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所解释的《大圆满前行龙钦心髓·能显遍智妙道前行仪轨》是根据其根本上师吉美林巴尊者所发掘的伏藏法和著作,选取其核心思想,并摘录其中法句编辑而形成的念颂仪轨,即龙钦心髓的前行教理和实修方法。
作者简介
释迦比丘根让,出生于雪域藏地之嘉绒马尔康,被大成就者们认定为“嘉绒顿悟三友”中的希热巴瓦第七世转世活佛。他六岁即师从藏传佛教中声誉崇隆的圣贤智者一堪钦如意宝·曲吉扎巴,于其座下出家为僧,先后就读于嘉绒闻思讲修院和塔公显密讲修兴隆大僧院,刻苦钻研经律论三藏、潜修戒定慧三学,遍聆藏传佛教各教派的显密教证二法,并依师宗风所倡导,兼容并蓄各宗精华,摒弃狭隘的宗派观念,体悟了_切派别殊途同归的奥义。在求学的十五年期间,堪钦如意宝·曲吉扎巴将他视如己出,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并授予堪布(精通佛法的三藏法师)学位。根让仁波切心怀慈悲,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以平实的藏汉两种语言应机施教,传递佛法精要,普利群生。
目录
序吾
上篇 与轮回分道扬镳
第一章 启程--迈向解脱之道
一 大圆满前行的重要性
(一)九乘次第概要
(二)大圆满的殊胜之处
(三)修行大圆满成就的实例
(四)大圆满的传承方式
(五)大圆满前行的修行实质
(六)修共同外前行的目的一一转心向法
(七)何为出离心
二 关于“百日修心
(一)百日修心的来源
(二)前行实修方法概说
(三)一座实修步骤
三 调整身口意
(一)晨起观
(二)调整身--毗卢七支坐
(三)调整语--九节佛风和语加持
1.九节佛风
2.语加持法
(四)调整意--三殊胜
四启请呼唤上师
导言
第二章 机会--认出暇满难得
一 核心提示
二 实修步骤
三 百日修心第1-3天,思维八有暇
四 百日修心第4-7天,思维十圆满
五 百日修心第8天,以因缘的方式思维暇满难得
六 百日修心第9天,以数量差别和比喻方式思维暇满难得
七 百日修心第10天,思维骤缘八无暇
八 百日修心第11天,思维断绝法缘八无暇
第三章 无常--深思世事不确定
一 核心提示
二 实修步骤
三 思维诸法无常的目的
四 仪轨略释
五 百日修心第12天,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
(一)刹那生灭的原理
(二)宇宙的变化情况
六 百日修心第13-15天,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
(一)三界众生无一能免于死亡
(二)众生为什么会死
(三)无常在自身的体现
(四)思维无常的意义
七 百日修心第16天,思维高僧大德而修无常
八 百日修心第17天,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
九 百日修心第18-20天,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
(一)生际必死
(二)积际必尽
(三)合久必分
(四)堆际必倒
(五)高际必堕
十 百日修心第21天,思维死缘无定而修无常
……
下篇 与众生共至菩提
精彩书摘
(二)调整身--毗卢七支坐
调身的要点是:善用此暇满人身,身依“毗卢七支坐法”,以此调适自己的身体改善身业。
毗卢七支坐法,以模仿报身佛毗卢遮那的坐姿而得名,此禅定坐姿,是根据显教经典而来的。“毗卢遮那”的意思是“使其明亮(清明)”,是帮助修行者心境稳定、保持清明、发展禅定的身体坐姿。
根据密续,毗卢遮那坐姿能引导修行者产生内在的觉悟,是对治和遣除粗大、猛厉烦恼的好方法。
要发展持久的专注,首先必须有一个没有噪音、没有干扰,可以毫无忧虑地修行的环境来配合,佛陀也强调禅修要在远离众人之处。
并且,为保持正确的坐姿,可以准备一个舒适的坐垫,坐垫后部最好微微高起大约四个手指的高度。
首先,舒适地坐下,然后遵照七个要点调适好坐姿。
人体中有不同的气与能量,心是否稳定,取决于“气”或“风”的状态。“气”有“粗略之气”,即我们呼出和吸入的空气;也有“精微之气”,牵涉到身体的活动及念头的运行。
身和心是相关联的,如果脉是正直和稳定的,气也会自然变得稳定,当各种精微之气稳定于体内时,心也会随之变得稳定。修行者借助体内“脉”的修持,在有精微之气流动其间的精微管道里,让这些气稳定下来,因此必须维持适当的姿势。
以毗卢七支坐法禅修,有助于将气导人中脉,从而调整身心,进入并维持内心的安详、宁静与慈悲之境,祛除种种烦恼,获得身心自在,因此它是许多高深密法起修前的预备式。我们无论修前行或正行,通常都要采取毗卢七支坐法。
具体坐法:坐姿和五种气相关联(附注),毗卢七支坐姿总计有七个要点,分别是:
第一,双足作金刚跏跌坐。
……
前言/序言
