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果树志:李卷

中国果树志:李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加延 等 编
图书标签:
  • 果树
  • 植物志
  • 中国植物
  • 农业
  • 园艺
  • 果树栽培
  • 植物分类学
  • 参考书
  • 专业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16017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349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99-06-01
页数:35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杏是原产我国的古老果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种类品种和类型。《中国果树志:李卷》是一部有100万字左右、300余张图谱的巨著。它是我国杏树事业发展至今的全面总结。全书充分概述了我国杏生产的历史沿革、区域分布、生态环境、种群划分和生产经验;分类记述了1463个品种的形态特征和经济性状,集我国杏树种质资源之大成。《中国果树志·杏卷》的问世,不仅将对我国杏树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其丰富的内容广泛的服务于生产、科研和教学等各个领域;而且对世界果树界也是一项重大贡献,它将有助于国外果树界进一步了解我国杏树资源进而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世界杏树事业之发展。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经济意义
第二节 生产现状与前景
第三节 科研成就与展望

第二章 中国杏树栽培历史
第一节 起源与分布
第二节 古代杏的种类与品种
第三节 古人对杏生物学特性的认识
第四节 古代对杏树的栽培管理
第五节 古代杏的加工利用

第三章 杏属植物分类
第一节 分种检索表
第二节 各植物种的特征
第三节 新疆野杏林与新疆野杏的类型

第四章 杏属资源的地理分布
第一节 杏属各植物种及变种的分布
第二节 栽培区划与地方优良品种

第五章 杏的起源、传播与生态种群的划分
第一节 中国是杏的最古老的起源中心
第二节 中国杏资源的传播
第三节 世界杏属植物生态群的划分

第六章 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生长特性
第二节 结果习性
第三节 对生态条件的要求

第七章 农业栽培技术特点
第一节 育苗
第二节 建园
第三节 杏园管理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和树体保护

