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 [Tolstoy or Dostoevsky An Essay in the Old Criticism]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 [Tolstoy or Dostoevsky An Essay in the Old Criticism]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斯坦纳 著,严忠志 译
图书标签:
  • 文学批评
  • 俄罗斯文学
  • 托尔斯泰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比较文学
  • 19世纪文学
  • 小说
  • 批判理论
  • 文学史
  • 西方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87117
版次:1
商品编码:108500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外国人文学术译丛
外文名称:Tolstoy or Dostoevsky An Essay in the Old Criticism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作者认为,在小说之中,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皆超过其他人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优点显而易见,一直被人探索。本书运用经典的文学批评手段对这些文学巨著进行剖析,自1960年出版以来不断再版、重印,成为一部文学理论经典。

内容简介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由乔治·斯坦纳所著,作者认为,在小说之中,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皆超过其他人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优点显而易见,一直被人探索。本书运用经典的文学批评手段对这些文学巨著进行剖析,自1960年出版以来不断再版、重印,成为一部文学理论经典。

作者简介

乔治·斯坦纳(Georgesteiner),当代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之一,不列颠学会会员。1929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以德语、法语、英语为母语。先后在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曾任《经济学人》杂志编辑,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日内瓦大学等知名学府,教授比较文学课程。研究领域涉及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并提出了重要的“翻译四步骤”理论。斯坦纳著作等身,主要作品包括:《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悲剧之死》、《巴别塔之后》、《马丁·海德格尔》、《何谓比较文学》等。2007年,获得阿方索·雷耶斯国际奖。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序言



