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第四捲(1946-1965)(英漢對照精裝版) [Nature:The Living Record of Science]

《nature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第四捲(1946-1965)(英漢對照精裝版) [Nature:The Living Record of Scienc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約翰·馬多剋斯,[英] 菲利普·坎貝爾,路甬祥 編
圖書標籤:
  • 科學
  • 自然
  • 經典
  • 英文
  • 中文
  • 對照
  • 百年
  • Nature
  • 科普
  • 精裝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
ISBN:9787513504942
版次:1
商品編碼:10919504
品牌:外研社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自然》百年科學經典 (十捲本)
外文名稱:Nature:The Living Record of Science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244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自然>百年科學經典》(英漢對照版)是國內一套英漢雙語對照版的《自然》論文精選集,由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聯閤麥剋米倫齣版集團和自然齣版集團共同策劃齣版。《<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由著名物理學傢李政道先生擔任總顧問,並由中國科學院前任院長路甬祥院士、《自然》雜誌前任主編約翰·馬多剋斯(Sir John Maddox)爵士和現任主編菲利普·坎貝爾( Sir Philip Campbell)爵士齣任主編。《<自然>百年科學經典》(英漢對照版)匯集瞭自《自然》雜誌1869年創刊以來近150年間自然科學各領域(生物、物理、化學、天文、材料、基礎醫學、地球科學等)的重大發現和發明。《<自然>百年科學經典》(英漢對照版)通過原汁原味的科學論文,迴顧瞭自然科學各個領域波瀾壯闊的發展史。

內容簡介

《<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第四捲)收錄瞭自1946年至1965年發錶在《自然》雜誌上的經典論文,涵蓋瞭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球科學五個學科領域,共計107篇。在這段時間裏,物理學、生物學等領域均齣現瞭突破性的進展:蓋伯提齣全息攝影技術原理;沃森和剋裏剋提齣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鏇結構模型;肯德魯解析齣肌紅蛋白分子的三維結構;梅曼發明一颱紅寶石激光器;施密特確認一個類星體3C273;瓦因和馬修斯提齣大洋中脊上磁異常的新解釋……百年自然科學的波瀾壯闊,盡在《<自然>百年科學經典》!

作者簡介

(英)約翰·馬多剋斯(Sir John Maddox),《自然》雜誌前任主編,著名物理學傢,兩度擔任《自然》主編達23年之久。
(英)菲利普·坎貝爾(Sir Philip Campbell),《自然》雜誌現任主編,英國布裏斯托爾大學獲得航空工程學士學位,倫敦大學瑪麗王後·威斯特費爾學院獲得天體物理學碩士學位,萊斯特大學獲得上層天體物理博士學位,並在萊斯特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
路甬祥,浙江大學機械工程係水力機械專業畢業,聯邦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機械係液壓氣動研究所研修,博士學位,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前任院長。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迄今為止還沒有齣版過如此大部頭的《自然》雜誌的科學論文精選集,這套選集將很有可能成為相關的科學研究以及科學史研究甚而近現代社會發展研究的一手資料。
——英國著名的科學和科普作傢、《自然》雜誌顧問編輯 菲利普·鮑爾(Philip Ball)

在《自然》上發錶的是新穎的、創新的、對世界確實産生過重大影響的文章。這不僅對推動新一代的人思考問題,産生新的思維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推動一個國傢、一個民族在學科交叉中有重大的發現。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滕吉文

由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和國外的一些齣版單位閤作,把《自然》一百多年來齣版的論文的精選部分翻譯成中文,介紹給中國,可以幫助讀者追蹤自然科學發展的軌跡與脈絡,提高讀者的科學素養和對於科學方法的認識。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新智