第八章 贮藏与加工
第一节 贮藏
第二节 加工
第三节 杏仁油的加工与贮存
第四节 杏核壳的加工

第九章 杏品种
第一节 鲜食与加工兼用杏
第二节 仁用杏品种
第三节 观赏杏品种
第四节 近期新选育品种(系)
第五节 国外引进品种

第十章 杂种杏
附录:杏种质资源述符--记载项目及评价标准
杏品种中文名索引
杏品种汉语拼音名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果树志:李卷 一、序言 李,以其酸甜可口的风味,以及在中国悠久的种植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已成为中华大地广受欢迎的水果之一。从皇家御苑到寻常百姓家,李的身影无处不在,它不仅是餐桌上的佳肴,更是文学、艺术、民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中国果树志:李卷》的编纂,是一项集科学研究、历史考证、地域普查与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浩大工程。其核心目标在于全面、系统地记录和梳理中国李树资源的现状,为李的科学研究、产业发展、品种保护以及文化传承提供权威、翔实的基础资料。本书的编写历时数载,汇集了国内众多在果树学、植物学、园艺学、历史学、民俗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深入田野,跋山涉水,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的李子种植区,搜集整理了海量的第一手资料。 本书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份植物学名录,它更是一部关于李树的百科全书,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与李树相伴相生的历史画卷。通过对各地李品种的性状描述、遗传特性、抗性表现、适应性范围以及栽培管理经验的系统梳理,本书将为科研人员提供宝贵的参考数据,为果农提供实用的技术指导,为产业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本书对各地李子品种的起源、演变、分布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民间习俗的挖掘,也将为文化研究者、历史爱好者提供丰富的素材,展现李树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独特地位。 本书的编纂过程,是一次对中国李树资源的全面盘点,也是一次对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深度致敬。我们希望通过《中国果树志:李卷》的问世,能够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对李树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注,促进中国李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让这一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水果,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二、中国李的起源与演化 李,作为蔷薇科李属(Prunus L.)的代表性果树,其起源和演化过程,是理解中国李资源多样性形成的关键。根据目前的植物学研究和考古发现,中国普遍栽培的李,主要指的是欧洲李(Prunus domestica L.)的变种以及亚洲李(Prunus salicina Lindl.)等。 2.1 欧洲李在中国 欧洲李,又称欧洲李或西李,原产于欧洲东南部至高加索地区。在古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欧洲李的一些品种可能通过贸易和人员往来传入中国。然而,与亚洲李相比,欧洲李在中国的大规模栽培和普及程度相对较低。其主要原因可能包括: 适应性差异: 欧洲李在生长习性、对气候和土壤的要求上,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难以广泛适应。 品种特性: 欧洲李的许多传统品种,在果实大小、风味、成熟期等方面,可能不如本土品种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偏好。 早期交流有限: 相较于后来亚洲李的广泛传播,欧洲李在中国早期交流中的引入数量和范围可能受到限制。 尽管如此,在一些特定的区域,如新疆等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区,以及一些科研机构的引种试验中,也存在少量欧洲李的栽培。这些引入的欧洲李品种,往往因其独特的风味、质地或加工特性,在特定市场或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2.2 亚洲李在中国:主导地位的形成 亚洲李,以其极高的变异性和广泛的适应性,成为中国李资源的主体。其起源和演化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最终在中国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品种群。 起源中心: 学术界普遍认为,亚洲李的起源中心在中国,尤其是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这一区域温暖湿润的气候、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为李属植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早期栽培与驯化: 考古证据表明,中国在很早的时期就已经开始栽培和驯化野生的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已经发现了李的果实化石,这足以证明其悠久的栽培历史。古代文献中,如《诗经》中提到的“李”,也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印证。 品种分化与区域传播: 在漫长的栽培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人工选择以及嫁接等无性繁殖技术的发展,亚洲李在中国各地产生了巨大的遗传分化,形成了众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品种。这些品种根据其果实的大小、颜色、风味、成熟时间、抗病虫害能力以及适应性等方面的差异,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品系。 陆路与水路传播: 随着中国古代交通的发展,李的优良品种通过陆路(如驿道)和水路(如大运河)不断向全国各地传播。不同地区在引进和选育过程中,又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培育出了更多适应当地环境的新品种,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李的品种资源。 2.3 中国李的遗传多样性 中国李资源的丰富性,是其悠久栽培历史、广泛地理分布以及人工选育的结果。