《文坛双峰:文学巨擘的艺术较量与思想回响》 在世界文学的璀璨星空中,列夫·托尔斯泰与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两座巍峨的高峰,他们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极致的文学成就,也引发了无数关于艺术、人性与信仰的深刻探讨。这两个俄国文坛的巨匠,虽然生活在相似的时代背景下,却以截然不同的视角与笔触,雕刻出了人类心灵的辽阔图景。他们的作品,如同两面棱镜,折射出时代的光影,也映照出永恒的人类困境与追求。 本书并非简单地梳理这两位巨匠的生平事迹,也不是罗列他们的主要作品清单。相反,它旨在深入洞悉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法则、哲学思考及其在文学史上的独特性,通过一种“旧式批评”的严谨与深邃,来剖析“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两个名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学精神与思想重量。我们尝试从中提炼出一种辨识他们艺术特质的视角,理解他们的价值,并思考他们在面对文学创作时的选择与取舍。 一、 托尔斯泰:生命洪流中的史诗与道德追寻 托尔斯泰,这位被誉为“俄国良心的作家”,他的文学世界,宏大、开阔,如同俄罗斯广袤的大地,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历史的沉淀。《战争与和平》中的宏大叙事,《安娜·卡列尼娜》中对社会与家庭伦理的精妙剖析,无不展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细致入微的描绘。他的笔下,人物的命运与历史的洪流交织,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贵族沙龙到战场前线,从乡村农庄到家庭卧室,都被他以一种近乎全知的视角纳入笔端。 托尔斯泰的艺术,在于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个体细腻的情感体验完美融合。他笔下的人物,既有历史的缩影,又是血肉丰满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抉择,都深深牵动着读者的心。例如,《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别祖霍夫,在人生的迷茫与探索中,最终走向了精神的觉醒;娜塔莎·罗斯托娃,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成长为一个经历世事、坚韧独立的女性。这些人物的成长轨迹,折射出的是时代变迁下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 更重要的是,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始终伴随着一种强烈的道德追寻。他对于真理、道德、信仰的探索,贯穿于其几乎所有的作品之中。他质疑社会的不公,反思文明的虚伪,在晚年更是走向了宗教与道德的极致追求。这种对人生意义的深刻叩问,使得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关于生命、关于道德的哲学探讨。他笔下的家庭,既是社会单元,也是检验人性和道德的试金石;他笔下的战争,既是历史事件,也是对人类暴力与苦难的深刻反思。 托尔斯泰的艺术,是一种“全局性”的描绘,他试图理解和表现生命的整体。他的散文如河流般奔涌,充满了生命力,也带着一种超然的宏大感。他的语言朴实而有力,能够捕捉到最细微的情感波动,也能描绘出最壮阔的人生图景。他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对于劳动人民的同情,也为他的作品增添了深刻的现实主义色彩。 二、 陀思妥耶夫斯基:灵魂深渊中的悲悯与救赎 与托尔斯泰的广阔视角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更像是潜入人性的幽深之处,去探寻那些潜藏在黑暗角落的秘密。《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与忏悔,《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对父子关系、信仰危机、善恶交织的深刻描绘,无不触及人类灵魂中最复杂、最痛苦的部分。他的世界,充斥着贫困、疾病、癫狂,以及在那之中挣扎的人们。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在于他能够以一种“心理现实主义”的方式,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矛盾、欲望与挣扎。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处于一种极端的精神状态,他们的思想如同漩涡,他们的情感如同狂潮。他的人物,如《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承受着自我怀疑、道德煎熬的双重折磨;《白痴》中的梅诗金公爵,试图用纯洁善良去融化世间的污浊,却最终被这个世界所伤。这些人物的命运,如同被剥离了外壳的灵魂,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的作品,更像是对现代人内心分裂与精神危机的一次深刻诊断。他笔下的极端情境,是为了放大和揭示人性的某些本质。他对于“上帝已死”的时代背景下,个体如何寻找意义,如何面对虚无,有着非凡的洞察力。他笔下的犯罪,不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更是灵魂深处的背叛;他的忏悔,不仅仅是言语上的,更是心灵的重塑。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充满了宗教的氛围与哲学的思辨。他对于救赎的渴望,对于信仰的追寻,贯穿于其作品之中。他相信,即使在最深的罪恶与痛苦中,也存在着通往精神解放的可能性。他的作品,常常引导读者去思考善与恶的界限,爱与恨的纠缠,以及在绝望中寻求希望的力量。 他的叙事方式,常常是多线并行,充满了紧张感与戏剧性。他善于运用对话来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人物的思想战场之中。他的语言,有时显得粗粝而充满激情,有时又细腻得如同神经末梢。 三、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张力与互补 将“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并置,并非是为了制造对立,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们在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以及他们之间存在的深刻张力与潜在的互补性。 托尔斯泰以其宏大的视野,展现了生命之流的壮阔,以及人在历史与社会中的位置;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以其深入的洞察,揭示了人性深渊的复杂,以及个体在精神困境中的挣扎。如果说托尔斯泰是描绘了生命的“广度”,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挖掘了生命的“深度”。 他们的区别,也体现在他们对待现实的态度上。托尔斯泰倾向于通过理解和改造现实来寻求出路,他关注社会制度、伦理规范的完善;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更侧重于通过对个体灵魂的审视与救赎,来应对现实的残酷。 然而,这种差异也并非绝对。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同样充满了对个体内心世界的细致刻画,他对人物心理的把握,同样令人惊叹。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也并非全然是阴暗与绝望,他对人性中闪耀的良善与救赎的渴望,同样充满力量。 可以说,他们共同构成了俄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彼此辉映,共同塑造了我们对人类经验的理解。没有托尔斯泰的博大,我们可能难以领略生命的全体;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邃,我们可能无法触及灵魂的本质。 四、 旧式批评的视角:超越时空的价值 本书之所以提倡“旧式批评”,是因为我们认为,在信息爆炸、碎片化的阅读时代,重拾一种严谨、深邃、以文本为中心、并关注作品背后思想价值的批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批评方式,不被一时的文学潮流所左右,不被表面的技巧所迷惑,而是致力于挖掘作品的永恒价值,理解作家创作的深层动因,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学与思想史的坐标系中进行考察。 