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 惠能 著,臧长风 注
图书标签:
  • 佛教
  • 金刚经
  • 六祖慧能
  • 禅宗
  • 经讲
  • 唐代
  • 佛教经典
  • 智慧
  • 修心
  • 顿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ISBN:9787512702141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62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六祖讲<金刚经>》所录文本,以日本《卍续藏经》本(第二十四册)为底本,参照《禅宗全书》第二十三册所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家解》(日本花园大学藏本)校勘。在此基础上,增加“六祖略传”与“现代注释”两部分白话。《六祖讲金刚经》一书,力求通俗易懂,并加入大量《坛经》的禅故事,使其成为目前解读《金刚经》读本。
     《六祖讲<金刚经>》首次公开面世的六祖惠能大师解读《金刚经》读本。


  

作者简介

  惠能,禅宗第六代祖师。南海新兴(广东新兴)人,俗姓卢。幼丧父,家贫,鬻薪事母。偶闻诵金刚经,萌出家之志,遂投五祖弘忍座下,并嗣其法,后于韶阳曹溪宝林寺树立法幢,大弘禅宗顿悟之旨,为达摩祖师入东土后之第六代祖师,世称六祖大师。
  臧长风,石头剪刀布文化公司总裁。《每天学》大型电视互动学习栏目主讲人之一。自幼喜欢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出版有《民国教授》《王安石传》等书。精研佛教经典著作,以及“读心术”和“操纵术”,深受读者欢迎。

目录

六祖惠能略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序
法会因由分第一
非法无以谈空。非慧无以说法。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故首以法会因由分。
善现启请分第二
从空起慧。请答双彰。故受之以善现起请分。
大乘正宗分第三
宗绝正邪。乘无大小。随三根而化度。简异说而独尊。故受之以大乘正宗分。
妙行无住分第四
得宗而行。不住于相。故受之以妙行无住分。
如理实见分第五
行行皆如。谓之实见。故受之以如理实见分。
正信希有分第六
见而信之。善根深固。故受之以正信希有分。
无得无说分第七
无得之得。是名真得。无说之说。是名真说。故受之以无得无说分。
依法出生分第八
无得无说。怖于沈空。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故受之以依法出生分。
一相无相分第九
果虽有四。相本无二。故受之以一相无相分。
庄严净土分第十
清净心生。是为净土。庄严所相。即非庄严。故受之以庄严净土分。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有为之福。限量有穷。无为之福。殊胜无比。故受之以无为福胜分。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是经所在。天龙敬事。故受之以尊重正教分。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至道无名。假之方便。以是名字。行者受持。故受之以如法受持分。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闻经解义。独悟实相。故受之以离相寂灭分。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受持读诵。自利利他。功德无边。不可称量。故受之以持经功德分。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恒沙罪业。一念消除果报。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本来无我。安得有人。为度彼人。故权立我。故受之以究竟无我分。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一眼摄五眼。一沙摄恒河沙。一世界摄多世界。一心摄若干心。故受之以一体同观分。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遍周法界。一化普通。七宝福田。宁如四句。故受之以法界通化分。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三身具足。诸相圆成。人法俱忘。即非具足。故受之以离色离相分。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终日谈空。不谈一字。若云有说。即谤如来。故受之以非说所说分。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无上正智。实无少法。法无所得。正遍历然。故受之以无法可得分。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一法存心。情生高下。净心修行。善法何穷。故受之以净心行善分。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施宝如山。山非无尽。大身妙智。斯即实山。故受之以福智无比分。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化门建立。未脱筌蹄。以要言之。实无所住。故受之以化无所化分。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色见声求。是行邪道。于兹妙契。独露真常。故受之以法身非相分。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相而无相。空且不空。亘古亘今。执云断灭。故受之以无断无灭分。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大心成忍。本自无贪。世福甚多。云何有受。故受之以不受不贪分。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去来坐卧。无不如如。故受之以威仪寂静分。
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信心不断。斯即微尘。信宝遍充。是名世界。界尘一合。法尔如然。故受之以一合相理分。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四见俱非。是名四见。故受之以知见不生分。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一念发心。获福亦尔。应身化物。岂得已哉。真佛流通。于事毕矣。故受之以应化非真分。
后序