本书在“中国果树志:李卷”中,将对中国李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包括: 形态学特征: 对不同地区李品种在树形、枝条、叶片、花、果实(大小、形状、颜色、茸毛、果柄、缝合线)、种子等方面的详细描述。 生理生化特性: 对果实的糖酸含量、维生素、矿物质、芳香物质、花青素等成分进行分析,揭示不同品种的营养价值和风味特点。 抗性表现: 记录不同品种对病虫害(如褐腐病、流胶病、蚜虫等)以及环境胁迫(如干旱、寒冷、瘠薄土壤)的抗性水平。 遗传标记研究: 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中国李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子鉴定,阐明不同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为品种鉴定、育种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细致研究,本书将展现中国李资源的宝贵性,为深入挖掘和保护这一重要的农作物资源奠定坚实基础。 三、中国李的栽培历史与文化意蕴 李在中国,不仅是一种经济作物,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栽培历史悠久,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 3.1 悠久的栽培历史 古代文献的记载: 从《诗经》中“李下”的典故,到《神农本草经》中对李果的药用价值的记述,再到《齐民要术》等农学著作中关于李树种植技术的论述,都证明了李在中国古代的广泛种植和应用。《尔雅》更是将“李”列为重要的果木之一。 考古发现的佐证: 多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李子果实化石,为李在中国起源和早期栽培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证据。这些发现将中国李的栽培历史向前推进了数千年。 民间种植的传承: 历代以来,李树在中国民间得到了广泛的种植。从皇宫御苑中的珍品,到普通农家院落的果树,李的栽培模式不断演变,适应了不同社会阶层和区域的需求。 3.2 丰富的文化意蕴 李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李”与“理”的谐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李”与“理”同音,因此,李常常被赋予“道理”、“事理”的含义。例如,一些地方的婚俗中,可能会有“食李”的环节,寓意夫妻恩爱,和睦相处,懂得道理。 “李”与“子”的联想: “李”字本身也常与“子”联系在一起,例如“李子”即指李的果实。“子”在传统文化中又寓意子嗣、后代。因此,种植李树,有时也被寄托了祈求多子多福的愿望。 “桃李满天下”的寓意: “桃李”常被用来比喻老师和学生。“桃李满天下”形容老师培养的学生众多,遍布各地,成就斐然。这个成语本身就将李与教育、传承紧密联系起来。 文学艺术中的描绘: 从古诗词到现代文学,李的形象屡屡出现。“李白”这一国姓,更使得李的形象带有几分浪漫和飘逸。唐代诗人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虽然描绘的是瀑布,但“李”字本身也自带一种清雅的意境。许多描绘田园风光、山野景色的作品中,也少不了李树和李子的身影。 地域特色与民俗: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各地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风土人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李子品种和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例如,一些地区会有专门的李子采摘节,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品尝。一些地方的传统节日或祭祀活动中,也可能出现李子作为祭品或供奉的场景。 3.3 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李 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中国李的栽培在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 新品种的选育: 科研机构和育种专家不断培育出新的优良李品种,这些品种在果实品质(如大小、甜度、脆度、香气)、成熟期、抗病虫害能力以及适应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突破。 标准化栽培模式: 科学的整形修剪、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标准化栽培技术,使得李的产量和品质更加稳定,提高了经济效益。 加工与深加工: 除了鲜食,李也被广泛用于加工,如制作李子干、李子酱、李子酒、果汁等,延长了产品的保鲜期,拓宽了市场。 品牌化与市场化: 许多地区开始注重李子品牌的建设,通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牌营销等方式,提升了中国李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中国果树志:李卷》将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力求全面呈现中国李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在中国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 四、中国李品种的分类与性状描述 《中国果树志:李卷》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对中国李品种的详细分类与性状描述。本书将采取科学、系统、直观的方法,对现有的李品种进行梳理和归类,为研究、生产和推广提供权威依据。 4.1 分类原则 本书对李品种的分类,将综合考虑以下原则: 植物学分类: 以李属(Prunus L.)为基础,区分不同的种和亚种(如欧洲李、亚洲李)。 地理分布: 根据品种的原产地、主要栽培区域进行划分,突显地域特色。 经济性状: 按照果实大小、颜色、风味、成熟期、用途(鲜食、加工)等主要经济性状进行归类,方便实际应用。 育种亲缘: 对于重要的育成品种,将追溯其亲本来源,展示育种脉络。 4.2 主要分类依据与描述内容 每一个品种的描述,都将遵循统一的标准,力求全面而详尽: 1. 中文名与拉丁学名: 提供准确的中文俗名、商品名以及相应的拉丁学名。 2. 别名: 记录该品种在不同地区或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名称。 3. 来源与发现: 详细介绍该品种的起源、发现者、发现地点及发现时间。对于引进品种,将注明原产国和引进情况。 4. 生长习性: 树势: 描述树体的高矮、开张度、枝条的疏密程度、新梢的生长势等。 萌芽性与成枝力: 评估树木的萌芽能力和枝条的更新能力。 花芽分化: 描述花芽分化是否饱满,是否容易形成花束状果枝。 对环境的适应性: 总结该品种对温度、光照、水分、土壤条件(pH值、肥力)等环境因素的适应范围和要求。 