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中华民国史》总主编。当代著名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长。以研究中华民国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著称。
汪朝光: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副所长、研究员,国内民国史研究的知名专家。
杨天石: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内中华民国史研究,尤其是蒋介石研究的知名专家。
罗志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知名学者。
吴景平: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宗一:原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副所长、研究员。
韩信夫: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陶文钊: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会长。
杨天宏: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冯筱才: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原本以为这种多卷本的厚重历史著作,读起来会像啃一块硬邦邦的石头,充斥着枯燥的年代和人名,但《中华民国史》却展现出惊人的叙事张力。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不仅仅是时间线上的推进,更是在不同主题间进行了精彩的穿插和对比。比如,在一卷重点描写国民政府外交困境的同时,紧接着的另一卷就深入探讨了文化精英阶层在上海和北平的生活图景,这种对比让历史的层次感一下子丰富起来。读到某一卷关于新文化运动后期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部分时,我深感震撼。作者没有简单地评判谁是“进步”的,谁是“守旧”的,而是细致地梳理了各种思潮相互碰撞、融合、甚至互相渗透的过程。那种知识分子在信仰与现实之间的挣扎,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让人忍不住反思我们今天所持的许多观念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文字的韵律感也极佳,行文流畅,即便是在分析复杂的政治经济数据时,也保持着一种叙事的节奏感,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对政治史不太感冒的读者,但《中华民国史》成功地将政治事件融入到了社会生活的细微脉络中,使其变得可感、可触。其中关于城市生活变迁的章节,简直就是一部生动的“民国风俗史”。它详细描述了从有轨电车修建到咖啡馆兴起,再到新的家庭结构如何在这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受到冲击和重塑。特别是关于女性地位的章节,不再是刻板的“解放”或“压迫”二元对立,而是细致描绘了不同阶层女性在教育、婚姻和就业选择上的微妙差异和抗争路径。那种通过分析旧报纸上的小广告、月份牌上的图案,来推导出时代精神侧影的功力,令人叹服。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走入了一个巨大的、错综复杂的历史博物馆,每一件展品——无论是一个法令文件还是一件家具——都有其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民国图景,远比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要丰满得多。
评分这部作品的学术深度和广度,无疑是顶级的,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处理争议性问题时的那种冷静和审慎。它没有急于给出道德审判或盖棺定论,而是把各种相互矛盾的史料并置呈现,把判断的权力留给了读者。例如,在论述某一重大历史决议的形成过程时,作者详细考察了幕后的权谋、个人恩怨和外部压力是如何共同作用的,而不是将结果归因于某个单一的“英明决策”或“历史必然性”。这种“去神圣化”的写作手法,让历史人物变得更加真实、有血有肉。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是非曲直有了更复杂的理解,不再轻易接受简单化的标签。这种促使读者进行深度思考的史学作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套理解复杂世界的分析工具和广阔的视野。
评分这套书的史观非常宏大,一下子将近现代中国的风云变幻铺陈开来。我特别喜欢它对地方派系和边缘群体的关注,不像很多通史那样只聚焦于中央政权和所谓的“大人物”。比如,书中对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变迁、以及长江流域不同商业集团的兴衰描写得极为细致入微。它没有简单地将历史描绘成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复杂的互动、偶然的机遇和难以预料的后果。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掉的小人物,他们的选择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自己的印记的。作者的笔触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引人入胜。特别是关于抗战时期后方经济的分析,那些关于物资调拨、黑市交易的描述,活生生地展现了国家机器在极端压力下的运作肌理。光是理解当时物资流动的复杂性,就足以让人对那个时代的艰辛感同身受。这种细节的扎实,使得整部作品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绝非泛泛而谈的“成功学”或“失败史”。
评分从一个地方史研究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对地方行政和基层治理的罕见关注。以往的宏大叙事往往将民国简化为“军阀混战”和“中央集权”的拉锯战,但这里面清晰地展现了从中央政令下达到地方,如何被不同的社会结构、宗族势力和地方精英进行“转译”和“消解”的过程。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乡村税收制度改革和地方自治运动的章节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没有采用那种“自上而下”的单一视角来审视“现代化”的进程,而是呈现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多中心世界。比如,书中对某个省份如何通过建立“地方议会”来对抗上级政府的拨款要求,以及这种对抗在特定历史节点下如何意外地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侧面的描写,远比单纯列举某次战役的胜负要有趣得多,也更有启发性。它让我明白,历史的驱动力,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权力博弈和地方惯性之中。
评分蒋介石这时的态度很明显,就是绝不向苏方示弱,坚决不与苏联直接交涉。他注意到《非战公约》7月24日将正式生效,其主倡者美国政府又对中苏冲突格外"关切",认为可以以此为契机,借助国际的力量,迫使苏方承诺不诉诸武力,承认中方所造成的既成事实。对于蒋的这一主张,20日夜从青岛赶回南京的王正廷不大赞同。他在次日凌晨见蒋时表示:俄国未加入国际联盟,故无要求联盟调停必要。对非战公约组织,也只能限于将中国政府的态度通知签约各国而已。毕竟外交全靠自己,不能依赖他人。 因此,他主张应当对苏联政府的绝交照会做出正式答复,以寻求直接交涉。对此,蒋介石断然反对,严词道:"彼已决绝如此,余决不复,兄必欲复,请以兄私人名义复之可耳。"
评分中国民国史套装,终于出全了,该领域的权威著作
评分信赖京东商城,信赖中华书局的书籍。
评分内容详实,对于了解民国的历史很有帮助。
评分包装完好,质量还不错
评分精品大部头,研究、爱好民国史必读的书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618叠卷买的 比较划算 到手价不到377 快递挺给力 慢慢看吧
评分第七卷 第三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