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民国的底气》是介于学术和通俗读物之间的图书,或者说,它力图在两者之间打通壁垒,架起一座桥梁。通俗读物往往太缺乏根柢,学术书籍又常常艰深枯燥。既给人轻松愉悦的阅读快感,又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深度拓展和启迪,这恐怕就是作者的写作企图。
2005年,病榻上的钱学森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问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并说:“回过头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和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被称为“世纪之问”。
这同样也是许多人心中的困惑。中国人怎么了?中国社会怎么了?六七十年的岁月在历史长河中并不算长久,但在此过程中,我们究竟遗忘和失落了什么?
这本书以严肃而幽默的笔墨带给我们的,正是一次笑与泪中的追问和思索。
内容简介
阅读民国,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段历史和文化,更是在回望和追念一种精神。那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远承魏晋之后,以独立姿态演奏出的最后一个华彩乐章。
《民国的底气》以风骨为准绳,选取辜鸿铭、王国维、陈寅恪、吴宓、傅斯年等十二位或为人熟知、或为人所少闻的民国教授学者,采用参差忽见的笔法,融会贯通,以小见大,意欲从这十二位教授中投射出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从一件件趣闻佚事入手,来探寻他们的生命体验和最终关怀,力图描摹出那个剧烈动荡变革年代中,文化和人生辗转零落的吉光片羽。
作者简介
落尘,70年代人,独立译著。目前专注于民国文化的研究与写作。致力于让美好的人物和思想流传。
目录
辜鸿铭:“菊残犹有傲霜枝”
王国维:一种文化的背影
黄侃:八部书外皆狗屁
钱玄同:从不判卷子的教授
梅贻琦:寡言君子
陈寅恪:最是文人不自由
赵元任:多好玩儿的语言
吴宓:他生未卜此生休
刘文典:两个半懂庄子的人
金岳霖:半生情缘四月天
叶公超:是真名士自风流
傅斯年:归骨于田横之岛
精彩书摘
傅斯年:归骨于田横之岛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仿效《新青年》创办《新潮》月刊,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1919年底赴欧洲留学,先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后转入伦敦大学,研究实验心理学、物理、化学和高等数学。1923年进入德国柏林大学哲学研究院,学习语言比较学等。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等职,抗战胜利时曾代理北京大学校长,直到胡适到任。1949年以后,他担任台湾大学校长。
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傅斯年是一个不应被忽略,但由于特殊原因却不为更多民众所熟知的人物。他不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五四运动的北大学生领袖、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始人,还是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傅斯年去世后,他的老师胡适一连用了十四个“最”字来表彰傅斯年,说他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他的情感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这都是人世最难得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而我们的孟真确能一身兼有这些最难兼有的品性与才能。”
傅斯年1896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名门望族,其七世祖傅以渐是清代开国的第一位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曾叔祖傅绳勋为清嘉庆进士,官至武英殿协修、军机处章京等职,后外放为浙江、江西、江苏等省巡抚,晚年讲学于济南泺源书院和聊城启文书院;其弟傅继勋,亦即傅斯年的曾祖,在安徽为官多年,清末名臣李鸿章、丁宝珍等皆是他的门生。祖父傅淦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工诗书画,又精通医道。同治十二年拔贡,但他自甘淡泊,不乐仕进,得到贡生资格后,便绝意仕途,终生不参加科试。傅斯年之父傅旭安,光绪甲午年举人,曾任东平县龙山书院山长。
傅斯年成人后,从不向人提及他的宰相先祖傅以渐,更不引以为荣,其原因是傅以渐在明清易鼎之际,出仕清朝,傅斯年认为他有违汉族士人的民族气节。
……
前言/序言
民国的底气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