精彩书摘

  六祖惠能略传
  六祖惠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父亲名行瑶,武德年间遭贬官,徙居到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唐贞观十二年(638年)戊戌岁二月八日子时,惠能出生在新州。传说惠能诞生时,毫光腾空,异香满室。次日黎明时分,有两位异僧来访,对其父说:“你夫人昨晚生下的孩子与佛法有缘,故特地来为他命名,应该称为惠能。”他的父亲问说:“为何取名惠能?”异僧说:“'惠'就是以佛法惠施众生,'能,就是能做佛事。”说罢辞出,便不知去向。
  惠能父亲早逝,遗下母亲和惠能相依为命。后来,母子俩迁移到南海,每天只靠卖柴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困苦。有一天,惠能听一位客人读诵佛经,心里顿时豁然开悟,于是问道:“请问您诵念的是什么经?”客人回答:“《金刚经》。”惠能再问他:“您从哪里来?如何得以持诵这部经典?”客人答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那是弘忍大师住持教化的道场,跟随他参学的门人有一千余人。我就是去东禅寺礼拜五祖,而听受此经的。大师经常劝出家、在家二众说,只要持诵《金刚经》,自然就
  ……
《禅风拂过,智慧之光:品读经典,洞见人生》 在浩瀚的书海中,总有一些名字,如星辰般闪耀,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着不朽的光芒。《金刚经》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精妙的语言,引导着无数求道者在纷繁的世界中寻觅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而当这本经典与一位伟大的禅师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当我们有机会聆听那位被誉为“东方智慧之父”的六祖惠能大师,用他那质朴却又直指人心的语言,阐释《金刚经》的精髓时,我们所收获的,将不仅仅是对一部经典的理解,更是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这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也不是晦涩难懂的佛学教程。它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心灵的洗礼。翻开它,你会仿佛置身于禅意盎然的古寺,眼前是一位慈悲而智慧的长者,他微微一笑,用最简单、最贴近生活的方式,为你解读那藏在文字背后,关于“空性”、“无相”、“破除执着”的深刻道理。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译为“金刚智慧到彼岸经”。为何称之为“金刚”?因为它如金刚般坚固,能斩断一切烦恼的迷惑;为何称之为“般若”?因为它代表着最高的智慧,能引导我们脱离生死轮回;为何称之为“波罗蜜”?因为它意味着“到彼岸”,即从烦恼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这部经的核心,在于破除一切“相”的执着,直达“空性”的真理。 然而,“空性”二字,常常让人望而生畏,误以为是虚无,是消极。六祖大师的伟大之处,便在于他能将这最深的智慧,化为最浅显的语言,让我们明白,“空”并非“无”,而是“不实有”。世间万物,从有形到无形,从概念到感受,无一不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当我们执着于这些“相”,便被它们所束缚,痛苦随之而来。 六祖大师在阐释《金刚经》时,常常会引用生活中的例子,或者用通俗的譬喻,让那些看似高深的道理,变得如呼吸般自然。他会告诉你,我们眼中的世界,不过是心中的投影。你所看到的美丽,并非事物本身的美丽,而是你内心对美的认同;你所感受到的痛苦,并非事件本身的痛苦,而是你对事件的解读和执着。一旦我们明白这一点,便能开始学习放下,学习不被外境所转。 书中,六祖大师可能会这样开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非一日之功。我们每天都在与“相”打交道:我们执着于别人的评价,执着于自己的成就,执着于对未来的期待,甚至执着于对过去的怀念。六祖大师会一步步引导我们,去观察这些执着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让我们不得自在的。他会告诉你,不要追逐那些变幻不定的“相”,而要回归内心,去体悟那不生不灭的“自性”。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经文,更是《金刚经》的精髓所在。我们为何会产生烦恼?往往是因为我们的心“有所住”。我们的心被欲望所住,被恐惧所住,被仇恨所住,被成就所住。而当我们的心能够“无所住”,不被任何事物所牵绊,不被任何念头所占据,它便能如明镜般,清澈地映照一切,又能如流水般,自然地流淌。这种“无所住”,并非是无动于衷,而是保持一种开放、接纳、不执着的态度。当心无所住时,智慧自然会“生其心”,随缘而起,应机而作。 书中,六祖大师会带领我们一同去“降伏其心”。这个“降伏”,并非是压制,而是理解和化解。当我们产生一个负面的念头,我们不必去抗拒它,只需观察它,看它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处,最终我们会发现,它不过是无常的变化,它并没有真正的力量能够伤害我们。当我们不再为这些念头所奴役,我们便能真正地掌控自己的心。 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实践的指导。六祖大师会通过他的开示,将《金刚经》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你会学到如何在工作中保持一份平和,如何在人际关系中保持一份宽容,如何在面对顺境时保持一份谦卑,又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一份坚韧。你会发现,原来佛法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我们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行动之中。 阅读这本书,就像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断舍离”。那些堆积在我们心里的垃圾——偏见、妄想、执念——都会在六祖大师智慧的光芒下,逐渐消散。你会开始学会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看待问题,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你会发现,那个一直以来让你痛苦的“我”,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真实,那个让你烦恼的世界,也并非全然不可改变。 书中,你可能会遇到关于“施”、“戒”、“忍”等概念的深入剖析,但这些都将不再是生硬的教条,而是六祖大师以其自身的修行体悟,为我们娓娓道来。你会明白,真正的“布施”,是放下对“布施”二字的执着;真正的“持戒”,是心无所戒,自然而然的清净;真正的“忍辱”,是了知一切都是无我,又何来“辱”可受? 这本书,将帮助你重新审视“我”的定义。我们常常认为有一个独立、恒常的“我”,但六祖大师会引导我们去看到,这个“我”是多么的虚幻和无常。我们的身体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在变化,我们的感受也在变化。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这个虚幻的“我”,我们便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它还会带领我们去探索“众生”的含义,去体会“平等”的真谛。当我们将心放宽,不再以小我为中心,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与他人,与万物,都息息相关,都同在一条大河之中。这份觉醒,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慈悲,更加有爱。 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体验,它是一次生命的启迪。它将用最直观、最易懂的方式,为你揭示《金刚经》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光芒。它会让你明白,如何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找到那个永恒不变的内在力量;如何在这个喧嚣嘈杂的时代,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人生旅途中,活出真正的自在与圆满。 无论你是佛学爱好者,还是对生命智慧充满好奇的探索者,这本书都将是你不可多得的珍宝。它将陪伴你,穿越迷雾,迎来黎明,让你在品读经典的智慧中,洞见人生的真谛,活出更加精彩、更加充盈的自我。这是一场关于智慧的旅程,一次关于心灵的飞跃,它将引领你,走向那片属于你的,清净无染的彼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巧妙,它不像一本按部就班的经文解读,更像是一场层层递进的禅修体验。每一次的深入探讨,都像是在剥开一层迷雾,让我们看到更核心的本质。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经文后,总会用一段极富哲理性的反问来引导读者的思考,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互动性,读者必须停下来,真正地去“消化”而不是“吸收”文字。尤其是在探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时,书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解构,清晰地展示了“相”是如何构建出我们固有的世界观的。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世界是空的”,而是教你如何看穿这个“空”,如何在不执着于表象的同时,依然能高效、有情地生活。我发现,自从开始阅读这本书后,我对日常决策中的犹豫和患得患失感明显减少了,这或许就是这种深刻理解所带来的最实际的回报。