《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解密心灵的至高之境,开启生命圆满的觉悟之路 在浩瀚的经典海洋中,总有一些著作,如璀璨的明珠,指引着求索者穿越迷雾,抵达智慧的彼岸。《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正是这样一部承载着深邃哲思与实践指引的瑰宝。它并非泛泛而谈的宗教教义,也不是晦涩难懂的哲学论证,而是一本直指人心、契合个体生命体验的修行指南。本书旨在为一切渴望超越束缚、获得真正自由与安乐的生命,揭示一条通往“大圆满”的究竟之道,而“前行”二字,则精准地勾勒出本书的独特价值——它不仅是终点,更是开启这段非凡旅程的起点。 一、 理解“前行”:夯实觉悟之基,奠定解脱之本 “前行”,顾名思义,是指在迈向某个目标之前所必须经历的准备、积累和训练。在通往“大圆满”的殊胜道途上,如果没有坚实的前行基础,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终将难以抵达彼岸。本书的精华,便在于系统、深入地阐述了这一至关重要的“前行”阶段。它并非是简单的仪式或形式,而是指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修行方法,旨在调伏散乱的心识,培养純正的动机,深刻地认识生命的真相,从而为日后更精深的实修打下坚不可摧的根基。 本书首先将带领读者认识“暇满难得”的珍贵。我们的生命,是无数因缘和合而成的奇迹,拥有暇满人身,意味着我们具备了闻思修行、趋向解脱的绝佳机会。然而,人生无常,世事变幻,这份“暇满”何其短暂易逝。作者以深情而恳切的笔触,剖析人身难得的“八无暇”与“十圆满”的宝贵,引导读者从对生命的疏忽与麻木中觉醒,生起强烈的求法之心和出离之心。这份对生命价值的透彻认识,是开启一切善法之门的钥匙,也是抵御懈怠与放逸的强大动力。 紧接着,本书将引导读者深刻体悟“寿命无常”。死亡是生命无法回避的终点,而无常则是生命最真实的写照。从微观的细胞衰老,到宏观的星辰变幻,无常无处不在。本书不会制造恐惧,而是以一种理性而慈悲的视角,带领读者观照生命的脆弱与短暂。通过对无常的深刻洞察,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当下修行的紧迫性,放下对虚幻世间的执着,将宝贵的光阴投入到最有意义的求道事业之中。这种对无常的领悟,能够涤荡心灵的尘埃,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个呼吸,更加专注于生命的究竟目标。 二、 认识“业力”:洞悉因果规律,掌握生命方向 “业力”,是佛教教义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本书重点阐释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当下的经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并非凭空而来,而是过往行为的显现。本书将以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解析“业”的生成机制、“果”的显现规律。它会帮助读者区分善业与恶业,理解“身、语、意”三门所造业力的不同侧重,以及这些业力如何如同种子般在阿赖耶识中累积,最终在适宜的时机成熟,显现为我们此刻的境遇。 然而,“业力”并非宿命论的枷锁,而是引导我们走向自由的法则。《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并非仅仅强调业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指导我们如何积极地转化业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本书将详细介绍“净除业障”的方法,例如念诵咒语、观修本尊、发露忏悔等。它会强调,通过精进的修行,我们可以净化往昔所造的恶业,减少业力对我们生命进程的负面影响,从而为解脱创造更清净的条件。同时,本书也会引导读者如何通过造作善业,播下趋向觉悟的种子,让生命的光芒更加璀璨。对业力法则的透彻理解,将赋予我们强大的主动性,让我们不再被动地接受命运的摆布,而是能够智慧地引导自己的生命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三、 观照“轮回”:超越三界束缚,体悟解脱喜悦 “轮回”,是众生共业的显现,也是所有痛苦的根源。本书将以一种超越简单的善恶报应的视角,带领读者深入观照“轮回”的本质。它会详细剖析“六道轮回”的运作机制,解释众生为何会一次又一次地在生死迷宫中流转。这不是为了灌输恐惧,而是为了帮助读者从根源上理解一切苦难的来源,从而生起强烈的出离之心。 