經過嚴格的、高水平的英文翻譯,再經過嚴格的審校。能幫助我們對一百多年科學發展的曆史有比較正確的、全麵的理解。
——清華大學教授 尚仁成

外研社推齣的這套《〈自然〉百年科學經典》是國內一部以英漢雙語對照形式齣版的《自然》雜誌經典論文選集,薈萃瞭《自然》雜誌自1869年創刊以來具開創意義和影響力的經典科學文獻,並將這些重大科研成果的原始文獻原汁原味地呈獻給中國讀者。雙語對照的形式不僅可以使讀者領略文章的原貌,也更加便於中國讀者閱讀不同專業領域的文獻,擴大受眾群體,促進不同文化、不同專業領域之間的學術交流。
這套叢書收錄的科學文獻大部分是原創性的科研論文,另外也有少量綜述、新聞快報和通訊評論等。通過縱覽這些篇目,讀者既能從微觀上欣賞優秀科學傢在處理具體問題時的超凡智慧,又能從宏觀上瞭解各個學科領域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總體概貌。
此外,該叢書還特意安排瞭幾組係列文章,以展示真理的探求者們圍繞同一論題進行的學術爭鳴。從這些嚴肅的科學爭辯中,讀者將感受到碰撞迸發的思想火花和收獲背後的艱辛探索。
叢書的編者為每篇文章都精心撰寫瞭簡短導讀,這不僅可以幫助讀者快速瞭解全文大意,而且也可以為讀者展現當時的研究背景,帶領讀者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去感受這些非凡科學研究所蘊含的價值。
——新華網

目錄

001 南方古猿亞科發現的意義
002 南方古猿亞科或達特猿
003 一件新的南非猿人——邇人頭骨的發現
004 涉及帶電介子的過程
005 斯泰剋方丹男性猿人的頜骨
006 懸浮的磁體
007 感光乳膠中慢介子徑跡的觀測
008 新的不穩定基本粒子存在的證據
009 一種新的顯微原理
010 1947年間發現的非洲靈長類化石
011 在馬卡潘斯蓋河榖發現的一種普羅米修斯南方古猿(尚未確定)
012 又一新型猿人化石
013 在宇宙輻射下曝光的電子敏感底片的觀測
014 一種新型人類化石
015 皮爾當人年代的新證據
016 是猿類還是人類?
017 碳化矽晶體錶麵的螺鏇生長
018 用X射綫方法測定光學活性化閤物的絕對構型
019 閤成多肽中存在鮑林 科裏α螺鏇的證據
020 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
021 脫氧戊糖核酸的分子結構
022 胸腺核酸鈉鹽的分子構型
023 脫氧核糖核酸結構的遺傳學意義
024 皮爾當人
025 對皮爾當工具進行的化學檢驗
026 爪哇猿人、魁人與南方古猿亞科
027 肌肉收縮時的結構變化:使用乾涉顯微鏡觀察活體肌縴維
028 肌肉收縮與拉伸過程中的橫紋變化及結構上的解釋
029 人造金剛石
030 金剛石閤成中的失誤
031 兩個相乾光束中光子間的相關性
032 中國的天文鍾
033 維生素B12的結構
034 中微子
035 一種新型恒星光乾涉法對天狼星的測試
036 氣體放電中産生的高溫和核反應
037 熱等離子體中的協同現象
038 利用X射綫分析獲得肌紅蛋白分子的三維模型
039 源於單個體細胞核移植的非洲爪蟾性成熟個體
040 來自奧杜威的新的頭骨化石
041 新型奧杜威南方古猿亞科的親緣關係
042 紅寶石中的受激光輻射
043 一人體內的四種成人血紅蛋白
044 小鼠(小傢鼠)X染色體上的基因作用
045 蛋白質遺傳密碼的普遍特徵
046 正常的人血紅蛋白和血紅蛋白I之間的化學差異
047 來自奧杜威峽榖的手骨化石
048 用月掩的方法研究射電源3C 273
049 3C 273: 一個具有很大紅移的類星體
050 分子生物學,優生學和人種改良學
051 大洋中脊上的磁異常
052 在奧杜威峽榖發現的一個人屬新種
053 血紅蛋白G阿剋拉
054 “能人”和南方古猿
055 生命的維數與可能性
056 1908年通古斯隕石可能含有的反物質
057 遺傳密碼:終止翻譯的“無義”三聯體及其抑製機製
058 雷達測定水星的自轉
059 水星的自轉
060 時間之箭和熵
061 地球大氣閃爍層存在的實驗證據
062 斷電接觸:沸騰的金屬還是高密度等離子體?
063 異常的血紅蛋白及其遺傳密碼
064 一類新斷層及其與大陸漂移的關係
065 生命探測實驗的物理基礎
066 天蠍座和銀河係中心附近的宇宙X射綫源光譜數據
067 天蠍座和人馬座中三個X射綫源的位置
068 類星體射電變星CTA 102模型
069 一個泰國傢族中的血紅蛋白J和E
070 越南人中的血紅蛋白E
071 原膠原大分子及其聚集模式的新模型
072 大洋中脊的形成
073 海底破碎帶、無震海嶺和國際科聯劃綫:東太平洋海隆西部邊緣的推測
074 一種改進的研究人類血紅蛋白突變體的方法:α2β295GLU血紅蛋白N(巴爾的摩)的鑒定
075 南半球的浴盆渦鏇
076 溫標
077 生物學迴顧
078 宇宙學的新進展
079 北大西洋深海沉積物中的更新世冰海區
080 中子和質子在原子核中的幻數的結構基礎
081 國際生物學計劃
082 類星體角大小的新極限
083 四倍體茄屬植物中染色體的雙減數
084 類星體射電源3C 273 B的結構
085 利用全息術的字符識彆
086 精神分裂癥患者尿中的“粉紅色斑點”
087 保幼激素
088 肝炎病毒的繁殖及其特性
089 三種血紅蛋白K:一種異常的伍力奇血紅蛋白、兩種人血紅蛋白A的稀有變體——喀麥隆和伊巴丹血紅蛋白
090 具有五重對稱性的硬球的密堆積
091 反物質與樹木年輪
092 藥物依賴
093 病毒RNA復製的新模式
094 唐氏綜閤癥(先天愚型)的病毒病因學
095 生物進化與心理演進:類推法運用
096 分子水平的生物係統
097 地中海貧血中珠蛋白的閤成:一項體外研究
098 用全息術實現的相位物體的重建
099 銀河係中心區域的射電結構
100 羥基分子在星際空間中的形成
101 生物化學與心理功能
102 瘧疾和中部非洲的開放
103 中國人體內的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的特徵
104 胸腺與抗體空斑形成細胞的産生
105 成年期胸腺切除後免疫應答能力的下降
106 成體胸腺切除對免疫功能的延遲性影響
107 成年小鼠胸腺切除對免疫應答的影響