评分

我对市面上许多解读经典的书籍都有点“免疫力”,它们往往冗长且缺乏新意,读起来像是在应付差事。然而,这本关于《金刚经》的论述,却有着一种近乎于野性的生命力。它跳脱了传统注疏的框架,采用了近乎于“对话”的形式,让六祖的智慧仿佛不是被转述,而是直接从纸上“流淌”出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降伏其心”这一段落时所展现的锐利视角。他没有回避“心”的顽固和反复无常,反而将其视为修行中最真实的战场。书中关于“妄念”的描写,精准得令人心惊,它没有用宗教术语将妄念神化或妖魔化,而是将其还原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焦虑、执着和自我设限。这种坦诚和直率,让阅读体验变得极其真实且富有张力。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它强迫你面对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承认的阴影,但同时又给予你足够的勇气去直视和超越它们。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时间”和“觉知”的独特阐述。它没有将修行局限在寺庙或静坐之中,而是将修行融入到每一个当下发生的瞬间。作者在讲解如何“应无所住”时,没有要求读者立即抛弃生活中的一切,而是细致地指导读者如何在处理工作、面对人际冲突、甚至仅仅是走路吃饭时,保持一种不被情境完全裹挟的清醒。书中对“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分析,让我对“活在当下”有了前所未有的具象理解——那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需要持续训练的心态。这种极度务实又极度超越的论述方式,是这本书的巨大成功之处。它不是让你逃离世界,而是让你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更彻底地、更少痛苦地融入世界。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普通的佛学读物,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更高级地做人的行动指南。

评分

这本《六祖讲〈金刚经〉》的篇幅之大、讲解之深,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我原本以为,对《金刚经》这种经典佛经的解读,无非就是那些老生常谈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类的概念阐述,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在文字上进行拆解,更像是六祖慧能亲临现场,用最接地气、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将那些晦涩难懂的佛理,化为一幕幕生动的画面。比如,书中对于“不住相”的阐释,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结合当时的禅宗公案和日常琐事来比喻,让我这个对佛学知之甚少的初学者也能瞬间领悟其精髓。特别是作者在描述修行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时,那种细腻入微的心理描摹,仿佛能穿透纸面,直达读者的内心深处,让人感觉自己也身处那个顿悟的瞬间。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让人望而却步的学术著作,而是一盏温柔而坚定的明灯,指引着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方向。读完后,感觉过去几年在文字上积累的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解,一下子被彻底澄清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清明感。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对语言表达要求极高的人,很多佛学书籍的文字过于陈旧或矫饰,读起来缺乏现代感。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它既保留了古老智慧的庄重,又充满了现代人可以理解的清晰和精准。作者的用词干净利落,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比喻和类推都恰到好处,仿佛是用手术刀在解剖复杂的哲学难题。例如,书中对比了“空”与“无”的概念时,所使用的句式排比和逻辑推导,展现了一种令人佩服的文字驾驭能力。它不像某些译本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近乎于文学作品的优美和力量,将佛法的精妙展露无遗。读起来让人感到心悦诚服,不仅是知识上的收获,更是一种审美上的愉悦。这本书绝对值得反复研读,因为每次重读,都会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领悟到新的层次和光芒。

评分

书籍很好,物流很快,包装很好,之后有需要还会买的.

评分

很棒

评分

喜欢的书,谢谢快递小哥辛苦了,谢谢,,

评分

希望自己能悟得出些生活道理。

评分

希望自己能悟得出些生活道理。

评分

事故的内容值得收藏。

评分

外包装破损

评分

不错的书,塑封完好,内容还没看

评分

书非常好,很棒,经常在京东上面买书,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