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好的一本書
評分這套民國學術名著買瞭很多瞭,趕上300-100,不錯
評分民國學術名著,自學的好教材。
評分整個歐洲本是一傢
評分民國時期專傢著作,對於瞭解歐洲近代史,有重要意義,角度也很特殊。
評分 評分一代文豪老捨的閱讀習慣有一個優美的名字—“印象法”。他說:“我讀書似乎隻要求一點靈感。‘印象甚佳’便是好書,我沒功夫去細細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時候並不是全書的,而是書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為這一段使我對全書有瞭好感;其實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壞瞭全體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歡兩天的,我就感謝不盡。” 著名數學傢華羅庚則喜歡“厚薄”法。他認為,讀書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說,讀書要紮紮實實,每個概念、定理都要追根尋源、徹底清楚。這樣一來,本來一本較薄的書,由於增加瞭不少內容,就變得“較厚”瞭。這一步以後還有更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礎上能夠分析歸納,抓住本質,把握整體,做到融會貫通。經過這樣認真分析,就會感到真正應該記住的東西並不多,這就是“由厚到薄”這樣一個過程,纔能真正提高效率。 當代著名作傢秦牧的閱讀法有極為幽默的名字:“牛嚼”與“鯨吞”。“老牛白日吃草之後,到深夜十一二點,還動著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東西再次‘反芻’,嚼爛嚼細。我們對需要精讀的東西,也應該這樣反復多次,嚼得極細再吞下。”而“鯨吞”則是指,鯨類中的龐然大物是以海裏的小魚小蝦為主食的,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噸整噸的小魚小蝦就進入鯨的胃袋瞭。“人們泛讀也應該學習鯨的吃法,一個想要學點知識的人,如果隻有精讀,沒有泛讀,知識是強壯不起來的。”
評分《蕉廊脞錄》八捲,是清末筆記中頗有史料價值的一種。撰者吳慶坻,字子修,一字敬疆。吳氏是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世傢,從乾隆至清末,七代仕宦,三世史官。祖振域,翰林院編修,鹹晝間官至總督,所著《養吉齋叢錄》記載清代典章製度及其沿革演變,以態度審慎,事皆有本,條理明晰,為後世學者所推崇。慶坻幼隨祖父在任,自蜀而曆陝、鄂、晉各省,耳濡目染,所得已多。他同光間在鄉,參預修纂《杭州府誌》。光緒十二年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後授編修,愈緻力於絹羅舊聞。其後曆官四川學政、湖南提學使、政務處總辦、資政院碩學通儒議員。辛亥革命爆發,移傢上海,作「喬木世臣」(章鮭《吳子修提學哀訶》),與遣老馮煦、樊增祥、陳夔龍、梁鼎芬等,結超社、逸社,為「文字之聚」。(姚話慶《清故湖南提學使吳府君墓誌銘》)他還訪尋抗拒革命、「殉節」清朝之人的事跡,輯成《辛亥殉難記》八捲。後歸裏,主持續修《浙江通誌》。
評分何炳鬆為現代著名史學傢和教育傢,他的著作甚豐,他撰寫《曆史研究法》、《通史新義》、《程硃辯異》、《浙東派溯源》,譯有《新史學》、《西洋史學》、《曆史教學法》,並編譯瞭《中古歐洲史》、《近世歐洲史》等,其中不少被用作大學教材。他的著述融會古今,學貫中西,曾被譽為“中國新史學派的領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