精彩書摘

《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編者按
這篇簡短的文章可能是《自然》有史以來發錶的最著名的文章。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具有遺傳特徵的基因存在於生化多聚體DNA上。沃森和剋裏剋利用X射綫晶體學的測量結果和化學推理,提齣瞭DNA的一種分子結構模型,即DNA分子是由兩條聚閤鏈纏繞而成的雙螺鏇結構。這一結果之所以令人震驚,不隻是因為雙螺鏇結構的優雅和美麗,而且正如研究者所指齣的,“我們提齣的這種特定配對原則立即揭示瞭遺傳物質一種可能的復製機製。”——也就是說,DNA復製的一種方式。它標誌著現代基因組學的開端。

《用全息術實現的相位物體的重建》編者按
匈牙利物理學傢丹尼斯?蓋伯於1948年在《自然》上發錶瞭一篇關於一種三維成像過程的報道,他把這種過程稱作全息術。他提齣的這個想法最初與電子束光學有關,但是後來他將其推廣至光學。全息術依賴於反射光綫相位的相互作用,但是正如蓋伯及其同事們在本文中所說,在利用照相術得到的影像中相位信息似乎會丟失,這些影像記錄到的隻是光束的亮度。然而他們展示瞭一種能夠通過光學全息術同時重建光束相位和振幅的方法,並通過這種方法獲得瞭有關散射光綫的物體的全部有效信息。

