺得裏麵都是講一些齣世的想法,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很遠。然而,這本《中信國學大典》卻給瞭我完全不同的體驗。饒宗頤先生的譯注和解讀,就像是在迷霧中點亮瞭一盞燈,讓我看到瞭經典背後更深刻的含義。他並沒有迴避經典的哲學性,但又非常巧妙地將之與現實生活相聯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心經》中“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的解釋,我一直覺得這句話很奇怪,但饒先生指齣,這並非否定感官的存在,而是強調不被感官的錶象所迷惑,要達到一種更內在的、超越的認知。這種解讀讓我茅塞頓開,原來佛學並非要我們變得“無”,而是要我們“無所執”,達到一種更自由的狀態。書中的很多例子和引申,都非常貼閤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生硬,反而有一種親切感。這本書讓我對佛經的看法發生瞭根本性的改變,原來它們是可以如此地智慧和實用。
評分我本來是對佛教經典沒什麼瞭解的,純粹是聽朋友說饒宗頤先生的大名,抱著學習一下國學大傢是如何解讀經典的心理,纔買瞭這本《心經·金剛經》。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精美,紙質也很好,很有收藏價值。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饒先生那蒼勁有力的書法,就已經讓人心生敬意。他的解讀,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瞭一種溫潤的人文關懷。讀他的文字,你能感受到一種平和的力量,仿佛是在聽一位長者娓娓道來,一點點地引導你走進經典的世界。他對於《金剛經》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闡釋,我反復讀瞭好幾遍。他沒有止步於字麵意思,而是深入剖析瞭“有為法”的本質,以及為何要以“如夢幻泡影”的態度來看待世間萬物。這種超越性的視角,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日常的煩惱和執著,原來很多所謂的“重要”的事情,在更宏大的視角下,或許並沒有那麼值得計較。這本書讓我體會到,佛經的智慧,其實是與我們的人生息息相關的,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也更好地認識世界。
評分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入淺齣解讀國學經典的佳作,而這本《心經·金剛經》無疑滿足瞭我的期待。饒宗頤先生的學識淵博,在這本書中得到瞭充分的體現。他不僅僅是翻譯經文,更重要的是,他為我們打開瞭通往經典智慧的大門。我特彆喜歡他對於《金剛經》中“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其中有實法可得不?”這段的解讀。他沒有直接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實法”的含義,以及“得”的本質。這種循循善誘的方式,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場哲學辯論之中,主動去探索和領悟。書中的很多論述,都引經據典,旁徵博引,但又不會讓人覺得雜亂無章,反而井然有序,邏輯清晰。讀他的文字,你能感受到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他對經典的那份敬畏之心。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佛經解讀,更是一本關於人生智慧的啓迪之作,它讓我更加理解瞭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也為我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和人生的全新視角。
評分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
評分快遞給力
評分書可以,外觀精美,內容精華,就是送貨速度太慢。
評分書可以,外觀精美,內容精華,就是送貨速度太慢。
評分值得一讀!
評分習慣好評,但下迴需要注意京東與tianmao的差價,無語瞭京東什麼時候也開始做屏蔽這種事情瞭
評分等待時間有點長
評分東西不錯,速度有點慢
評分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