抗性表现: 详细记录该品种对主要病虫害(如褐腐病、流胶病、穿孔病、蚜虫、李象甲等)的抗性水平,以及对冻害、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抗性。 5. 花: 花期: 记录平均开花日期、花期长短。 花朵特征: 描述花的大小、颜色、花瓣形状、花萼、花柄长度等。 授粉习性: 明确该品种是否自花授粉,以及主要的异花授粉品种。 6. 果实: 这是品种描述的核心部分。 成熟期: 记录果实成熟的大致时间(例如,7月上旬、8月中旬)和成熟期长短。 果实大小: 测量平均单果重,以及果实的纵径和横径。 果形: 描述果实的整体形状,如圆形、卵圆形、扁圆形、歪形等。 果皮: 颜色: 准确描述果皮的底色、着色程度、颜色分布(如全红、红晕、黄色、绿色等)。 茸毛: 描述果皮表面是否有茸毛,茸毛的多少和长短。 光泽: 描述果皮的光泽度。 果点: 描述果点的大小、疏密程度、颜色。 纵沟: 描述果实腹缝线的深浅、宽窄。 果肉: 颜色: 描述果肉的颜色,如黄、绿、红、紫等。 质地: 描述果肉的软硬程度,如软溶、脆硬、中等、纤维状等。 汁液: 描述果肉的汁液多少,如多汁、中等、少汁。 风味: 详细描述果实的酸甜度、香味,以及是否存在特殊风味(如芳香、清爽、浓郁等)。 离核性: 描述果肉与果核是否容易分离,分为易离核、中等离核、难离核。 果核: 大小: 描述果核的相对大小。 形状: 描述果核的形状,如卵圆形、心形、长圆形等。 表面: 描述果核表面的光滑度或沟纹。 离核性: 描述果核与果肉的粘离程度。 7. 产量与品质: 产量水平: 评估品种的平均产量,以及在良好管理条件下的预期产量。 商品性: 评价果实的观赏性、耐贮运性等。 用途: 指明该品种最适宜的用途,如鲜食、加工(果酱、果干、果酒等)、观赏等。 8. 栽培要点: 总结该品种在栽培管理上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如对嫁接砧木的要求、修剪方法、施肥建议、病虫害防治重点等。 9. 主要优点与缺点: 简明扼要地概括该品种最突出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种植者提供参考。 10. 参考文献与图片: 引用相关的研究文献,并配以高清的品种图片,包括树体、叶片、花、果实(整体、切面、带核)等,直观展示品种特征。 4.3 地方特色品种的挖掘 本书尤其重视对中国各地土著李品种的挖掘和记录。这些品种往往具有独特的风味、优异的抗性,以及深厚的地域文化联系。通过实地考察、农民访谈、文献查阅等方式,本书将尽可能全面地收录这些宝贵的遗传资源,并对其性状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 五、中国李的生产与应用 《中国果树志:李卷》不仅关注理论研究,更注重实际生产与应用。本书将深入探讨中国李的生产现状、技术要求以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多元化应用。 5.1 生产现状 区域分布: 详细阐述中国李的主要产区,分析不同产区在气候、土壤、品种构成、种植规模等方面的差异。例如,北方地区可能以耐寒品种为主,南方地区则品种更加多样,成熟期也更长。 种植面积与产量: 提供近年来中国李的总种植面积、年产量及主要品种的产量统计数据,展现中国李产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 主要栽培品种: 梳理中国市场上的主要栽培品种,分析其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和消费者接受度。例如,介绍目前主流的鲜食品种及其特点。 产业模式: 探讨中国李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包括农户散户种植、合作社经营、大型果业公司的产业化发展等模式。 5.2 栽培技术要点 本书将围绕李树的整个生长周期,系统介绍先进、实用的栽培技术: 建园与砧木选择: 依据不同的土壤、气候条件和目标品种,推荐适宜的建园模式和砧木选择(如实生砧木、嫁接砧木),并分析不同砧木的特性(如抗性、亲和力、促早熟性等)。 栽植与幼树管理: 详细介绍李树的栽植密度、株行距、栽植季节,以及幼树期(定干、整形、枝条培养)的管理方法,为早日成形、提早结果打下基础。 成年树的整形修剪: 重点介绍适合李树生长的树形(如疏层形、开心形、细条形等),以及根据不同品种特性、生长势和结果期的修剪策略,包括冬剪、夏剪、环剥、环割等技术,以促进树体生长、结果、通风透光。 肥水管理: 提出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包括基肥、追肥的种类、用量和施用时间。同时,强调不同生长阶段的灌溉需求,以及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病虫害防治: 详细介绍李树常见的病害(如褐腐病、流胶病、穿孔病、炭疽病等)和虫害(如蚜虫、李象甲、红蜘蛛、卷叶蛾等)的发生规律、危害症状,并提供综合防治策略,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在符合环保要求的前提下)。 保花保果与疏果: 介绍影响李子坐果的因素,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授粉、疏花、疏果等措施,提高坐果率和果实品质。 采收与采后管理: 明确不同品种的最佳采收标准,指导果农掌握正确的采收方法,减少机械损伤。介绍果实的预冷、分级、包装等采后处理技术,以延长贮藏期和提升商品价值。 设施栽培与特色种植: 探讨温室、大棚等设施栽培在提高产量、控制成熟期、应对恶劣天气等方面的应用。同时,介绍如有机种植、绿色种植等特色种植模式。 5.3 多元化应用 李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本书将进行细致的介绍: 鲜食: 这是李最主要的消费方式。本书将通过品种描述,突出不同品种的适宜鲜食特征,如脆甜、多汁、风味独特等。 加工食品: 果酱与果冻: 李子富含果胶,是制作果酱和果冻的优良原料。 李子干: 传统的加工方式,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 李子酒与果醋: 利用李子天然的糖分和风味,酿造高品质的李子酒和果醋。 果汁与浓缩汁: 提取李子汁,制备天然果汁饮料。 罐头食品: 将李子制成罐头,方便长期保存。 烘焙食品: 作为馅料或装饰,用于制作糕点、面包等。 药用价值: 追溯李子在传统医药中的应用,如李子核(即李仁)具有利尿、消肿、止痛的功效。然而,本书将侧重于其药用价值的科学考证,并提示其使用需谨慎。 生态与景观价值: 许多李树品种观赏性强,春季繁花似锦,秋季果实累累,可作为绿化观赏树种,用于城市绿化、乡村旅游景观的营造。 科研与育种: 本书收录的品种信息,将为育种家提供宝贵的种质资源,推动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 通过对生产与应用的全面梳理,《中国果树志:李卷》将为中国李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助力李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广领域迈进。 六、中国李资源的保护与展望 《中国果树志:李卷》的编纂,不仅是对中国李资源的记录,更是对其未来发展和保护的深思。面对日益严峻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市场竞争,有效的保护与科学的利用至关重要。 