《利用X射綫分析獲得肌紅蛋白分子的三維模型》編者按
盡管早在20世紀初X射綫衍射就已用於分析食鹽等晶體物質的結構,但是對於生物體相關物質的性質並沒有給齣太多信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這種情況纔在歐洲有所改善。這篇文章報道瞭肌紅蛋白(即各種動物用以儲存氧氣的物質)分子的結構。本文的主要作者是約翰?肯德魯和戴維?菲利普斯。他們能夠成功得到第一個生物體內蛋白質的結構,是藉助瞭馬剋斯?佩魯茨所開發的技術,即令汞等重原子附著於所研究的蛋白質分子上。肯德魯和佩魯茨獲得瞭1962年的諾貝爾化學奬。

前言/序言

李政道序
  這套《<自然>百年科學經典》叢書的齣版,不僅為讀者呈現瞭一個多世紀以來自然科學各個領域發展的曆史軌跡,更重要的是,它展現瞭無數科學傢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艱難求索、百摺不迴的精神世界。《自然》雜誌作為全世界具有影響力的科學期刊之一,反映瞭各個學科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概貌,報道瞭現代科學領域裏最重要的發現。而這套叢書的可貴之處在於,它不僅匯聚瞭狹義相對論的提齣、量子理論的成熟、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這些具有開創性和突破性的大事件、大成就,還將一些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文章囊括進來,並展現瞭圍繞同一論題進行的學術爭鳴,這是一種難得的眼光和胸懷。科學之路是艱辛的,成功背後有更多不為人知的失敗,前人的失敗是我們今日成功的基石,這些努力不應該被忘記。因此,《<自然>百年科學經典》這套叢書不但能讓讀者瞭解對人類科技進步有著巨大貢獻的科學成果,以及科學領域中的焦點和前沿問題是如何演變的,更能使有誌於科學研究的人感受到思想激辯帶來的火花和收獲背後的艱苦努力,幫助他們理解科學精神的真意。


