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这本书留给我的感受,是一种对“文学史”书写方式的深刻反思。作者通过聚焦于“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看似简单的二元对立,巧妙地揭示了文学史往往是如何被构建成一系列相互排斥的叙事轴线的。这种对立的选择本身,就暗示了一种排除异己的倾向——那些不符合“宏大史诗”或“极端心理剧”范畴的作家和评论,便自动退出了主流的视野。书中对“旧批评”的梳理,与其说是回顾历史,不如说是在预演未来:今天我们又在用何种新的“二元对立”来框定新的文学大师?这种方法论上的自我意识,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没有告诉我谁是“更好”的作家,但它清晰地展示了,文学的“好坏”是如何被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工具箱,一次次重新定义和量刑的。读完之后,我再看任何文学批评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找那个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决定了“谁与谁对立”的结构性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直击灵魂的挑衅,仿佛在拷问每一个严肃的文学爱好者内心深处最核心的偏好。我拿到它的时候,心里就已经开始进行一场无声的辩论:我是更倾向于托尔斯泰那宏大叙事下对人性和社会全景式的描摹,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深陷泥淖、在极端痛苦中淬炼出的精神哲学?作者显然没有打算提供一个轻松的答案,而是将我们推入一个更广阔的田野,去考察这两位巨人留下的文学遗产是如何塑造了“旧批评”的视角。这不是那种简单的“谁更伟大”的比较,而是一次对批评范式本身的解剖。它引导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学标签——“史诗性”、“心理深度”、“道德探问”——究竟是如何被定义和应用的。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不是在寻找某一本特定的藏书,而是在研究图书馆的设计图纸,明白了为什么某些书会被放在一起,而另一些则被有意无离地分开。这种对“如何看书”的探讨,比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经典作品都更令人着迷,因为它揭示了我们理解文学的底层逻辑和历史局限性。它迫使我们将目光从文本本身稍微抽离,去观察那些构建了我们对文学判断体系的无形支架。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作者对“旧批评”这个概念的界定非常具有颠覆性。他没有拘泥于形式主义或心理分析这些显而易见的流派标签,而是着眼于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责任”与“救赎”的二元对立框架是如何在批评界被固化下来的。这种框架就像一副隐形的镣铐,将托尔斯泰置于“道德的先知”的宝座,而将陀思妥耶夫斯基推向“精神的病理学家”的深渊,无论他们后来的作品如何复杂化了这些标签,批评的惯性都倾向于将他们简化。书中对早期评论家们,尤其是那些在非俄语世界中首先介绍这两位作家的学者的论述的梳理,清晰地展示了这种“符号化”是如何发生的。他们为了让读者更容易消化这些庞大的俄国灵魂,不得不进行某种程度的“过度翻译”或“简化投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把钥匙,让你能够打开那些被历史沉淀下来的评论语境,去看看托翁和陀翁的真实面貌,是如何在早期解读的过滤网中被扭曲、被强化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令人敬畏的、古典的严谨性,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和权衡,绝不容许任何轻率的断言。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旨在提供即时洞见的读物,而更像是一次漫长而艰辛的智力攀登。作者似乎对语言的精确性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尤其是在阐释那些晦涩难懂的早期德语或法语评论摘要时,那种对原文语气的忠实再现,即使牺牲了一定的流畅性,也确保了学术的纯粹性。这种对学术传统的尊重,体现在对细节的死磕上,你几乎能感受到作者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穿梭时所付出的心力。读这本书,你需要投入极大的专注力,去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脚注或引文背后的复杂意涵。它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这场智力对话中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结论。这种挑战性,恰恰是那些真正致力于深入理解文学批评史的人所渴望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像是一场精密的、多声部的室内乐演奏,每一个乐章都带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和学术口吻的变化。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历史语境的细腻手法,他没有将“旧批评”视为一个僵化的整体,而是像外科医生解剖尸体一样,小心翼翼地剥离出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对这两位俄国文学巨匠的不同侧重。那种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学术争论的还原,充满了文献考据的厚重感,却又在关键的转折点上,用一种近乎戏剧性的笔触点出批评家们立场转变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写作方式,与其说是在写文学评论,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阐释权力”的社会学考察。当你读到某一派观点如何因为时代思潮的转向而迅速被边缘化,而另一派又如何借着新的哲学浪潮卷土重来时,你不得不承认,文学的价值判断从来都不是绝对的,而是被时代情绪所捕获和释放的能量。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让你在理解历史争论的同时,也开始警惕自己此刻的阅读立场是否也同样脆弱和易逝。
评分还可以吧。。。。。。。。。。。。
评分本书运用经典的文学批评手段对这些文学巨著进行剖析,自1960年出版以来不断再版、重印,成为一部文学理论经典。
评分乔治史坦纳在当今世界文坛绝对算是一号很重要的人物,太博学了!
评分斯坦纳经典文论,读过电子书,再买电子版
评分关于两位大师的比较,清华大学的教授先锋小说家格非曾有过如下的评论: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他们是对立的,水火不容,托是描写生活,陀是描写生命。就像尼采《悲剧的诞生》里写的一样,托是属于日神阿波罗,陀是属于酒神狄奥尼索斯。很难设想一个喜欢托尔斯泰的人会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而阅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似乎就不会对托尔斯泰感兴趣了。以前有一个女学生模仿安娜 卡列尼娜的死法,而地下人们很好的隐藏在了生活之中并最终得到了阿廖沙的平静,这种俄罗斯的民族性就是卡马拉佐夫家族的
评分两位大师都是我所喜欢的人物,买来比较一下。
评分我最敬重的两位俄罗斯大师的分析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