本书会引导读者认识到,轮回中的一切体验,无论是天人的福乐,还是地狱的煎熬,其本质都是无常、苦、空、无我的。我们在轮回中追求的快乐,如同水中捞月,终究是虚幻不实的。通过对轮回的深入观照,读者可以逐渐看清世间万物的虚幻相,减少对五蕴炽盛的贪爱与执着。这种观照,将帮助我们逐渐超越对“我”的狭隘认知,破除我执的根本,为证悟“无我”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本书也会清晰地阐述“解脱”的意义与可能性。解脱,并非一种虚无的境地,而是从轮回的桎梏中彻底释放,获得永恒的安乐与自在。作者会以充满希望的语言,描绘解脱后生命的美好状态,以此来激励读者坚定求道的信念。了解轮回的痛苦,是为了更清晰地认识解脱的珍贵,并生起毫不动摇的信心,相信通过精进的修行,我们终将能够超越轮回,回归生命的本初清净。 四、 依止“善知识”:成就道业的明灯,修行道路的依靠 在漫长而艰辛的修行道路上,“善知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正如在茫茫大海中航行需要经验丰富的舵手,在求解脱的道路上,一位真正具德的导师,能为我们指点迷津,避免误入歧途。《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深刻强调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 本书将详细阐述如何辨别真正的善知识。一个合格的善知识,不仅自己修行有证量,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以慈悲心和智慧,引导弟子走上正确的道路。本书会指导读者如何以恭敬心、信心和虔诚心来依止善知识,如何如法地听闻、思维和实践善知识的教诲。它会提醒我们,对善知识的尊重与感恩,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能够帮助我们调伏我慢,增长福德。 同时,本书也会教导我们如何看待善知识的显现,即使善知识有时会以不共的方式来调伏弟子,我们仍应以如理的智慧去理解,而不是用凡夫的分别心去揣度。依止善知识,并非仅仅是接受教导,更是一种生命的传承与连接。通过与善知识的紧密连接,我们能够获得加持,快速增长福慧资粮,从而更顺畅地迈向“大圆满”的究竟目标。 五、 信心与发心:开启修行的源泉,驱动前进的动力 在所有前行法门中,信心与发心无疑是贯穿始终、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将信心的重要性置于极其突出的位置。本书将引导读者培养“信己”——相信自己本具佛性,能够证悟;“信法”——相信佛法是真实的,能够引导我们解脱;“信师”——相信善知识所传授的法门是究竟圆满的。这种坚定的信心,是抵御一切困难与疑惑的基石。 同样,发心在修行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书将详细阐述“菩提心”的殊胜,即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发心,将个人的解脱与普度众生的大愿相结合。拥有菩提心,我们的修行就不再是狭隘的自利,而是化为了无量功德的汇聚。菩提心能够净化我们的动机,将一切修行都转变为趋向圆满的善法。它能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会轻易退却,反而会更加坚定地前进。 本书会通过精妙的语言和深刻的例证,让读者体会到信心与菩提心的力量,如何如同太阳般照亮修行之路,如同引擎般驱动我们不断向前。没有信心,修行将如履薄冰;没有菩提心,修行将失去广阔的视野与无量的功德。因此,培养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广大无边的菩提心,是开启“大圆满”之门的必由之路。 结语: 《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深刻的内涵,为一切渴望生命圆满的修行者提供了一幅清晰而可行的路线图。它不回避生命的真相,却以慈悲与智慧的光芒,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本书并非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我们内心深处对真理的渴望,引导我们实践,从而真正地转化生命。翻开本书,便是踏上了一段非凡的心灵旅程,一段通往智慧、慈悲与究竟安乐的觉悟之路。这趟旅程,注定是充实而充满希望的,它将引领你一步步接近,最终圆满你生命中最深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