《科學的足跡:20世紀中葉的偉大發現》 一捲跨越時代的科學全景圖,聚焦1946至1965年間物理學、生物學與地球科學的革命性突破 本書精選並深入剖析瞭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太空競賽高潮時期(1946年至1965年)全球科學界最具裏程碑意義的文獻、思想與實驗。這個時期是科學界經曆深刻變革的“黃金年代”,基礎物理學的範式開始重塑,分子生物學初露鋒芒,而人類對自身所處環境的認知也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深度。 《科學的足跡:20世紀中葉的偉大發現》並非對任何特定期刊內容的簡單匯編,而是對這一時代科學精神和知識體係構建過程的一次係統性梳理與重構。它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理解在技術爆炸和全球格局重塑的背景下,科學是如何一步步揭示自然界深層奧秘的。 第一篇:亞原子世界的重建與量子場論的深化 1946年後的物理學,麵對著早期量子力學未能完全解決的奇點問題和粒子相互作用的精確描述需求,進入瞭快速發展的階段。本篇重點探討瞭核物理的和平利用與軍事應用對基礎研究的推動作用。 我們首先迴顧瞭重整化理論在量子電動力學(QED)中取得的突破。這不僅僅是一係列復雜的數學技巧的勝利,更是對微觀粒子相互作用本質理解的哲學性飛躍。通過對這一理論發展曆程的梳理,讀者將理解,科學傢們如何處理無限大的計算結果,從而精確預測電子和光子的行為。這標誌著高能物理學邁齣瞭走嚮更精確、更統一理論的關鍵一步。 隨後,本書詳盡考察瞭中微子物理學的早期實驗工作。盡管中微子的存在在理論上已被預見,但真正捕捉到它們並理解其性質,卻需要極其精密的探測技術和對宇宙射綫背景的深刻洞察。本篇將重現那些早期實驗場景,分析弱相互作用的初步證據,以及這些發現如何為後來的標準模型奠定基礎。 此外,介於“粒子動物園”的鼎盛時期,對強相互作用的探索從未停歇。本書將介紹誇剋模型的早期萌芽,那些看似雜亂無章的強子傢族如何被係統化分類,以及“八重法”等分類學工具如何暗示瞭更深層次的結構——盡管完整的誇剋理論需要等到十年後纔能成熟,但其思想的種子恰恰是在這一時期播下的。 第二篇:生命藍圖的揭示:分子生物學的革命 1950年代,科學的聚光燈部分轉嚮瞭生命科學。DNA的雙螺鏇結構無疑是這一時期的標誌性事件,但其背後的理論構建和後續的驗證工作同樣波瀾壯闊。 本篇聚焦於遺傳物質的化學本質的最終確認。除瞭著名的結構模型,本書還會深入探討支持這一模型的關鍵實驗證據,例如Chargaff法則的意義,以及對DNA復製機製的初步設想。我們審視瞭科學界如何從宏觀的孟德爾遺傳學,迅速過渡到分子層麵的信息傳遞機製。 緊接著,本書深入分析瞭遺傳密碼的破譯工作。從Nirenberg和Matthaei利用體外蛋白質閤成係統,到對密碼子三聯體性質的係統性研究,這一時期的研究展示瞭化學、生物學和信息論的完美結閤。讀者將看到,科學傢們如何通過巧妙的設計,一步步將遺傳信息的“語言”翻譯齣來。 此外,對酶作用機製和蛋白質摺疊的早期探索也得到瞭充分的展示。結構生物學的先驅們如何利用X射綫晶體學技術,開始繪製齣復雜生物大分子的三維結構,理解活性位點的功能,並試圖解釋氨基酸序列如何決定最終的空間構象,這些都是理解生命功能動態的基礎。 第三篇:地球的演化與闆塊構造的醞釀 戰後,地質學也迎來瞭前所未有的數據積纍和理論整閤。地球科學開始從描述性學科嚮定量、動態學科轉變,為闆塊構造理論的最終確立積蓄瞭必要的動力。 本書的這一部分詳述瞭古地磁學的奠基性工作。通過對岩石中殘留磁場的測量,科學傢們首次獲得瞭地球磁場曆史的清晰記錄。更重要的是,對不同年齡岩石中磁極方嚮的比較,為“大陸漂移說”提供瞭無可辯駁的物理證據,即便當時魏格納的理論尚未被主流地質學界完全接受。 我們探討瞭海洋地質學的進步,特彆是對大洋中脊和深海海溝的係統性勘測。聲納技術和海底拖網技術的改進,揭示瞭海底山脈的巨大規模,並發現瞭大洋地殼的年齡呈中心對稱分布的規律——這是海底擴張理論的直接觀測基礎。 此外,對地球深部結構的理解也在這一時期得到瞭深化。地震波層析成像的雛形,幫助科學傢們更精確地描繪瞭地幔的物質狀態和對流模式。對放射性同位素測年的日益成熟,也使得地質年代學的框架得以精確校準,為整個地球曆史提供瞭一個可靠的時間軸。 總結:時代的精神與科學的未來 《科學的足跡:20世紀中葉的偉大發現》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記錄,更是一份關於科學研究方法的思想指南。它展示瞭科學傢們在麵對巨大未知時,如何運用創造性的假說、嚴謹的實驗設計以及跨學科的閤作精神,去推動人類知識邊界的拓展。這一時期的成就不言而喻,它們共同構築瞭我們今天所依賴的現代科學大廈的堅實地基。閱讀這些文獻的精粹,能讓讀者真切感受到,科學進步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由無數次關鍵的“啊哈!”時刻與漫長的係統性工作共同鑄就的輝煌曆程。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科學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這本《Nature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絕對是我近期最期待的閱讀對象。1946-1965年,這二十年,是科學界風起雲湧的時代,孕育瞭無數影響深遠的理論和技術。我常常想象,在那段充滿變革的歲月裏,Nature是如何成為科學傢們交流思想、發布成果的重要平颱。這套精裝版的英漢對照設計,對我這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便利。它能讓我直接接觸到英文原版的研究成果,同時又不至於因為語言障礙而望而卻步。我非常好奇,在那段特殊的曆史時期,Nature刊載瞭哪些改變世界的研究?又是如何展現瞭那個時代的科學精神和文化麵貌?我相信,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更深入地理解科學發展的脈絡,以及人類智慧是如何不斷突破局限,塑造我們所處的這個精彩世界。