6.1 资源保护的紧迫性 遗传多样性丧失: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一些适应性强、产量高、商品性好的优良品种得到大规模推广,而许多地方性、特色性品种由于缺乏经济效益或栽培难度大,面临被淘汰甚至灭绝的风险。这导致了遗传资源的严重流失,削弱了中国李应对未来挑战的潜力。 环境变化与病虫害威胁: 气候变化、新型病虫害的出现,对现有李品种的抗性提出了新的挑战。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意味着保留更多潜在的抗性基因,为未来育种提供更多选择。 文化传承的断层: 许多地方性李品种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历史传说紧密相连。保护这些品种,也是保护和传承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6.2 保护策略与措施 本书将针对李资源保护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建立健全种质资源库: 建议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建立专门的李种质资源圃和种子库,系统收集、保存、鉴定和评价各类李种质资源,确保其长期安全保存。 加强地方品种的普查与鉴定: 组织科研人员和地方专家,对各地尤其是偏远山区、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深入的普查,挖掘和记录濒临消失的地方特色李品种,并对其进行准确的植物学鉴定和性状评价。 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品种的推广利用: 通过发展观光采摘、特色加工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赋予地方特色品种新的经济价值, incentivizing farmers to preserve and cultivate them. 推动生物技术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积极探索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品种鉴定、亲缘关系分析,为种质资源的有效管理和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健全新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育种创新,同时也防止珍贵种质资源的非法商业化利用。 开展公众科普教育: 提高公众对李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资源保护的行动中来。 6.3 展望中国李产业的未来 绿色化、可持续化发展: 未来中国李产业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生态友好型栽培模式的应用,减少化学品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品质化、品牌化发展: 消费者对高品质、特色化李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通过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中国李的市场竞争力。 精深加工与多元化应用: 进一步开发李子的加工潜力,拓展其在食品、保健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李的价值最大化。 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的育种技术、栽培经验和营销模式,推动中国李产业迈向国际舞台。 科技创新驱动: 持续的科技投入,将是李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基因组学、分子育种、智慧农业等技术的应用,将为中国李产业带来新的飞跃。 《中国果树志:李卷》的完成,标志着中国李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期待本书能够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为中国李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让这一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水果,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退休的林业技术员,年轻时主要负责山区的果树推广工作,对传统的经验主义种植方法耳濡目染。但这几年,随着气候变化和新的农业技术的出现,我深感自己的知识体系需要更新。我对《中国果树志:李卷》的购买初衷,是想找回一些关于地方特色品种的记忆,顺便看看现代科学是如何解释我们过去那些“老法子”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沉湎于复古,而是将传统经验置于现代科学的框架下进行重新审视。比如,书中对一些耐寒、抗旱品种的遗传背景分析,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特定高寒地区,某些古老品种能够顽强生存。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跨越时代的对话感。作者们不仅整理了文献,更重要的是,他们似乎在努力沟通过去和未来的种植者。读完后,我不仅对李树的生物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来保护和改良那些濒危的本土资源,有了全新的思考方向。这本书的视野广阔,兼顾了科学的深度和应用的温度。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它的装帧和出版社的名头,我期望它能作为我书房里的一件陈设,体现我对农业研究的关注。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时,却被其文本的组织方式深深吸引住了。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枯燥的线性叙述,而是采用了模块化、图谱化的呈现方式。例如,在讲述不同李属植物的形态特征时,配以大量精细的手绘图和高分辨率的显微照片,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信息吸收的效率。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那些复杂的遗传学和生化指标也许晦涩难懂,但即便是粗略浏览,也能感受到其内容涵盖的广度和精确性。我特别欣赏的是,它没有回避争议性的话题,比如关于某些引种品种的归化问题,都进行了平衡的论述。这本书的编辑和排版水平极高,每一个图表和表格的设置都服务于信息的清晰传达,而不是单纯的堆砌数据。它成功地将严肃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了一种具有高度可读性的专业读物。