通过“旧式批评”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并非仅仅是历史的产物,它们所探讨的人性、道德、信仰等主题,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他们的艺术,是人类探索自身、理解世界的不竭源泉。 本书的价值,也正在于它试图提供一种能够辨识、理解和评价这两位文学巨擘艺术特质的框架。它鼓励读者,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能够超越简单的故事情节,去感受他们笔下生命的脉搏,去聆听他们灵魂深处的呼唤,从而真正领略到“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两个名字所承载的,文学的重量与思想的光辉。这是一种对文学经典价值的再认识,也是对人类智慧与情感的一次深刻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最终,这本书留给我的感受,是一种对“文学史”书写方式的深刻反思。作者通过聚焦于“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看似简单的二元对立,巧妙地揭示了文学史往往是如何被构建成一系列相互排斥的叙事轴线的。这种对立的选择本身,就暗示了一种排除异己的倾向——那些不符合“宏大史诗”或“极端心理剧”范畴的作家和评论,便自动退出了主流的视野。书中对“旧批评”的梳理,与其说是回顾历史,不如说是在预演未来:今天我们又在用何种新的“二元对立”来框定新的文学大师?这种方法论上的自我意识,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没有告诉我谁是“更好”的作家,但它清晰地展示了,文学的“好坏”是如何被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工具箱,一次次重新定义和量刑的。读完之后,我再看任何文学批评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找那个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决定了“谁与谁对立”的结构性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直击灵魂的挑衅,仿佛在拷问每一个严肃的文学爱好者内心深处最核心的偏好。我拿到它的时候,心里就已经开始进行一场无声的辩论:我是更倾向于托尔斯泰那宏大叙事下对人性和社会全景式的描摹,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深陷泥淖、在极端痛苦中淬炼出的精神哲学?作者显然没有打算提供一个轻松的答案,而是将我们推入一个更广阔的田野,去考察这两位巨人留下的文学遗产是如何塑造了“旧批评”的视角。这不是那种简单的“谁更伟大”的比较,而是一次对批评范式本身的解剖。它引导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学标签——“史诗性”、“心理深度”、“道德探问”——究竟是如何被定义和应用的。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不是在寻找某一本特定的藏书,而是在研究图书馆的设计图纸,明白了为什么某些书会被放在一起,而另一些则被有意无离地分开。这种对“如何看书”的探讨,比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经典作品都更令人着迷,因为它揭示了我们理解文学的底层逻辑和历史局限性。它迫使我们将目光从文本本身稍微抽离,去观察那些构建了我们对文学判断体系的无形支架。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发现作者对“旧批评”这个概念的界定非常具有颠覆性。他没有拘泥于形式主义或心理分析这些显而易见的流派标签,而是着眼于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责任”与“救赎”的二元对立框架是如何在批评界被固化下来的。这种框架就像一副隐形的镣铐,将托尔斯泰置于“道德的先知”的宝座,而将陀思妥耶夫斯基推向“精神的病理学家”的深渊,无论他们后来的作品如何复杂化了这些标签,批评的惯性都倾向于将他们简化。书中对早期评论家们,尤其是那些在非俄语世界中首先介绍这两位作家的学者的论述的梳理,清晰地展示了这种“符号化”是如何发生的。他们为了让读者更容易消化这些庞大的俄国灵魂,不得不进行某种程度的“过度翻译”或“简化投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把钥匙,让你能够打开那些被历史沉淀下来的评论语境,去看看托翁和陀翁的真实面貌,是如何在早期解读的过滤网中被扭曲、被强化的。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令人敬畏的、古典的严谨性,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和权衡,绝不容许任何轻率的断言。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旨在提供即时洞见的读物,而更像是一次漫长而艰辛的智力攀登。作者似乎对语言的精确性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尤其是在阐释那些晦涩难懂的早期德语或法语评论摘要时,那种对原文语气的忠实再现,即使牺牲了一定的流畅性,也确保了学术的纯粹性。这种对学术传统的尊重,体现在对细节的死磕上,你几乎能感受到作者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穿梭时所付出的心力。读这本书,你需要投入极大的专注力,去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脚注或引文背后的复杂意涵。它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这场智力对话中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结论。这种挑战性,恰恰是那些真正致力于深入理解文学批评史的人所渴望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像是一场精密的、多声部的室内乐演奏,每一个乐章都带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和学术口吻的变化。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历史语境的细腻手法,他没有将“旧批评”视为一个僵化的整体,而是像外科医生解剖尸体一样,小心翼翼地剥离出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对这两位俄国文学巨匠的不同侧重。那种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学术争论的还原,充满了文献考据的厚重感,却又在关键的转折点上,用一种近乎戏剧性的笔触点出批评家们立场转变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写作方式,与其说是在写文学评论,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阐释权力”的社会学考察。当你读到某一派观点如何因为时代思潮的转向而迅速被边缘化,而另一派又如何借着新的哲学浪潮卷土重来时,你不得不承认,文学的价值判断从来都不是绝对的,而是被时代情绪所捕获和释放的能量。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让你在理解历史争论的同时,也开始警惕自己此刻的阅读立场是否也同样脆弱和易逝。

评分

还可以吧。。。。。。。。。。。。

评分

本书运用经典的文学批评手段对这些文学巨著进行剖析,自1960年出版以来不断再版、重印,成为一部文学理论经典。

评分

乔治史坦纳在当今世界文坛绝对算是一号很重要的人物,太博学了!

评分

斯坦纳经典文论,读过电子书,再买电子版

评分

关于两位大师的比较,清华大学的教授先锋小说家格非曾有过如下的评论: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他们是对立的,水火不容,托是描写生活,陀是描写生命。就像尼采《悲剧的诞生》里写的一样,托是属于日神阿波罗,陀是属于酒神狄奥尼索斯。很难设想一个喜欢托尔斯泰的人会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而阅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似乎就不会对托尔斯泰感兴趣了。以前有一个女学生模仿安娜 卡列尼娜的死法,而地下人们很好的隐藏在了生活之中并最终得到了阿廖沙的平静,这种俄罗斯的民族性就是卡马拉佐夫家族的

评分

两位大师都是我所喜欢的人物,买来比较一下。

评分

我最敬重的两位俄罗斯大师的分析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