評分

這本書的氣息,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厚重而沉靜的力量。我尤其喜歡它那種“百年一遇”的精裝質感,書頁泛著微微的米黃色,觸感溫潤,仿佛承載瞭無數科學探索者的心血與智慧。封麵上《nature自然》四個大字,簡潔而有力,再配上英漢對照的設計,更是讓人眼前一亮。作為一名非專業但對科學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對Nature這個名字有著深深的敬畏,它代錶著最前沿、最嚴謹的科學發現。這次能有機會接觸到這套《Nature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特彆是第四捲(1946-1965),簡直是彌補瞭我對那個黃金年代科學進步瞭解的空白。我非常期待能在這本書中“穿越”迴那個時代,感受那個時候的科學傢們是如何思考、如何實驗、如何推翻舊說、建立新知的。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對我來說,遠比任何一部科幻小說都更加引人入勝,它讓我看到瞭人類智慧的光輝是如何一點點點亮瞭未知的宇宙。

評分

拿到這套書的那一刻,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無數畫麵:實驗室裏閃爍的儀器,顯微鏡下躍動的生命,還有科學傢們在黑闆前激烈的辯論。1946-1965年,這二十年的時間跨度,恰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尾聲,以及冷戰初期,這是一個充滿變革和挑戰的時代,也是科學技術爆炸式發展的時期。我一直對這個時期科學界所經曆的巨變感到著迷,從原子能的利用到DNA結構的發現,再到空間探索的開端,每一個裏程碑都深刻地改變瞭人類對世界的認知。這本《Nature自然》百年科學經典,以英漢對照的形式呈現,對我這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這意味著我不僅能閱讀到原汁原味的英文科學文獻,還能通過中文翻譯理解其中的奧妙,這大大降低瞭閱讀門檻,讓我能夠更深入地接觸到那些曾經隻存在於專業期刊中的經典研究。

評分

這本《Nature自然》百年科學經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科學殿堂的窗戶。1946-1965年,這二十年,正是人類科學史上一段極為輝煌的時期。原子時代的黎明,DNA雙螺鏇結構的揭示,空間時代的開啓,這些劃時代的成就,無不深刻地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我一直對Nature這個名字充滿敬意,它不僅僅是一本期刊,更是科學探索精神的象徵。這次的精裝版,英漢對照的設計,對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真是太友好瞭。它意味著我可以更輕鬆地理解那些晦澀的科學術語,領略科學傢們嚴謹的邏輯和深刻的洞察。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感受到那個年代科學傢們的激情與智慧,瞭解他們是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突破認知邊界,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力量。

評分

翻開這本《Nature自然》百年科學經典,與其說是在閱讀,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科學朝聖。1946-1965年,這個跨度本身就充滿著曆史的張力。二戰的硝煙剛剛散去,世界在廢墟上重新崛起,而科學,作為推動社會進步最強大的引擎,也在這段時期展現齣瞭驚人的生命力。我一直覺得,理解一個時代的科學思想,是理解那個時代人文精神和文化特徵的最佳途徑。這套書的精裝版本,質感一流,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價值感。英漢對照的設計更是貼心,讓我這個非科班齣身的讀者,也能在領略科學智慧的同時,提升自己的英文閱讀能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在那段充滿不確定與希望的歲月裏,Nature是如何記錄下那些改變世界的科學發現,又是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科學版圖。

評分

書很厚,就是一本,挺貴的吧

評分

真正是化學的百年發展史縮影,選文經典,另外也是英語論文用語的典範,學學語言也是好的。

評分

非常棒的經典科學裏程碑式的著作書籍,太棒啦

評分

書非常經典,質量也很好。

評分

很好的一本參考書,非常好

評分

物流準時。包裝完好。學英語用,當學術資源用,都好,有錢會買下一本的

評分

真正是化學的百年發展史縮影,選文經典,另外也是英語論文用語的典範,學學語言也是好的。

評分

質量很不錯

評分

好厚的書哦!值得一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