评分

作为一名专业从事水果出口贸易的采购经理,我需要对市场上所有主流和新兴的李子品种都有精确的认知,从果实性状到抗病性,再到适宜的储运条件,都是我日常工作的核心。坦白说,在接触到这本《中国果树志:李卷》之前,我主要依赖的是国际供应商提供的简报和一些商业数据库,信息往往带有强烈的倾向性,缺乏客观的、国内视角的全面评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客观性和详尽的数据支撑。它不仅仅罗列了品种名称,更重要的是,它用科学的语言描述了每个品种的生物学特性,比如花期、坐果率、果肉硬度、酸甜比的变化曲线,甚至包括了对特定病虫害的易感度分析。这种深度,使得我可以更准确地预测不同品种在我国不同气候带下的表现,从而指导我们进行更合理的育种方向筛选和市场准入评估。对于我们这样的商业实践者而言,这种扎实的“地基”信息,是任何快速更新的商业信息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中国果树志:李卷》的出版,简直是果树研究领域的一座里程碑。我作为一个资深的果树爱好者,从小就对李子的种植和品种改良抱有浓厚的兴趣,但一直苦于缺乏系统、详尽的参考资料。市面上那些零散的文献和旧的图谱,要么信息陈旧,要么过于偏向理论而缺乏实践指导。这本书的出现,完美地填补了这个空白。从李树的起源、物种分类,到世界各地的栽培历史,都有着深入浅出的阐述。特别是它对国内主要李属植物资源的梳理,详尽到令人惊叹的地步。光是品种介绍部分,就足够让人花费数周时间去细细品味。那些关于不同砧木与接穗的亲和性研究、不同生态区域下的栽培管理模式的对比,都体现了编纂团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多年田野调查的积累。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李子科学研究或从事高品质李果生产的人来说,这绝不是一本可有可无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部涵盖了历史、生物学、农艺学和市场实践的百科全书。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们严谨的考证和细致的描述所折服,体会到做学问的匠人精神。

评分

我的专业背景是生态保护,我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利用生物多样性来增强农业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在研究区域性优势作物品种的生态适应性时,我发现关于“中国李”这一宏大概念的系统性研究非常匮乏。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提供了所需的关键数据链。它不仅仅关注经济价值最高的商业品种,更投入了大量篇幅去描述那些在偏远山区或特定微气候下生存的野生或地方变种。这些“边缘”品种的基因信息和环境适应机制,对于构建更具韧性的李树种质资源库至关重要。书中对于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漂变速率分析,以及对地方品种在特定逆境(如土壤盐碱化或极端低温)下的生理响应研究,为我们进行生态恢复和品种替代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已经超越了传统果树志的范畴,它实际上是一部关于中国李属植物生态遗传学和生物资源保护的综合报告,其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